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熱刺激 能讓肌肉放鬆、功能覺醒

熱刺激 能讓肌肉放鬆、功能覺醒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一進行熱刺激,首先皮膚會快速熱起來。用比皮膚表面溫度高十度,比某些部位或症狀高二十度以上的熱毛巾熱敷後,當然會這樣。熱敷部位的皮膚或肌肉會非常緊繃,這是因為該部位分布的神經察覺到這樣的高溫刺激。如果是日常生活中碰到「不會燙傷的程度」的東西,應該不會有這種感覺。如果是受寒而造成熱不足的部位,感受更深。熱刺激會讓該部位感到強烈緊繃與震撼因為使用的是平常不太會接觸到的溫度,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治癒身體的方向。接下來依序說明。不適的部分會變僵硬,血管會收縮,阻礙血液流動。當這種情況慢性化,就會造成老廢物質滯留、溫度下降。熱刺激則會讓該部位感到強烈緊繃與震撼,讓功能變差的部位「覺醒」。愈是長時間熱不足的部位,在日常生活中愈會維持受寒僵硬的狀態,這種狀態不是運動流汗就能解決。可是只要給予非日常的溫度,緊繃的程度到了極限時,連原本緊繃的肌肉也會跟著放鬆。熱刺激之後身體會有劇烈變化的秘密之一,就在於這個溫度差。為患部周邊的皮膚表皮溫度三十到三十五度的人進行熱刺激,可以讓他確實感受到熱,但不會燙傷的毛巾溫度是四十到五十五度。避免在泡澡的前後兩小時進行熱刺激低於這個溫度效果會減半,無法解決熱不足,因為溫度差太小。舉例來說,剛泡完澡後,全身的血液循環會加快,體溫會上升,這時患部與毛巾之間的溫度差會縮小,不會有刺激的效果。即使是泡澡前做熱刺激,熱水的溫度也會把專程給予的刺激抹煞掉。再者,泡澡只是被熱水「加溫」,並非「患部發熱」,很難準確刺激患部、得到效果,因此應該盡可能避免在泡澡的前後兩小時進行熱刺激。進行熱刺激時,冬季不要讓房間太溫暖,夏季則要開冷氣,這樣會加大溫度差。溫度偏低能活化身體,讓身體的溫度不會低於正常體溫,還能提高造熱功能、加速改善患部機能,因此建議不要在泡澡後或運動後等身體溫熱狀態下進行。(本文摘自/熱刺激 只要5分鐘,馬上改善你的身體/平安文化)

常用口呼吸 小心口臭找上門

常用口呼吸 小心口臭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遠離了哺乳類的正常體制。因此,產生了幾項對生物而言不盡合理的錯誤。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人類可以用口呼吸。哺乳類當中,能夠用口呼吸的就只有一歲以上的人類而已。這是約六百萬年前,人類為了學習語言所造成一種呼吸道構造上的缺陷。而這個缺陷為人體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口呼吸往往導致口臭的原因首先,如果用口呼吸的話,嘴巴就會張得開開地。呈現了一副呆滯鬆懈的表情。這樣的狀態在外觀上看就不太雅觀。其次,口呼吸往往導致口臭的原因。一般來說,唾液能讓口腔保持濕潤,但習慣口呼吸的人因為總是張著嘴巴,所以導致口中的唾液變得容易乾燥。也因此容易繁殖細菌,這就成了口臭的原因;再者,口呼吸也會對齒列造成影響。為什麼呢?人類在吞嚥食物時,原本是藉由緊閉嘴唇,讓口腔中的壓力低於外部壓力以進行吞嚥的動作。但如果用口呼吸的話,在進食時也必須用口呼吸,所以嘴唇根本無法緊閉。於是,為了讓口腔中的壓力降低,舌頭就會代替嘴唇阻擋住上下排牙齒間的縫隙。也就是說,上下排的牙齒和舌頭取代了本應由嘴唇負責的任務。在這種狀況下,牙齒會承受一股好像舌頭推向前方的壓力,這種壓力大概有40~60公克重。而且形成了一種每天三餐都在持續加壓的狀態。或許各位會覺得就算有40~60公克重的力量加在牙齒上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這可就大錯特錯了!用口呼吸 等同是都在進行暴牙的齒列矯正一樣牙齒為了咬碎食物,在縱向(垂直)的耐壓能力的確很強,足足可以耐重50~100公斤。但另一方面,牙齒側向的耐重能力卻很脆弱。譬如,齒列矯正用的牙套施加在門牙上的壓力,只有20~70公克而已。這麼輕微的力道就足以改變齒列的位置了。以此類推,用口呼吸的人等同是持續好幾年都在進行暴牙的齒列矯正一樣,而且,還是施以比一般齒列矯正用牙套更強大的力量。(本文摘自/呼吸力—「呼吸」對了,就能不生病、提升免疫力、找回健康!/臉譜出版社發行。)

