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

隨著國民的人口老化,患攝護腺癌的病患在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可能造成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遽增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普及,此外廣泛使用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及肛門指診等,也對醫師在判別攝護腺癌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現時的共識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需測量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值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民眾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則須提前於40歲時接受檢查。除了作一般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檢查外;我們還可以測量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對於攝護腺特定抗原介於4與10的患者,我們可以利用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與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比率來增加診斷的準確度。

慈育天使團隊 大獻愛心小番茄

慈育天使團隊 大獻愛心小番茄

一粒麥子基金會(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設)十八日收到「慈育天使團隊」捐贈的四箱愛心小番茄,打開一看,顆顆晶瑩澄亮。趁著新鮮,即刻分成小包裝,送往基金會的十四個老人日托站、迦南中心弱勢家庭兒童課業輔導班,把捐贈者的愛心傳送給長輩、學童。「慈育天使團隊」的陳小姐表示,他們是一群在高雄工作的醫護人員,因志同道合而成立「慈育天使團隊」,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日前在Yahoo!奇摩公益看到一粒麥子基金會的需要,心有所感,而向嘉義的農民朋友訂購目前正盛產的小番茄四箱,送給一粒麥子基金會。訂購時,他們沒有殺價,以平實的價格交易,既幫肋了農民,又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可說是一舉兩得。訂購時,還特別挑兩種不同的口味,一是紅亮的聖女小番茄,另一是橘色的聖嬰小番茄。這些番茄,大部份都送到十四個老人日托站,五分之一箱送至迦南中心弱勢家庭兒童課業輔導班。當天下午,課輔班學童正在上品格教育「專注」的課程,授課老師以手搖鈴搭配音樂的律動方式,培養小朋友「專注」的能力。寄來的小番茄適時提供了小朋友休息時的水果點心。老人日托站部份,則是當作第二天午餐加菜的水果。「這兩種番茄,口感有些不同,可是都很新鮮、很好吃!」吃過番茄的長輩及學童讚不絕口,並一再表達感謝。一粒麥子基金會從2002年起陸續在台東、花蓮兩縣展開老人、兒童、青少年的關懷服務。今年一月下旬,在Yahoo!奇摩公益的協助下,在該平台開啟「兒童閱讀計畫」、「弱勢家庭兒童課業輔導班」、「老人日托服務」的勸募活動,以捐款、捐物資的方式,企圖在景氣低靡的大環境中,開闢另一條募款管道,歡迎民眾上網(http://tw.charity.yahoo.com/org_project.html?org_id=127)響應,或是電洽愛心專線(089)310000,謝謝!

準醫師志工 服務社區開步走

準醫師志工 服務社區開步走

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大力推動下,國內醫學系學生將提早走入社區,服務臺北市民,今後將有許多「準醫師志工」,投入臺北市公衛服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醫學大學今天共同簽署學生公共服務合作備忘錄,今後北醫學生將首開先例,隨同衛生局所屬健康服務中心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社區推動多元健康服務,包括家訪、關懷弱勢,提早學習人際溝通技巧。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相信健康服務中心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指導學生過程中,將能不斷提昇服務品質,增進創新服務能力,讓官學間可以相輔相成、互助合作,對社區民眾、學生、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可謂是一舉數得、創造三贏。臺北醫學大學自去年3月起,開始參與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於社區執行的健康服務。參與同學們表示,在健康服務中心服務過程中,除了可以得到課程以外的知識與技能,並且可以更了解自己,進而自我肯定、學習如何維持良好團隊合作關係,學會彼此相互尊重、學習對自己行為負責。因此於97年9月起,這項學生服務學習,由原有的信義區,拓展到萬華區、大安區、中正區,由此四區開始實施「臺北市健康服務中心公共服務學生關懷健康弱勢者服務試辦計畫」。97年9月開始,臺北醫學大學學生於此四區進行公共服務877人次,總服務時數3398小時。服務內容包括:陪伴關懷健康弱勢民眾、協助執行衛生教育宣導及社區民眾健康篩檢、支持慢性病患建立健康生活型態、製作及整理社區健康服務文書資料…等。98年1月針對已於健康服務中心進行公共服務的北醫學生,隨機抽樣40位進行問卷調查,超過九成以上學生表示,參與此計畫後,在學習過程中,會隨時自我檢討並致力追求改進、開始想要將所學貢獻於社會、比較能熱忱面對所有事情、對於未來投入的工作職場及生涯規畫將更積極。臺北醫學大學學生服務學習導入各服務中心,激發公共衛生護理人力更能積極學習創新服務動力,健康服務中心所提供的服務場域,也讓學生們在學期間更能確切面對許多公共衛生健康促進實務面,展開自己專業學習計畫,讓彼此雙方所學與實務相輔相成。

