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消炎藥布洛芬惡化新冠肺炎? 藥師教你怎麼應對

消炎藥布洛芬惡化新冠肺炎? 藥師教你怎麼應對

2020-03-2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消炎藥布洛芬惡化新冠肺炎?針對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提醒,常見消炎藥布洛芬有惡化新冠肺炎的疑慮,但在證據不足下,在推特收回該建議。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19日表示會適時提醒醫療院所。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張文靜秘書長則呼籲,民眾用藥有疑慮,可先至社區藥局,釐清是否換藥,甚至推薦轉診科別。 研究推論 布洛芬惡化新冠肺炎 WHO聲明來自於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在3月11日的一篇研究,呼籲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使用布洛芬(Ibuprofen)藥物要小心,推論藥物會活化ACE 2受體─冠狀病毒感染細胞的受體,可能惡化病情。 法國衛生部長Olivier Veran更在推特提醒,有感染或懷疑有感染出現發燒症狀的人,若要自行服藥,建議吃乙醯氨酚藥物,不要吃布洛芬;已經服藥的患者,則應諮詢醫師。 對此,張上淳回應,世衛認為消炎止痛藥影響病人免疫系統,可能加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況。台灣方面,有專家建議依據WHO,也有些專家認為判斷資料有限。他說,「WHO是認為還有許多替代的消炎退燒藥物可用,建議是避免,後續會適度提醒醫療體系,要退燒可以使用其他藥物。」 布洛芬有降發炎、解熱、止痛 服用先諮詢藥師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張文靜受訪時表示,布洛芬有降發炎、解熱、止痛的效果,有上述因素才比較建議,至於乙醯氨酚沒有抗發炎效果,只能止痛、退燒,適合非發炎引起的疼痛。 一般民眾要避免布洛芬嗎?張文靜強調,如果發燒,容易想到武漢肺炎,要去回想有沒有可能的接觸史、旅遊史等情況,若懷疑被感染武漢肺炎,才需要緊張,否則先平常心看待,建議諮詢社區藥局,協助分析,甚至就診請醫師評估。 社區藥局如何把關?張文靜提到,一般民眾購買成藥時,藥師多會大致分類,例如成人先問有無高血壓病史,這類頭痛吃布洛芬無效,可能是降血壓藥忘記吃。 張文靜補充,自我健康照護很重要,很多人平常就自知熬夜、睡眠不好,頭痛可能要吃止痛藥,但若是過敏鼻塞引發頭痛,不需要吃止痛藥,吃了也沒用,要釐清症狀的原因,社區藥師都可以協助,甚至建議就診類別。 藥師提醒,同成分藥品有不同商品名,可仔細閱讀標示,而許多領慢箋的患者,疫情期間不方便回醫院,若服藥遇困難,忘記吃藥,也可至社區藥局詢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561/

洗手防疫 這個動作做到位更安心

洗手防疫 這個動作做到位更安心

2020-03-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為了因應防疫需求,面對環境中的各種病原體,「勤洗手」是最簡單又有效減少病原體傳播,並預防疾病的重要關鍵,該如何正確洗手才有效? 肥皂勤洗手,擦乾後再走!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多數病原體主要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而正確的手部清潔,能有效減少細菌或病毒從手進入口鼻的機率,達到防疫效果。用肥皂清洗雙手,一直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的傳染病防治方式,以肥皂或洗手乳徹底搓洗雙手40秒以上,再用清水沖洗,讓髒污或病原體離開手部,最後要記得一定要擦乾雙手! 乾洗手更好用?兩大迷思一次解答 食藥署建議,只有在無法濕洗手的情況下,才使用乾洗手替代。至於乾洗手的常見主成分為酒精,使用酒精含量60~80%的2~5cc乾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待手乾,即完成手部清潔。關於乾洗手的迷思,解答如下。 Q1:買乾洗手時需要看藥品許可證嗎? 乾洗手產品眾多,號稱的功效五花八門,但主要功用是殺菌、手術前消毒等醫療用途,是以藥品方式管理,所以外包裝有藥品許可證字號的乾洗手產品,是優先供醫療使用的。 Q2:乾洗手好方便,沒有它不行? 過度使用乾洗手可能會導致皮膚龜裂,且不建議皮膚發炎、皮膚敏感或對酒精過敏的人使用。要維持手部衛生,還是以濕洗手為主,萬一在沒有肥皂或清水可清洗手部等特殊情況下,再使用乾洗手即可。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513