提早15分鐘起床 減少做惡夢的機會

提早15分鐘起床 減少做惡夢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假如你經常發生這種情況,恐怕會開始討厭自己吧!可是,無法把不愉快的事情忘掉,將負面回憶放在大腦裡反覆回想,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似乎也不是好事。「經理真的太過分了,怎麼可以說那種話!」、「那個客人說的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等,我的病患也因為將自己被上司欺負的痛苦經驗,牢牢地記在腦海中,導致他們晚上睡覺時,經常惡夢連連,讓所有的痛苦回憶在夢裡不斷上演。人易忘「快樂」的記憶 「痛苦」的記憶卻會一直深植腦海關於記憶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很容易忘掉「快樂」的記憶,不愉快、恐怖、受虐等「痛苦」的記憶,卻會一直深植腦海。這些痛苦的記憶,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無法忘懷。對動物來說,記住可怕的事情,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如果斑馬忘記獅子狩獵時的可怕模樣,當獅子接近斑馬時,斑馬很可能會立刻被咬一口而吞掉。不過,這種生存之道並不適用於人類,越痛苦的回憶,人們會越想早點忘記。 如何做才能讓我們早點告別痛苦的回憶呢?推薦大家下列2個方法:1) 轉移注意力,多觀察別人與周遭環境/日本作家小池龍之介先生在作品《不思考的練習》中,也提到過這個觀點。建議大家忘掉受責備、或責備他人的負面情緒,試著將目光轉移到街上的風景與人物。觀察樹木、花草等大自然景物,也有療癒心靈的功效。隨著四季變化的大自然,能夠帶給我們更多能量。請靜靜地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吧!正在打哈欠的人、看起來閒得發慌的人、正在發呆的人、快樂談天的人、看起來睏意十足的人等,每個人都努力地過生活。有時候,看起來很快樂的人,其實也有很多煩惱。每天花15分鐘,試著觀察別人吧!2) 提早15分鐘起床,減少做惡夢的機會/不愉快的記憶會讓掌管大腦邊緣系統情緒的部位變得更活潑,當「快速動眼期」(睡眠的一個階段,此時眼球會快速移動,易作夢)時間越長,痛苦回憶就越容易深植腦海。因此,「快速動眼期」可說是壓力的指標,大多出現在天剛亮到清晨這段時間。天剛亮時的「快速動眼期」較容易做惡夢,早上醒來後,會清楚記得惡夢的內容,壞了原本的好心情。因此,請比以前更早起吧!哪怕只有15分鐘,也請早點醒來。只要把眼睛睜開就好,就算繼續窩在被窩裡也沒關係,只要能夠減少「快速動眼期」的時間就足夠了。• 喝悶酒,完全無法轉換心情/我不建議各位用酒精來轉換心情,喝悶酒不但無法宣洩怒氣,還會失去判斷力,當酒精退去後,更可能會開始討厭自己。我們常會在連續劇中,看到有人對著布娃娃猛揮拳頭,藉此紓解壓力。其實,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無法紓解壓力,反而還會增加怒氣,產生攻擊行為。為了忘掉不愉快的回憶,不妨早點起床,轉移注意力吧!(本文摘自/15分鐘擺脫疲勞/采實文化出版)

久坐又不愛喝水 易得尿路結石!

