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7旬翁虛弱、解黑便 竟是藥物致出血

7旬翁虛弱、解黑便 竟是藥物致出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歲年長者過去曾腦中風,一直用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預防中風復發,有一陣子突然非常虛弱,連走路都沒力氣,甚至解出黑便,家人趕快陪他急診,檢查發現,原來是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造成胃出血,導致這一連串現象,經過緊急治療、休養,改變用藥,情況才逐漸改善。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有效降低中風機率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料顯示,每5名熬過腦中風而存活下來的民眾中,會有1人在5年內產生第二次腦中風,一旦中風,很可能就失能、失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科專任教授、腦中風中心主任趙雅琴表示,曾經發生中風的患者,無論是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往後再次中風機率都比一般人高,因此必須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讓血液循環保持通暢,才能有效降低再次中風機率。傳統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主,除了阿斯匹靈,也有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趙雅琴主任分析,阿斯匹靈是第一線用藥,目前使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的患者還是佔多數,這類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雖然可降低中風風險,但根據臨床觀察,約十分之一的用藥患者可能產生輕重不等副作用,其中年長者、腸胃不好、胃潰瘍、亞洲人、有氣喘等過敏體質族群更容易出現用藥不良反應。除了阿斯匹靈,也有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 腸胃出血、腸胃不舒服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包括腸胃道出血、腸胃不舒服、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等,有些副作用是可以忍受,但如果嚴重胃出血,患者很可能解黑便,或變得極度虛弱,上述70歲年長者就是這樣的情況。患者一出現嚴重胃出血,必須進行照胃鏡、輸血等緊急處置,此時也要暫停使用所有抗血小板藥物,才能避免胃出血惡化。趙雅琴主任指出,與阿斯匹靈相比,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雖然也可能產生出血等副作用,但副作用出現比率、輕重程度相對輕微許多,患者若使用阿斯匹靈而出現副作用、不舒服症狀,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換藥,或尋求其他改善策略。趙雅琴主任提醒,雖然阿斯匹靈可能產生出血等副作用,但民眾千萬不要一出現不舒服就自行停藥。一旦自行停藥,中風風險就會大幅增加。趙雅琴主任也叮嚀,中風高風險群想預防中風,除了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飲食也要盡量清淡、適度運動,重點是不要抽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林書豪負傷 排球、籃球最易韌帶病變

林書豪負傷 排球、籃球最易韌帶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美國職籃開幕戰,林書豪因為髕骨韌帶斷裂退場,整個球季都無法再度展現球技。髕骨韌帶的功能為何?一般人會不會有髕骨韌帶斷裂的問題呢?股四頭肌幫助進行強力的膝蓋伸直運動,股四頭肌也負責在走路時協助髖關節屈曲和穩定骨盆。運動時,股四頭肌在跳躍降落、短跑、快速改變方向、下坡時幫助身體減速。髕骨韌帶斷裂 易發生於男性、膝部曾受傷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說明,髕骨韌帶位於髕骨的下方,負責股四頭肌與脛骨的連接。最常發生髕骨韌帶病變的時間點,是股四頭肌進行離心收縮時。離心收縮代表肌肉在伸長狀態下進行收縮,而肌肉收縮會使得肌肉縮短,這時肌肉收縮的方向與肌肉本身的狀態相反,容易造成肌肉與肌腱受傷。一般髕骨韌帶病變較容易發生在男性、有過膝部受傷病史、股四頭肌無力與柔軟度不佳、膕繩肌過緊者。除了上述這些骨骼肌肉相關的疾病,髕骨韌帶斷裂在糖尿病、肥胖、副甲狀腺亢進、慢性腎衰竭、使用類固醇、使用特定抗生素的病人,會隨著年紀上升增加斷裂機率。排球、籃球、在下坡慢跑 增加髕骨肌腱受傷率從事跳躍性運動的人,如排球、籃球,髕骨肌腱病變的發生率約莫50%。髕骨肌腱斷裂常發生於40歲以下進行突發性跳躍動作時,在平地慢跑沒關係,但是在下坡慢跑,股四頭肌就必須進行頻繁離心收縮,增加髕骨肌腱受傷機率。就算不是運動員,一般人也有可能發生髕骨肌腱斷裂,往往在腳卡住加上人向後倒,身體的重量會對髕骨肌腱遠端產生極大的牽張力導致斷裂。丁睿宇醫師表示,髕骨肌腱病變治療主要以復健運動為主,可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正確的肌肉收縮訓練以達到恢復功能和預防再度傷害的效果。除了運動外,體外震波治療、注射治療都有治療效果。如果髕骨肌腱是不完整斷裂,膝部固定2至3周有可能復原;倘若為完全斷裂,手術介入就不可避免,術後的復健治療,逐步增加功能對患者極為重要。

