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健康樂活從「早餐」開始

健康樂活從「早餐」開始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被忽略的一餐。一日之始,早餐可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和營養素,並有利於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呼籲民眾:「健康就從早餐開始」,並教導民眾如何吃得『方便』,但不『隨便』,促進健康又樂活。根據歐美的調查指出,年輕族群吃早餐的比率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尢其是青少年更為嚴重。歐美許多研究指出,不吃早餐者所攝取的微量營養素較吃早餐者低,且不足的攝取量無法由其他餐次補足。另外,有很多女性為控制體重而不吃早餐,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吃早餐有利於體重的控制,且青春期時較少吃早餐者,其成年時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會較高。雖然吃早餐者會增加每天熱量的攝取,但卻比較不易有體重過重的情形,早餐是成長中的孩童及青少年營養素重要來源,除可減少飢餓感、提供大腦利用的葡萄糖外,也可能改變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讓思考變得更敏銳,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學校成績表現、改善情緒及學校中的問題行為。營養師建議健康的早餐原則應包括:(1)均衡各類食物,例如:全穀雜糧類、蔬果類、提供蛋白質的奶、蛋、豆、魚、肉類等,以獲得足夠的營養素。(2)要吃得營養豐富,但不要吃得過飽。(3)注意控制熱量攝取,早餐的熱量約佔總熱量的1/5~1/3 (以成年男性一天2000大卡計算,早餐約為400~660大卡)。(4)避免選擇太油、太甜的食品。在繁忙的都會生活型態下,要一早起來製備早餐,確實很不容易,且家人的口味喜好也多不同,購買市售早餐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要如何吃到健康的早餐呢?前天適逢2月22日營養師節,衛生局與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特別針對十種市售常見的早餐組合,教導民眾如何吃得『方便』但不『隨便』。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將十種市售常見的早餐組合予以營養分析、評量,利用校園營養教育使用的『均衡拼圖』,讓組合早餐呈現是否完整,若是各類食物分布不完整,『均衡拼圖』就會有缺損。例如,在早餐店購買百匯三明治,若搭配100%柳橙汁,因為含有全穀雜糧、適量蛋白質(乳製品或肉類1-2份)、蔬菜水果類(純果汁及生菜)、少鹽(沒有使用高鹽調味料)、低糖(5-10公克糖)、健康油(使用不含反式脂肪酸之健康植物油),這樣『均衡拼圖』就能達到完整,推薦指數達4顆星。十組早餐組合還包括:夏威夷可麗捲搭配拿鐵咖啡,糙米燕麥飯套餐、燒餅油條、蘿蔔糕等中、西式早餐,民眾可以至衛生局網站(網址 http://www.health.gov.tw/)主題專區項下『健康飲食:天天五蔬果新食尚運動』查覽。衛生局與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指出民眾可配合自己的方便與喜好,選擇健康指數較高的早餐組合,並參考營養師的叮嚀提醒,適度的調整早餐內容或在一日中其他餐次補強,讓全家人每天都有好的開始,健康幸福又樂活。

違規市售化粧品 將近五成誇大療效

違規市售化粧品 將近五成誇大療效

市面上的化粧美容保養產品五花八門,宣稱可以「活化細胞、促進膠原增生」、「美白、隔離紫外線的侵害」、「消炎鎮靜、抗紅」等看似效果極佳、聳動誘人的廣告宣稱,真的能讓消費者在使用後,達到名符其實的美麗效果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保障市民消費權益,公布97年下半年度化粧品標示稽查結果,總計檢查6,686件產品,違規107件。不符規定產品中以「誇大療效」者最多,高達42件(39.3%),其次「標示不全與誇大療效」產品有33件(30.8%),另單純產品標示不全有27件(25.2%),其他違規者5件。以上違規之產品屬臺北市業者販售的有49件(45.8%),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已依法處分,其餘屬外縣市業者販售的有58件,已移請當地衛生機關依權責辦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之規定,化粧品外盒包裝及容器均需顯著標示「產品名稱」,而產品同時具外盒包裝及容器時,應標示「製造廠名稱、地址(國產者)」、「進口商名稱、地址(輸入者)」、「內容物淨重或容量」、「用途」、「用法」、「批號或出廠日期」、「全成分」、「保存方法及保存期限(經指定公告者)」、「許可證字號(含藥化粧品者)」等九項於外盒包裝上,若無外盒包裝者,則應標示於容器上。衛生局強調,化粧品係指施於人體外部,以潤澤髮膚、刺激嗅覺、掩飾體臭或修飾容貌之物品,不得有涉及誇張、不實及療效之宣稱,化粧品之標示如涉及上述宣稱,違者將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第6條之規定,爰依同條例第28條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鍰;其妨害衛生之物品沒入銷燬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民眾,為維護自己的消費安全及權益,應慎選來源清楚、標示完整的產品,對促銷宣稱神奇、快速有療效之產品不要輕信,以免花錢又傷身,消費者如有疑問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撥打1999熱線以市話費率計費,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05,將有專人為您服務。以上訊息刊登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http://www.health.gov.tw )。