防疫期間健康不延誤 看診拿藥醫師這樣建議

防疫期間健康不延誤 看診拿藥醫師這樣建議

2020-03-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民眾對「看病」「檢查」心理負擔很大,對於慢性病患者及需定期追蹤的患者,部份民眾轉而改選自費的門診及檢查服務。 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表示,近期民眾都盡可能減少到醫院看病,或延緩非急迫性需求的醫療服務,但最近在永越自費門診及自費檢查追蹤都接到不少民眾的詢問電話,或是新的客群主動約診,這些新客群也和防範新冠肺炎有關。 民眾自費門診檢查追蹤 減少感染風險 平常到醫學中心追蹤腫瘤、看慢性病拿藥的民眾,開始轉看自費門診,民眾寧可多花一些錢,減少與他人接觸機會,也減少感染的風險。63歲王先生有心血管的疾病,是高危族群,過去是在醫學中心定期看診拿藥,因個人風險考量,現在轉看自費門診並進行追蹤檢查;王先生覺得因自費門診有人流及通道的嚴格管制,採預約制度,避免與他人近距離或不必要的接觸,降低感染風險,在此非常時期,為他目前的就診治療提供極大協助。 打造最佳醫療場域 醫:醫檢分離、分艙分流 院長董政達醫師也表示:『因為院方過去有成功抗SARS的經驗,在2003年創下零感染的記錄,在2004年創建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就已規劃了「醫檢分離」的大原則,將醫病、檢查、人員、環境分艙分流管理,做好感控規劃,並進行特定通道管制;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這也是就診者最安心的關鍵。』 三高患者不斷藥更安心 切莫「望醫卻步」 董院長提醒:『對於需定期回診拿藥,或有高危心血管、三高慢性病、肺結節、腸胃息肉等的患者,或仍應遵照醫囑定期就醫及檢查,不要因為「望醫卻步」造成健康危害,威脅生命安全。』董政達院長也提醒民眾:外出戴妥口罩,勤洗手、不觸口鼻眼,做好防護措施。防疫是場長期抗戰,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好的免疫能力,維持健康飲食、充份睡眠及足夠運動,以提升自我免疫力,保持平常心,才是維持健康之不二法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552/

地方媽媽潔牙有一套 三個小孩「零蛀牙」秘訣是...

地方媽媽潔牙有一套 三個小孩「零蛀牙」秘訣是...

