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 改善尿失禁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 改善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婦女先天背負孕育下一代的天職,但是在生育的喜悅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擾人的併發症:尿失禁、骨盆鬆弛(子宮、膀胱及直腸膨出)、及產後性功能障礙等等。特別是尿失禁,常常羞於啟齒或認為這些是必然的自然老化現象,而不願求診。許多剛生產後的較年輕婦女也常常有尿失禁、頻尿、急尿、及陰道鬆弛等困擾。對於懷孕及產後婦女中約有54%的婦女會受到生活品質上的影響,譬如:身體活動、旅行、社交生活、及情緒上還有性生活的影響等,的確很傷腦筋。36歲林小姐,3年前106年經剖腹產方式產下3,600公克的寶寶。喜悅之餘,卻開始有尿失禁的困擾。本想才第一胎、又是剖腹產方式生產應該不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吧?林小姐嘗試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即凱格爾運動)試著努力來改善或治療尿失禁,結果漏尿情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還發生陰道有突出物(膀胱膨出)的狀況,原來是因為不正常的用力腹壓把膀胱給硬擠出來了。於是林小姐至醫院就診,藉由詳細病史詢問及尿動力相關檢查後,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其實林小姐雖然是接受剖腹產,但是因為產程過長,產道及骨盆底肌已經造成傷害了。而骨盆底肌傷害一旦造成,就不是隨著時間可以自然改善的了。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建議可利用「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來治療目前的狀況。目前林小姐不僅尿失禁的問題漸漸改善,也提高了生活品質。隨年齡增加尿失禁情況會越來越明顯吳銘斌教授說明,依文獻上報告,婦女孕中及產後發生尿失禁平均約為41%,且隨著週數增加而增加。造成的原因是因為懷孕期間子宮肌肉肥厚增大、再加上胎兒體重增加、以及荷爾蒙大量改變而對骨盆底肌造成傷害的影響而產生。一般而言,尿失禁隨孕期週數增加發生比例也越高。懷孕36週是尿失禁最高峰,一直會持續到產後一個月。尤其高齡產婦及懷孕前期(小於12周)就發生尿失禁症狀的婦女,就容易發生產後發生尿失禁,所以可以用來預測是否發生產後尿失禁。根據資料統計,許多產後尿失禁婦女從開始出現漏尿的困擾之後,隨年齡增加,尿失禁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所以積極治療是必要的。骨盆底肌運動較難正確做好吳銘斌教授指出,如果在懷孕中或產後加以訓練骨盆底肌運動(或稱為凱格爾運動)來改善尿失禁。會從48%調到32%也就是的改善了約三成。但是如果婦女未經教導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的話,如果沒有做正確的話,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更多運動傷害。骨盆底肌運動需使用到提肛肌中的「恥骨尾肌」收縮,不容易有明顯的動作或感覺,所以一般婦女較難正確地做好。利用「生理回饋」協助正確執行骨盆底肌訓練所謂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是利用電腦螢幕影像來讓婦女知道並感覺自己的骨盆底肌位置及功能,在訓練婦女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時,護理技術員將使用特殊設計的感應器偵測婦女骨盆底肌收縮:其中一組感應貼片貼在外陰部皮膚,偵測骨盆底肌肉收縮情況;另一組感應貼片貼在下腹皮膚,偵測腹肌有無不當用力。婦女的骨盆底肌運動情況會藉由電波反應圖傳至電腦螢幕上。讓醫師、護理技術員及婦女本身皆可清楚骨盆底肌運動是否做得正確,並評估是否進步。成效部分依考科藍綜合文獻分析報告,「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相比,對於尿失禁發生次數及下泌尿道症狀生活品質提高等,治療效果可再向上提升25%的進步。除了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療法,還有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三環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或藉由不同頻率電刺激或磁波椅等都是改善尿失禁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如果前述各種療法都效果不彰,就需接受手術治療(尿道中段超迷你吊帶手術),可提供第二線治療方式成效良好。吳銘斌教授提醒,有產後尿失禁的婦女不要諱疾忌醫,勇敢的向醫師說出病症,即可得到有效的幫忙!