避免妊娠性糖尿病 營養師教正確飲食

避免妊娠性糖尿病 營養師教正確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4歲的莊女士產檢發現妊娠性糖尿病,一開始莊女士很擔心血糖太高會影響寶寶,所以不敢吃東西,但經醫院擬定照護計畫介入後,了解正確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密集監測血糖,就能平安順利度過孕期。隨著返診追蹤報告數值進步,信心度增加,對食物份量掌握更精準,能放心吃東西,血糖控制、寶寶營養都兼顧。生產後12週,莊女士與寶寶返診,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妊娠期高血糖 導致胎兒畸形、肩難產甚至死亡105年女性十大死因中,糖尿病高居第3名,可見糖尿病對女性的危害不容忽視。糖尿病是懷孕期最常見的併發症,妊娠期高血糖會導致胎兒畸型、肩難產、甚至死亡。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羅世慧醫師指出,妊娠性糖尿病起因於孕期內分泌異常,造成葡萄糖耐受不良,可能發生胎兒早產或巨嬰等後遺症,需要積極治療以使生產順利。並於產後6至12週回診再次檢測血糖,確認葡萄糖耐受不良是否恢復正常。正確孕期飲食很重要 懷孕第2期起須調整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營養師陳綉文表示,正確孕期飲食很重要,懷孕第1期胎兒處於器官形成階段,不需額外增加熱量,但自第2期起,需依個人狀況調整熱量與蛋白質攝取量,每日需增加300大卡熱量及10公克蛋白質,但為了控制血糖,醣類攝取每天不可低於175公克。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衛教師羅雪梅表示,生下健康寶寶是每位媽媽心中最大的期待,但妊娠性糖尿病對準媽媽而言備感壓力,需要加人更多的陪伴與支持。密集監測血糖,可以幫助媽媽們知道血糖高低,積極控制。