久坐又不愛喝水 易得尿路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與尿道結石等泌尿道系統的結石問題很常見,尤其是在外工作的中年或年長男性更須注意這個問題。泌尿道結石最一般的症狀是血尿,其餘症狀因結石部位不同各有些許差異,腎結石通常沒有什麼症狀,偶爾會覺得腰酸,一旦結石卡在細小的輸尿管,就會產生劇烈的腰痛(腎絞痛),有時甚至會合併噁心嘔吐的症狀;膀胱結石除了血尿之外,還會發生突然解尿時解不出的尿路阻塞問題,萬一尿路結石合併感染引發腎盂腎炎,會有發燒與寒顫等感染現象產生。有尿路結石者、無適度運動、暴飲暴食都是尿結石高危險群泌尿道結石的原與體質和飲食有關,不過,有泌尿道感染、有家族尿路結石病史、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曾有尿路結石者、無適度運動、暴飲暴食、常坐辦公桌不喜歡攝取水分者,都是罹患尿路結石的高危險群。對於泌尿道結石,治療上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像是小於2公分腎結石,一般採用低侵襲性的「體外震波碎石術」,大於2公分或者較複雜的結石,就必須進行手術;輸尿管結石與膀胱結石,則需以泌尿內視鏡經由尿道逆行,將石頭擊碎後取出。控制攝取易致尿路結石的食物 像是高草酸、高嘌呤、高鹽而尿道結石是復發率很高的疾病,所以,若曾患有這種疾病,要定期進行尿液常規檢查、腹部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外,飲食方面要多喝水,讓排尿正常並避免泌尿道感染,也要控制攝取容易造成尿路結石的食物,像是高草酸、高嘌呤、高鹽與過量的蛋白質食物。而小於0.4公分未合併腎水腫之尿路結石,可多喝水並觀察,這種情形有95%的機會能自動排出。(本文摘自/40+的健康讀本/遠流出版)

講座/糖尿病用藥須知

講座/糖尿病用藥須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若未按時服藥或擅自中斷服藥,恐怕上急診掛病號。有些病人誤以為多吃一顆藥,壓低血糖就可以開心大吃大喝,卻不知糖尿病用藥有安全劑量範圍,一旦藥物過量,可能出現致命的低血糖反應。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2/22(四)舉辦生活保健講座,由藥師吳佳樺主講「糖尿病用藥須知」,提供您糖尿病正確用藥觀。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中有糖尿病友或關心糖尿病保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用藥須知時間:107年2月22日(四)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門診9診候診處(糖尿病衛教室候診處)洽詢:02-2249-0088

講座/健康減肥

講座/健康減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肥胖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而肥胖者亦容易罹患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造成健康極大危害。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22日星期(四)舉辦講座,由賴營養師玉釧主講「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本堂課介紹肥胖的判定標準介紹,進而分析台灣常見減重方式的優缺點,讓民眾能健康減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時間:107年2月22日(四)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疼痛煩人 卻幫助身體適應環境

疼痛煩人 卻幫助身體適應環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打掃車庫時,發現幾瓶得放進冰箱的啤酒。轉身打開冰箱門時,一瓶啤酒從紙箱滑出,在身後的水泥地上摔個粉碎。車庫內碎玻璃掉了一地,跪下來掃地,發現左腳一陣劇痛。看了一下小腿肚,發現一條兩英寸長的裂傷,但那時我不覺得自己受傷了。爆炸聲讓我餘悸猶存,以至於完全沒注意到自己受傷。生理疼痛 教導如何適應環境生理疼痛是一種普世經驗。它不是愉快的感覺,但它因為教導我們如何適應我們的環境,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舉例來說,我們年幼時知道碰觸某些尖銳的東西會痛,因此,我們學到了要避開尖銳的東西,才能避免身體受到傷害。簡單來說,疼痛是一種適應的、保護的感覺。在出現狀況時,我們的身體會利用生理疼痛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某人頷部疼痛,牙醫找到一顆發炎的牙齒,然後拔掉它。某人腹部疼痛,家庭醫師診斷為闌尾炎,並且安排了緊急切除手術。這些疼痛都是急性的,它會在傷害或其他不尋常的事件發生後立刻生成。相反地,慢性疼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有進展,通常會維持數月甚至更久的時間。風濕性關節炎 患處熱脹、敏感急性與慢性疼痛可以再細分為發炎性、感受性或病理性。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是兩種為人熟知的發炎性疼痛。當我們受傷時,免疫系統的反應是派出一隊抗炎細胞軍,去摧毀體內的入侵者,造成發炎。這樣的反應除了造成疼痛外,還會有溫熱和腫脹感,發炎區域也會變得極度敏感。在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自體免疫疾病中,身體會錯將一些無害組織視為危險分子,因而提高免疫反應,導致那些產生抗體的抗炎細胞攻擊我們關節中用來緩衝和吸震的軟骨,髖關節炎病人屬於慢性發炎痛。(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感冒肌肉無力 「發炎性疼痛」要休息