氣血不順成黃臉婆 5藥材助補氣血

氣血不順成黃臉婆 5藥材助補氣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氣血是臟腑運作的能源,如果氣血凝滯不通,人體就會生病。尤其是女性朋友的婦科問題,通常是源自於體內的氣血不和,中醫學將氣血不和分為肝鬱氣滯型、脾腎陽氣不足型和氣滯血瘀型,氣血不足會引發一連串的不適症狀,像是身體虛弱、月經不調、痛經、內分泌失調、腰腿酸軟、四肢無力等症狀,也容易讓人疲勞、衰老、情緒消極也使得身體失衡。那麼想要補氣血,可以吃哪些中藥呢?久坐辦公室 氣血不順成黃臉婆面色枯黃、生斑、長痘痘,就中醫臨床來看大多是因為肝氣鬱結,外加上班族長期待在辦公室,不排汗不運動,很容易就造成血流不順,讓氣血瘀塞,連帶肌膚失去光彩,額頭最容易露出歲月痕跡,爬滿皺紋,正是因為肝氣鬱積、心脾虧虛,導致肌膚營養不良,皮膚失去該有的養份,自然枯稿乾癟。補氣血、暖暖吃!讓女生小毛病out!素顏也有好氣色《燜燒罐享瘦料理》一書提及,台灣女孩愛喝冰飲,所以許多女孩有痛經、經期腰酸,經血黏滯排不乾淨甚或月經先後不定期的困擾,到了冬天又容易手腳冰冷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寒濕體質,不僅傷害子宮,也讓你老得快,女中醫說:「冰品能戒就戒!」把這些可以補氣血的食材,利用燜燒罐的方便性,正確調補、補得適當,才有健康好氣色!中藥比起西藥溫和,較適合滋補,可將雞肉或排骨等食材,再加入中藥材,如黃耆、當歸、紅棗、人參、老薑、當歸、1~2塊龜鹿二仙膠等一起燉煮,用漢方藥膳入菜,幫家人補氣血、提升免疫力。經絡不適 氣血就不順!穴位按摩是最溫和、自然的治療方法,只要以簡單的按摩手法,就能消除不適,讓你通體舒暢!因此,可以將「經絡」視為氣血的通道,而「穴」是孔洞,當氣血在身體裏運行,循線會經過許多孔洞,就好比水流經湖泊,如果不順暢或淤塞,久了就會囤積,能活動的水自然就會變少,循環也會被阻礙,所以只要從這些孔洞中,祛除不好的淤積物,讓氣血流通變順暢,自然能達到保健功效;也就是說,要祛除體內的異常,常按摩穴位就能有效加以改善。按摩可活絡氣血 達通經活絡之功效根據研究,使用摩擦的手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所以可以保持皮膚的光滑與彈性。在中醫的說法中,按摩有行氣活血的功效,以現今醫藥的觀點解釋,因為按摩會使局部組織的微血管擴張,可促進紅血球和白血球的增生,增強局部的營養供應、促進組織修復,進而增強抵抗力,達到中醫所謂「通經活絡」的功效。身體健康的保養不分年齡,應從小做起並將身體保養成為生活習慣,而非到真的有病症出現時才做。保養工作做好,養好體質就不怕老!

甲狀腺成因多 這三類建議手術治療

甲狀腺成因多 這三類建議手術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亢進、低下)、甲狀腺炎、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等,而依照國健署公布的十大癌症統計,甲狀腺癌發生率已躍升至第7位(女性第4位)。醫師提醒,並非腫瘤才需要治療,常見的甲狀腺功能異常也可能造成脖子腫大,除了影響美觀,也可能導致呼吸、吞嚥困難,呼籲民眾應留意甲狀腺的健康。甲狀腺疾病成因多 建議這三類患者手術治療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暨高醫大附設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哲維表示,甲狀腺疾病主要成因為遺傳免疫因素、或是缺碘或碘過多、食物及環境中硫氰化物或感染、放射線照射、藥物影響所致。由於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上,緊鄰喉部神經與副甲狀腺,許多患者因害怕術後併發症而不願手術治療。不過主任建議,若疑似惡性腫瘤、較大良性腫瘤影響外觀,或出現壓迫症狀及甲狀腺亢進症狀經藥物治療仍控制不佳時,應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方式。術中搭配神經監測器 手術風險降到1%吳哲維主任進一步指出,過去進行甲狀腺手術,大多擔心傷及喉返神經及喉上神經,造成聲音沙啞、或是嗓音變化等併發症。所幸,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可於手術過程中使用「神經監測器」,即時精準定位及辨識神經位置,可將術後風險降低至1%。此外,還能判斷神經功能完整性以及預測術後聲帶功能,適用於所有甲狀腺手術,特別建議有合併淋巴轉移、再次手術、較大腫瘤壓迫氣管或胸腔等患者使用,不過此儀器需自費,可依照個別狀況評估使用。術後沙啞差點沒聲! 遵囑治療保聲順利回歸工作岡位東部一名國中老師,在醫院健檢時發現右側甲狀腺腫塊,切除右側甲狀腺後,卻出現右側聲帶麻痺、沙啞及喝水易嗆等情形,且病理報告結果顯示為惡性乳突癌,趕緊轉介至高醫大附設醫院接受二次治療。由於為惡性腫瘤建議切除兩側甲狀腺,吳哲維主任說,若兩側聲帶麻痺,可能須一輩子靠著氣管造口呼吸,因此建議老師術中使用「神經監測器」,順利保留左側喉返神經與喉上神經,同時也將兩側的甲狀腺與轉移的淋巴結完全清除。患者術後積極接受語言治療,逐漸改善沙啞問題,後續追蹤報告顯示癌細胞已徹底切除乾淨,老師也順利回校任教。甲狀腺疾病預後佳 醫籲:勇於面對、積極治療吳哲維主任表示,甲狀腺疾病雖普遍但是預後佳,建議民眾若疑似有甲狀腺症狀,應趕緊至醫院接受檢查與治療,現今醫療手術進步,面對甲狀腺疾病不要害怕,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方式,都能與甲狀腺疾病好好共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擔心孩子被嘲笑?父母應學標籤效應

