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出生、斷奶 新生兒一步步練習分離

出生、斷奶 新生兒一步步練習分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所有的社會關係中都存在著分離的現實,包含最早期的母嬰關係。新生兒仰賴母親的哺育,但是離開子宮、進到這個世界,他也必須受限制,與他的主要照顧者產生常態的隔閡。生命中第一次的分離有多種形式,也許是嬰兒不再需要喝奶、被放到嬰兒床裡獨自睡覺,或者是被交給其他的成人照顧。嬰兒進入學步期 更能覺察生活的小隔閡歐沙那希寫道:「被哺餵的嬰兒和乳房產生的關係,並不像嚴格的商業關係。他和乳房產生的關係是跨越存在與不存在的,是能夠超越乳房的實際存在,而在乳房消失的時候仍與之產生關係的。」當嬰兒逐漸成長進入學步期,他會比以前更能覺察生活裡的許多小隔閡。母親不只關注他,也同時關注他的父親與他的手足。在尋常的日子裡,他的父母親會關注他們自己與其他的孩子,他們也關心彼此,與自己的家庭成員,並且更常見的是,他們也關心自己的生活。幼兒脆弱時 專注放大那些疏忽當小小孩覺得自己有韌性的時候,就能夠超越照料與關注的隔閡,帶著希望等待輪到他的時候,相信他的需求遲早會被滿足。然而,有時當小孩感覺到脆弱時,他會帶著焦慮與憤怒,並且傾向於去注意那些小小的疏忽,感受到這是對他個人的侵犯,甚至對他的存在是一種很大的威脅。當他的父母親將注意力移開的時候,他是不是被刻意羞辱了?或者更糟的是,當母親離開房間或者父親出去時、當他沒有占據父母親的注視時,他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研究:新生兒易怒 母親憂鬱風險增

研究:新生兒易怒 母親憂鬱風險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莫瑞的研究顯示產後憂鬱的長期影響,他以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施測,即使母親的憂鬱在當時已經減輕,這些母親的幼兒在十八個月大時,其安全依附仍比非憂鬱母親的孩子差。嬰兒的某些認知發展層面也有顯著影響,包括在物體恆存任務中明顯表現較差。這些缺陷本身的特徵,是一種「失調的注意力」,莫瑞的研究也指出,憂鬱母親的語言較專注在自己身上,較少專注在嬰兒與其認知能力。嬰兒肢體表現差、易怒 提升母親憂鬱風險嬰兒本身也可能對母親的憂鬱起顯著的作用,莫瑞和庫柏描述「產後憂鬱中,嬰兒的角色與母親因素」,兩人主張,上述的劍橋研究顯示,新生兒較差的肢體表現與易怒會「顯著提升母親憂鬱的危險」。我在嬰兒觀察與臨床介入的經驗,也支持這項發現。並非所有的憂鬱母親都會出現上述的互動問題。一個容易滿足的嬰兒,可能使得輕微憂鬱的母親振奮起來,並除去潛在的焦慮情境。然而,在較極端的例子裡,這可能導致把嬰兒理想化為「完美的」,母親因而沒有看見嬰兒有正面和負面感覺的真實模樣。這將使母親過度依賴她的孩子,照顧者的角色倒錯;孩子在某程度上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母親振作起來,並將活力帶進關係中。因無法忍受嬰兒 而拒絕溝通然而某些脆弱的母親,因著孩子的天生氣質特別磨人與容易受挫,所以非常努力地專注在孩子身上,因而陷入憂鬱的狀態。對這些母親來說,小嬰兒對生與死的溝通,令她們感到驚恐和無法忍受。母親可能「關掉」開關,所以她們就不需要注意嬰兒強烈的溝通,「有些母親無法看見嬰兒的訊號,因為嬰兒使她想起當自己還是嬰兒時未被滿足的需求,而且看見太痛苦了,無法忍受」。(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孩子「分離焦慮」 家庭包容很重要

