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齒

驚!牙周炎細菌恐致心臟病

驚!牙周炎細菌恐致心臟病#臼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名15歲的心內膜炎男孩。心內膜炎,是一種通常會影響心臟瓣膜的感染。最初,這個男孩陳述在第一顆臼齒的劇烈牙痛。感染牙的牙髓 造成28隻兔子心病死亡7個月後,急性心內膜炎奪走男孩的生命,這顆感染牙被拔掉,並取出牙髓,進行培養,培養物中確定有鏈球菌,然後將一些培養體注射到30隻兔子身上,幾天後,有28隻兔子(93%)因為心內膜炎死亡。這種感染,在未經根管治療的牙髓中被發現,雖然這顆牙齒沒有進行根管治療,同一類型的生物體,可以假設進行根管治療後,仍會存留在牙本質小管和橫向管,普萊斯描述其他類似的情況下的被感染牙齒,有的經過根管治療,有些沒有,這些觀察都有心臟疾病的關聯性。口腔細菌 可能引發心臟病或中風另一名49歲的男子,感到劇烈胸痛,被診斷為心肌炎(myocarditis)。這位患者被發現──有2顆感染的臼齒。從這些牙齒做厭氧的培養物,然後注射到2隻兔子身上。一隻兔子12小時後死亡,第2隻兔子的心臟變得肥大,而心律不整。一個肥大心律不整的心臟,往往是急性心肌炎所造成。在拔除這些受感染的牙齒後,這些患者的症狀都有所改善。口腔中常見的細菌,會引起血小板聚集,這也可能引發堵塞動脈,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實驗室研究已經顯示,2種在牙齒的細菌:sanguis鏈球菌和牙齦卟單胞菌(該名詞來自科學發展2014年6月498期),會引起與心臟病發作相關的血栓。動物實驗證實 細菌恐造成血壓、心跳變化同時,經動物實驗顯示,這些細菌的存在,會在注入到血中的30分鐘內,造成血壓、呼吸速率、心跳的劇烈變化。一項體內研究,用以評估牙周感染和細菌負荷程度,因為這會涉及冠狀動脈症候群的嚴重程度。調查顯示,牙周中潛藏著包括中間型鏈球菌、sanguis鏈球菌、咽峽炎鏈球菌、福賽斯坦納菌、齒垢密螺旋體,和牙齦卟單胞菌等菌種。感染牙齒 恐致心內膜炎及血栓因為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患者可觀察到,顯著的口腔細菌高負荷量,研究人員的結論認為:口腔細菌是這種疾病發展的一個危險因素。之前的研究顯示,sanguis鏈球菌,發現存在於感染的牙齒(包括根管治療牙齒),會造成心內膜炎以及形成血栓。研究者認為這個結果:「解釋了牙周炎對心臟病發作,造成風險的增加。」 (本文摘自/牙醫絕口否認的真相──致命的毒牙感染/博思智庫出版)

臼齒蛀牙別不管 恐影響咀嚼功能

臼齒蛀牙別不管 恐影響咀嚼功能#臼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孩童乳牙約在六個月時會開始長出,即應有刷牙習慣養成。而5、6歲時會陸續脫落,但許多家長只看到門牙的更換,卻不知重要的6歲大臼齒此時已在齒列後方悄悄冒出來,醫師提醒,此時若不好好保護這六歲大臼齒讓它因蛀蝕而拔除,恐造成咀嚼功能不良,齒槽骨發育不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科主任黃麗珠提醒,父母可用童書、卡通人物來趣味引導潔牙,父母可示範亦可輔助兒童潔牙,由於牙齒有許多凹溝和縫隙,除了窩溝封填,還需注意牙齒鄰接面,食物卡進去不容易出來,就造成牙齦發炎。黃麗珠醫師表示,由於牙齒咬合面並非光滑平整,而是有許多凹洞和溝隙,其凹痕越深陷,越容易有食物殘渣和牙菌斑的滯留。這些碳水化合物、甜食,再加上口腔細菌,很快會形成酸性環境,造成蛀牙往下延伸。而窩溝封填方式,是將咬合面以預防性封閉充填材料填補成平整光滑,清潔變容易,食物殘渣不易滯留,減少蛀牙和其他傷害。除了貝氏刷牙法,黃麗珠醫師也建議使用牙線來清除,取一段約手臂長的牙線,於手指上捲好帶入牙縫,沿著牙面刮除殘渣和牙菌斑,也可用牙間刷的小刷頭放入齒縫中,前後旋轉和移動,徹底將每個牙面清潔。 

