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用飲食抗疫 3超級食物一定要知道!

用飲食抗疫 3超級食物一定要知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除了正確洗手、戴口罩外,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人體內有70%免疫細胞存在腸道中,腸道也是面對外在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因此腸道好菌和壞菌的平衡對人體發炎反應及免疫力的調節相當重要,好的腸道環境不僅僅能幫助代謝與消化,也能維持良好的抵抗力。腸保安康 免疫力就會好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表示,要打造好腸道環境,不能單靠補充益生菌,因為多數人的腸道沒有足夠的益生源可以幫助益生菌生長,加上腸道環境的本質不夠健康,即便補充再多的益生菌也很難存活下來。膳食纖維是益生源的大宗來源,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在人體腸道中,不僅可做為腸道中益菌的營養,同時可以改善腸道中菌叢相,益菌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強化腸道屏障與增加腸道對於營養成分的通透性,進而幫助腸道健康而提升人體免疫能力。宋明樺營養師特別推薦「腸保安康」的三大超級食物:1.超級大麥從歐美紅到日本的「超級大麥」最近燒到台灣,超級大麥具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是一般白米的40倍,其中所富含的β-葡聚醣,有助於免疫力提升。而超級大麥相較於一般大麥的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具有兩倍水溶性膳食纖維與四倍抗性澱粉的含量。2.優酪乳優格含有豐富益生菌,主要的功能是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長期規律地食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的有害菌孳生,乳酸菌可以增加由T細胞釋出的γ干擾素(gamma interfer),進一步增加抗體生成;同時,乳酸菌也會加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力。3.芭樂芭樂是水果中的「維他命C之王」,維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對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預防相當重要。芭樂對於抗自由基的能力更是水果中的第一名,每天一顆芭樂可滿足體內器官所需要的物質,如鐵質、葉酸、鈣質、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C,同時豐富的纖維也能促進腸道蠕動。

因為這些因素 讓人類進入瘟疫時代?