菸害防治法施行 董氏提出八點聲明

菸害防治法施行 董氏提出八點聲明

菸防制法新制自元月11日正式上路已滿6週,除了主管機關執法有些慌亂,媒體報導亦接連出現部分迷思,因而造成部分民眾無所適從,為此,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特別針對新法施行6週以來的誤解與混淆,提出八點聲明,希望社會大眾不再以訛傳訛。第一,部分民眾或媒體認為室內禁菸的規定,侵犯了吸菸者的人權,因此頗有怨言。然而,吸菸者的人權固然必須受到尊重,但任何自由權利的行使,均應以不侵害他人之合法權利為前提。室內禁菸,事實上並非吸菸者吸菸權利的剝奪,而僅是權利行使地點的合理限制,目的在避免吸菸行為侵害他人同樣受到憲法保護的健康權。在台灣之前,全球已有68個講究人權的國家或地區率先實施「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全面禁菸」,台灣的室內禁菸規定並非特例或惡法。第二,我國現行菸害防制法,主要是在推動「室內無菸」的基本原則,對於室外空間而言,除極少數的場所外(例如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等所在之室外場所),絕大部分的戶外空間(例如騎樓、馬路等),均非現行菸害防制法的禁止吸菸範圍。因此,不會有戶外熄菸筒不可以放置的限制,更不會有熄菸筒距離門口幾公尺才合法的問題!第三,世界衛生組織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明訂「室內公共及室內工作場所全面禁菸」,但我國因立法院利益折衝的結果,訂出了一些例外不禁菸的室內場所,如「晚上9點以後開始營業且18歲以上始能進入之酒吧、視聽歌唱場所」。從立法意旨來看,立法者放寬的是夜間才營業、成年人才能進出的酒吧與視聽歌唱場所,因此,「餐廳」不管是幾點開始營業都要禁菸,更不是9點以後可以開放吸菸,而24小時營業的視聽歌唱場所也應依法禁菸。第四,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之法律,均賦予場所負責人應勸阻違規吸菸者的權利與義務,若場所負責人未執行違規勸阻之責任,將處違規吸菸者兩倍的罰金;但台灣的菸害防制法並沒有對於「勸阻無效的場所負責人要罰款」的規定,週刊的說法與報導係是無中生有。第五,我國菸害防制法禁止的是菸品的廣告、促銷及贊助,這主要是為避免兒童及青少年吸菸率持續上升。因此,在網路上介紹菸品種類、刊出菸品品牌照片甚或販賣菸品,當然也就屬於違法行為;但若討論目的不是在進行菸品的廣告促銷,菸害防制法當然不該也不會予以禁止或處罰。日前媒體報導使網友誤以為在部落格「談論菸」將觸法受罰,實與法律規定及主管機關的解釋不符。第六,關乎全民健康的菸害防制法案之落實,除了主管機關嚴謹執法,民眾的配合及協助也是關鍵之一,以拍照檢舉來迫使人民遵守法律,董氏基金會實不樂見,但畢竟執法機關人力有限,若沒有社會大眾發揮道德勇氣來協助督促,新法實恐難以落實。部分人士質疑此對隱私權或肖像權有所侵害,但就如同政府為交通安全設置測速速照相器、民間為環境安全設置監視錄影器一樣,為確保公共健康而進行採證行為,當無不法侵害權利問題。第七,亂丟菸蒂,是道德教育問題,不是室內禁菸造成的。台灣長期以來,不管是騎樓的盆栽內、馬路邊、水溝蓋旁、地下水道內…亂丟垃圾與菸蒂是許多國人的不良習慣之一,此次菸害防制法的施行,只是更凸顯這個問題而已。當我們大家每天在路上都可以看到有駕駛人從車中丟出菸蒂,卻指稱室內禁菸,是造成滿街菸蒂的原因,不但是欲加之罪,更是本末倒置。台灣吸菸者每一年約產生480億支的菸蒂,董氏基金會除籲請吸菸者勿隨手亂丟菸蒂外,也期待政府能有效適當的設置公共垃圾桶、箱,使所有國人都能更便利的愛護我們的環境。  第八,董氏基金會要再次強調,推動以價制量的菸害防制政策,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對抗菸害利器,我們當然會責無旁貸的予以支持,但菸品健康福利捐既為政府納入國庫的稅捐,自須經過嚴謹的立法程序進行運用與分配,例如其中90%即係依法用於全民健康保險,而其餘10%則用於衛生保健、菸害防制及社會福利等,董氏基金會從未期待從中獲取任何挹注。菸害防制法是在對抗菸商,維護公益,而不是在懲罰或譴責吸菸者,解吸菸場所的限制,對吸菸者或非吸菸者都可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與不快,董氏基金會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只有不在室內公共或工作場所吸菸,大家才有可能開始建構一個更乾淨、更健康的環境,董氏基金會也特別對所有社會大眾的諒解與配合,表達最誠摯的謝意。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8&id=405

