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胸腔電子式內視鏡微創手術,小洞口解決大問題!

胸腔電子式內視鏡微創手術,小洞口解決大問題!

38歲的泰國籍勞工蘇瓦,在來台工作6個月後的例行體檢中發現胸部X光片上有一約5公分腫瘤影像,雇主陳老闆視員工如己出,不但盡快帶蘇瓦就醫,並安排蘇瓦馬上住院接受手術治療。蘇瓦原本擔心開胸手術的大傷口會造成疼痛,且需要較長時間的照護及休養,勢必影響工作而一度猶豫。在胸腔外科醫師陸希平充分的術前說明後,才有信心接受了胸腔電子式內視鏡微創手術,不僅成功的摘除腫瘤,身體上也僅產生3個從1到4公分大小不等的傷口,並在5日後康復出院。二週後陳老闆陪同蘇瓦回院檢查,身上的3個小傷口都已完全癒合,蘇瓦開心表示他已能正常上工,雖然雇主仍禁止他作太粗重的工作。蘇瓦相當感謝台灣雇主的愛護,以及進步、高效率的醫療,使他重獲健康。聖馬爾定醫院醫療教學研究副院長陸希平表示,近年來病人對於開刀的疑慮除了風險與預後外,也愈來愈重視術後疼痛與傷口美觀等問題;過去醫師動刀需要開膛剖肚才能解決問題的病人,由於內視鏡影像傳輸顯示以及光纖技術的進步,加上手術器械的改良,目前已經進步到只需要打幾個小洞或略為打開比過去迷你許多的傷口就可完成。以蘇瓦的情況來說,5公分的腫瘤位在右肺葉下方,傳統的手術需由背部右肩胛骨下方沿右體側切開一約30公分長傷口到右乳頭下方,才能開刀取出腫瘤;現在經由胸腔電子式內視鏡微創手術,僅右背和右體側產生3個從1到4公分大小不等的傷口,就能成功的摘除腫瘤,並在5日後康復出院。胸腔鏡微創手術可應用的範圍十分廣泛,所有胸腔外科手術都可考慮使用,在腫瘤切除方面,最小曾偵測到0.3公分的惡性腫瘤,最大曾成功切除過9公分的腫瘤,但微創手術也有其限制,當微創手術切除面臨安全及效果的挑戰時,就應改為傳統手術。陸希平說,胸腔內許多部位,如肺臟、縱隔腔、食道等處都會長腫瘤,早期因症狀不明顯不易偵測,晚期又因侵犯到附近重要器官,像是心臟或大血管等,無法順利切除,胸腔手術過去由於胸腔肋骨阻擋,傷口要開到25到30公分,才能順利執行,由於科技進步,內視鏡微創手術逐漸取代傳統治療,另外內視鏡影像系統具有放大及觀察死角功能,過去需要拉開大傷口才能看到處理的病灶,現在只需開小洞口即可解決,更能讓病患早日恢復健康。

血漿置換術在神經內科的多重應用

血漿置換術在神經內科的多重應用

血漿置換術的原理最主要就是將血漿中有害於人體的抗體用透析的方式濾出,再額外補充新鮮血漿進去人體。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在腎臟內科、洗腎室及呼吸加護病房護理同仁的協助下,已成功完成院內第一例慢性去髓鞘性神經病變患者的血漿置換術,患者在完成療程後已順利康復出院。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劉議謙醫師表示,血漿置換術真正施行時目前有兩種方式可以達到,其中之一就是血漿交換(plasma exchange),另一種是雙重透析法(double-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血漿置換術在醫學的多種領域都有很廣泛的應用空間,無論是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或神經內科甚至重症治療都有經証實與可靠的療效。在神經內科方面,血漿置換術主要應用在與免疫有關的神經病變與神經-肌肉聯合處的病變。以下劉議謙醫師舉兩種常見的應用說明:一、急性去髓鞘性神經病變:此類患者一開始的症狀以腳麻、手麻或手腳輕微無力為主,這些症狀會很快的往身體近端延伸,讓患者在一到兩星期內就會全身癱瘓無力,在此同時也會有很高比例的病人會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現象,若沒有及時施行血漿置換術,患者則幾乎不可避免的會呼吸衰竭。以往在沒有血漿置換術的年代,此類患者大多在三到四個星期後會達到病情的頂點,然後再經過二到三個星期才會逐漸好轉。血漿置換術大幅改變了這個疾病的病程,讓患者及早開始復健,大為減低日後殘障或其他後遺症的可能性。目前血漿置換術已經成為這類疾病的首選與必須的治療。二、重症肌無力危症:重症肌無力最為人所知的症狀在於「眼皮下垂與午後的全身無力症狀」,此類疾病的病理機轉在於自體免疫的抗體攻擊突觸後的乙醯膽鹼接受體,使神經訊息無法正確傳到肌肉而造成症狀。在全身型的重症肌無力患者,如果因為感冒、身體其他的感染、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的情況下,就可能會進一步的造成呼吸肌的無力,此時病人一開始會有吸不到氣的感覺,接著就會出現喘的現象。劉議謙醫師指出,此時如果再不緊急安排血漿置換與插管治療,則二氧化碳會很快的在身體中堆積,病人也會開始出現意識恍惚或甚至昏迷的情況。血漿置換術在重症肌無力的治療佔有非常重要也無法取代的角色,年輕的肌無力患者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做胸腺切除,為了避免在手術後出現肌無力危症,往往也需要同時安排血漿置換術,年長的患者在一開始給予類固醇治療時有時也會有暫時性的惡化,此時也需要血漿置換術隨侍在旁。血漿置換術除了上述兩個較危險的疾病外,在其他如多發性硬化症、慢性去髓鞘性神經病變、其他自體免疫病變造成的中樞神經病變等也佔有非常重要的治療角色,可說是神經內科用來對付相關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