因為這些因素 讓人類進入瘟疫時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的資深科學家Eric Toner,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受《Business Insider》訪問指出——「我們(人類)正處在一個瘟疫時代」(Age of epidemics)。而同樣在今年初,由世界經濟論壇所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也將傳染病列為全球必須關注的風險,顯示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對於人類社會經濟將帶來愈來愈嚴重的衝擊。全球化「加速擴散」疫情速度與廣度提出人類正處於瘟疫時代的Eric Toner,認為「全球化」是疫情大規模擴散的主因,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也可以從不同層面得到驗證,比如1月26日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系統科學工程中心(CSSE)所提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擴散模擬」(Modeling the Spread of 2019-nCoV),其模型的核心,便假設了一個由飛機所建構的一個「全球人口網絡」,而城市就是這個全球網絡的節點,人員流動最多的城市,便被預測成為受疫情擴散最嚴重的地方。除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事實上香港公共衛生學院在1月30日時,也在期刊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影響性進行預測,其中也同樣擷取了「飛機航班」的人員流通數量來評估病毒在全球的傳播情況。無可諱言地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跨國社會經濟體系,加快了人員流動的同時,也驅動了「病毒」大規模的擴散。這也是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在2019年末於中國武漢爆發之後,便在數天之內就擴散到了全球各地。如今除了中國,多數受到疫情衝擊的城市,恰巧都是與中國有著較高經濟連帶的地方,這也不難去解釋,為什麼航空貨運、海運等會是首波受到嚴重衝擊的產業。環境破壞增加人類「接近病毒」的機會不過,全球化僅能說明疫情何以大幅擴散,它並不能解釋何以有愈來愈多「人類與動物共通傳染」(Zoonoses)大量的出現,包括1976年發現的伊波拉病毒、1997年的禽流感、2002年的SARS、2009的H1N1,或是近幾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以及如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都屬於人類與動物共通傳染病。對此,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以Dennis Carroll為首的科學家,2018年2月份曾在《科學》(Science)期刊針對這些與人類、動物之間擴散的病毒進行研究發表,他們指出那些對人類生理造成危害的「新興病毒」,多數上早已是其他動物身上的「常住居民」,這些病毒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早已與宿主呈現和平共存的關係,而蝙蝠就是一個直接的案例。其實多數致命的病毒病不是「新的」,真正的問題可能是——人類因經濟活動關係,人類讓自己與家畜,離這些宿主愈來愈近,同時也讓自己暴露在病毒感染範圍中。包括林地開發、野生動物獵捕,都持續讓人類愈來愈「靠近」這些病毒。 表一:人類與動物共同傳染病。資料來源:WHO、CDC、Shayanne Gal, 2020, One chart shows how the Wuhan coronavirus compares to other major outbreaks and pandemics in the last 50 years.集權化的中國政治體制與沒有「知情權」的人民但,如果要解釋中國武漢難以控制的疫情,不能單就全球化、環境破壞來解釋。中國的集權化、封閉性的政治體制,可能才是讓疫情變得難以收拾的主因。事實上,早在2017年時,《自然》(Nature)期刊上,就曾有一篇撰文,針對中國武漢的P4生物實驗室提出疑慮,這一間實驗室是中國境內具生物安全4級(BSL-4)認證的實驗室,2015年竣工之後,便被預期執行高風險性的生物病原體研究。比如2015年於《自然》(醫學)期刊上發表合成類與於SARS冠狀病毒的論文,或者是2018年「蝙蝠冠狀病毒及其跨種感染研究」都曾有此一實驗室研究員參與。不過問題並不在於研究的內容,而在於支持這樣一個高風險的實驗室,除必須仰賴高度專業與嚴謹的管理制度外,最為重要的是-研究「資訊透通」與社區「知情權」(Right to know),根據中國提出的資訊第一個病例出現在12月上旬,且患者皆與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有過接觸史,但1月24日發表於《刺胳針》期刊上,針對41名患者臨床特徵的研究中,便提出最早於12月1日發病的患者事實上並未接觸過華南海鮮市場,而且按照病毒10到14天的潛伏期來估算,疫情可能早在11月或更久之前就已經開始擴散。這也是為什麼這次中國疫情會受到大量海外質疑的主因。多重化的原因導致中國疫情失控如果要探究新型冠狀病毒如今在全球擴展的成因,絕對是多重因素結合而成的結果,全球化、環境破壞是疫情出現的遠因,但真的讓疫情失控的則是中國集權化、高度權力封閉政治體制,這樣體制會讓真實資訊的傳遞被延緩、被掩蓋,而缺乏開放與言論自由的結果,不僅無法抑制疫情的擴張,更可能成為疫情全球爆發的主因。如今在全球已有許多研究者倡導疫情資料的開放(包括病毒基因體資訊、臨床特徵、傳遞與傳播特性等),可以縮短人類開發出疫苗、公共衛生解決方案的時間。無疑的是,我們已經悄悄進入了「瘟疫時代」。(文章授權提供/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施柏榮)

