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悶悶不樂、記憶力差, 是憂鬱還是失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不適加上孤寂感日與遽增,讓長輩憂鬱情緒上身,而憂鬱症與失智症初期難以分辨,都可能出現對事物記不清楚、不太願意社交及說話,甚至個性與過往大不相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精神科醫師提醒,老年憂鬱症所造成的假性失智症狀,常容易被忽視。
許多民眾無法成功瘦身,往往是受限於設定目標,達到理想的減重目標要適時犒賞自己,效果才會好,但該如何犒賞?專家建議,可善用「多巴胺管理減重法」,多吃含有酪胺酸、Omega-3脂肪酸、抗氧化劑、鎂等營養素的食物,取代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既能提升成就感,也有助刺激多巴胺分泌,在前往瘦身目標的道路上也能事半功倍。
青少年接觸毒品的新現象日益漸增,青春期也是嘗試及開始使用非法藥物的高峰階段,對於生理、心理、社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家庭經濟弱勢、家人用毒比例都較一般國中生高,但若有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可減少43%再用毒風險。
你常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或是即使已經很努力,但仍然無法擺脫焦慮感?心理師蘇絢慧認為,真正的安全感必須要由內而外建立,並且透過自我覺察來修復與重建。如何找回安全感?可以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
疼痛是身體很重要的生理反應,能提醒我們身體正在受傷或處於疾病當中,但當疼痛持續反覆3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慢性疼痛。不過營養師指出,想舒緩慢性疼痛除了藥物治療,吃對食物也能幫助緩解,這是因為在慢性疼痛患者體內,可能缺乏特定影響素,造成持續性的慢性發炎而引發疼痛,並提供疼痛管理飲食技巧。
首屈一指的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2025年開春發表一份重磅研究,為更年期後女性的健康照護提供嶄新選擇。這項在紐西蘭進行的大規模1研究顯示,新型骨鬆骨折預防方案採用長效注射型雙磷酸鹽藥物只需5年內進行一至兩次療程,就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並維持骨骼健康長達10年,為許多更年期後女性帶來新希望。 首次大規模研究 聚焦預防勝於治療 這項長達10年的前瞻性研究總計招募1...
台灣房價持續上漲,不少年輕人都買不起房子,該如何減輕買房壓力?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謝劍平於《關於人生的7項財務思考》一書中,分享正確財務思考,幫助讀者正確儲蓄、投資自己、建立不敗的投資心態,同時了解追求的「富」應該不僅「富有」,而是要「富足」。以下為原書摘文:
近年來,隨著素食主義和環保意識的興起,植物性蛋白逐漸成為熱門的營養補充選擇,但究竟什麼是植物性蛋白?有哪些好處?素食營養師高韻均、蔬食餐酒館創辧人蕭煜達於《補充特定營養素的全植物蔬食料理》一書中,整理常見的素食飲食觀念,並分享「60道蔬食料理食譜」,從開胃前菜、主食、飲品到零嘴點心一應俱全,讓讀者吃素能也兼顧美味與健康。以下為原書摘文:
睡不好是大事!每天花超過30分鐘才能入睡,夜間頻繁醒來,或醒後難以再次入睡,一早起來覺得沒睡好,又累又疲倦⋯⋯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睡眠障礙?《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解答睡眠相關「6大問題」,並建議若躺床很久睡不著,就應該起床適度活動。
你聽過「屈公病」嗎?同樣都是透過病媒蚊傳染,但它跟登革熱有什麼不同?近日屈公病入侵台灣,國內屈公病境外移入累積病例數已為近5年同期新高。現在全球屈公病疫情仍持續延燒,許多國家都傳出有屈公病病例,該如何因應成為重要課題。《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此篇,讓你一篇看懂屈公病的症狀、原因、治療與預防方法。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飲食習慣吃過於油膩、含糖量過高的食物,都容易引起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病症,身為消化系統的前線,胃部表皮黏膜組織若經常接觸刺激性飲食、藥物、菸酒等不良物質,甚至情緒與壓力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都可能引發胃發炎。及早釐清胃炎成因,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養胃重要的一步。
急診塞爆了!近日,台灣各大醫院急診部門近期出現嚴重壅塞,護理人員短缺問題日益加劇,導致醫療品質下降,衛生福利部針對醫院壅塞提出3大短期策略、2改革方向。對此,醫師工會回應,調床需要財務誘因、跨院協調名存實亡,急重症給付調整更需時間表,批評衛福部對護理人力荒反應慢一拍。
現代人工作壓力山大,不論是每天看盤心情隨漲跌高低起伏的資深股民,還是在AI科技產業日夜加班輪班的工程師們,每每受到腸胃不適所苦。因為趕著上班忘記吃早餐,一到公司上腹開始隱隱悶痛或是灼熱感;常常加班要到8、9點才能吃晚餐,晚上12點睡覺時一躺下便覺得胸悶、灼熱感而不好入睡。中醫師提醒,小心誘發消化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