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終,不少人開始準備大掃除,面對堆積如山的物品、衣櫃裡塵封已久的衣服,總想著「以後可能用得到」,到底哪些東西該丟、哪些不該丟?常讓人不知從何整理。醫師指出,囤積情況若嚴重影響生活,如空間受限、家具難以使用,恐是患上「囤積症」的警訊,建議採用小步漸進、3箱分類、一進一出等方式改善,若成效不彰則可尋求專業協助。
喝水養生學問大,但每天一定要喝到2,000毫升嗎?減肥喝什麼水竟然有差別?《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日本營養師指出,事實上每個人每天都能從飲食中,獲取一天內多數的水分,比如茶、咖啡、湯品等,因此水分攝取應該以總水量來計算。此外,水有硬水及軟水之分,喝硬水更有利於減肥。
減肥其實很簡單!吃對食物加睡飽就好,偏偏這2樣正常的生活習慣,現代人常常做不到。研究指出,每天睡不滿7小時的人,比起睡眠時間超過9個小時的人,更容易肥胖;早餐有吃蛋的人不僅可以抑制亂吃食慾,也能減少中午進食的食量,長期下來就能依靠飲食習慣調整,無痛達到減重效果。
新的年度即將來到,儘管年末慶祝聚餐氛圍濃厚,疾管署仍持續提醒不可輕忽疾病感染與併發症風險,高危險群與民眾都應提高警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秉持關注民眾健康的初衷,舉辦票選疫苗十大新聞活動,期望透過提升正確認知,共同做好疾病防護。
中國大陸日前呼吸道疾病疫情,不論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黴漿菌等都很嚴重。針對中國近期呼吸道疾病患者明顯增多,中國防疫專家鍾南山指出,原因之一是長期佩戴口罩會使得自身免疫系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削弱了抵禦疾病的能力,因此建議別長期配戴口罩。
入冬首波寒流剛結束,馬上接著冷氣團接棒。體溫可以說是「免疫之鏡」,當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人體的體溫通常會超過36.5度,當體溫出現下降趨勢,就容易引發低體溫症。隨著氣溫驟降,從事戶外或室內低溫工作者,更要小心低溫造成的健康傷害,提醒民眾工作之餘也要注重身體保健,才能平安過冬。
為什麼常常抽筋?是不少民眾的困擾與疑惑。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說,抽筋發生是因為體內細胞的細胞膜在交換電解質時,發生不平衡所致。造成電解質失衡的因素很多,每個人抽筋的原因都不相同,包括年齡、疾病、藥物、姿勢、運動等,必須依不同的原因,給予不同的緩解方式。
「罐頭食品」是懶人煮食萬用的料理好幫手,有時開罐後無法一次吃完,該如何保存呢?營養師建議,罐頭一打開,裡頭食材就會與空氣接觸,存在氧化或細菌孳生的風險,不建議直接連同原本金屬容器放到冰箱冷藏保存,而是應該更換容器、冷藏,並且在3天內盡快吃掉。至於大家常好奇蜂蜜、肉鬆、果醬、醬油,開封後到底要不要放冰箱?營養師一次解答!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吃藥是為了治療身體疾病,但吃太多藥反而會成為人體負擔。55歲的陳女士,因有三高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困擾,常覺得身體到處都不舒服,一度同時在12個不同科別就醫,每天要吃下35種藥物,加起來超過50顆,但仍然覺得身體沒有好轉,兩年前輾轉到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就醫,才將藥物縮減為先前的三分之一,精神與身體狀況也大為改善。
在繁忙的現代生活節奏中,擁有一個能夠提供優質睡眠的臥室變得越發重要。臥室不僅是身體休息的場所,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以恢復精神的私密避風港,一個好的臥室設計能夠影響我們的情緒調節、壓力釋放及身心健康,因此每一個細節都不應忽視。而既然睡眠如此重要,究竟該如何打造出一個理想的安眠臥室呢?
北部60多歲A先生,不菸不酒喜歡長跑汗水淋漓維持健康,有天突然感覺腹部劇烈疼痛,家人立刻送到醫院救治,發現左側腎上腺大量出血,已經呈現休克,緊急處置雖保住生命,但也確診肝癌末期轉移,性命恐僅3個月,然而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協助下,成功突破醫師存活期預估。 確診肝癌才知道罹患慢性肝癌多時 肝癌轉移治療開啟嶄新大門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醫師宋睿祥表示,肝臟是很沉默器官,...
「醫生,我頭好痛呀!是不是快中風了,醫師我腳麻頭暈?是不是快中風了」天氣一冷上了年紀的朋友一有點風吹草動就常常緊張個半死以為自己快要中風,確實中風前的許多徵兆千萬不得不小心,出血性或缺血性腦中風,均可能以急性頭痛開始,身體血管有阻塞或視神經有壓迫,通常也是以手麻腳麻為表徵,所以提高警覺這個觀念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不要過度緊張,因為中風除了身體的不適感以外常常還會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半邊肢體無力、單側...
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即使已經發生壓迫性骨折而出現慢性腰背疼痛時,一般人也多半只是吃止痛藥,鮮少願意去醫院就診。 然而,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不僅會造成手術困難,術後復原效果也不佳,甚至恐有長期失能或引發併發症的危機。如何知道是否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可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以預防日後骨折的發生。 5個居家簡單觀測法,幫你評估骨鬆高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