感冒肌肉無力 「發炎性疼痛」要休息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感受性疼痛是生理創傷造成的,像是皮膚撕裂傷或是被熱爐子燙傷。這種疼痛是神經系統對危害身體的物理事件的反應,它通常是尖銳、急遽的,或者受傷部位有刺痛的感覺,依遭受的傷害而有不同。我在彎腰清掃車庫地板時發現小腿肚的裂口時,就是經歷了急性的感受性疼痛。病理性疼痛 因神經系統受損觸發病理性疼痛,有時候被稱為神經的疼痛,這類疼痛沒有適應的目的,沒有特殊的保護功能。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它並未授予存活的優勢。這種疼痛通常是因為神經受損或是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所引發。因為牽涉的神經種類不同,病人在未曾受傷的情況下,承受了燙傷、劇痛或電擊感的病理疼痛。你大概可以想像,這樣的疼痛對診斷和治療具有獨特的挑戰性,要發掘其病因更加困難。不像病理性疼痛,發炎性和感受性疼痛都被認為具有適應性。以煙霧偵測器為例,在運作恰當時,只要偵測到空氣中有足以引發火災的煙霧,警報器就會響起。因此,它具有一種重要的適應性功能:在你的房子被燒燬前,提醒你趕緊撤離。適應性疼痛就是身體的煙霧偵測器。當疼痛接受器因為你的細胞受到危害而被啟動時,它發送一則警報──疼痛感。這是身體訴說的方式:「在燙傷變得更嚴重前,把手離開爐火。」此為感受性疼痛最經典的例子。發炎性疼痛 細胞修復受損組織當你真的被燙傷了,例如手指燙傷,你連著好幾天都會感到疼痛,這就是發炎性疼痛──組織癒合時發炎反應引發的疼痛,身體的煙霧警報器仍舊發揮著功能,它提醒你,細胞正在修復受損的組織。雖然十分惱人,但發炎性疼痛的存在有一個非常好的理由:讓你知道你的手指頭還無法從事下一個任務。當你對抗感冒的痛苦時,疼痛、無力的關節和肌肉是適應性發炎疼痛的另一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疼痛建議你休息,好讓身體對抗病菌。當然,煙霧偵測器偶爾也會出錯。有時候,煙霧不足以禍及屋宇,但偵測器還是警鈴大作。例如最近有一次,我把鮭魚放在爐上太久,結果把鮭魚煎焦了。刺耳的警鈴大鳴大放,我得爬上梯子將煙霧揮開。在身體裡,這種假警報被視為病理性疼痛,可惜的是,朝著它揮動毛巾一點幫助也沒有。(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焦慮的「心理性疼痛」 可以適應消退