C肝比新冠肺炎可怕?健保給付不設限

C肝比新冠肺炎可怕?健保給付不設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達成2025年全面根除台灣C型肝炎的終極目標,政府提供政策利多,今年預算加碼,提供五萬多個治療名額,並自下週起,再新增給付兩款C肝全口服新藥,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民眾經抽血檢驗,確定感染C肝(血液中檢測出C肝病毒),即可接受治療,下(3)月起有三款藥物可供選擇,治療週數主要分為8週與12週。民眾只要就醫數次,就能遠離病毒對身體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先前健保雖已放寬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治療門檻,但代償性肝硬化及腎臟功能不佳的患者,過去治療上仍受部分限制,如今政府新增給付兩款新藥,「呼籲所有C肝病友應趕快治療,尤其是過去腎臟功能不佳者,要儘早保握機會,越早治療越能減少後續對身體影響。」C肝恐引起肝癌 嚴重程度比肺炎可怕楊培銘教授表示,慢性C型肝炎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遠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還來得大,C肝不僅會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還會造成肝外病變,包括腦及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及其他腎臟病變,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可能引發免疫系統異常,「肝炎比肺炎還要可怕。」約15~20萬患者不知自己罹患C肝楊培銘教授說,全台約有40萬名C肝患者需治療,但約有半數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換句話說,至少有15~20萬潛在C肝患者尚未篩檢出來,若延誤治療,約有2~3成會演變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則有3~5%機率轉變為肝癌。楊培銘教授認為,目前C肝全口服藥物療程以8週及12週為主,且治癒率可高達98%。隨著療程縮短,不僅大幅省下往返醫院的時間及經費成本,也能減輕家人陪伴回診的時間與次數,更能大大增加病人用藥順從性,「根據臨床統計,使用8週藥物的患者,療程完成度為94%,但使用12週藥物患者,療程完成度僅為87%。」口服藥物療程8週及12週 三月起C肝藥健保給付不設限楊培銘教授呼籲,目前政府已全面放寬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只要到醫院篩檢、抽血檢測確定感染即可用藥,患者不必為龐大醫藥費用退縮不前,尤其國內C肝患者多半集中在50歲以上民眾,「民眾應要更積極主動到院篩檢,才能保健康,不用因新冠肺炎疫情害怕到醫院,政府防疫周全,千萬別因一時恐慌而耽誤肝炎治療,肝炎拖久造成的問題比肺炎還可怕。」楊培銘教授建議,民眾可多利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之成人健檢,針對民國55年以後出生、年滿45歲民眾,提供一生一次的免費C肝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或是透過公司、私人健檢進行C肝篩檢。

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重症要提防!

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重症要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呢?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造成的傳染病,因為症狀比其他病毒引起的感冒嚴重許多,所以特別受到重視。感染流感病毒後,除了咳嗽、流鼻水、喉嚨痛外,還可能發高燒、頭痛、全身痠痛。嚴重時可能出現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致命併發症。施打流感疫苗能幫助我們預防流感,降低流感重症的風險。然而,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即使打過流感疫苗,還是有可能會得到流感。 流感能夠治療嗎?大部分感冒都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至於流感已經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早期的抗病毒藥有口服和吸入劑型,但需要每天兩次,連續使用五天。現在有單次口服的新藥,能抑制流感病毒複製,降低傳染力,因為只要服用一次,較不會因為忘記吃藥而中斷療程。至於餵藥不方便或無法進食的患者,還可選擇單次點滴靜脈注射的抗病毒針劑。提醒您,老年人、嬰幼兒、孕婦、或肝病、腎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是流感重症的高危險群,務必盡早接種流感疫苗,若出現感冒症狀也要趕快就醫,掌握48小時的黃金治療期喔。(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吃隔夜菜 當心冰箱性腹瀉找上門

吃隔夜菜 當心冰箱性腹瀉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愛惜食物是國人傳統美德,但食材未保鮮,可能引起急性腹瀉等問題,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急診室發現,春節過後上吐下瀉患者約增加兩成,年輕族群及年紀長者都有,研判年輕人因衛生習慣不佳,感染諾羅病毒,年長者因吃隔夜菜或烹煮冰凍已久的食材引起「冰箱性腹瀉」,提醒民眾注意手部衛生,食物新鮮吃。食材買回家先分裝 每次煮一餐份量醫師指出,腹瀉分為急性跟慢性兩種,急性腹瀉約發生二至三周內,慢性腹瀉會超過三周。腹瀉患者除多休息,應適量飲食及補充水分、電解質,避免脫水。許多患者腹瀉時飲用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但高糖運動飲料不利吸收,其實溫開水是最佳補充水分來源,運動飲料建議成人對半稀釋飲用,而腹瀉孩童建議買電解水飲用為佳。營養師表示,現代人習慣一次購買大量食材,不小心就擺過期,有些食物外觀看似正常,但內部可能已有細菌滋生,建議做好食物保鮮及分類,可使用保鮮膜、保鮮盒,減少濕氣產生,延長保存時間。食材可先依每次食用分量做分裝冷凍,隔餐食物重複加熱,會造成含維生素C的蔬果營養流失,且隔夜菜放在冰箱冷藏,亦可能產生亞硝酸鹽致癌,建議購買適量食材烹煮,以一頓食用完畢為佳,避免引起健康問題。預防諾羅病毒 勤洗手徹底清洗食材諾羅病毒具多種型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經由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污染物再碰觸自己的口眼鼻黏膜,或與病人密切接觸而感染。感染後會出現腹瀉、嘔吐症狀,也可能有發燒、腹部痙攣、肌肉痠痛等情形,預防方法為勤洗手、徹底清洗和保存食材。

開學了 小朋友戴不住口罩怎麼辦?