2020-03-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國小曾參加第屆潔牙小天使競賽的尹婉臻女士,目前是三個小孩的媽媽。由於國小五年級時參加比賽,常有牙醫前來教導關於口腔保健知識,並學會如何潔牙及正確使用牙線,從小即養成良好口腔保健習慣,因此,對小朋友的口腔保健也相當重視,到底有什麼秘訣使三個孩子,達到零蛀牙的境界,尹女士特別在響應「320世界口腔健康日」記者會上分享心得。 口腔健康影響健康 親職衛生教育須重視 尹女士說明,在嬰兒時期,於小Baby喝完牛奶後,會使用紗布巾清潔口腔,長第一顆牙齒時,開始以牙刷搭配含氟牙膏,協助他們慢慢清潔。等到一歲多,小朋友肌肉發展較完全時,讓他們練習自已刷牙,尹女士從旁指導,特別是牙側面及後牙區,容易刷不乾淨,也會給予協助,她把良好潔牙習慣傳承給小孩,因此,三個小孩分別是2歲、4歲半及9歲,完全沒有蛀牙,擁有一口潔白牙齒。 口腔健康深深影響全身健康,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表示,婦女在懷孕期間的口腔健康極其重要,由於進食次數增加、孕吐及體內荷爾蒙的改變,稍微不注意就容易發生蛀牙及牙周炎,更可能影響胎兒健康。另嬰幼兒在長牙階段必須定期至牙科醫療院所進行口腔檢查及親職衛生教育,也建議居家潔牙應使用含氟牙膏,才能從小維持良好的口腔健康。 「世界口腔健康日」 孕婦嬰幼兒免掛號費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簡稱牙醫師全聯會)王棟源指出,去年七月上任時,前往日本進參訪發現,日本小朋大蛀牙率低,原來是由公權力介入。日本小朋友一歲半時,家長會帶著小朋友至衛生所,由牙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也教導父母,如何協助孩童使用牙刷、牙線,三歲時執行相同口腔保健政策,使日本小朋友蛀牙率大幅下降;而台灣含氟漱口水實行20年,同樣有進步,5歲兒童乳齒齲蝕指數(dmft)由2011年5.44顆降至2018年3.44顆。12歲兒童恆齒齲蝕指數(DMFT)由1996年3.67顆降至2012年2.5顆,卻仍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之全球平均值1.86顆的標準。 在疫情延燒同時,也別忘了口腔保健的重要性!王棟源表示,配合「世界口腔健康日」行動,衛福部與牙醫師全聯會攜手合作,於3月20日(五)至4月10日(五),舉辦「2020兒童口腔健康週-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活動。懷孕婦女及15歲以下嬰幼兒與孩童於活動期間持健保卡至貼有「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標示的牙醫診所或醫院就診,可享免掛號費福利(須負擔部分健保費用),以實際行動促進懷孕婦女、嬰幼兒與孩童口腔健康,建立「定期口腔檢查」的正確觀念。 有效預防齲齒這樣做 減少甜食強化餐後潔牙 如何正確且有效預防齲齒,牙醫全聯會口衛委員會副主委李楊鈞說明,吃進食物裡的甜食醣類會產生酸,使細菌滋生酸化牙齒,是造成蛀牙主因。如何減少蛀牙機會?建議吃飯時間不要過久,盡量30分鐘內食用完畢,減少吃點心零食次數,一天最好不要超過二次,並減少攝取過度精緻化及加工食品,世界衛生組組(WHO)建議,每天醣類攝取盡量不超過50公克,同時多攝取新鮮蔬果。 李楊鈞指出,國內自1991年,陸續規劃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國小學童臼齒窩溝封填及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計畫;但還是須強化餐後潔牙習慣及善用氟化物,更需要落實於日常生活行為。也呼籲孕婦應定期至牙科醫療院所進行口腔檢查,嬰幼兒從小做好口腔照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556/

關節腫痛開不了水瓶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關節腫痛開不了水瓶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2020-03-1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52歲的A女士兩手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居家生活連轉動鑰匙及打開水瓶蓋都感困難,漸漸地下肢關節也出現脹痛,驚覺不對勁,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她使用傳統的抗風濕藥物,效果不彰,每天上下公寓樓梯萬般痛苦,幾乎要放棄治療。後來經由風濕科醫師處方生物製劑,病情獲得大幅改善,關節腫脹消失,現在生活已恢復常軌。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中年女性 影響生活品質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個原因不明的慢性關節炎,滑膜發生不正常的增生,破壞關節軟骨及邊緣骨頭。此一疾病好發在30歲至50歲的中年族群,通常女性病人是男性的三倍,主要症狀為身體兩側多處對稱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早上起床有所謂的晨間僵硬現象,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造成關節變形、身體失能,甚至損傷關節外的器官而影響壽命。 傳統療法效果不彰 生物製劑幫助患者重回生活常軌 蔡世滋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經常侵犯全身大小的關節,出現對稱性關節發炎。一般來講,病程持續時間至少超過六個星期以上。除了晨間僵硬現象為重要的臨床表徵外,抽血可發現一些發炎指標,包括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及急性發炎反應物如CRP數值上升,另外抽血檢驗也可見類風濕因子或CCP抗體呈現陽性。過去的治療方式多先用非類固醇抗發炎劑來抑制發炎、緩解關節腫脹,經一段時間若效果不佳,才加上更多的藥物。近年則採較積極的處理方式,及早使用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包括生物製劑,可大幅改善病情,甚而達到免藥緩解(drug-free remission)。 蔡世滋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只要遵照醫囑,定期到風濕科回診並接受藥物治療,都可得到有效的控制,擁有正常的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530