擔心孩子被嘲笑?父母應學標籤效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在諮詢後,告訴家長孩子的確有些「過動」現象,或是「自閉」症狀,家長便立刻像是河豚立刻充滿氣、撐起刺,一方面可能是不承認孩子的問題,一方面是抗議我把孩子「貼標籤」!父母的擔心其來有自,擔心孩子被同學排擠、被朋友嘲笑、被老師邊緣化,因此一旦遇到這些關鍵字,爸媽就緊張起來!這樣的心情我們都能體會,畢竟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跟其他人一樣,公平受教育、公平被對待。但是爸媽卻忽略了,自己平時常常就幫孩子「貼標籤」!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脫口而出的是「你怎麼那麼笨!」當孩子走路慢吞吞,爸爸可能說的是「你怎麼那麼懶惰!」這些「笨」、「懶惰」就是你幫孩子貼的「負面標籤」,或許會覺得這樣的形容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心生警惕,下次能更謹慎、表現得更好!但常常這樣警惕孩子,卻會造成「習得性無助」,像是泰國會利用大象來做表演,但是為什麼大象卻不跑走?原來是從小象開始,就把牠綁在木樁邊,因為小象力氣小,所以無法掙脫,久而久之牠就「認命」了!即使長大了,力量變大了,甚至不綁了,大象還是不會想要逃跑,這樣的無助就是過去這段時間所學習累積的。因此當孩子每一次的表現都被貼上這些負面標籤,孩子真的就覺得自己很糟糕,即使更努力了、表現變好了,甚至父母給了正面稱讚了,孩子還是會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好,開始放棄努力、自暴自棄!想要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我們必須要正確使用「標籤效應」!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為了快速讓新兵能夠在戰場上有如老兵般的表現,要求他們根據規定寫家書。家書裡的內容不外乎就是說自己在戰場上多勇敢、建立了多少功勞等等。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士兵個個脫胎換骨,表現的就像是戰場老將一樣!這就是利用「標籤效應」來不斷地自我暗示,以達到想要的效果!那麼對孩子呢?父母應該適時幫孩子貼上正面標籤,即使是個惹人厭、眾人嫌的孩子,也都能找到一丁點兒的亮點,把這個亮點作為標籤,孩子就會往你期望的目標逐漸接近。對於孩子每次的表現,可以試著這樣操作:一、同理:孩子犯錯了,我們得同理他的感受,即使是覺得好玩、無聊,或甚至是故意犯錯,我們都要先能接受,並且讓孩子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想法。二、相信: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下次不會再錯一樣的地方」、「我相信你下次可以寫字速度會更快」,這就是貼上正面的鼓勵標籤,這樣的標籤不只對孩子有效,對家長的情緒也能有安撫效果!三、持續:上述的「相信」句子不可能說一次就見效,需要看準時機多加使用,你會發現孩子逐漸在進步中,也有人說這就叫做「吸引力法則」。我們常用負面語句來形容孩子的表現,這就是把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籤,這些標籤要比「過動」、「自閉」、「亞斯伯格」來得更嚴重、影響更大,平時得要特別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

服用成藥前 7大重點不可不知!