孩子「分離焦慮」 家庭包容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所有的小孩都會週期性地浮現這類的焦慮。長遠來看,這也許能為將來去因應更明顯的物理性分離(像是去托兒所或是托嬰中心)打下基礎。當一個小孩在與父母親分離而表現出強烈的焦慮時,臨床工作者可能就會很想下一個結論,並且將這樣的行為歸類為病態的。分離焦慮正常且普遍 有時是溝通工具然而,表達出一些分離焦慮,其實是既正常且普遍的。所以它充滿了意義,非常值得用來思考情境因素之間的脈絡關係。更重要的是,兒童在不可避免的等待與挫折的週期裡,仍然有能力期望著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這樣的期望一部分是倚靠父母親感情上可靠的供給,而不是仰賴不間斷且完美的存在。在一個家庭之中,分離焦慮被當作是溝通的工具,孩子以此試圖讓父母知道其生活暫時遇到了困難。在另一個家庭中,孩子分離的痛苦呈現了更多嚴重的發展困難。這類分離的痛苦不再是用來處理兒童期常見議題的暫時方法,反而逐漸成為不健康系統的一部分,並使這系統更加不健康。兒童克服分離焦慮時 家庭要能充份包容我認為五歲以下兒童的分離焦慮,應該要將「家庭脈絡」與「持有希望的程度」一同納入評估,因為這是兒童成長的要素。在理想的狀態下,兒童需要感覺到當他在掙扎著克服分離焦慮時,他的家庭能充分地涵容他。當涉及雙親家庭,兒童的希望會仰賴雙親,父母親是否能為其情感生活提供一個支持性的架構。很明顯地,這種無意識的期待也是伊底帕斯衝突的一部分,這也挑戰著父母親作為配偶的強度。兒童期的症狀也暗示著父母親的結構正處於壓力下,讓兒童擔心他的基本安全會受到威脅。(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愛美人士注意!皮膚老化3大毒手

愛美人士注意!皮膚老化3大毒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老化是種內在和外在原因同時影響的過程,導致皮膚功能的逐漸喪失。內在性老化無可避免,它是基因隨歲月改變而引起生理變化的一個自然結果。反之,皮膚的外在性老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控制,包括是否暴露在日光或污染之下、以及生活方式和整體健康狀態等。1)內在原因/細胞再生的速度放慢和新陳代謝的效率降低,被認為是內在性老化的主要原因。皮膚原本具備相當優異的抗氧化能力,但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生理改變又產生較多的自由基,更加速組織結構的破壞。另一方面,血液補給不如以往,合成膠原蛋白的數量於是萎縮,使真皮層不再提供良好的支撐。而真皮層與表皮層的接觸面積減少,也影響養分和代謝廢物的交換,不利表皮層的更新。所以老化了的皮膚比較單薄,削弱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2)外在原因/先天體質雖然能應付環境的變化,不過外在原因仍為皮膚老化的大敵,尤其紫外線和尼古丁更是如此:紫外線進入真皮層 造成光過敏、皺紋1) 紫外線/紫外線對皮膚老化的影響高達外在原因的八成以上。太陽是紫外線的來源,主要分為UVA(波長400~320奈米)和UVB(波長320~280奈米)。UVA帶來的傷害較難察覺,即使皮膚變得紅一點,卻不會越來越黑。它能進入真皮層,造成光過敏及皺紋的出現,甚至透過自由基的產生而間接提高皮膚癌的罹患率。UVB雖然只進入表皮層,但其波長短、能量高,容易破壞DNA、殺死細胞,導致曬傷、並直接引起皮膚癌。它還刺激黑色素的分泌,使皮膚越來越黑,也促進角質層的增加,不過這些變化反過來可鞏固皮膚的防曬保護。尼古丁加速紫外線引起的老化2) 尼古丁/尼古丁與結締組織變異的關係密切,會傷害皮膚的修復能力,讓癮君子臉上有著蠟黃、佈滿皺紋的獨特外觀。吸菸導致膠原纖維的數量減少,形成坍塌而鬆弛的皮膚。它使彈性纖維增加卻多斷裂,讓皮膚不規則地變厚。吸菸刺激角質細胞不正常的累積,降低角質層的含水量,造成皮膚乾燥粗糙。它也會收縮血管、影響血流,剝奪氧氣和養分的供應,令皮膚脆弱無生氣。尼古丁還加速了紫外線引起的老化,因此癮君子臉上的皺紋平均是不吸菸者的三倍。膠原蛋白被高濃度的單糖附著變僵硬強直 讓皮膚失去柔軟與彈性3) 高糖食物/糖化(Glycation)是酶控制之外、蛋白質等分子被單糖附著的一種自發性反應,它會造成結構的改變,導致許多慢性病的出現,其中便包括皮膚的提早老化。膠原蛋白一旦被體內高濃度的單糖附著,就容易交錯纏結,遂變得越來越僵硬強直,逐漸讓皮膚失去原本的柔軟與彈性;再加上紫外線促使膠原蛋白的斷裂,即形成可見的皺紋。此外,晚期糖化的最終產物呈褐色,所以皮膚看起來暗沉無光。(本文摘自/破解養生的迷思/凡識書屋出版)

