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又是減肥旺季,在新冠疫情肆虐下,許多人宅在家而變胖,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推薦大家,現在開始執行今年流行的「1410飲食減重法」,就可以輕鬆健康減重,一個月平均「甩掉」身上肥肉2至3公斤。
Novavax即將在本周開打!相較於BNT、莫德納、AZ等新冠疫苗品牌,許多民眾對於台灣最新引進的Novavax疫苗還不太熟悉,到底保護力有多少?該如何施打、間隔多久?誰能施打?《優活健康網》為您一次整理「Novavax疫苗懶人包」。
新冠肺炎重複感染已有最新判斷定義,但民眾也疑惑想預防重複感染,要多久才能放心?哪些人最容易重複感染?北市聯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特別整理國外研究回應,並點出染疫年齡層出現「1現象」最容易二次染疫。
常見新冠後遺症除了腦霧、咳嗽、疲憊外,也有不少民眾會出現失眠的問題。一名竹科工程師王先生在近期染疫後,開始出現焦慮與失眠症狀。初期王先生認為是焦慮與失眠都是新冠肺炎所致,以為肺炎痊癒後應會自行改善。
疫情嚴峻,現在家長最怕就是小孩發燒怎麼辦?還要再餵一次退燒藥嗎?若孩子在這段時間快篩陽性出現反覆性發高燒,常因擔心「燒壞腦子」餵食退燒藥。發燒總是讓家屬非常的緊張,特別是在這段最煎熬的時刻,中醫師賴睿昕說,只要不併發腦炎,感染病毒引起的發燒讓腦部受損的機會非常低。
73歲陳女士近日常感到排尿不順,上廁所時要用力才能將尿液排出,同時感覺下體有一塊肉膨出來卡在胯下,走路時褲子摩擦到,甚至會破皮流血。家人察覺到她很常跑廁所,還總夾著腿走路,一問之下老婦才含糊地說出這些困擾,經家人陪伴到婦產科求助,檢查診斷是第四級子宮脫垂合併膀胱脫垂。
總是忙著滿足他人期待、幫助他人,卻把自己需求放到最後嗎?如果事後總是茫然又失落,那可能需要一些方法來重新調整這種狀況。英國心理諮商師艾美.布魯納(Emmy Brunner)在《內心對話的力量》書中就建議「劃定並維持界線」很重要,以滿足自身需求為優先,試著重整人際關係吧。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想到減肥料理,大家都直覺是口味清淡的生菜沙拉、雞胸肉、各種蔬菜水煮餐吧。但是化學系出身的韓國料理研究家金志玹在《低碳減醣家常料理》書中,以瘦下15公斤的親身經驗和吃貨生涯,分享給讀者,低碳減醣飲食法不僅能瘦,而且能夠吃得開心滿足,其中分享的90道食譜,也會讓人忍不住驚呼,這真的是減肥時能吃的嗎?以下為原書摘文:
熱中於控制體重的纖瘦女性必須當心!不少人會利用節食來維持身材,然而卻會在所謂的作弊日、放鬆日,讓自己暴飲暴食。若進食後,會感到噁心想吐、或腹部長時間感到脹痛不適,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林宗賜提醒,可能罹患了「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建議及早就醫。
火燒心、胃灼熱、乾咳沙啞⋯你今天又胃食道逆流了嗎?在多種胃食道逆流症狀中,「喉嚨異物感」是相對難痊癒的症狀之一。到底為什麼會引發喉嚨異物感?喉嚨卡卡又該看哪一科治療?
或許很多人都熟悉這樣的場景:父母口口聲聲說為你好,但不太在乎你的感受。或者,你可能認識看似替人著想,但總是讓人不知不覺配合他的朋友。諮商心理師王雪岩在《隱性虐待》一書中,教大家識破以「為你好」為包裝,其實是為了圖利自己的幾種人格特徵,看清楚誰在利用你,藉此釐清自己在各種人際關係中的角色。以下為原書摘文:
心情好也吃,不好也吃,如果你習慣用吃來解決焦慮煩躁,即使理智上知道該停了,再吃下去對身體不好,卻忍不住一直把食物送進到嘴裡,很多人總以為是料理太美味了,或自嘲太貪吃,但諮商心理師莊博安在《慢性焦慮》卻在書中分析,這種「情緒性進食」也是慢性焦慮的體現,其實心理正在求救。以下為原書摘文:
王女士是位40歲的上班族,因為自己摸到乳房腫瘤而就醫。博田國際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魏銓延表示,初步切片檢查認為是良性腫瘤,便安排微創手術切除,結果病理報告意外發現有HER2陽性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