服用成藥前 7大重點不可不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自我照護(Self-Care)下,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建立起正確用藥觀念與知識,自我健康維護與疾病治療成效的關鍵,則和藥物息息相關。食藥署說明,對於輕微症狀者,如:一般感冒、腸胃不適、疼痛等,可使用非處方藥來緩解不適,像是部分止痛藥、抗組織胺、制酸劑、胃藥等藥物,讓輕症患者或半夜突然不舒服的人,省下到大醫院急診花費的時間和醫療資源,並就近尋求社區藥局專業藥師協助。目前全國社區藥局有8,000多家,具有可近性、便利性的優勢,在藥事人員指導下,民眾可及時取得非處方藥,緩解輕微、短期的症狀或不適,或治療輕微疾病,不但解決了到醫院排隊候診、領藥的交通成本與寶貴時間,也降低到醫院就診感染病菌的風險,並減少健保的財政負擔。非處方藥品的7項注意須知1.使用前先詳讀標示2.依自身狀況找相應的藥3.注意藥品的正確用量及用法4.注意保存期限及藥品儲存方式5.服藥後若有不適反應,趕緊停藥就醫6.若症狀未改善,請回診就醫7.保留藥品包裝,以備突發狀況可確認「生病找醫師,用藥問藥師」絕對錯不了!當您在就醫領藥、購買藥品或使用藥品方面有任何問題時,可以到鄰近的社區藥局諮詢,讓專業藥師為各位的用藥安全把關喔!

飲酒又過度運動 釀雙腳大腿骨全壞死

飲酒又過度運動 釀雙腳大腿骨全壞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台工作定居數十年的德國籍61歲K先生,32歲就開始進行路跑,10年內就完成了6次全馬,另外每星期也要求妻兒都一起騎鐵馬,來回都要騎14公里左右;還有會在上班前或空閒時進行游泳、健身與打壁球,非常熱愛各式運動。但48歲左右,爬樓梯開始出現不舒服的情況,但一直隱忍而不願積極就醫尋求治療,今年情況越來越惡化,連走路都非常疼痛與困難,到醫院尋求骨科醫師診治。股骨為大腿骨 缺血會導致壞死經由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左右兩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先安排進行右側髖部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順利,住院一周後出院返家休養,等待一個月休養後將再進行左側髖部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謝國顯主任指出,股骨又稱為大腿骨,是人體中最長的骨頭,當缺乏血液與養分供應後就會導致壞死,因為組織細胞壞死後不具有修復功能,加上負重與運動,逐漸造成股骨頭塌陷變形而無法使用。謝國顯主任表示,患者除了熱愛運動外,也喜歡喝酒,因此酒精成分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微粒,久而久之阻塞供應股骨頭營養的微細血管,再加上過度運動,又發現疼痛時不願就醫治療,因此最後導致左右兩側股骨頭全都缺血性壞死演變成關節炎,而必須手術來置換人工關節。謝國顯主任呼籲,飲酒適量,並且不要過度運動,遇到身體出現病痛時都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夠獲得最佳治療成效。

溫泉溪邊戲水 小心變形蟲從鼻入腦!

溫泉溪邊戲水 小心變形蟲從鼻入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信大家可能都有看過一些新聞報導說,國外有人戲水時被食腦蟲入侵等等的,其實在台灣也有發生過這種案例。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表示,有位七十幾歲的阿伯,有天突然頭痛,原以為是感冒,吃了一個禮拜的感冒藥都沒好,甚至還開始發燒。到大醫院做檢查,正要檢查的當下突然癲癇發作,但他之前都沒有癲癇的病史,因此醫師就趕緊安排腰椎穿刺的檢查,看腦部是否有發炎、感染的情況,沒想到一查竟發現腦部有很多變形蟲,化驗後發現是「福式內格里阿米巴變形蟲」。後來進一步詢問阿伯,才知道原來他前幾天有去泡溫泉,而「阿米巴原蟲」喜歡在溫暖的淡水環境生活,能生存在46℃的環境中,在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這種蟲很容易跟著水一起從鼻子跑進去,再到腦部,引發阿米巴腦膜炎,造成腦組織不可逆的破壞,加上初期症狀通常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因此致死率高達95%...雖然像阿伯這種情況在台灣算是相當罕見,但其實在美國等其他國家,可能光一個暑假就會出現六例這種被變形蟲入侵的病例。還是要提醒大家,不管是去泡溫泉、在室內溫水池或是到河邊溪邊玩,都要盡量不要讓水進入鼻腔。其實身體其他部位碰到阿米巴原蟲都還好,但是最怕就是牠從鼻腔進去跑到腦,就會引發嚴重的腦膜炎,甚至會一步步把腦組織啃蝕掉。如果大家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也記得要儘速就醫檢查喔!(文章授權提供/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