開學了 小朋友戴不住口罩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延燒(COVID-19), 開學了,小朋友防疫該怎麼辦?為確保小朋友健健康康上學,同為醫師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邀請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醫師及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柚子醫師」,分享小朋友上學、去補習班的防疫注意事項。小朋友日常生活或上課,戴口罩就安全嗎?江伯倫醫師表示,小朋友不見得戴的住口罩,尤其要較年幼的孩童整天都戴不太可能,教導他們注重自己衛生習慣是最重要的,像是「咳嗽不能對著人咳,要把嘴巴掩起來」、「勤洗手」,如果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最好在家休息。「觀察幼稚園以下的小朋友,口罩幾乎都戴不住!」陳木榮醫師指出,有媽媽反映托嬰中心也要求替小baby準備小口罩,「小朋友躺在那裡喝奶而已,旁邊幾乎沒有人會接觸到,照顧者勤洗手更重要。」陳木榮醫師建議,去學校可以用肥皂洗手20秒,如果沒有水和肥皂,也可以酒精乾洗手代替,手心、手背都要噴,盡量手部區域都搓到;另外,告誡小孩不要用手摸嘴巴、眼睛,病菌很容易從此處黏膜入侵,手不乾淨還是會「中獎」。口罩拿下來要怎麼處理?江伯倫醫師建議,口罩拿下來上下都要覆蓋衛生紙,避免被別人觸摸,戴上後有感染病菌的風險。老師與小朋友長期相處,需要特別注意什麼?江伯倫醫師表示,老師要提醒小朋友注意衛生習慣外,還要注意每個小朋友健康狀況,發現小朋友有呼吸道或發燒症狀,應連絡家長,盡量請假在家休息,且建議就醫釐清病因。陳木榮醫師補充,老師也要與家長溝通,若家長是從中國等地回台,爸媽應該與小朋友做好隔離。做好隔離,老師不用特別緊張,就不讓小朋友來學校。疫情期間,小朋友發燒、咳嗽,家長要如何預防處理?江伯倫醫師認為,小朋友生病還是要看醫生,至少可以釐清病因,不管是感冒或腸病毒,知道病因才比較放心。陳木榮醫師說,最近出國旅遊盡量避免;另外,有家長擔心「老大會不會帶病菌傳染給小朋友」,提醒回家後要更換衣服、洗澡和洗手。小朋友上下課、補習通勤,需要注意什麼?陳木榮醫師說,還是依照大原則,如果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咳嗽、流鼻涕,可以在家休息,盡量不要出門。若真的必須去上課,一定要戴口罩,也請老師協調,教育學生不要歧視患者,不一定就是武漢肺炎,「座位上可以區隔一個區域比較好。」武漢肺炎對孩童、中年和老年人有什麼風險差異?江伯倫醫師指出,根據目前資料,小朋友還是會感染,但重症機率相對較小,由禽流感、SARS經驗,年紀比較大、BMI高的症狀反而比較嚴重。一般感冒或流感,現在門診病例狀況如何?陳木榮醫師分享,最近全民防疫,不只新冠病毒,連其他呼吸道疾病都防堵到,病例也下降,過敏、小感冒也都寧願待在家裡。陳其邁副院長提醒師生、家長,教育部現已統籌備用口罩645萬片、酒精8.4萬公升、額溫槍2.5萬支。將逐一配發給學校、也包含公私立幼兒園、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中心等,提供急情況備用,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呼吸急促時,可詢問校內相關防疫單位領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燙死癌細胞?早期食道癌免手術可治癒