嬤突胸悶、盜汗 就醫才知末期腎衰竭

嬤突胸悶、盜汗 就醫才知末期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劉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近幾周腸胃不適、看到食物就噁心、食慾不振、肚子脹氣。直到某天半夜盜汗、畏寒、胸悶、喘個不停及意識不清,緊急送急診,進行抽血、驗尿及X光檢查,發現阿嬤的血液肌酸酐高達10mg/dl,尿素氮130mg/dl,有代謝性酸中毒及貧血情形,轉入加護病房,經評估確診為末期腎衰竭,嚴重到必須開始血液透析治療(洗腎)。腎臟功能末期病變 可能產生5大類症狀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燕蘭說明,慢性腎臟病指腎臟因各種疾病或自體產生抗體,導致受到慢性傷害(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等),或是反覆尿路感染、腎結石,造成腎功能漸漸變差。腎臟內科陳燕蘭主任表示,腎臟功能好壞可透過綜合年齡、性別及血清肌酸酐來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來判斷。正常腎絲球濾過率為120 ml/min/1.73m2,當腎絲球過濾率持續小於35ml /min /1.73m2,為中重度慢性腎功能障礙,不適症狀隨著腎功能惡化加劇;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ml/min /1.73m2,為末期腎臟病變。如果出現末期腎臟病變,可能產生以下症狀:1)腸胃道問題/脹氣、噁心、食物帶苦澀味、嘔吐、食慾不振等。2)神經學症狀/四肢顫抖、四肢酸痛、失眠、頭暈、頭痛、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3)心肺血管症狀/胸悶、胸痛、喘、心律不整、肺水腫、心胞膜積水甚至出現尿毒性心胞膜炎等。4)血液學/血色素下降(貧血)、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症、高血磷症、低血鈣症等電解質不平衡,可能因長期食慾不振導致營養不良(低白蛋白血症),高血清肌酸酐及尿素氣等。5)皮膚問題/某些患者會皮膚搔癢、皮膚暗沉,色素沉著。家族病史、慢性病、長期服藥為高危險族群台灣引起腎衰竭導致洗腎的主因,是糖尿病腎病變及慢性腎絲球腎炎。由於劉阿嬤是糖尿病病患,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 ml /min /1.73m2 時,會出現嚴重尿毒症狀,持續噁心、嘔吐,更可能因尿毒性腦病變而意識混亂或不清,再加上嚴重代謝性的酸中毒、高血鉀症可能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必須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陳燕蘭主任提醒,有腎臟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長期服藥(例如止痛藥等等)、抽菸,及65歲以上的民眾,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定期回診追蹤腎臟功能。一般民眾發現排尿時有久未散去的泡泡尿,建議可至腎臟內科門診進一步評估治療。也可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尿液檢查,尿蛋白、尿液潛血反應、尿糖、尿膽素是否正常,早期發現問題,是避免終身洗腎。

寶寶長得慢?醫:照生長曲線就正常

寶寶長得慢?醫:照生長曲線就正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寶寶是不是長得太瘦小了?孩子最近好像沒長大?家長經常有類似疑慮,但通常評估後沒有太大問題。簡單介紹如何評估孩子的生長情形。每個孩子出生後都會拿到一本「兒童健康手冊」,這本手冊不只填寫預防接種紀錄,還涵蓋孩童的生長曲線百分位圖、健康檢查紀錄、各方面的衛教指導及兒童可用資源等。其中生長曲線百分位圖採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0至5歲兒童生長曲線標準圖。生長曲線可參考 推出兒童生長情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楊硯雲說明,近年的改版中增加了5至7歲的生長曲線圖,圖中的橫軸表示年齡,縱軸由上至下分別表示身高、頭圍及體重。從兒童測量時的年齡(早產兒三歲前以矯正年齡計算)往上延伸,並將該次測量的身高、頭圍及體重往左延伸取交會處,再參照百分位線,由上至下的紅、橘、綠、橘、紅線分別是97、85、50、15、3百分位曲線,可以推出兒童當前的生長情形來與其他兒童比較。以一個體重在50百分位的兒童為例,這個孩子的體重在平均100個小孩中贏過50個。通常醫師評估的要點有2項,(1)單次數據中,會注意生長情形是否偏離正常值太遠,例如超過97百分位或是低於3百分位;(2)更重要的是生長曲線的連續變化情形,是否與之前的百分位落差超過2條曲線間隔,例如從50百分位的綠線掉落至3百分位的紅線以下。孩子只要符合生長曲線趨勢 就是正常身高體重位於15百分位的孩子,只要後續追蹤起來還在15百分位附近,就是穩定成長。特別強調要和孩子過去的生長情形做比較,而不要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另外在看生長曲線的時候,也可以發現出生前幾個月的孩子,身高體重都增加較快,之後成長速度會變慢下來。楊硯雲醫師說明,家長們會覺得孩子越長越慢,但只要符合生長曲線的趨勢,那就是正常的。兒童的生長狀況可以透過兒童健康手冊中的生長曲線圖來做初步判斷,當生長曲線落於97百分位以上或3百分位以下,或者和之前的生長曲線落點差距達到兩個曲線間隔以上時,需要懷疑兒童有生長發育方面的問題,建議找小兒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檢查。