走出情緒低潮 心病需要心藥醫

走出情緒低潮 心病需要心藥醫

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都是用在處理有精神或心理困擾的人,但是該選擇哪一種治療呢?哪一種又較有效呢?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人會不會變的傻傻的?這是很多人常有的疑問。其實兩種方式都是有效的,也沒有好壞之分,只看用在什麼問題與階段而已。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精神科 - 譚利光臨床心理師指出,在某些已被研究證實是我們的大腦功能出現變化的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的治療上就必須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因為只有藥物能穩定住失去平衡的大腦功能。此外,如果自己感覺到相當痛苦、症狀非常嚴重、或者情緒不穩定到無法自我控制,這時也會建議服用藥物,可以較快的讓症狀紓解,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藥物治療的缺點是無法解開內在困擾的心理問題。所謂心病需要心藥醫,心藥指的就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可以幫助面對眼前的煩惱,解開心結。心理治療是透過與個案談話、溝通的方式來進行,一起為個案的改變作努力。臨床心理師譚利光指出,在這個過程中,運用的是心理學研究證實有效的方式,來安排改變方式與步驟。常用的治療學派包含了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動力心理治療等。我們會依據求助者困擾問題的本質,經過雙方溝通討論後,擬定有計劃的協助程序。 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有時會碰到困境而一時走不出來。求助的管道有很多,心理治療是其中的一種選擇,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畢竟,找一個完全不認識、立場客觀的第三者、又能為個案保守談話機密的心理師吐露心事是不用背負任何壓力與包袱的。如果遇到了不容易解決難題,建議您考慮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忙,找一位您所信任的臨床心理師好好談一談。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肝臟位於人體右上腹腔橫隔膜下方,分左右兩葉,右葉較大,約佔整個肝臟的五分之三,一般體重的人肝臟大約1.2公斤重,可說是體內最大的器官。與腦、肺臟、心臟相同,肝臟也是體內重要的器官。製造及分泌膽汁、各種食物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都是在肝臟中完成;此外還有解毒功能及分泌凝血所需要的物質。人類若是沒有肝臟斷無法存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劉正典醫師表示,肝病一般最常見的是肝炎,依病期區分為急慢性肝炎,若以致病的原因可區分為(1)病毒性肝炎,就是大家熟知A、B、C、D及E型肝炎;(2)酗酒或飲酒過量所引起之酒精性肝炎;(3)因為其他疾病使用某些藥物導致之藥物性肝炎。不論哪一種肝炎,在急性期皆出現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茶色尿液,在急性期過後,上述之肝炎症狀就會逐漸改善。最嚴重的肝炎是猛暴型肝炎,出現症狀後數日即引起死亡率高之肝衰竭,由此只要有急性發病,要接受妥適治療。肝臟疾病除一般常見各種急慢性肝炎外,較常見的是肝硬化及肝癌。劉正典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肝硬化大多由酗酒所引起,就是所謂的酒精性肝硬化;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因為B型及C型肝炎盛行,尤其是B型肝炎更普遍,國人肝硬化大部分是由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初期一般代償性良好,不太出現症狀,若有也僅是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輕度貧血等輕微症狀,往往為國人所忽略。若進行至失代償程度,則出現黃疸、腹水或合併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或下肢水腫、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最後進行至肝昏迷或肝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現今國內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有效阻斷B型肝炎的發生;用完即丟棄之注射空針及輸血前的詳盡篩檢防止C型肝炎的傳播,以及對已罹患慢性肝炎病患接受先進的治療,大大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率。 導致肝癌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據統計,台灣地區約80%肝癌合併肝硬化,初期肝癌與初期肝硬化相同,無明顯臨床症狀,隨著腫瘤持續增大而出現上腹脹、腹部隱痛、腹瀉、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肝疾病的檢查除一般血液肝機能檢查及肝炎標記外,同時要檢查A型胎兒蛋白,此外腹部超音波檢查為必要且良好的工具。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進行及早期肝癌偵測,劉醫師說,腹超檢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患定期以胎兒蛋白及腹超篩檢,偵測到目前治療效果良好的早期肝癌,遠比其他檢查方法,譬如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肝動脈血管攝影、肝掃描等高價位之影像診斷具有更高之診斷率。國人若已罹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除了要注意均衡飲食、適度休息且接受妥適治療外,請別忘記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