燙死癌細胞?早期食道癌免手術可治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5歲秦爺爺年輕時因工作需要,經常抽菸喝酒,上年紀後,因「重度逆流性食道炎」需長期追蹤、服藥,日前回診時,檢查發現秦爺爺的食道有大範圍黏膜異常,分布在上面的微血管有變粗且濃染的情形,經切片檢查,確診為「早期食道鱗狀上皮癌」。醫師在不手術的情況下,施以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治療,順利治癒食道癌,秦爺爺住院三天後已出院。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 適用於早期食道癌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建華表示,食道癌多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其類型以「鱗狀上皮癌」最常見,約佔九成以上,「腺癌」只佔很小一部分。鱗狀上皮癌成因與菸、酒、檳榔息息相關,而腺癌則與逆流性食道炎有關,當患者因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導致食道細胞病變,形成「巴雷特氏食道」時,恐演變成腺癌。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病患因吞嚥困難求診時,往往已經中、晚期,必須手術切除腫瘤,進行食道重建或接受其他輔助療法。近年來,醫療技術進步,胃腸科醫師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疑似病灶處,可藉由放大內視鏡、影像增強內視鏡,輔以染劑等方式,進一步檢查,及早揪出病灶,治療早期食道癌。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是在患者全身麻醉時,以內視鏡方式,將儀器360度的環狀電擊探頭或90度的扁平電擊探頭置入患者食道病灶處,燒灼病變癌細胞的技術。當醫師燒灼後,會刮除脫落的病灶表皮,將燒灼、清除的技術反覆執行兩次,數周後,該病變部位會再生出新的正常細胞。此種做法可大範圍地根除早期的食道黏膜內腫瘤,讓病患免於食道腫瘤切除手術。陳建華主任表示,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的治癒率約達九成,但只適用於治療早期食道癌及巴雷特氏食道;若患者癌細胞已侵犯至食道黏膜下層、出現轉移情形或食道黏膜凹凸不平整的進展性癌症,仍需以手術、放療、化療治療。」菸酒檳族群和頭頸癌患者 應定期照胃鏡陳建華主任提醒,戒除菸、酒、檳榔是預防食道癌的最佳辦法,而除了菸、酒、檳榔族是食道癌的好發族群外,頭頸癌患者因其癌細胞與食道癌細胞同源,也極容易產生原發性食道癌。建議此兩類民眾可以每半年到一年接受胃鏡檢查,定期追蹤,早期發現病灶與治療。

失智者成防疫破口?3對策防堵

失智者成防疫破口?3對策防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蔓延,然而失智者卻因記憶力、理解力等認知障礙,以致難以配合或常忘記防疫事項,而成為防疫破口。疫情中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失智者卻頻頻想出門,也造成家屬與失智者的衝突增加,活動及刺激減少也可能加速失智者退化。民眾應體諒失智者困境 主動提供協助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近日發生香港失智者忘了自己應該居家隔離,竟出門搭車四處走逛的新聞,此事提醒失智者因疾病影響可能成為防疫破口。失智者由於理解力缺損、記憶力障礙、語言障礙等,不易了解防疫措施與宣導內容,較難正確陳述身體狀況、旅遊史、接觸史,也難以記得或配合防疫事項,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失智者可能產生躁動或失序行為,造成家屬與大眾的困擾。賴德仁理事長呼籲,政府應留意失智症家庭的需求,民眾多體諒失智者的困難,並主動協助防疫,以利防疫滴水不漏。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幫助社區失智者進行防疫,可加強以下應對策略:1.簡單說明、重複提醒面對行動自如且獨居的失智者進行防疫宣導時,請以簡單明瞭、失智者聽得懂的話來說明,並確認失智者是否理解。宣導時示範正確防疫措施,如正確的洗手及戴口罩方法。宣導後,重複提醒失智者,以及在門口張貼防疫海報,避免失智者忘記。若失智者違反防疫措施,民眾與家屬宜適時勸導、轉移注意力並解釋原因,避免指責失智者。2.增加環境消毒、乾洗手等防疫措施失智者較難記得不可到處摸,也容易隨意摸眼口鼻。因此,若無法改變失智者的行為,建議由照顧者協助失智者經常進行手部清潔,並增加物品與環境的消毒頻率,避免失智者隨意觸摸眼口鼻,增加感染風險。里長及社區志工協助獨居失智者執行防疫措施。3.主動關懷失智者需求失智者需要政府與民眾主動關照與協助。例如失智者不知道要去藥局排隊買口罩,照顧者也難以一面照顧失智者、一面排隊買口罩,建議政府在資源允許情況下,主動提供口罩到社區服務據點,供失智者及家屬購買使用。防疫期間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使得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的衝突機會增加,政府宜請個管師電話關懷,並協助家屬安排居家活動,安撫被困在家中的長者並減輕照顧者壓力。