敘利亞無肛症病童 肚脹、無法排便

敘利亞無肛症病童 肚脹、無法排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補助一次性的手術,能夠救活一個孩童,再給他一生亮麗的未來,那麼這勢必是值得去做的事。鐵皮屋外隱約聽到一陣陣騷動,一個害羞的小男孩被大人帶進來,男孩手上拿著大人寫的一張謝卡,上面用英文寫著「謝謝慈濟」,門外還湧進了更多的小孩和大人,他們手上也都拿著一張謝卡,原來之前曾經接受慈濟援助手術治療的孩子都被家長們帶來了。無肛症孩童 肚脹、無法排便陳秋華看到幾個月前罹患「無肛症」的四個幼小孩子也都來了,每一個都活蹦亂跳的,他激動地紅了眼眶,當初這些孩子無法排便,肚子全都脹得圓鼓鼓的,孩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父母親四處奔走求醫,得到的往往是被醫院拒絕,或是付不出醫藥費,愁容滿面等著孩子生命一點一滴消逝。此事起因於2016年3月,南薩四個月大的敘利亞女嬰艾兒法獲得慈濟援助治療臍疝氣,負責手術的敘利亞醫師莫罕那(Dr.Monhnad)事後告訴約旦慈濟志工陳秋華,在札塔里難民營中,類似這樣的小孩非常多,讓陳秋華十分震驚,於是前往難民營訪視瞭解,立即安排治療,由知名的敘利亞莫罕那醫師進行手術。敘利亞難民孩子 患病嚴重待援助2016年12月,來自臺灣的慈濟義診團隊前往南薩,許多痊癒的孩童在家長的陪伴下,前來道謝,孩子復原情況非常良好,令人欣慰。但一旁仍有許多剛聽到消息的家長,帶著面有病容的孩子一起趕來,憂心忡忡地希望獲得醫治。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一臉嚴肅,他和莫罕那醫師一同為孩子做檢查,看到因為腎臟病而肚子水腫的孩子、罹患血管瘤而痛苦的沉默男孩、剛出生沒幾天卻有嚴重疝氣的男嬰,他的眉頭鎖得更緊,站起身告訴陳秋華和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說:「這些孩子一定要盡快送醫。」敘利亞內科醫師 常幫助戰亂受傷者而處險境短短的一、兩個鐘頭,莫罕那和簡守信就檢查了約五十位的病童,其中有二十多人都是需要做手術治療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慈濟團隊不得不離開札塔里難民營中的阿拉伯醫療診所,莫罕那看到還有很多人引頸盼望,心裡覺得十分難過。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的莫罕那是一位內科醫師,他因為經常走出家門幫助因戰亂而受傷的民眾,而身處險境,四年前他帶著家人逃難到約旦,在札塔里難民營裡看到許多貧窮的婦女和孩童生病無法就醫,自己卻沒有能力幫助他們,他陷入茫然無措,直到認識了陳秋華,開始和慈濟約旦分會展開救治難民營孩童的行動,他很感激慈濟義診發放團的志工們願意在這麼冷的時節,來到遙遠的約旦幫助素昧平生的敘利亞難民。攝影:慈濟約旦分會提供2016.08.23敘利亞籍莫罕那醫師(Dr.Monhnad)檢查孩童的狀況。(本文摘自/敘愛/聯經出版)