早篩揪子癲前症高風險族 保命避風險

早篩揪子癲前症高風險族 保命避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孩子再辛苦都值得,因為命孕相依!」孕媽咪在懷孕的日子裡,會隨著月份愈來愈大引起背痛、頻尿、便秘、水腫等不適,總讓孕媽咪吃盡苦頭!這些辛苦媽咪都能忍,但萬一懷孕過程面臨了嚴重的併發症時,難道媽媽與寶寶只能任由命「孕」擺佈嗎?子癲前症影響媽媽和胎兒 及早篩檢避風險禾馨醫療營運長暨禾馨婦產科院長林思宏醫師表示,在眾多婦產科併發症中,子癲前症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最大!子癲前症初期幾乎沒有病癥,可一旦併發將導致胎兒生長遲滯、胎盤剝離或早產;孕婦則可能出現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症狀;此外,又當併發時孕期小於34週,則屬於早發型子癲前症,將會有胎死腹中的風險。面對子癲前症媽媽和寶寶並非都束手無策,只要每一位孕媽咪能及早篩檢就能把握治療良機,脫離險境。子癲前症血壓飆200 胎兒恐併發症林思宏醫師說明,導致子癲前症併發的根本原因是胎盤功能的不良,雖然剛開始寶寶仍然可以按照正常的生長速度成長,但若懷孕後期高阻抗的血管已不足以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的大量血液時,母體就會以升高血壓的方式來增加血液供輸給胎兒。通常當血壓超過140mmHg已可確診罹患子癲前症,若血壓飆升超過200mmHg的孕婦,不僅大幅增加生產困難度、在懷孕過程中併發癲癇症狀,更會因此連帶胎兒也身陷併發症風險。早篩揪高風險族群 20週再評估保命「孕」因此,林思宏醫師提醒,若由早期篩檢評估為高風險併發族群後,除了透過懷孕週期的治療盡量延遲早產發生的時間,更應切記在懷孕20週之後必須再次接受「中晚期子癲前症」的篩檢,以評估未來一個月內併發症的發生機率,當篩檢結果顯示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sFLT-1) /胎盤生長因子(PIGF))的比值超過38,即說明了胎盤功能的不良已大幅提升了子癲前症的併發機會將高達八至九成;此時,醫師會依據臨床症狀為孕媽咪選擇適當的時機生產,藉此減少甚至完全排除80 - 85%的早發型、嚴重型子癲前症發生的機會。林思宏醫師根據臨床經驗呼籲孕媽咪,最佳的子癲前症篩檢時機是第一孕期,可透過抽血檢查孕婦胎盤生長因子(PLGF),以及懷孕相關蛋白質生化值(PAPP-A),並配合病史了解、血壓測量以及超音波子宮動脈血流檢查,讓篩檢率可高達95%以上,及早篩檢及早治療,才不會讓疾病發生時必須在媽媽和寶寶的命「孕」中做出痛心的割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檢揪出胸腺瘤 來台找達文西手術