C肝也能捐肝?活體肝移植獲創舉

C肝也能捐肝?活體肝移植獲創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酒精性肝炎患者越來越多,因而被迫換肝個案日增。45歲的陳先生多年熬夜工作又喝酒,發病到重症腹水僅3個月,2017年11月因茶色尿液腹脹就醫,檢查發現罹患酒精性肝炎併代償不全;12月因酒精性肝炎致肝硬化產生大量腹水及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反覆住院治療。術後兩年 血液未發現C肝病毒蹤跡奇美醫院移植醫學科主任孫定平表示,陳先生狀況危急且等不往生者捐肝,43歲的妹妹不捨哥哥受苦,自告奮勇捐肝給哥哥,由於妹妹是C肝帶原者無法捐贈,醫療團隊評估後,考量妹妹C肝病毒量較低,先給予C肝抗病毒藥物,病毒檢驗為完全為陰性後再進行活肝移植。2018年3月移植醫學團隊執行「國內尚無前例C肝帶原者經治療後捐贈給完全未曾感染過C肝之親人活體換肝手術」。術後已近兩年,兄妹恢復狀況良好,雙方未在血液檢查中發現C肝病毒的蹤跡,肝功能也都正常,「算是一次非常成功也是C型肝炎活體捐贈的創舉」。以往C肝捐肝往往被捨棄奇美醫院內科部部長暨胃腸肝膽科肝膽內科主任郭行道指出,以往C型肝炎帶原者治療以干擾素為主,對國人常見的基因第一型C肝治療效果不佳,因此C型肝炎帶原者捐肝往往被捨棄,對於捐肝極度欠缺的台灣無疑是雪上加霜,雖然DAA藥物的問世,讓治療C肝有了革命性的進展及高達95%治癒機會,但醫界對於C肝帶原者經治療後立即執行活肝捐贈手術,還是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因為一旦移植後捐肝者及受肝者的安全都還需要時間的驗證。目前國內採行的方式是,C肝捐贈者給C肝接受者,C肝不可以捐給未曾感染過C肝的接受者。在活肝方面目前還未做到C肝帶原者接受過DAA治療後(視同C肝已痊癒)立即捐贈給未曾感染C肝的親屬。

這3類食物吃多了 小心血管易黏成粥

這3類食物吃多了 小心血管易黏成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從口入」雖然是句老生常談的話,對於心血管疾病而言,卻存在一定的道理。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肌梗塞等,這類疾病好發於中高齡族群,處於中高齡本身血管就已經逐漸老化、彈性降低,如果再加上飲食的雙重影響,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 恐罹心血管疾病營養師表示,心血管疾病出現的根本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而心血管疾病往往又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如果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那疾病就可能找上你:1.高鹽分食物許多中高齡族群對高鹽分食物比較青睞,這和味覺減弱、常年飲食習慣等有關。雖說「鹽」是百味之首,但如果攝取過多,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因為鹽的主要成分為鈉離子,大量鈉離子進入人體後,超過腎臟的代謝負擔,就會引發水鈉滯留、血液滲透壓增加、血容量增加,從而引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2.高糖分食物攝取大量含糖量高的食物,會導致人體內血糖及甘油三酯異常升高,同時還會降低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液黏稠度。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若不忌口,更會對血管長期造成破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等問題出現,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疾病。3.富含反式脂肪酸食物蛋黃派、奶油蛋糕、油炸、燒烤類食物都有反式脂肪酸的存在。反式脂肪酸主要產生於植物油的氫化過程中,它能升高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還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血壓升高、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出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