高CP值肌膚保養之道 擦保養品、醫美治療雙管齊下

高CP值肌膚保養之道 擦保養品、醫美治療雙管齊下

2020-03-1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美麗的肌膚是要靠後天的努力保養來得以維持,根據統計,台灣女性一年在美肌產品消費市場上能創造出近千億元的規模。女性愛美保養,不僅使用臉部保養品、體內補充保養美容飲、傳統做臉,到當今盛行醫美科技保養也都在投資之列。 近年來,女性在肌膚管理趨勢更喜愛採複合式保養,除了日常塗抹保養品外,也透過每月定期醫美保養來輔助,在追求一張素顏也亮眼的水煮蛋肌的同時,採用多種保養方式,使肌膚維持在最理想的狀態。 開業醫美診所黃承翔院長表示,女性在醫美保養的選擇,多以調理痘痘肌膚、均勻膚色,改善暗沉等,主要因保養品較難在短時間內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而藉由醫美科技的治療輔助,能促進肌膚調理代謝。黃承翔醫師指出,針對上述三項主述的肌膚改善問題,在療程上的選擇較傾向於溫和治療、短修復期的療程。如過去有「午休美容」之稱的脈衝光,可藉由皮膚對不同光波的吸收與散射的適應反應,能溫和的改善肌質問題。 多種波長濾鏡 客製個人美肌 黃承翔醫師解釋,脈衝光為脈衝式閃光,嚴格來說與雷射並不相同。脈衝光具有波長從500到1200nm的完整光譜,可搭配9種不同波長濾鏡使用,採智能Power cooling冷卻系統,表皮溫度維持在低溫狀態,避免皮膚表面產生過度熱傷害。醫師進一步說明,女性對於肌膚的要求大多非單一主述,在保養品上較難一次使用多款分別不同效果的產品。但藉由脈衝光多種濾鏡的治療應用,能在每一次的保養下同時調理客製多種膚質問題,以達到理想的肌膚效果,且較傳統雷射更加溫和,療程結束後能立即上妝,不須等待肌膚修復期。 最後黃承翔醫師提醒,肌膚保養上並非一味地什麼都做,仍須評估肌膚的需求與負荷量,過猶不及都不足取。想要讓美麗能一直維持下去,除了外在的保養幫助,正常的生活作息也是肌膚保養的一環。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5494/

驚!65歲婦人因低血糖引發足部缺血性壞死

驚!65歲婦人因低血糖引發足部缺血性壞死

2020-03-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65歲婦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合併有末期腎病變,洗腎過程中時常有血糖偏低的困擾。前陣子婦人因嚴重低血糖,造成足部血流不通引發缺血性壞死,左腳趾第二到第四根延伸至腳背整個黑掉,緊急轉送至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緊急手術治療後,才免於截肢,並在配合服用新型口服降血糖藥物後,低血糖的問題大幅獲得改善。 糖尿病控制不佳 心腎疾病風險增 收治這名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任唐德成表示,糖尿病控制不佳容易造成血糖波動,恐增加腎功能異常、心血管事件、週邊血管病變與末梢截肢的風險增加。以低血糖來說,當身體缺乏足夠能量傳輸到組織或器官時,一旦腦部缺氧,便容易造成中樞神經受傷,導致意識不清醒;此外低血糖也容易影響自律神經興奮,進一步增加心肌梗塞等心臟血管事件的風險。 唐德成指出,降血糖藥物大多需要透過肝腎代謝,一旦血糖控制不佳,便容易加重腎臟負擔,導致腎功能惡化速度加快。近年來台灣糖尿病腎衰竭患者有逐年攀升的趨勢,根據統計,2018年透析患者伴隨糖尿病共病的比率已將近五成。因此醫師為糖友開立降血糖藥物時,必須考慮患者腎功能好壞來調整劑量,大大增加了治療的複雜性;甚至部分糖友會自作主張調整服用劑量,使得血糖降低、頭暈或意識不清情況一再上演。 DPP-4抑制劑降六成低血糖風險 唐德成近年來曾發表一項台灣一萬多名糖尿病病人,長期使用降血糖藥物的健保資料庫分析,比較第二線使用DPP-4抑制劑或Sulfonylurea(SU)加在Metformin之後的臨床結果。發現相較於Sulfonylurea(SU),使用DPP-4抑制劑的病人無論整體疾病死亡、重大心血管事件及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皆明顯下降至少三成(30%),低血糖風險甚至可以下降近六成(57%),這項研究結果被刊登於醫學期刊中最有影響力的內科醫學年鑑。 糖尿病治療控糖簡單化 服藥留意心腎共病 「對病人而言,維持血糖恆定與生活品質非常重要。」唐德成強調。近年來,糖尿病治療已走向控糖簡單化的趨勢,且對於特別合併有慢性腎病變第一期至第五期的糖友來說,如果服用的降血糖藥物不需調整劑量,相信對於複雜的糖尿病治療來說更有幫助。提醒糖友除了定期監測血糖變化之外,藥物治療也需留意心腎共病的問題,才能讓血糖獲得良好控制。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278/