上顎後縮、下顎前凸 16歲男牙齒咬合像老人

上顎後縮、下顎前凸 16歲男牙齒咬合像老人#臼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16歲的少年阿偉上顎後縮、下顎前凸,眼睛略斜視,除了外型讓少年缺乏自信外,更讓阿偉苦惱的是,他的牙齒完全沒有任何的咬合能力!正常人的牙齒有28顆,阿偉的口腔內部,卻只有20顆牙齒。更嚴重的是他的每顆牙齒,像停留在類似乳牙階段的小顆牙齒,沒有任何大臼齒,由於上下顎牙齒完全無法接觸,讓阿偉的牙齒咬合比起老人家更辛苦。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許博智表示,阿偉的病因,疑似「外胚層增生不良症」,這是一群分類複雜且龐大的疾病之總稱。此疾病共同特徵為牙齒、頭髮、指甲、腺體等的發育異常。臉部外觀上常出現低鼻樑、鼻翼發育不良、小鼻、前額飽滿、眼眶突出且有明顯的翹唇,由於缺乏齒槽導致牙齒發育不良或缺乏牙齒,牙齒形狀呈錐狀。台北慈濟醫院為阿偉進行顎顏面與口腔的重建計畫,在術前進行醫學複雜度較高的整治模擬;把牙齒先排整齊,經矯正一段時間後,每一顆牙齒的縫隙距離較相近,接著取得初步牙齒咬合位置,再利用3D高科技模擬,精準預測出顎面整型後的牙齒咬合點,讓雙顎整型的手術中同步完成牙齒咬合重建功能。許博智表示,國內顎整型技術不斷精進,口腔顎面可以依據個人的顎面,製作專屬的模型或自體植入,調整適合個人的齒顎外觀。對於時下流行的整型風,許博智指出,顎面調整需要與醫師做密切溝通,語言能溝通是首要的條件,目前為了降低成本,不少顎整型機構都採用臉部植入物來調整臉型,導致整型後的臉型幾乎一樣的原因。許博智建議,口腔顎面整型是非常複雜的技術,包括術前評估、顎顏面整型手術、咬合功能重建、人工植牙種植、齒移植以及術後照顧等跨專科團隊的技術,有需求的民眾可選擇國內的大醫院,才能確保品質與風險的管控。(圖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驚!男子拔完臼齒 喝水竟從鼻子流出

驚!男子拔完臼齒 喝水竟從鼻子流出#臼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只是拔了一顆臼齒,林先生喝水時,水竟順著鼻孔流出來,而且還伴有頭痛症狀,不僅如此輕捏鼻子吹氣時,在口中還會冒出氣泡,經醫師診斷後,才發現是之前拔上顎第一大臼齒時產生的後遺症,形成口竇瘻管,鼻子和口腔就這樣意外的「通」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部主任陳立愷指出,根據臨床上統計,拔牙時造成口竇瘻管發生率,以上顎第一大臼齒,也就是六歲時長出來的第一顆永久牙最多,約佔65%。上顎第二大臼齒及智齒次少,佔30%,小臼齒最少,約佔5%。陳立愷主任分析,從解剖構造上來看,拔除上顎後臼齒時,牙根距離鼻竇最近,雖然只是一牆之隔,但是有些人天生牆比較薄,萬一醫師沒有察覺,拔牙時就會弄破組織,造成鼻竇穿通,形成口竇瘻管。如果不妥善治療,患者無論說話、呼吸和吞嚥都有影響,時間久了更會形成鼻竇炎。如果患者已經形成口竇瘻管只要清除瘻管已形成分泌物,把最接近臼齒部位,有再生能力的上顎黏膜,做一通道式顎側瓣膜覆蓋,就可以避免喝水從鼻子流出來的不便了。如何預防口竇瘻管形成,陳立愷認為,在拔牙前就應由醫師做完整仔細的口腔檢查,包括全身病史的瞭解和X光攝影,再決定拔牙的方式,如果病人鼻竇和臼齒間的黏膜組織過薄,不妨把臼齒牙根分割,較容易拔,也就不會用力過猛,造成併發症。