過完年後,許多人的腰圍都胖了一圈,尤其現代人生活較靜態,往往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回家後又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加上飲食習慣改變,大量攝取精緻、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盛行率持續增加。根據衛生署調查,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過重,十大死因中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佔了一半以上,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癌症(如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肥胖也會增加脂肪肝、膽結石、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高血脂症、呼吸中止症候群、月經不順、濕疹等問題,甚至因缺乏自信而造成社交障礙、憂鬱症,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6年就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其健康危害絕對不可小看!怎樣知道自己是否肥胖?國內目前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作為評估指標。BMI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公尺)2來計算,若BMI≧24為過重,≧27即為肥胖;而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即為腹部肥胖,這代表內臟脂肪含量高,得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較大,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將來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五倍、中風三倍、其他心血管疾病則是三到五倍。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 - 許馨文醫師表示,時下坊間充斥各式各樣的減肥廣告及產品,強調可速效減肥,讓人非常心動,但門診中也常看到許多人減了體重卻賠上健康,最慘的是,有人因此造成無法彌補的後遺症,最後還是復胖,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健康享瘦沒有速成之道,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飲食控制」、「運動」及「恆心」。飲食方面應遵守「三低一高」原則,選擇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纖食品,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建議改變進食次序,先喝湯、吃蔬菜,有了一定的飽足感,再吃熱量較高的飯及肉,不碰零食,睡前三小時也不要吃東西,每天減少500大卡攝取,一週約可減輕0.5公斤。許馨文醫師建議,運動方面,應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一週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能運動60分鐘更好。但許多人往往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常見藉口是「沒有時間」,其實運動時間可以累計,例如早上、中午、晚上各10分鐘。其次,很多人不運動是因「沒有場地」,之前某健康休閒俱樂部倒閉,許多病人都抱怨沒地方可以運動,其實住家附近的公園是快走慢跑的好地方,爬樓梯也是不錯的運動,還可節能減碳,或者買台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在家邊看電視邊運動都可以,總之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持之以恆。減重是「知易行難」的事,所以遇到瓶頸時,不妨諮詢醫師或參加醫院的減重班,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由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設計適合的飲食計畫,醫師評估是否需用藥物或代餐,復健師則可作運動指導,自然可健康減重。許馨文醫師再一次強調,減重無捷徑,只要遵循「飲食」、「運動」及「恆心」三大原則,相信人人都能瘦得健康又不必擔心復胖,千萬別為了求速效,隨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及食品,以免破財事小、傷身事大。 