瘦身”食品”有療效 當心掺西藥

瘦身”食品”有療效 當心掺西藥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擁有窈窕身材更是每個女人夢寐以求的目標;而男性最怕雄風不振,坊間不肖業者抓準大家的心理,以「食品」之名義販售,但非法掺雜減肥或壯陽西藥成分,枉顧消費者之健康,另外網路行銷也常是不肖業者販售違法產品的管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針對市面上疑涉宣稱誇大療效之產品進行抽驗,結果檢出2件含有諾美婷(sibutramine)成分;1件檢出威而鋼(sildenafil citrate)及犀利士(tadalafil)成分!分析本次專案抽驗結果,不合格產品常為單價較高,且包裝精美,包裝上印有外文,宣稱國外製造。請大家特別注意,產品中文標示大致尚符合食品衛生相關法規之規範,容易造成民眾誤以為是合法產品,惟潛藏的危機一般民眾難以發現,請大家無論是於實體店鋪或網路上購買相關產品前皆應小心! 食用這些不法產品,可能讓你瘦了荷包也傷了身!此外,衛生局查獲製造、販賣這類產品之業者將依藥事法第82條(製造或輸入偽藥或禁藥者,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及第83條(明知為偽藥或禁藥,而販賣、供應、調劑、運送、寄藏、牙保、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金)處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呼籲民眾,目前國內核准具有治療勃起功能障礙及體重過重的產品,皆屬處方藥,必需經由醫師診斷,開立處方。切記「食品」不具療效,大家一定要有「食品不是藥品,絕對不可能有任何醫療效能」的概念,因此,不具療效的「食品」如食用後具有療效反應,則極有可能違規添加西藥成分,若您有發現不法產品或食品宣稱具有醫療效能者,請儘速向衛生局舉發【不法檢舉專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1043】,以上訊息可至臺北市政府網站查詢。