「自立醫療」新法 放寬侷限得善終

「自立醫療」新法 放寬侷限得善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於醫療科技進步,現代人往往無法善終,即使到生命最後階段,仍可藉由一些急救措施,如插管、壓胸、電擊及升壓劑等延緩往生。但這並不能免除死亡,只能苟延殘喘個幾天至數週。末期病人的急救往往不是延長生命,而是延長往生過程,病人本身或家屬都備受身心煎熬。病人自主權利法 擴大適用對象及醫療決定我國於2000年公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13年第3次修正,末期病人簽署意願書或最近親等的親屬出具同意書,可不施行、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及維生醫療。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只限定於「近期內病程進行至往生已不可避免」的末期病人,須經由2位專科醫師判定。現實中仍有許多非末期狀況,生活品質不佳,病人飽受病痛折磨,卻不適用於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療中心主任柯獻欽表示,我國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將在2019年1月6日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適用於5種臨床條件,包括(1)末期病人、(2)處於不可逆轉昏迷狀況、(3)永久植物人狀態、(4)極重度失智、(5)其他經公告的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的情形。當病人符合上述5種臨床條件時,醫師可依病人預立的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急救及維生醫療。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病人或家屬拒絕電擊、心肺復甦術、呼吸插管、葉克膜等延命醫療。而病人自主權利法則進一步,「因病無法由口進食,拒絕插鼻胃管或胃造口灌食」、「不願受無效的抗生素或輸血治療」等,皆可透過預立醫療決定,循求法令保障。經醫療機構證明、公證人見證 並且註記於健保卡柯獻欽主任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實施重點在於「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及「預立醫療決定」,須由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核章證明,再經公證人公證或有具完全行為能力者2人以上在場見證書面文件,最後註記於全民健康保險IC卡,才算完成「預立醫療決定」而具有效力。每個人在理智上都接受終有一死的事實,但健康的人又都覺得往生離自己還很遠,雖然大部分的民眾都有善終概念,但是預立同意安寧意願註記的人數仍低。「預立醫療決定」是預防受苦的方法,自己要接受怎樣的醫療自己決定,不要等到重症無法表達時任人擺佈,也避免讓家人猜測心意而左右為難。

生態vs胜肽 燕萃膠囊vs傳統燕窩

生態vs胜肽 燕萃膠囊vs傳統燕窩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圖片/廣生堂) 傳統燕窩需經過清洗、挑毛、烹煮等的繁複過程才可食用,既費時又費力!現在已有採用世界專利萃取技術的燕窩膠囊,完全顛覆燕窩只能用喝的舊觀念。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胜肽膠囊技術可將營養成分微分子化,加快人體的體感速度,而傳統燕窩的分子較大,必須時間拉長才有這樣的效果,傳統即食燕窩可能需花上十倍以上的時間,才能達到同等的效果。 傳統到創新的革新過程 也象徵生態到胜肽的成長演變 廣生堂的NANA燕萃膠囊運用世界專利萃取技術,同時也採用Sealing Technology(無接縫的密封技術)將燕窩珍貴的營養素-唾液酸完美萃取並完整封存於膠囊中,是傳統到創新的革新過程,也象徵著生態到胜肽的成長演變。 科學數據證明燕萃膠囊能保留住更多珍貴的營養成分 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我們擁有世界上唯一一座專為燕窩萃取而打造的設備,將燕窩的營養成分進一步濃縮,打碎後再放入萃取槽進行萃取。也將萃取物遠送日本做檢測,發現除了有高含量唾液酸、EGF(表皮成長因子)、FGF(線維芽細胞增殖因子)以外,還含有五百多種有效成分。科學數據證明燕窩萃取膠囊不但與傳統燕窩具有同等的營養價值,還能保留住更多珍貴的營養成分,而且連日本都無法做到如此高含量的唾液酸攝取。 用最頂尖的品質標準 研發出最平價的燕窩產品 職人燕窩品牌-廣生堂致力於燕窩品質與技術的創新與進步,也推廣「燕窩不再是昂貴的奢侈品,而是親民的保養品。」的新觀念。技術進步、產品品質提升,價格卻能更加親民,這就是廣生堂的厲害之處!燕窩自古就是屬於名貴食品,經採摘之後,還需要浸泡、除雜、挑毛、烘乾等程序才能製成燕窩成品,因此價格特別昂貴。 廣生堂以一條龍的產銷模式,省去中間層層的剝削,用最上等的品質標準研發出最平價的燕窩產品。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萃取技術的發明也解決了原本人工清洗產量不足的窘境,省時、提升產量也同時提升產品品質,NANA燕萃膠囊也宣示著每顆膠囊「粒粒皆為健康的珠寶,也是永恆的信念。」