逆轉晚期肺癌治療 提高治癒成功率醫師這樣建議

逆轉晚期肺癌治療 提高治癒成功率醫師這樣建議

2020-03-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40歲有抽菸史的年輕當鋪老闆鍾先生(化名),因咳嗽至胸腔科看診,經X光與CT檢查後發現有四公分 (adenocarcinoma)腫瘤,且腋下、淋巴結跟鎖骨上都有淋巴結轉移,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院內病理組織檢驗,PCR單基因檢測結果EGFR基因並未偵測到突變 ,按照NCCN Guideline或健保規範都應先接受化療。 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病灶核心 選用合適標靶藥物合併療程 但是鍾先生表示先前接受自費標靶藥物治療後症狀有明顯緩解,較無咳嗽且淋巴結縮小,想繼續使用標靶藥物,主治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曹世明主任建議他,可嘗試進一步核心基因的癌症基因檢測,一次檢測多個基因,再決定下一步的策略,檢測後竟然驗到TP53基因突變和極罕見的EGFR特殊突變(EGFR A763_Y764 Insertion),而非一般常見的EGFR突變型(L858R或Exon19缺失等)。 曹世明醫師根據癌症基因檢測找出的核心基因結果,調整治療方針,選用適合的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每三到四周施打一次,治療約9個月,將原本4公分腫瘤縮小到0.1公分,且三個淋巴結縮小至幾乎看不見,癌指數CEA也降至正常值內,最近的正子攝影也證實達到完全緩解(CR)。 一次涵蓋更大範圍檢測 打造合適療程發揮打擊力 這個案例與常規治療流程不同。在台灣若確診肺癌,會先做「PCR單基因檢測」,再依照檢測結果依序決定治療策略,但可能浪費寶貴檢體和拉長檢測時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曹世明醫師表示,透過生物技術平台例如: 次世代基因訂序(NGS) 一次檢測掃描多個癌症核心基因,涵蓋更多、更大範圍的基因,有效利用檢體,提前獲得更多基因資訊,如上述鍾先生的特殊EGFR突變和合併TP53基因突變都無所遁形。 曹世明主任進一步解釋,該類型的癌症基因檢測介入時間大多治癌醫師都定位為後線/二線用藥參考,但後線病人狀況差,已失去先機,且因腫瘤狀況不一樣,有可能取到的基因資訊發生變化,若能提早使用能精確找到核心的癌症基因檢測,更能早期發現基因突變,在肺癌治療中發揮效用。 因此,最新的NCCN Guideline也積極建議晚期肺癌病患若在初診斷時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涵蓋面更大的核心基因資訊決定,再決定後續治療策略,將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這才是晚期肺癌治療的新趨勢。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478/