維生素D若未足量攝取 骨鬆患者小心骨折找上門

維生素D若未足量攝取 骨鬆患者小心骨折找上門

日前傳出總統夫人周美青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使國人對骨鬆的關切度又提升了。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雖然近年來,國人對骨鬆的危機意識越來越高,但普遍骨鬆知識還是不及格,尤其在骨鬆的預防及治療上,多數人缺乏正確觀念,而可能因此錯過治療骨鬆的黃金期。骨鬆已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之第二大疾病,易引起髖骨、脊椎骨和腕骨骨折,其中又以髖骨骨折的死亡率最高。朱唯廉指出,骨鬆帶來的風險不可輕忽,但多數人缺乏正確的防治觀念,最常見的就是誤以為葡萄糖胺、大豆異黃酮可保骨本,或只知道補充鈣卻忽略維生素D的重要性。許多民眾怕吃藥,卻花許多錢購買維骨力等葡萄糖胺或是大豆異黃酮食品。其實葡萄糖胺只是一種關節軟骨基質的成份,主要是治療關節炎,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而大豆異黃酮食品所含的天然雌激素,濃度低到不足以改善更年期症狀,對預防或治療骨鬆更是沒有幫助。另一個常見骨鬆錯誤觀念便是以為骨鬆防治只要補充鈣片即可,事實上,光補充鈣是不夠的,維生素D也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必要元素。尤其是骨鬆患者,單攝取鈣是無法有效預防骨折,因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吸收鈣質並維持血鈣濃度,若人體缺乏維生素D,骨骼將無法正常發育,此外,下肢肌肉及神經系統功能皆會受影響,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維生素D不易從飲食中獲得,而現代人因生活習慣不常接觸陽光,因此普遍維生素D不足。其實維生素D不只可預防骨鬆,朱唯廉指出,維生素D還可降低罹癌風險。研究證明,每日攝取1200 I.U.維生素D,更年期婦女可有效降低60%-77%癌症發生率。維生素D對人體不可或缺,朱唯廉提醒國人,每日所需的維生素D量為400 I.U.,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有效補充每日所需量。不過,若確認為骨鬆患者,維生素D不可缺少外,患者還需諮詢專業醫師建議,接受藥物治療,目前口服雙磷酸鹽藥物已結合維生素D,可提供患者一週所需的維生素D。除了雙磷酸鹽外,還有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副甲狀腺荷爾蒙製劑及抑鈣激素等等。國人骨鬆知識需提升外,骨鬆的預防及治療也需更積極,才可有效保住骨本。

生病該看那科?正確就醫有竅門

生病該看那科?正確就醫有竅門

生病是每個人一輩子幾乎都會發生的事,所以民眾有不少的就醫經驗。如何做個”稱職”的病患,在現今醫病關係緊張的年代,是保障自身權益且得到最大醫療助益的課題。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 湯夢彬醫師指出,看病不僅需要找對醫師,也需要自己預作準備,才能在短短的就診時間內發揮最大功效。以下提供大家一些就醫的事前準備:1.先想好要問醫師什麼問題,包含這次求診的主要困擾,避免在診間猶豫不決,甚至看完診又跑回來再問其他疑惑,會造成兩造雙方的時間拖延。2.準備好健康檢查的資料,如果有長期服藥的病患,提供服藥狀況及藥品名稱,這些資訊可提供醫師在短時間內了解病患的健康狀態。3.不要主動要求開什麼藥、做哪些檢查、打針等處置,一般人都不會喜歡被人命令做事的。病患要與醫師合作來對抗病痛,不要有考倒醫師的心態。4.不要濃妝豔抹、盛裝打扮、配戴首飾等,醫療的處置也許需要穿脫檢查衣,過多的裝扮只會增加困擾,以及影響身體檢查的真實性。5.針對外傷或體表患處,不要過度清洗身體,尤其是要做內診的女性病患,呈現原本疾病的面貌,才能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決策。6.小孩就診要避免穿厚重或緊身的衣服,以利身體檢查,父母要準備安撫病童情緒的東西,並要提供小孩過往求診病史。當一個聰明的病患,除了做好就醫的事前準備,再來就是找”對”的醫師來幫你解決問題。政府已經推動「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大病到醫院,小病到診所。民眾可在自身的社區找一位值得信賴的家庭醫師,為全家人的身體健康把關。湯夢彬醫師表示,若有特殊狀況,可以轉診到社區醫院或醫學中心做進一步的處置,落實轉診制度,民眾既可節省費用,還得到醫院優先診療的機會,政府的支出也會減少,可說是雙贏的局面。民眾在面對自身的病痛,和琳瑯滿目的專科醫師,如何選對科別和找對醫師是很重要的。湯夢彬醫師說,值得提醒的有: 乳房問題屬於一般外科的專長之一,不是女性常光顧的婦產科範疇;性功能障礙不是傳統的”腎虧”而找腎臟內科醫師,是要到泌尿外科診治;不孕的男性是需要與配偶一同至婦產科尋求精蟲分析;現今常見的失眠問題是屬於精神科的專業領域。【常見症狀的就醫科別】《發燒》建議就診科別1.家庭醫學科2.一般內科3.感染科4.過敏免疫風濕科《暈眩》建議就診科別1.神經內科2.家庭醫學科3.耳鼻喉科《腹瀉、腹痛》建議就診科別1.家庭醫學科2.胃腸科《胸悶、胸痛》建議就診科別1.胸腔科2.心臟科3.家庭醫學科《體重變化》建議就診科別1.新陳代謝科2.家庭醫學科3.精神科《手腳麻痺、感覺異常》建議就診科別1.神經內、外科2.家庭醫學科《肌肉骨骼酸痛》建議就診科別1.骨科2.家庭醫學科3.復健科<資料參考全民健康保險刊物>