治療結核病 需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

治療結核病 需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

結核病肆虐人類健康已達數千年之久,古代木乃伊身上即有發現結核病感染,在上個世紀初結核病仍是不治之疾;幸賴抗結核藥物自1944年後陸續問世,結核病的治療呈現大幅進步。肺結核很可怕的是,肺結核會傳染;不可怕的是,只要病人規則服藥兩個星期後,就不具傳染力。肺結核是可以治好的,不過,必須長期服藥,必須連續規則服藥六個月以上。但是病人常常在症狀消失之後,自以為好了就不再服藥,殘存體內的細菌就會產生抗藥性,使得治療更加困難。九成以上的人感染了結核桿菌都不會生病,因為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自動會把入侵的細菌消滅。只是身體狀況不佳時,才會讓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而生病,這時就要借重藥物來殺細菌。體內的細菌減少到一個程度,症狀會消失,容易讓病人誤以為病好了而停藥,這時殘存體內的細菌,又會慢慢生長繁殖,而且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等再度發病時,原來可以殺死細菌的藥就會失效。所以,結核病的治療,一定要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把體內的結核菌殺光,除惡務盡,否則如同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和平院區位居臺北市萬華、中正區且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傳染病防治中心,肩負起社區防治之責,對於捍衛萬華區社區民眾健康與結核病防治亦為本院區之使命。為了強化肺結核的防治,必須讓肺結核防治觀念深入社區,將於98年3月22日於該院區A棟10樓大禮堂舉辦“萬華區防癆社區天使”工作坊訓練活動,訓練課程的重點包括:臺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院長璩大成主講的-「結核病防治基本概念」;國立陽明大學周碧瑟教授主講的-「防癆社區天使的緣起及使命」、「人權教育:尊重與包容;去污名化、去標籤化-從結核病患人權談起」以及前金門縣衛生局長吳秉賸主講的─「防癆社區天使工作內容與實務分享」。日後再由社區種子志工深入社區辦理結核病宣導活動,藉以發現有異常特徵之民眾,可再進一步到院檢查,以減少未經治療的結核病患於社區中造成的病菌散播。以期達到加強民眾對結核的認知、結核病防治觀念和強化結核病防治網擴大及深入社區找出個案協助服藥等目的。