醫院、診所雙向e轉診 落實花蓮社區醫療網路

醫院、診所雙向e轉診 落實花蓮社區醫療網路

自今年一月起至十二月花蓮慈院與吉安鄉衛生所、中心診所、光鹽診所、奇美診所、張曉昇診所等知卡宣醫療群簽約合作,以社區為範疇、家庭為單位、個人為對象的照護理念,強調整合性、連續性、跨科性的整體照護,並結合社區資源,同時建立基層醫療院所與醫院的e化雙向轉診合作。 花蓮慈院院長石明煌指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是花蓮慈院的任務,社區化是花蓮慈院的四大目標之一。特別是在雙向轉診機制,石明煌院長說,由花蓮慈院建立單一窗口、資料庫,完整傳輸病歷和檢查資料,協調轉診或轉檢的運作,使病患儘可能在當次門診即能完成門診診療與檢查,節省病人的時間與安全;醫療群也可透過網路連線到共同資料庫搜尋會員在花蓮慈院的病歷、檢查檢驗、用藥等相關資料,使出院病患可回到基層診所追蹤,無須再回到後送轉診醫院查詢檢查報告。 知卡宣醫療群除了爲社區居民做好健康把關、當疾病發生時可立即掌握或追蹤病情,提供適當的治療,成為社區居民健康的第一守門員;若需轉診服務的病人,家庭醫師會協助轉介到花蓮慈院適當的專科、次專科就醫,減少病人就醫的時間與金錢的浪費;同時以家庭為預防保健服務的單位,使社區的每戶家庭獲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醫療照護。 未來也將定期舉辦社區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定期發送健康期刊,提供最新健康需知,並有24小時緊急電話諮詢服務。光鹽診所陳競華醫師指出,歡迎居民儘早到知卡宣醫療群所在的診所加入健保局的這項計畫,將可使個人及全家人健康更有保障,這項登錄完全免費。

慈濟推動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滿700例

慈濟推動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滿700例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滿700例,花蓮慈院院長兼任幹細胞中心主任石明煌說,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在多數先進國家廣泛進行,而且有20年以上經驗,技術發展已成熟穩定,慈濟近幾年的每年捐髓案例已有7成多,希望在2013年能全面以周邊血幹細胞取代骨髓幹細胞。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送出周邊血幹細胞第699、700例,由中國廣州南方醫院曹睿技師來花蓮慈院取髓,將搶救兩名分別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 這兩名周邊血幹細胞捐贈者,一位是活潑、善良的單親媽媽,一位是開朗卻非常低調的青年男子。 獨立扶養兩個孩子的捐贈者,去年十月接獲電話得知可能有機會捐髓,心想「怎麼可能那萬分之一的機會,會落在我身上,最好不要來騙我」,經志工細心解說後,掛了電話,隨即開心地和孩子擁抱在一起,祈求第二次的比對也能吻合。抽取幹細胞時,她雖然有些緊張,但更高興有機會能盡自己的力量救人,她笑得很開心。 另一名捐贈者,正是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的第700例,抽取幹細胞當天剛好是他的生日,志工原本要為他慶生,但他低調的婉拒,他認為,捐髓不是偉大的事,好人好事也不需張揚,而且捐髓已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他在得知可以救人後,就以跑步運動來增進強健自己的健康,希望對於血癌病患能有幫助,很歡喜救人、最期盼病患能移植後健康的活下去。 慈濟成立骨髓資料庫至今已滿15年,志願捐髓者已將近32萬人,至今天骨髓捐贈移植案例數已有27國1823例。近幾年,除了自骨髓取造血幹細胞之外,也自2003年8月開始自周邊血收集造血幹細胞、且逐年增加的年捐贈者已超過7成,並在去年十二月啟用第二收集室,今天完成第700例。 石明煌院長說,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在多數先進國家廣泛進行,而且有20年以上經驗,技術發展已成熟穩定,根據研究顯示周邊血造血幹細胞與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比較,對受贈病人而言,中性球及血小板恢復較快、移植毒性較小、無疾病存活率對部分疾病較高、免疫系統恢復較快、復發機會減少等;對於健康的捐髓者,周邊血幹細胞的安全性較高,且疼痛不適感恢復較快,無麻醉相關危險性。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目標是希望在2013年全面以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取代骨髓幹細胞。