胃食道逆流患者 飯後30分鐘內避免平躺休息

胃食道逆流患者 飯後30分鐘內避免平躺休息

平均每10個人中,至少就有一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但如果您還將胃食道逆流視為小小的「毛病」,長期忽視不加以治療,小心自己會成為食道癌的下一位犧牲者。台中縣一名正值壯年的的男子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兩個月前因為食慾不振前往光田綜合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卻發現已罹患食道癌,且癌細胞擴散到全身多處,讓當事人與家屬難以接受。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王牧群醫師表示,這位先生年齡40出頭,本身從事高勞動力的工作,原本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但他並未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任由胃食道逆流發作而未作治療。就在今年1月,開始出現容易疲憊、食慾不振且吞嚥困難的狀況,而且頸、背和肋骨還會有疼痛感。一開始他還以為是工作太操勞所致,但一個多月後,症狀不減反增,甚至連體重也急速下降。經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檢查後,赫然發現已有食道癌並轉移至肝臟、肋骨等處,經推測,可能因長期胃食道逆流所致。王牧群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主要是因為阻絕胃酸逆流的下食道括約肌不正常開啟或收縮功能減弱,造成胃酸逆流至食道所致,患者通常會有胸口悶與灼熱感,又俗稱「火燒心」,估計台灣成年人有此症狀者在10%以上。長年胃食道逆流會使食道表皮細胞一再受到胃酸侵蝕而發炎,久而久之,正常食道的「扁平細胞」將變形為「柱狀細胞」,變成「巴瑞特食道症」的癌前病變,未來演變為惡性主流的機率大增。因此在胃酸逆流或食道發炎時,就應加以治療,降低未來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造成胃食道逆流與食道炎的原因主要以不正常的生活飲食習慣和壓力大所導致。醫師建議民眾平時應少菸酒,少吃油炸類食物,三餐應定時定量,以八分飽為佳,另外,飯後30分鐘內儘量避免平躺休息,以免胃酸逆流。也提醒有胃酸逆流或食道發炎問題的民眾,應積極改善個人生活習慣並追蹤治療,每5年至少到醫院接受一次胃鏡檢查,才能預防疾病於未然,杜絕癌症的發生。

健康邁大步 民眾響應登高計時賽

健康邁大步 民眾響應登高計時賽

聖馬爾定醫院停車場是嘉義地區唯一大型立體停車場,院方連續四年舉行登高計時賽,許多熱愛運動的員工紛紛報名挑戰;歷年最佳成績從一樓爬到十三樓,僅花了三分鐘多一些,員工笑說,比搭電梯還快,建議趕打卡的上班族,下次不妨爬爬樓梯,健身又有效率。聖馬爾定醫院致力推行員工健康體適能,鼓勵員工持續保持運動的好習慣,連年舉行登高計時賽,今年特別縮短賽程由6樓起跑,藉此降低運動負荷,吸引平日不運動的人都能踴躍響應,其中連續四屆都參賽者也佔8成以上。不少早起到院的民眾見狀,紛紛效法,捨電梯不搭,改成走路或爬樓梯,共同響應運動健身。資訊科工程師黃信傑腳程最快,僅花了123秒奪得A組冠軍;B組則是由工務組卓坤池先馳得點,小兒科醫師林文賢年年不缺席,今年也不負眾望拿第二名;C組部分,胸腔科醫師戴孟平與心臟科醫師宋茂林雙雙擠進前三強,所花時間也都少於140秒內,競爭相當激烈。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說:「有健康的員工,就有健康的醫院,才更有能力好好的守護民眾的健康」。為此,院方致力推行員工健康體適能,鼓勵員工成立包含登山社、有氧舞蹈社、桌球社等多元健康社團,從事有益身心的活動。