老人居家照護九項原則

老人居家照護九項原則

台灣地區自民國82年底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老人的照護問題勢必成為每個家庭正在面臨或即將面臨的棘手問題。老人的健康安養照護問題,不僅是子女晚輩的負擔,對整體社會而言亦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居家式照護之老人住宅,以及「在家養老」的觀念已漸漸成為新的趨勢,而建構一個優質的老人居家照護環境亦是目前國家的重要政策,且是挹注大量資源的發展目標。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老年專科 - 林怡君醫師指出,老人居家照護環境應注意以下幾項原則:                                      一、無障礙空間是現在或未來老人住宅的必要條件。二、E化網路設備,以便將來能與遠距照護老人系統整合。三、地點接近家屬親人並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四、與醫療院所距離勿太遠。五、室內空間需通風、陽光充足。六、因肌力的衰退及平衡感變差,老人之生活空間最好設在同一層樓面,避免爬樓梯。七、室內房間、樓梯、出入口照明需充足,地板最好不要打蠟並使用止滑之材質。臥室、走道、廁所宜裝夜燈,對老人夜間上廁所幫助大。 八、床、椅子或沙發必須穩固,高度要能夠讓老人將雙腳放在地上,並讓老人能夠輕易站起;椅子須有椅背及扶手,高度以坐姿膝關節90度為原則。九、浴室之設計應該同時注意使用的便利性及安全性。在馬桶、洗臉盆、或浴缸週遭依老人的身體功能及使用狀況裝置扶手。對於無法久站或力氣較弱者,在淋浴處須設置坐椅。浴室地板應該使用容易維護,不易滑倒的材料。另外,選擇合適的移行輔具,可以協助功能退化的老人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並減少跌倒的機會。教導家屬藥物的副作用,老人服用降血壓、鎮定安眠藥時,要注意避免姿勢改變引起低血壓而跌倒。林怡君醫師提醒,我們要能體貼「照護者,更需要被照護」,釋出對照護者的善意與實際支援,紓解照護工作的壓力,避免造就另一個病患。林怡君醫師強調,留在自己熟悉的住所中得到妥善協助及照顧,並維持其原有之生活習慣及模式,是老人最歡喜又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人性化需求的自主照顧方式,其實就是「就地老化」(Ageing in place)的原則。讓我們一起為長輩提供安心、安全、安定的居家照護環境而努力吧。

市民健康卡 樂活集點換好康

市民健康卡 樂活集點換好康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市民積極及持續參與各項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活動,促進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以預防疾病發生, 98年擴大「市民健康卡」申辦地點及集點方式,除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原衛生所)及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發卡單位外,更新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及其院外門診部、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更多可近性及多元化的活動內容。集點方式除行政院衛生署規定之預防注射項目、五大癌症篩檢、三高篩檢、衛生保健志工服務及健康講座或健康促進活動外,更可透過參加本局公告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及本局各處室辦理之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相關活動或辦理器官捐贈卡,享有集健康點數及兌換為個人量身打造之健康服務。截至98年2月28日,「市民健康卡」總發卡量計156,511張、累積點數高達300,337點,並有2,967人持健康點數換取健康服務,其中免門診掛號費2,578人;健康教室65人;初階健康檢查97人;進階健康檢查119人;高階健康檢查108人。為方便市民查詢自身累積之點數,衛生局建置「市民健康卡」點數查詢系統,民眾上網即可查詢自身健康累計點數。此外,提醒每一位臺北市民朋友,自97年9月15日起,每集2點健康點數,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其16處院外門診部就醫,可免「門診掛號費」乙次(價值50元),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萬芳醫院自97年10月1日開始加入提供限量的「市民健康卡」集點後健康檢查服務,期許每一位市民朋友「一卡在手,健康樂活」,以健康點數換取適合個人的健康服務,為自身的健康權益把關。「市民健康卡」活動詳情請瀏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洽各行政區健康服務中心、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其院外門診部或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媽祖遶境炮聲隆 慎防靈魂之窗炸傷