同為難民 敘利亞醫師自發看診傳愛

同為難民 敘利亞醫師自發看診傳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二十四歲從伊拉克逃難到約旦的哈菈(Hala),是最貼近難民的醫師。她總是很詳細地為家長解說孩子的用藥須知;冬天看診時,也會先搓熱雙手才溫柔地為嬰幼兒觸診。她心疼大多數來求診的母親,因為戰亂的逃難與異地照顧孩童的艱辛,其實都非常需要心理輔導。醫師身為難民 仍主動為他人看診付出哈菈醫師與慈濟結緣,源自於2014 年志工前往安曼一所天主教堂關懷,當時教堂裡收容了伊拉克天主教徒難民,志工援助救急金、毛毯給十二戶家庭,共計五十四位難民朋友,而信奉天主教的哈菈醫師與她的哥哥就在其中。哈菈醫師一向很有愛心,她利用教堂窄小的暖氣配電室內,主動為難民們看診,藥品與器材則由慈濟提供。但自從2015 年9 月開始,資助的慈善組織從教堂遣散難民,讓她一度與慈濟失去了聯繫。所幸在約旦慈濟志工鍥而不捨努力下,半年後又再度找到她。急性牙髓炎 根管治療減劇痛哈菈醫師跟著慈濟志工,為顛沛流離的難民義診,也為貧窮困苦的貝都因人發放物資,志工陳秋華希望以每次五十約旦幣(約新臺幣二千三百五十元)作為以工代賑看診的費用,哈菈醫師則靦腆不收。她感恩慈濟給她發揮專長與學習付出的機會,而且志工對難民那份尊重的心,讓她重新打起精神生活。2016 年12 月在馬夫拉克省難民學校進行的義診中,她忍著牙痛接連兩天看診,最後被志工們強制要求她接受治療,才知道得了急性牙髓炎,還好來自美國的廖進興醫師是牙髓炎專科,馬上為她進行根管治療,減緩她的劇痛。但哈菈醫師一看完牙齒,又馬上投入小兒科的義診工作。醫師心存感恩 將愛傳出去哈菈醫師很尊敬慈濟志工,她說:「陳秋華先生言出必行,讓我十分敬佩;慈濟志工從不歧視我的難民身分,讓我十分感動!」她心中有個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到臺灣見到證嚴上人,她想要親口說一聲感恩。攝影:陳秋華2015.04.04慈濟志工在關懷從伊拉克逃難到約旦的難民時, 小兒科哈菈(Hala)醫師(右) 正在臨時診所看診,向慈濟提出支援藥品的需求,慈濟志工莉莉(LilyJ. A. Ramian,左)互動與了解後捐贈藥品。攝影:詹進德2016.12.26慈濟志工前往馬夫拉克省難民學校舉辦義診,為難民家庭提供醫療服務。圖為伊拉克籍醫師哈菈為小朋友看診。(本文摘自/敘愛/聯經出版)

愛跟風、排隊 竟是同儕壓力導致!