結核菌性腦膜炎 幼兒與死神搏鬥二個月

結核菌性腦膜炎 幼兒與死神搏鬥二個月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在元月間收治一名罹患結核菌性腦膜炎的小病人,十個多月大的陳小妹妹,因罹患腦膜炎有生命危險,幸經醫護團隊細心呵護,與死神對抗兩個月,終於在今天可以出院,醫護人員歡喜的為小妹妹舉辦度晬生日會,祝福她平安長大,不要再受病苦。 家住花蓮縣南區的陳小妹妹,春節期間發生不斷,母親以為是感冒,在附近醫院就診,但服藥仍高燒不退,在元月三十日送至花蓮慈院急診部,當時的症狀已非常嚴重,小兒科醫師一方面請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可能預後的狀況不好,甚至有生命危險;一方面卯足全力搶救陳小妹妹的生命。 小兒科醫師除為陳小妹妹做腦部核磁共振、血液、腰椎穿刺取腦脊髓液等一連串檢查,並會神經科、感染科,診斷出腦膜炎。因陳小妹妹並沒有接種卡介苗,感染科醫師何愉懷高度懷疑陳小妹妹的腦膜炎與感染結核菌相關,最後果然在陳小妹妹的痰液中培養出結核菌,由何愉懷醫師接手開始投藥治療結合病。 另一方面,因為陳小妹妹一入院即處於腦壓過高的危險狀態,再加上後續治療過程出現痙攣抽搐症狀,神經外科團隊的陳新源醫師、哈鐵木爾醫師也陸續參與陳小妹妹的疾病治療,手術引流腦脊髓液。 初期,陳小妹妹因懷疑是開放性結核病人住在小兒科隔離病房照護,經過一個月後,確定非開放性結合病人才轉到一般病房,何愉懷醫師表示,因服用治療結核菌藥物,除了監測病人的肝功能變化,陳小妹妹的狀況一直不是很穩定,仍有發燒、嘔吐、拉肚子等症狀發生,直到最近病情才趨穩定可以回家照顧。 3/26是陳小妹妹的出院日,也恰巧是她的周歲生日,兒科病房護理人員為她準備一塊小蛋糕,送她衣服、奶嘴,為她慶祝度晬。陳媽媽感動的眼框泛紅,不停地拭淚,她說,女兒能活著過生日,要感謝慈濟的醫護團隊,全是女兒的救命恩人;回家以後,她會更注女兒的預防注射情形,希望女兒不會再因而受苦。 護理人員很心疼陳小妹妹在這段時間受了很多病苦,在慶生會輪流抱陳小妹妹,祝福陳小妹妹不要再有病痛,平安、快樂長大。何愉懷醫師指出,陳小妹妹的結核病治療至少需一年,這期間要定期回診追蹤,而且還要會診神經團隊、復健科,評估陳小妹妹的成長發展情形。 何愉懷醫師表示,嬰幼兒的預防注射很重要,去年八月間才有一位六歲小男孩因為沒有接種破傷風疫苗,結果因騎腳踏車受傷感染破傷風桿菌險喪命;陳小妹妹也是一樣因為未接種肺結核疫苗,差點因腦膜炎危及生命。何醫師呼籲家長務必照著寶寶成長手冊的疫苗注射卡,按時讓孩子接種疫苗,以降低孩子在成長過程的感染風險。

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 脫臼機率低

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 脫臼機率低

當髖關節受到酗酒或類固醇影響,造成缺血性壞死,或因為先天發育不全,造成關節提早磨損,使的年輕人就有關節炎而造成行動困難。雖然人工髖關節置換已經是常規手術,但因為年輕人活動力大,植入人工關節多年後,磨損仍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任陳弘毅表示,因為年齡老化造成退化關節炎,必須進行髖關節置換時,手術中主要問題與骨質疏鬆以及骨頭形狀比較有關係,如何植入一個合乎病人大腿骨粗細的人工髖關節,在現代骨科技術已經不是大問題。因為病人比較年長,活動力較弱,傳統金屬頭對PE塑膠碗摩擦係數雖然比人類自身軟骨對軟骨摩擦大,也比較沒有關係。但是如果同樣材質用在仍然需要大量活動的年輕人身上,就可能在十多年後出現磨耗,而造成必須重新翻修再置換問題。陳弘毅指出,人體不是機器,第一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若是只有十多年,第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常常只有第一次的一半,第三次則更少。因此除非是固定不良或是感染造成不得已必須翻修再置換以外,植入人工關節所使用材質,在不斷研究改進中都已盡量減少摩擦係數,以追求使用壽命更長為目標。目前醫療市場上所使用的人工髖關節摩擦係數最低有兩種:第一種是精密陶瓷頭對陶瓷碗,第二種則是精工磨成的金屬頭對金屬碗。兩者摩擦係數相差不大,都比人類自己原有軟骨頭對軟骨碗摩擦係數要低近十倍,也因此可使用年限大幅增加,兩項產品各有千秋,難分軒輊。陳弘毅說,人工髖關節有第三種選擇。人類髖關節是一個球在碗中旋轉的關節,因此目前標準人工髖關節基本結構可以分成四個部份:大腿骨部份有卡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以及放在莖上的頭,骨盆部份有固定在髖臼的金屬碗以及卡在金屬碗中負責接觸面的塑膠碗,由頭在塑膠碗中旋轉達到活動目的。主要關鍵是為了植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一定要把原有股骨頸切除,才有辦法做到。對股骨頸沒有任何破壞的人而言,切除股骨頸雖然是不得已方式,但終究是一種不必要傷害,也因此英國人發明表面置換人工髖關節,提供第三種選項。陳弘毅說,所謂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設計構想出發點,就是在不要切除股骨頸,因為關節破壞都只有在軟骨表面。所以置換時可以只把壞掉表面磨除,再換上人工製作關節表面即可。以前因為工業技術較差,這個目標不容易達到,現在技術改進,已經可以完成。近來國內已經引入,雖然因為技術較為困難,醫療市場上並不常見。陳弘毅強調,陽明醫院骨科在十多年前已經為多位年輕病患植入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歷經多年追蹤,成效良好。人工髖關節的破壞,常常造成病人生活大破壞,置換後宛如新生。但是因為人工髖關節金屬頭或陶瓷頭一般都比較小,脫臼機率較高,病人關節活動角度因此受限,比如不能坐在太低椅子上…等,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因為金屬頭大小跟原有關節大小相同,脫臼機率大幅下降,因此病人活動幾乎完全不受限。目前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為了使病患能有更多選擇,不論傳統人工髖關節、陶瓷髖關節、精密金屬頭髖關節、或是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一應俱全,配合病人病情狀況,可說是病患最大福音。