媽祖遶境炮聲隆 慎防靈魂之窗炸傷

全國矚目的宗教界盛事—大甲鎮瀾宮媽祖進香遶境活動,將於明天3月21日(六)夜間11點起駕,正式展開八天七夜,長達340公里的進香行程,預計將有十萬信徒以徒步方式,橫跨四縣市來跟隨媽祖完成遶境活動。而在活動前夕,光田綜合醫院急診室特別呼籲隨行的信徒記得攜帶個人健保卡,遶境期間最好選擇一雙柔軟、透氣的鞋子及吸汗的棉襪,以避免足部因長途步行所產生的不適;途中並應注意水分的補充,防止體液流失造成低血壓甚至休克;而慢性病患更應備妥藥物按時服藥;另外還要特別注意保護靈魂之窗,避免四射炮竹與濃煙造成眼部無法挽回的嚴重傷害。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眼科黃柏華醫師表示,每年大甲媽祖遶境儀式熱鬧滾滾,一年比一年盛況空前,而民眾的熱情也反映在響徹雲霄的鞭炮聲中,所經之處往往煙霧瀰漫,炮聲隆隆,因此走在遶境隊伍中的民眾或前來參拜、湊熱鬧的人群常常一不小心就會被旁人手中所拿的香燻傷、燙傷或被到處竄射的炮竹炸傷。而靈魂之窗又是最為脆弱的重要器官,每年繞境活動期間,幾乎天天都有民眾因眼睛受傷而到醫院掛急診,有些嚴重的傷害甚至必須立即動手術治療,否則將有失明之虞。光田綜合醫院過去就曾經接獲民眾在施放鞭炮的同時閃避不及,炮竹竟然就在眼球前炸開,而火藥與碎屑全卡在眼角膜上,痛不欲生,經緊急送醫並進行手術將碎屑清除後,終於免除失明的危險,但是火藥碎屑已經傷害到眼角膜,讓患者原本良好的視力僅剩下0.1。黃柏華醫師指出,鞭炮在眼前爆炸還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包括爆炸衝擊力可能會使眼球內出血、水晶體脫位、視網膜剝離等,過去甚至還有民眾因為沖天炮射入眼睛使得眼球爆裂的可怕事件。因此醫師特別提醒民眾,在參加遶境進香活動甚至拜拜看熱鬧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炮竹可能造成的傷害,施放鞭炮的同時,應儘量遠離,甚至可以暫時離開隊伍,找較遠或有遮蔽物的地方稍等,同時可戴帽子或穿長袖衣物保護身體其他部位,並特別小心護眼,以免鞭炮炸傷。如果眼睛不慎遭到香火燒傷或鞭炮炸傷,應立即先以清水清洗,然後輕輕以乾淨的紗布覆蓋後緊急送醫治療,千萬不要自作主張自行購買眼藥水或消炎藥水來使用,以免加重病情並延誤治療黃金期。

春令養生調肝氣 午夜11點~3點睏好眠

春令養生調肝氣 午夜11點~3點睏好眠

從黃帝內經來看,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這六個節氣為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天地之間生氣發動,草木欣欣向榮,為適應此種氣候,人們應當夜臥早起,出外散步並舒緩形體,使情志舒暢愉快,廣泛佈施而不慳吝,這是順應春天調養生氣的方法。為恭醫院中醫部主任杜旻峯醫師表示,中醫講的「肝」與西醫的肝臟(liver)是不同的。就中醫生理而言:「肝主疏泄」,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若肝氣鬱滯或上逆,則出現胸脅悶脹、精神抑鬱或頭目脹痛、煩躁易怒的症狀,甚至影響飲食的消化,類似現代的精神官能症。其次,「肝主藏血」,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若藏血功能失常,在婦女即可引起月經量多或量少。杜旻峯醫師說,古代中醫家從臨床觀察中得知-「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也就是說肝血若充盈則能養筋、能使指甲紅潤以及幫助視力保健;反之,若肝血不足,則身體上會出現筋痛與麻木感、關節屈伸困難、肌肉出現痙攣拘急等症;或指甲枯槁,變薄變軟;或兩目乾澀,視物不清。古人有「天人相應」的觀點,認為外界的環境對人體有重大的影響,因人體須仰賴外界的食物、空氣、水、陽光而獲得能量。杜旻峯醫師指出,其中與「肝」相應的季節是春天,相應的味道是酸味,相應的顏色是青綠色,相應的五行是木。肝的養生與草木的生長相似,草木在春天恣意向外伸展,不喜被抑制,因此要保持情緒的平和,少鑽牛角尖或發怒;多吃綠色蔬果對肝是有幫助的,適當的酸味食物對肝也很好。另外從人體的經絡氣血運行而言,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相應經絡的氣血運行,是在每天的午夜11點到凌晨3點剛好在肝膽經,因此這個時段的睡眠對肝的保健也十分重要。春天是一個善變的季節,乍暖還寒、時晴時雨,很容易讓人感冒,因此要注意保暖與外出時準備雨具,減少風寒的侵襲;有空多到戶外踏青,欣賞大自然的美景,適當的伸展肢體,保持心情的舒暢,這才是春令的養生之道。

會眨眼睛!到底該不該算植物人?