幸福好遠!5大因素讓你恐婚

幸福好遠!5大因素讓你恐婚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人類是渴望伴侶的動物,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也在彼此之間尋找一種特別的關係,這是天生的需求與本質。然而,有不少人因為原生家庭的因素,以及成長過程中被種在心裡的無形種子所致,對婚姻產生了恐懼感!我們來看看形成恐婚的幾種原因:1) 自小在父母吵鬧或冷戰的氛圍中成長/爸媽大動干戈、劍拔弩張,或同床異夢、相敬如冰,或是父母分居離異,自幼寄人籬下,或由阿公阿嬤隔代教養……等,有的大人還會狠心怪罪子女,說他們是造成父母不睦的原因。因此,婚姻在他們心目中背負著混亂的原罪,他們很少感受到愛,不懂得愛自己,也沒有愛人的能力……2) 長不大且略帶孤僻,存在著小孩心智的大人/害怕承擔責任,不敢給予承諾,不太會照顧別人。安靜溫和、野心小,對戀愛結婚不積極,怕麻煩!喜歡無拘無束、獨來獨往,寧可在家面對電腦也懶得外出約會……3) 有過感情創傷/曾有一位女生告訴我,她努力工作,供她前男友到國外留學,幫他付房貸買汽車、包辦所有開銷,還照顧男友長期洗腎的媽媽。後來男友學成回國,有了事業基礎後,對於婚事卻一再拖延,感情也越來越淡……最後才坦承,他交了新的女友。他說:「對不起!」然而人財兩失,青春不再,她覺得很不甘心!曾經使用激烈的方式來挽回並傷害自己,後來經過親友的勸導,雖與前男友不再聯繫,但從此之後就緊閉心門,很難再談感情。4) 經濟因素的考量/的確有人是因為負債或需要肩負照顧家人的責任而不敢談論感情與婚嫁。不過也有很多人是因為想得太多了!以為一定要有多少存款或一定要有房有車才能談戀愛結婚……不過,盧姐發現很多人其實是杞人憂天,想太多了!總認為非得存到多少存款、買到房子或車子、工作的職位一定要昇遷到若干位置,才能結婚……卻忘了,連戀愛也沒談過,一路就在工作上昏天暗地的打拚,等到過了適婚年紀,也許經濟狀況已稍微滿意,卻已是老態龍鍾的中年人了……其實兩個人一起打拚要比一個人單打獨鬥來得快速圓滿,只要兩個人相愛,同時勤奮工作、團隊分工設定目標,例如開立共同基金,由擅於理財的人來管理,在經濟基礎不穩時先不要生孩子,或過著奢華的生活,一樣可以成家立業!未雨綢繆和杞人憂天是不一樣的喔!5) 身心情緒的障礙/現代人壓力大,心靈空虛,不易滿足,加上運動少,食安問題多,東方人對於負面心情也比較習慣壓抑、忍耐。因此,精神情緒方面的障礙與文明病與日俱增。如果沒有適時紓壓釋放或諮商就醫,就會影響身心健康,引發情緒多變及不穩定,甚至出現傷己傷人的行為。如果本身及家人沒有覺察,談戀愛是會讓雙方都非常辛苦的。這五種恐婚原因,都需要耐心與方法來引導自己及對方。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將內心的種子妥善圓滿的關切與調整,還是可以勇敢的去談戀愛,追求幸福的!(本文摘自/我不要一個人孤單的過/時報出版)