愛跟風、排隊 竟是同儕壓力導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為什麼人們總是愛跟風、搶排隊?想吃醬油拉麵時,正好看到有家拉麵店生意很好,於是也跟著排隊。不過,這家店有名的是不是鹽味拉麵啊?怎麼其他客人都點這一味?在此狀況下,多數人會怎麼做?1)還是點一開始想吃的醬油拉麵2)改點該店招牌的鹽味拉麵A:2)改點該店招牌的鹽味拉麵人很容易受周遭的意見左右,所以,如果不是非常想吃醬油拉麵,就會受當下氣氛的影響,點了鹽味拉麵吧。「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因為大家都這麼說」,這種心態稱為「同儕壓力」(「或社會壓力」)。同儕壓力不只是形成流行和暢銷商品的原動力,也是造成股價暴跌及社會恐慌的深層因素。團體討論後的結論 是同儕壓力形成的現象比方說,團體中適度的意見分歧,從整體來看,會呈現各種意見很平均的狀態,但經過共同討論後,就會形成較偏向贊成或反對的結果,亦即「團體極化」,這也是在同儕壓力下形成的現象。有趣的是,參加會議的人還會相信,「這是大家決定的,所以是公平正確的意見」。再者,當我們說「最近大家都結婚了」、「大家都拿到比較多零用錢喔」,所謂的「大家」,具體來說是幾人?調查的結果是三人以上。只要人數超過三人,就會削弱單一個人的具體性,變成所謂「大家」的抽象對象。類似的表現還有「他總是遲到」、「到處都有在賣」等說法。有時候,一句話中也會出現好幾個這種表現的詞彙,例如「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照顧」。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引導或壓力,會懷疑自己的正確判斷,進而改變觀點或行為。(本文摘自/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時報出版)

總愛「貼標籤」?是你的大腦搞的鬼!

總愛「貼標籤」?是你的大腦搞的鬼!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期待已久的遠足即將到來,不知道那天會是什麼天氣。請問,你是哪種人呢?「我出門一定是晴天」、「我出門一定是雨天」、「以上皆非」?A:因人而異(正確答案是3)我都說自己是「雨男」,因為,翻開學生時代的相簿會發現,我去旅行時多半會遇到下雨。當然,就算我沒去,那些地方那天應該本來就是會下雨。所謂「雨男」的說法不過是迷信。血型占卜有同感 大腦重視與假設一致的事不過,大腦的判斷有點複雜,它會特別重視跟我們的假設或信念一致的事例。比方說,很多人看血型占卜或動物占卜時,會莫名地深有同感,認為:「對耶,對耶,我就是這樣」,這也是出於此效應。這種效應若擴大至整個社會,就會產生各種迷信。結果,人會只看符合自己想法的部分,只要與信念一致,我們就會更相信。相反地,與信念不同時,我們會覺得那是例外而忽視。像是以下這些刻板印象(不論哪個都不正確):鄉下人比較親切、滿月的夜晚,出生率比較高、在黑暗中看書,眼睛會變差。大腦先入為主的習性 當心總在貼標籤社會的一般共識很難修正,但我們不可忽視大腦這種以先入為主觀看世界的習性,因為如果發展成將人事物區分類型、貼標籤的狀況,如:「B型人就是這樣!」、「女人果然就是怎麼樣」、「反正黑人就是如何如何」,就會產生偏見與歧視。這種大腦習性,甚至也會在警察辦案及處理證據,或是學者做實驗等專業領域中,造成問題。網路上雖然有各種資訊和意見,但事實上,我們會傾向去讀跟自己信念一致的內容。再者,在社群網站上,我們也會加入跟自己同類型的人,所以在此機制下,本來就比較容易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而且,近來網路瀏覽器還會依據使用者過去瀏覽的頁面,自動將使用者感興趣的網站排序提前,以至於更助長個人確認其信念。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人們都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對於不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則會被忽略。(本文摘自/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時報出版)

自認高人一等 當心忽略自身缺點

自認高人一等 當心忽略自身缺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你為人處事公平嗎?當然,人很難一直保持公平,有時我們會偏袒特定對象,有時會遷怒他人,但人性就是如此。另一方面,這世界充滿不合理的事,自由和平等只是口號,歧視、霸凌、貪汙、詐欺等醜惡的事永遠都在發生。在此濁世中,你覺得自己與一般人相比,有沒有比較公平?以此問題調查受訪者,請問,回答下列哪個選項的人較多?   1)我比一般人公平 2)我比一般人不公平 A:1我比一般人公平 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1,也就是說,沒有人覺得自己不公平。這種現象稱為「高人一等效應」。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比別人幸運、開車技術比別人好、比別人更會投資。以下例子也是出於這種效應: 69%的司機認為,自己開車的技術優於司機的平均表現。 70%的高中生覺得,自己的指導能力優於同年級學生的平均表現。 94%的大學教授認為,自己比其他教授優秀。 不論哪個回答,都不符合「平均值」的定義。人不只是無法正確評斷自己,還會誤以為自己高人一等,這點還蠻可愛。雖然如果人們都有高人一等的感覺,就會相信自己能面對艱鉅的挑戰,而且會更持續的努力。不過,這種傾向也須注意。正因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公平,這社會才會一直存在著歧視與霸凌。 高人一等效應(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 人們通常會過於正面地評估自己、自我膨脹,認為自己比身邊的人更厲害、更能幹,而忽略自身缺失。 (本文摘自/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時報出版)

愛情智商低 到底是誰的問題?