健檢揪出胸腺瘤 來台找達文西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健康檢查時發現前縱膈腔內長有8公分大腫瘤的香港陳姓青年,經當地醫院確診為「胸腺瘤」。因為香港醫師只願意使用傳統手術鋸開胸骨切除腫瘤,陳先生只好跨海來臺灣就醫。日前經花蓮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張睿智,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移除腫瘤,陳先生恢復良好,於手術四天後順利康復出院。健檢習慣 讓他揪出胸腺瘤年近30歲的陳先生指出,在確診胸腺瘤之前,他的身體完全沒有異樣,不曾有過胸悶、胸痛或是無力等身體不適的任何症狀,還好他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更沒想到在最近一次的健檢後發現前縱膈腔內長有八公分大的「胸腺瘤」。跨海治療 只為找會操作達文西機械手臂的醫師陳先生表示,香港的醫院要移除超過三公分以上的腫瘤,醫師就會建議進行傳統開胸手術(鋸開胸骨)移除腫瘤。陳先生不想經歷傷口大的開胸手術,於是在網路上搜尋臺灣醫院,找到花蓮慈院張睿智醫師曾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為病友移除6公分胸腺瘤,傷口小又恢復快的優點,因此決定由母親陪伴來花蓮治療。張睿智主任表示,經過電腦斷層掃描後,陳先生的腫瘤為形狀如雞蛋的8公分大的胸腺瘤,不僅離心包膜、血管非常近,執行手術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使用達文西手術為陳先生移除腫瘤過程中須小心翼翼地先將前縱膈腔的腫瘤與血管分離,再將腫瘤完整清除乾淨。胸腺瘤是罕見的縱膈腔腫瘤,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2~1.5 %。前縱隔腔原發性腫瘤最常見於大人。發生率男女相同,一般發生在40-60歲。臨床表現有1/3到1/2的病人以沒有症狀的前縱隔腫瘤來表現,另外3/1的病患則有局部症狀(胸痛和咳嗽最常見),其他1/3的病人在對重症肌無力做評估時被發現。張睿智主任指出,胸腺由淋巴組織構成,一般胸腺在長到成人時會慢慢退化萎縮,變為脂肪組織,但若這組織不正常增生長大,就會成為腫瘤,好發於五十歲至六十歲的成年人,若胸腺瘤持續增生的話,甚至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擴散至周邊的器官及淋巴組織,所以一旦發現病人有胸腫瘤,醫師都會建議病人切除。達文西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傳統開胸切除胸腺瘤手術,最少須住院兩週,恢復期約六到八週,而達文西手術不僅傷口小、失血少、對病人的傷害小,還能更精準的移除病灶。陳先生術後恢復得很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第四天就可以出院。胸腺瘤 可能包含肌無力、眼皮下垂、手腳無力、咬字不清等症狀雖然陳先生並未因為患有胸腺瘤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但有30%的胸腺瘤患者會同時出現重症肌無力症狀,包含眼皮下垂、手腳無力、咬字不清等症狀,張睿智主任提醒民眾,若是有以上症狀需及早就醫檢查之外,定期健檢也可以找出疾病風險因子並及早預防。

治療甲狀腺亢進會變胖?這樣做不怕胖

治療甲狀腺亢進會變胖?這樣做不怕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心悸、走路會喘,體重這一個月突然減輕5公斤的三十多歲的小花,被診斷出「甲狀腺亢進」。醫師開立藥物治療時,她第一個問題立馬問說,醫師,聽說吃了甲狀腺的藥後會變胖,那可以不要吃藥嗎?一般來說甲狀腺亢進的病患,好好以藥物控制,並不會引發心臟衰竭的狀況,但若不以為意或僅是治療心臟衰竭,而未控制甲狀腺亢進的狀況,嚴重甚至還會造成休克。甲狀腺亢進不治療 恐併發心律不整、骨質疏鬆、腹瀉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擇穎醫師表示,甲狀腺亢進發作時往往伴隨著體重的下降,但在經過治療後,體重往往會迅速回升至原本體重,甚至超過原本的體重,迅速「復胖+增胖」。陳醫師說,病患常常無法接受這個「副作用」,常常讓病患因此不願意接受治療或未按時服藥,但其實這樣是非常危險且錯誤的做法。長期不治療甲狀腺亢進會發生的併發症包含心律不整、骨質疏鬆、腹瀉、情緒緊張焦慮,甚至有引起甲狀腺風暴而有致命的可能。陳擇穎醫師指出,甲狀腺亢進所造成的體重下降是因全身代謝異常加速導致,屬於生病的瘦、是假的瘦。用健康去換減重,這和「抽菸變瘦,戒菸發胖」是類似的道理,這種不健康的瘦會影響身體其他機能異常而無法長久,往往最後因身體無法負擔而復胖。嚴格遵循多蔬菜多運動、好蛋白好澱粉、少油又少糖但就是討厭變胖,病人要怎麼辦呢?陳醫師說明甲狀腺亢進病患除了要避免含碘高的食物 (主要是海菜類,海鮮魚貝類也不能過量)。病患在甲狀腺亢進時會因為代謝加速而易飢餓多吃,但代謝恢復正常後食量卻無法等量下降,若是想避免體重在治療後迅速增加,應該要嚴格遵循健康減重的「二多二好二少」原則,即「多蔬菜多運動、好蛋白好澱粉、少油又少糖」,比如可以用燕麥取代早餐麵包,無糖豆漿取代含糖飲料,肉類選擇雞胸肉、腰內肉、腱子肉等脂肪少的部位,絕對不吃油炸類食物或甜食等高熱量但低飽食感的食物。遵守上述飲食原則,配合醫囑用藥,病友保健康又不復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