出生、斷奶 新生兒一步步練習分離

出生、斷奶 新生兒一步步練習分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所有的社會關係中都存在著分離的現實,包含最早期的母嬰關係。新生兒仰賴母親的哺育,但是離開子宮、進到這個世界,他也必須受限制,與他的主要照顧者產生常態的隔閡。生命中第一次的分離有多種形式,也許是嬰兒不再需要喝奶、被放到嬰兒床裡獨自睡覺,或者是被交給其他的成人照顧。嬰兒進入學步期 更能覺察生活的小隔閡歐沙那希寫道:「被哺餵的嬰兒和乳房產生的關係,並不像嚴格的商業關係。他和乳房產生的關係是跨越存在與不存在的,是能夠超越乳房的實際存在,而在乳房消失的時候仍與之產生關係的。」當嬰兒逐漸成長進入學步期,他會比以前更能覺察生活裡的許多小隔閡。母親不只關注他,也同時關注他的父親與他的手足。在尋常的日子裡,他的父母親會關注他們自己與其他的孩子,他們也關心彼此,與自己的家庭成員,並且更常見的是,他們也關心自己的生活。幼兒脆弱時 專注放大那些疏忽當小小孩覺得自己有韌性的時候,就能夠超越照料與關注的隔閡,帶著希望等待輪到他的時候,相信他的需求遲早會被滿足。然而,有時當小孩感覺到脆弱時,他會帶著焦慮與憤怒,並且傾向於去注意那些小小的疏忽,感受到這是對他個人的侵犯,甚至對他的存在是一種很大的威脅。當他的父母親將注意力移開的時候,他是不是被刻意羞辱了?或者更糟的是,當母親離開房間或者父親出去時、當他沒有占據父母親的注視時,他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研究:新生兒易怒 母親憂鬱風險增

研究:新生兒易怒 母親憂鬱風險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莫瑞的研究顯示產後憂鬱的長期影響,他以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施測,即使母親的憂鬱在當時已經減輕,這些母親的幼兒在十八個月大時,其安全依附仍比非憂鬱母親的孩子差。嬰兒的某些認知發展層面也有顯著影響,包括在物體恆存任務中明顯表現較差。這些缺陷本身的特徵,是一種「失調的注意力」,莫瑞的研究也指出,憂鬱母親的語言較專注在自己身上,較少專注在嬰兒與其認知能力。嬰兒肢體表現差、易怒 提升母親憂鬱風險嬰兒本身也可能對母親的憂鬱起顯著的作用,莫瑞和庫柏描述「產後憂鬱中,嬰兒的角色與母親因素」,兩人主張,上述的劍橋研究顯示,新生兒較差的肢體表現與易怒會「顯著提升母親憂鬱的危險」。我在嬰兒觀察與臨床介入的經驗,也支持這項發現。並非所有的憂鬱母親都會出現上述的互動問題。一個容易滿足的嬰兒,可能使得輕微憂鬱的母親振奮起來,並除去潛在的焦慮情境。然而,在較極端的例子裡,這可能導致把嬰兒理想化為「完美的」,母親因而沒有看見嬰兒有正面和負面感覺的真實模樣。這將使母親過度依賴她的孩子,照顧者的角色倒錯;孩子在某程度上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母親振作起來,並將活力帶進關係中。因無法忍受嬰兒 而拒絕溝通然而某些脆弱的母親,因著孩子的天生氣質特別磨人與容易受挫,所以非常努力地專注在孩子身上,因而陷入憂鬱的狀態。對這些母親來說,小嬰兒對生與死的溝通,令她們感到驚恐和無法忍受。母親可能「關掉」開關,所以她們就不需要注意嬰兒強烈的溝通,「有些母親無法看見嬰兒的訊號,因為嬰兒使她想起當自己還是嬰兒時未被滿足的需求,而且看見太痛苦了,無法忍受」。(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