會眨眼睛!到底該不該算植物人?

陳先生(化名)在正值壯年時在家有一天因為突然的心肌梗塞而休克,在被救護車送到急診室時早已沒有生命跡象,經過急診醫師努力的搶救一小時後,他的心跳血壓終於恢復過來,然而他卻再也沒有醒過來。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 - 劉議謙醫師說,該病患在醫院裡住了兩個月才好不容易可以脫離呼吸器,但仍需用鼻胃管餵食,對家人的呼叫也始終不理不睬,偶而自顧自的眨著眼睛。這是典型的缺氧性腦病變個案。一年後,情況依舊,但家人始終抱對他不離不棄,依舊定期來門診拿藥、追蹤。有天,病人的小女兒突然問說:「劉醫師,我父親會眨眼睛耶,應該不算植物人吧!」當下,劉議謙醫師反射性的回答,「植物人的診斷標準中不包含眨眼睛啊!」印象中,後來她哭喪著臉走出診間,那時劉醫師非常後悔自己的心直口快。事實上,眨眼反射到底與意識有沒有關係可能到現在都還是有爭議的話題。劉議謙醫師表示,醫師也不是神,無法知道病人心中是不是真的有什麼想法。眨眼反射在生理上算是腦幹的反射之一,就像瞳孔反射或頭眼反射(將頭轉到一邊,眼睛仍然會維持直視)一樣,應該是與意識無關。然而植物人雖然大腦皮質因為缺氧的關係而損壞,理論上腦幹應該是完好的,所以有眨眼反射應該也不意外。但反對此說法的學者則強調,眨眼反射事實上需要部分完好的視覺皮質來「感受」,兩造說法都很有道理,目前也沒有誰對誰錯。劉議謙醫師說,在比利時有個團隊特別收集了91位臨床診斷為植物人的個案,其中約有半數仍存在眨眼反射,經過長達一年的追蹤,具眨眼反射的那組在無論甦醒機率、死亡機率都與不具眨眼反射的那組相差不遠,至少都無法達到統計意義。也就是說,眨眼反射不能代表意識的有無,且其存在也與患者之後的甦醒機率無關。不過話說回來,約半數的植物人患者都有眨眼反射倒是讓人有點驚訝。

預防腦中風 ”三高族群”運動勿逞強

預防腦中風 ”三高族群”運動勿逞強

日前一名中年男子,在做伏地挺身的時候突然頭暈,經檢查診斷發現,這名男子為中風發作。腦中風為腦部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導致腦部細胞灌血不足而引發;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的”三高族群”,為發生腦中風的高危險群。預防腦中風,除應遵循醫師處方用藥治療疾病外,亦應當配合飲食的調整與適當的運動,三管齊下,方能有效預防。適度的運動能幫助三高患者控制疾病,但也因長期慢性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在病患不自知的情況下若遵循與正常人相同的運動原則,可能反而會將自身致於危險中。因此,中風高危險群的運動前應做好事前身體評估與檢查,量身訂製個人專屬運動處方,以確保安全。但是,到底要如何運動,才能安全又有效的控制與預防疾病發生呢?首先應當請醫師先進行系統性完整的運動前健康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心血管系統、自律功能檢查、視網膜、腎功能、下肢神經血管檢查,若有出現異常或特殊狀況,則醫師或治療師會調整運動處方。針對高危險群,更應注意要在安全的運動處方下,依據個人體能與身體狀況,循序漸進,進行運動訓練。另外,運動時應注意保暖與水分的攝取,留心氣溫的變化以調整運動方式。而糖尿病患者運動要配合血糖控制,避免在血糖低時或持續高血糖的情形下運動,時間最好是餐後1~2小時,養成定時運動習慣,避免不定期運動。最後應注意的是,運動當時若出現以下徵狀:胸部覺得很緊、嚴重呼吸急促、胸痛、左側手臂,下顎疼痛、心悸、暈眩,昏倒,胃部不適,要立即尋求醫療救護,切勿逞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