關心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

關心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

中小學階段是小朋友在知識、技能及其他身心各方面發展快速且重要的階段,但部份兒童與青少年在面臨上學時,感到強大挫折情緒,造成缺席狀況,除了短期內造成課業落後,對患者心智健康上也有中長期重大影響,嚴重者可能造成青少年或成年後患有焦慮疾患或是情緒疾患,如憂鬱症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彥勳說,一份追蹤3年的國外研究顯示:將近一半拒學症個案在6個月後仍然有拒學症,另一份研究顯示,經過10年追蹤後,30%個案患有一種以上精神科疾病,另外拒學症也是自殺、未成年性行為、未成年懷孕、暴力、意外、物質濫用危險因子。黃彥勳指出,懼學症(school phobia)最早出現於西元1940年,1960年之後,學界多使用拒學症(school refusal)描述因情緒困擾挫折而拒絕上學的行為。主要特色包含四點定義:1.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造成長期缺席。2.嚴重情緒困擾,上學時產生大量恐懼、情緒暴躁、情緒低落、或是頻繁表示自己生病。3.在應上課時間,個案多在家,且個案父母對此知情。4.和蹺課逃學不同,除了拒學之外沒有其他明顯違規行為。至於拒學症狀主要以焦慮表現為主,患者會在上學日早上以抗拒上學為表現,或是產生生理上腹痛、噁心、嘔吐、頭痛、冒汗、腹瀉、頭暈、頻尿等症狀,但是和真正生理疾病不同的是,通常在患者獲得同意留在家中後,生理症狀就會改善。黃彥勳表示,拒學症盛行率約在1-5%之間,患病時間大約在小學一年級以及國中階段為主,兩者患病原因有些差異,國小一年級學童患病原因,主要是因為新入學校環境適應問題,以及學童對於離開家庭畏懼感。至於國中階段患者患病原因,主要是與校內人際互動有關,包含與同學之間相處,以及面對校方管教方式適應有關,另外在課業壓力也是部份患者致病原因。他說,這些個案面對壓力常見共同特點是敏感,對於外在情境轉換或是人際衝突反應程度高,但相對對於自我情緒感知程度則較低,患者往往自述突然感受到壓力很大、煩悶、不知所措,但是卻無法清楚辨識出引發焦慮來源,也因此無法轉移注意力,因而不斷累積壓力與焦慮而產生拒學症。黃彥勳建議,初期有嚴重焦慮症狀或是憂鬱症狀個案,會先以抗憂鬱藥物與焦慮舒緩藥物治療,降低個案情緒症狀。另外諮商輔導則依據個案拒學行為主要原因,增加患者學習情緒辨識與控制能力、教導放鬆技巧、社交技巧、培養患者獨立性、並建立適度行為規範,減少個案對學校焦慮。黃彥勳特別呼籲:治療關鍵在患者、家長、教育體系與醫療體系四方聯繫與合作。但實際上仍有許多兒童青少年有身心特殊需求,仍未被轉介輔導資源以及醫療資源,或即使就醫或接受輔導,持續時間也並不長。未能對積極協助轉介心理輔導或是醫療體系,使得這群兒童青少年長期以來未能早期得到恰當醫療協助,因而增加拒學行為嚴重性。提醒家中兒童青少年有類似拒學症狀,提早與學校老師聯繫,並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膝關節「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

膝關節「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

李先生(化名)17歲在跆拳道比賽中,因被對手打到跌倒,右膝腫痛無法步行、蹲、立。X-光顯示無骨頭斷裂,MRI顯示前十字韌帶斷裂,經醫師建議進行韌帶重建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蕭逸民表示,膝關節是身體最大關節,構造也最為複雜。蕭逸民說,近來由於從事運動人口越來越多,運動所造成的膝關節傷害病例也愈來愈常見。十字韌帶受傷是膝關節最嚴重傷害之一,除疼痛外,其主要還會造成膝關節不穩定,加速關節磨損退化。目前,不管是前十字韌帶或後十字韌帶均應考慮做韌帶重建手術。根據醫學報告,以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約數個月到半年復健,大多可以正常活動。蕭逸民強調,十字韌帶損傷治療,包括最初的休息、抬高、冰敷與使用拐杖助行,直到病人不會一跛一跛為止。如果關節內的血腫現象嚴重,則可以進行關節液抽出,以減輕疼痛。有些則可以考慮使用膝關節固定器或支架,直到疼痛消失。盡快做膝蓋彎曲與伸直活動,可以避免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接著就是要做復健治療以增強肌肉力量,訓練動作包括:爬樓梯、騎腳踏車、蹲下與站立等,另外,藉由儀器輔助,則可加強伸展活動、被動關節活動、等速肌力運動。確切治療要看病人年齡、與合併傷害而定。就年輕人或是活動力強成年人而言,蕭逸民說,韌帶重建可幫助病患再恢復從事劇烈運動。對年齡大或是不甚活動病患,可建議接受復健治療。一般而言,並非全部均需手術;其適應症為需重勞力、高度使用膝關節或合併有半月狀軟骨破裂,抑或認為可能造成嚴重損傷性關節炎,才考慮進行手術。蕭逸民表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醫師會選用膕旁肌肌腱來做前十字韌帶重建,其好處是傷口較小,術後復健較不痛,且較少有病患出現膝蓋前方疼痛現象。然而,其初始固定可能比髕骨韌帶差,術後復健必須更小心。不管是使用髕骨韌帶或膕旁肌肌腱作前十字韌帶重建,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都可以關節鏡來完成,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手術視野清楚,減少失誤並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