乾癬共病多! 控好病情不再身陷「癬」關

乾癬共病多! 控好病情不再身陷「癬」關

2020-03-17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紅斑與白屑是許多人對乾癬的第一印象,不過乾癬並不只是單純的皮膚病,當心共病找上門。乾癬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引發的全身性發炎疾病,約有一到三成病患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尤其要特別小心其他共病。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俊銘主任指出,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病人比較容易合併發生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慢性腎病變或是慢性肝臟發炎,甚至在情緒方面,容易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出現心臟病或腦中風的機會也會大幅提高。 改善皮膚及關節狀況 有助預防共病 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病患比常人更需要好好監測三高數據,及早開始預防共病。國外研究發現,控制好皮膚及關節炎狀況,能幫助改善共病發生。 陳俊銘主任表示,標準治療會給予適當的抗發炎藥物緩解患者關節腫痛症狀,譬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而回歸到疾病本質,由於疾病的主因是自體免疫造成的慢性關節炎,所以還是需要免疫調節藥物去控制免疫功能混亂或過度旺盛的情形。 生物製劑鎖定發炎因子 改善乾癬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一旦發生關節變形就無法回復,所幸,對於接受傳統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的患者,還能採取生物製劑治療。研究發現,生物製劑有機會改善大面積皮膚乾癬,也能抑制關節損傷。 陳俊銘主任說,以往有一部分病人在接受傳統治療後,仍無法觀察到關節腫痛或皮膚病灶的改善,此時,醫師就會評估患者病況,給予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乾癬或乾癬性關節炎之所以會發生,發現跟腫瘤壞死因子、第17型細胞激素(IL-17)、第12/23型細胞激素(IL-12/23)等有關,透過生物製劑阻斷這幾種關鍵的細胞激素的作用,配合醫囑穩定治療有機會可以達到PASI100(乾癬面積及嚴重度指數)、延緩關節嚴重變形的治療目標,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懂336就不危「癬」 控制病情和平共處 醫師呼籲乾癬病人密切留意自身狀況,透過336防禦法則:觀察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關節出現僵硬、腫、痛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期,及早治療病控制病情,與乾癬性關節炎和平共處。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407/

八旬婦尿毒、水腫拒洗腎 腹膜透析在家洗「免到院」

八旬婦尿毒、水腫拒洗腎 腹膜透析在家洗「免到院」

2020-03-17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高雄一名八旬老婦,腎功能退化至出現尿毒症、水腫、食慾不振,甚至精神不濟等症狀,卻因為擔心每次血液透析必須靠子女接送,也不願隻身一人在冰冷的醫院洗腎而抗拒治療,導致身體狀況更惡化,令家人擔心不已。所幸,在家人陪同下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醫療團隊諮詢與溝通,老婦人終於接受腹膜透析治療,健康也獲得改善,至今已經三個多月,老婦人不需每兩天奔波醫院,家人更能安心照護。 透析不一定要跑醫院 適合自己最重要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吳建興主任表示,腎臟除了代謝、排泄的功能,也是人體下達造血指令的重要器官,因此若腎臟功能退化,將對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目前末期腎友的選擇除了移植、緩和照護,透析治療可分為「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更適合血壓不穩定的腎友,能避免血液透析造成血壓變化而引起的不適。此外,選擇腹膜透析還能夠在家中自行操作,省去每周耗費三日到醫療院所治療的時間;年長者能在有家人的陪伴下治療,年輕腎友也可保有原來的生活與工作型態,在舒適溫馨的家裡展現孝心享天倫。 吳建興主任強調,腎友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也提醒腎友,若有任何疑問與狀況,也要勇於提出自己的需求,切勿錯過最佳治療的時機與方式。 免等一個月!雲端分享洗腎狀況 最佳化治療更安心 吳建興主任表示,高雄長庚醫院在南臺灣有最大的腹膜與血液透析中心,不僅在推廣透析治療不遺餘力,也與台灣甚至中國、東南亞地區各醫學中心交流,希望能優化更好的衛教方式,協助腎友了解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近來更引進最新的腹膜透析「雲端醫療管理平台」,相較傳統需等每個月初病患回診時才能跟醫師討論治療情形,現在雲端系統讓醫療端能接收夜間的治療時間與脫水量等數據,待機器自動上傳資料後,醫護團隊即可判讀腎友的狀況,給予更快速、更精準的醫療建議。如此一來,腎友在家也能自行操作無罣礙,減少往返醫院時間耗損與降低交通費用。 新冠肺炎期間出入醫院要小心 勤洗手戴口罩降低感染風險 吳建興主任也呼籲,適逢新冠肺炎(COVID-19)期間,全臺灣無論是政府、院所、全民啟動防疫,但也別過度驚慌。若慢性腎臟病的病友出現類似流感症狀或有旅遊史與接觸史,應該主動告知醫護人員。血液透析的腎友平時出入醫療院所要注意衛生清潔、勤洗手及戴口罩;選擇腹膜透析的腎友也要注意清潔,即便在家治療受到感染的比例較低,但也別掉以輕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46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