老年人胸痛、吞咽困難 疑為食道痙攣

老年人胸痛、吞咽困難 疑為食道痙攣

有的老年人,經常發生吞咽困難,吃頓飯既費時又費力,還常伴有胸痛。到醫院檢查,卻無異常發現,儘管遊走在胸腔科或心臟科門診,而且藥吃得不少,但效果不佳。這時便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但幾年過去,病情依然如故,既無惡化也未見好轉,其實這可能是所謂食道抽筋或食道痙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一般內科醫師楊黎明說,食道痙攣是指食道肌肉收縮不協調而引發一種病徵。通常好發年齡大多在六、七十歲左右老年年齡階段。雖然發生比例不高,但因症狀明顯,也造成病患很大困擾。楊黎明表示,食道痙攣病徵可以出現在食道局部或多處區域,患者在病發時會感到吞嚥困難,吞嚥疼痛伴有胸骨下胸痛及胸口灼熱,其吞嚥困難往往呈短暫間歇性發作。症狀上,其胸骨下胸痛有時與心絞痛難以區別。在食道痙攣患者中,有一部分可以只以胸痛症狀來表現。六、七十歲左右老年病患,常擔心自己是否有狹心症而到心臟科門診求診。雖然在此年齡階段發生狹心症比例不小,但也別忘了可能同時合併發生食道痙攣。食道痙攣其成因包括吃下過冷或過熱食物、食道老化、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良、因癌症腫瘤阻塞、受到食下腐蝕性物質或胃酸倒流刺激等,這些成因都會影響食道出現不規則收縮,造成痙攣現象。其診斷方法主要包括吞鋇劑食道造影檢查及食道測壓檢查,鋇劑食道造影X光表現食道痙攣導致鋇劑通過延緩或受阻,這種受阻是間歇性,典型表現是食道兩側邊緣呈波浪狀改變,而且食道管壁光滑、柔軟、粘膜皺襞正常。鋇劑食道造影要先排除食道器質性病變(例如癌症腫瘤阻塞造成固定位置食道狹窄)。食道收縮導致疼痛發作時,可以用食道測壓檢查來證實,並觀察長時間持續高幅度同步收縮。其預防方法建議避免吃過冷或過熱食物,進食速度也不要太快。楊黎明建議,對於六、七十歲左右老年食道痙攣患者而言,較適合保守內科藥物治療方法。可以嘗試下列藥物以改善食道痙攣。包括硝酸鹽(包含硝化甘油舌下錠)、鈣離子阻斷劑、抗膽鹼藥物、精神安定劑,若合併發生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考慮合併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至於侵入性方法一般不適合老年患者,僅適用在罕見情況嚴重病患,包括內視鏡療法-氣球擴張或注射肉毒桿菌素、外科手術-括約肌切開術。有上述可能症狀患者,不妨與一般內科或家醫科醫師討論是否有必要轉介至消化腸胃科,以利安排相關食道檢查,早日確定診斷而得到適當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