愛情智商低 到底是誰的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也許一個男人可以穿上合身的西裝展現成熟魅力,或者以優良的工作表現危機處理的能力,但是這些頂多說明他的品味不錯而且還不算笨,與他懂不懂得戀愛完全無關,將他的年紀除以三,才是他愛情智商的落點所在。研究: 同年紀男女的心智年齡差五歲所以即使男人在平常表現得像個智多星,在愛情裡可能卻像個派大星。曾有研究顯示,同年紀男女的心智年齡差了整整五歲,同時也有科學家指出,男性比女性大五歲的婚姻最穩定,而國外大學的研究發現,當丈夫比妻子大十五歲,婚姻生活最美滿。很顯然地,不是只有妳的男人特別笨,智商特別低,而是全天下的男人大多如此,這不僅是先天上的差異,也跟後天的養成環境有關係。因為女人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不停構築對愛情的想像,從童話到言情小說、玩扮家家酒,以及姊妹淘口中的經驗分享,都是妳想像愛情的材料。所以女人往往連個男朋友都沒交過,就開始在心中演練怎麼經營愛情。沒人教他應如何遵行「潛規則」 才能成為女人認可的新好男人但男人就不同了,他們總是抱著且戰且走的態度,所以男人對愛情的想像頂多是跟女人親密接觸有多興奮,別指望他會預習怎麼對待另一半。於是當妳暗示他天氣好冷,他非但沒有把外套脫下來給妳,反而還拉緊外套說「對啊,幸好有穿外套」時,妳不用氣到跳腳,因為他其實也沒做錯什麼,只是沒人教他應該怎麼遵行這些「潛規則」,才能成為女人認可的新好男人。畢竟這不代表男人沒心,不肯學習怎麼當個好情人,但是大部分的男人習慣在女人表現不滿後,才會拉下臉來跟哥們討教解決方法,可惜女人總是希望男人「預防勝於治療」。簡單來說,女人總是問:「男人到底在想什麼?」而男人習慣問:「女友生氣了,我要怎麼辦?」況且,「高富帥」的流行其實深深傷害了男人的自尊心,男人自知人矮沒藥醫,但至少努力拚事業,就有錢整型成吳彥祖,男人會心想:「只要有錢,哪個妹把不到?」專業能力愈來愈強 愛情智商卻停留在小學三年級的程度於是男人寧可往「高富帥」靠攏,讓眾多女人討好他,也不願意孤注一擲對一個女人好,最後卻只能當個工具人。這個觀念看似扭曲,卻反映出男人比豆腐還脆弱的心靈。如此一來,男人咬牙努力賺錢,讓自己在事業上比別人強,無暇研究如何當個新好男人,所以即使他們的專業能力愈來愈強,愛情智商卻長時間停留在小學三年級的程度。就另一個方面來說,男人在愛情裡顯得笨拙,往往是女人逼出來的。有句話說「學海無涯」,這句話其實也適用在愛情裡,若將女人的眉角一一條列下來,保證比康熙大辭典還厚,讓男人到進了棺材的那一天還搞不懂,到底要怎麼做,女人才會百分之百滿意。今天男人學會了,在妳生理痛時別只會禁止妳吃冰,而是要溫言軟語安慰妳,不代表他就能舉一反三,變成世界上最懂妳的人。女人的眉角何其多,男人就算有心要了解妳也力不從心,妳隱而不發的千千萬萬個眉角,才是讓他顯得笨拙的關鍵。(本文摘自/哄男人要在晚餐後/松果体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