焦慮的「心理性疼痛」 可以適應消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病理性疼痛是不利於適應的疼痛,在沒有實際傷害的情況產生。例如,患有三叉神經痛,又稱為面部痙攣麻痛會經歷頷部劇痛,生理上,頷部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疼痛警報卻響徹雲霄、無止無息,未能提供任何適應或保護的目的。焦慮、沮喪的心理性疼痛 須通過診斷當某人出現任何一種生理疼痛時,評估病況的第一個步驟,是詢問一連串診斷性問題:哪裡痛?會擴及周圍嗎?你認為是劇痛還是隱隱作痛?打個分數:0分是絲毫不痛,10分是痛到無法忍受?醫師會安排密集的檢測:X光、核磁共振造影、驗血等等。然後,他們會將所有的報告拼湊成一則診斷。找到疼痛的原因後,病人或是被移交給專科醫師或是當場治療。然而,在病理性疼痛的案例中,檢查結果可能毫無異狀。除了發炎性、感受性和病理性疼痛外,別忘了還有心理性疼痛這個領域。生理和心理疼痛都需要依靠診斷,找出潛在病因。心理學者或精神病理學家在診斷過程中,也會詢問一連串的問題:「我看得出來你覺得焦慮而且沮喪。你可以談談你的焦慮感嗎?你知不知道哪種情況會讓你覺得沮喪?」疼痛讓人不適 為了喚起改善行動不論有沒有伴隨疼痛,焦慮可以是適應性的。例如,當你因為眼前的考試而煩惱,那種焦慮感會敦促你用功讀書。只要你更加瞭解測驗範圍的知識,你的焦慮感就會消退。焦慮也可以是不利於適應的,如果你罹患廣場恐懼症這種對開放空間非理性的恐懼疾病,它甚至會阻礙你找到需要離開屋子的工作。這種情況需要合宜的心理治療,以便重拾正常的機能。疼痛令人不快,它非如此不可。如果不會讓人不舒服,我們就會忽略它的存在。想想車子油表顯示「油量過低」但你繼續開車的情況。(你願意在攝氏三十度的高溫下步行到加油站嗎?)疼痛之所以教人厭惡,正是因為它需要喚起我們的行動。(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找伴別衝動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找伴別衝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許多女人一和伴侶分手,馬上又去追捕新獵物。她們絕不享受剛獲得的自由,比如說,可以嘗試生活的各種可能性、也可以恣意飲酒狂歡,而不必對任何人交代或辯解。不,這些女獵人急著盡快找到一個生活伴侶、一個同居人,一個所謂的固定關係,可以讓她們對他人說:「我來介紹一下,這是我的新男人!」現在,每三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這代表有許多寂寞的心。根據婚姻仲介社的統計,德國目前有1200萬人在尋找第二春(按:根據2013年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人離婚率是千分之二‧四一,約十分鐘就有一對離婚,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三)。舊的一去,馬上找新的,這有什麼不對?然而,許多人的出發點是錯的,他們出於習慣、害怕孤獨、不獨立而這麼做。這些動機代表不夠成熟、及不夠了解自我。這讓女人成了為選定的男人所量身打造的理想女伴。這些女人自信不足,隨時準備好忘掉自己曾有的堅持、標準,徹底臣服於男人。妥協與讓步是人類共同生活機制的必要潤滑劑,但是太多潤滑劑則會造成機器停擺。許多女人為了不想孤單一人,而做出荒謬可笑的妥協:• 最近,身旁出現了一個陰沉難纏的傢伙,結果她也跟著變得陰鬱。•在賭場,克莉斯特站在一個混混旁邊,那男人住她家,沒事就咬著牙籤。•莎賓娜的新男友是個沒方向感的登山者,她想懷她的孩子。她穿著一雙金色短靴,因為他覺得好看。人會盡其所能保持舊有的一切執意尋找一個固定伴侶的動力,是人性的、可理解的,心理學上也是容易解釋的。是的,所有新的和非習慣性的事物、舊常規的破除,以及它們所帶來的不確定感,讓人恐懼至極。一個慣有情況的改變,常令人不自覺感到莫大威脅。因此,人會盡其所能保持舊有的一切。儘管兩人永遠在為錢爭吵、常常忍受伴侶的臭臉、日常生活枯燥乏味、還有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的性關係……,許多女人就是甘願忍受這一切,只為了躲開孤單。女人立即投入新歡懷抱的第二種原始需求,是對愛的渴求,女人「經常將它看成是男人贈予的禮物。」社會學家德潘納福寫道:「在追求幸福與愛的需求後面,隱藏著對安全感、無助感、溫柔等,未被滿足的童稚願望,以及對這種狀態永恆不變之希望。」從一個男人迅速過渡到另一個男人,也被認為能保住這種永恆。該做改善的不是新伴侶而是自己還有一個要命的觀念:以為找新伴侶能解決舊日的衝突。在上一段關係中的錯誤,應該在新關係中被改正。這是一種危險的要求。該做改善的不是新伴侶,而是自己。認知需要距離。但是,像距離、遠距、空白、真空等詞彙,會讓多數女人陷入恐慌。所以,一有縫隙就得馬上填補。(本文摘自/好個性上天堂/大是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