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油炸料理、喜吃肉、捨不得剩菜總是反覆加熱食用,眾所皆知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大腸癌蟬聯14年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但大腸癌可以預防,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建議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第1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第2步應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治療黃金期。
愛吃油炸料理、喜吃肉、捨不得剩菜總是反覆加熱食用,眾所皆知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大腸癌蟬聯14年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但大腸癌可以預防,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建議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第1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第2步應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治療黃金期。
70多歲的林阿嬤,有高血壓病史,因末期腎病,2年前開始在家中進行腹膜透析。經過一段時間的透析過後,四肢皮膚起疹,乾燥搔癢無比,逐漸蔓延到身體各處,經診斷為腎病所致的尿毒性搔癢症。在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楊茲甯治療近半年後,林阿嬤食慾漸增、脹氣減輕、小便時已無灼熱感、下肢腫脹消退、身體各處的皮疹也逐漸痊癒,大大改善了生活品質。
83歲蔡先生本身有腦中風及巴金森氏症病史,平時雖意識清醒但已經臥床多年。日前卻因呼吸困難及意識不清被送至急診,就醫時已呈現休克及低血氧狀態,胸部X光檢查顯示有嚴重肺炎,因此送至加護病房治療。
每到端午節,許多家庭會自製甜口味的鹼粽,雖然現在已不用具有毒性的硼酸,但製作過程中還是會用到以碳酸鈉、碳酸鉀、氫氧化鈉為主要成分的鹼水、鹼粉。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至翔提醒,這類鹼水是強鹼,通常無色無味,要是用一般寶特瓶裝,很容易被不知情的家人誤喝,民眾必須當心,了解後續處置辦法。
一名14歲女學生已施打2劑新冠疫苗,幾天前確診,居家隔離期間體溫大約37度,但出現咳嗽、喉嚨痛、喉嚨乾、頭痛、鼻塞、鼻涕等症狀,持續3天未緩解,期間未服用西藥,經由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視訊門診,依照她當前病症開立處方,服用3天之後,症狀皆改善,且於第7天快篩轉陰。
白內障是常見的視力退化眼疾,用作治療的「人工水晶體置換術」是眼科最常見手術,不須住院即可施行。然而成功率雖高,有時卻因患者在手術後感覺「視力改善程度不如預期」而衍生爭議。
「與病毒共存」早已經是不可迴避的趨勢,「共存」絕非放任病毒肆虐感染,每個人都還是能在防疫措施和心理準備上,盡力做到最好,一起維持醫療量能和中重症及死亡率的下降。《優活健康網》邀請公衛專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為我們解析未來疫情趨勢,面對疫情流感化,我們能事先做到哪些準備?以下是訪談摘要:
56歲李先生為馬蹄腎患者,多年前就知自己有泌尿道結石問題,然而馬蹄腎是一種先天腎臟發育異常疾病,解剖學結構與常人不同,手術難度跟風險也較高,因此李先生遲遲不敢接受治療。然而隨著結石越來越嚴重,阻塞了左側腎臟尿液排出口,尿液積累導致腎水腫進而引發腰痠,他不敢再拖,輾轉至安南醫院泌尿科主任醫師陳億聲門診,尋求手術介入處理。
一位35歲的外籍移工M先生,平日於電線電纜公司從事銅線操作員的工作,近2週以來,右眼出現模糊且有異物感的狀況,就醫檢查後發現,其右眼視力退化到0.2,但外觀卻看不出任何傷口,經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有一根銅線穿刺在黃斑部旁邊。經手術移除銅線後,M先生目前持續追蹤後續狀況。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因自曝血氧濃度曾掉到85%,引發熱議。COVID-19疫情流行以來,國外頻繁出現因「隱形缺氧」而當街倒地死亡的影像,令人怵目驚心,連帶引發搶購熱潮的血氧機,許多人家中都準備了至少一台。但你了解為什麼需要血氧機?《優活健康網》替你整理了血氧機使用時機、操作方式,教你看懂血氧濃度不足怎麼判斷,確認血氧不足後又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