拔臼齒形成口竇瘻管 食物全往鼻子跑

拔臼齒形成口竇瘻管 食物全往鼻子跑#臼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半年內收治四起病例,四名患者分別在接受臼齒拔除手術後,因口腔內的薄膜破裂,造成拔除部位和鼻竇直接貫通,患者甚至出現喝水會從鼻子裡流出來的現象。對此,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指出,有些患者天生解剖構造不同,或臼齒和鼻竇間的距離比較短,就有可能發生拔牙後形成「口竇瘻管」,其中又以拔除上顎第一大臼齒發生瘻管的機率較高。陳立愷醫師解釋,從人體解剖構造上來看,拔除上顎後臼齒時,牙根距離鼻竇最近,各顆臼齒與鼻竇間的距離為2毫公分至8毫公分不等。雖然只是一牆之隔,但是有些人天生牆比較薄,如果拔牙時醫師用力過猛,或拔牙後患者用力打噴嚏,就有可能造成鼻竇穿通,形成口竇瘻管。當瘻管出現,如果不妥善治療,患者無論說話、呼吸和吞嚥都有影響,時間久了更會形成鼻竇炎。陳立愷醫師提醒,鼻竇若被細菌感染,細菌可能往上漫延到腦部;或向下侵犯心臟,引起嚴重的疾病,其中又以老人、小孩為危險族群。陳立愷醫師指出,根據臨床上統計,拔牙時造成口竇瘻管發生率,以上顎第一大臼齒,也就是六歲時長出來的第一顆永久牙最多,約佔百分之六十五;上顎第二大臼齒及智齒次少,佔百分之三十,小臼齒最少,約佔百分之五。此外,如果患者受到創傷,或是口腔癌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發生率也會提高。陳立愷醫師表示,如果患者已經形成口竇瘻管,必須先照X光確定位置,再清除瘻管已形成分泌物,把最接近臼齒部位,有再生能力的上顎黏膜,做一通道式顎側瓣膜覆蓋,就可以作為修復之用。醫師建議,要避免口竇瘻管的發生,在拔牙前應向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手術方式,並了解其風險。患者本身應該主動告知醫師是否有鼻竇炎或其他身體疾病,在手術前也應注意醫師是否有做X光檢查,以保障自身健康及權益。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解說口竇瘻管的成因。(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牙齒矯正還在用頭套骨釘?醫師籲:不拔牙也可矯正

牙齒矯正還在用頭套骨釘?醫師籲:不拔牙也可矯正#臼齒

靈活大眼、修長身材的正妹,如果一開口牙齒亂成一團,一定讓人覺得很「掉漆」!隨著齒列LH矯正技術愈來愈成熟,LH矯正風潮不但歷久不衰,更成為全民運動。不少人刻版印象覺得牙齒矯正非得經過辛苦的矯正陣痛期,才能脫胎換骨醜小鴨變天鵝。但LH矯正經驗豐富的牙科專科蔡忠翰醫師表示,改良式高階不拔牙LH矯正摒除骨釘、頭套介入,療程短、疼痛度低、口腔不受傷。蔡忠翰醫師解釋,傳統式的矯正法療程費時,其使用的不銹鋼金屬線容易導致牙齒疼痛及口腔黏膜受傷,尤其頭套與骨釘的使用更是一項酷刑。頭套的目的是用來頂住後面的牙齒不要讓後牙往前跑,但是因為影響美觀常使病患無法密切合作,造成治療時間延長。骨釘則是另外一種固定源的輔助裝置,但因為是侵襲性的治療,若醫師技術不佳容易造成發炎、鬆脫等問題,且骨釘並不會加快牙齒移動的速度,它扮演的是一個類似錨錠的固定源角色而已。然而,現今的矯正技術已大幅躍進,不但療程精簡,矯正過程也更為舒適。尤其由日本國立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所研發的LH矯正法,藉由新一代改良型鈦鎳合金製成的矯正線,讓矯正治療進入人本、健康的新紀元。牙科執業經驗豐富的蔡忠翰醫師指出,LH鈦鎳合金線柔軟有彈性,加上不需要太頻繁的換線過程,可以有效降低嘴破或口腔不適的機率。另外,LH矯正可以將矯正的步驟簡化,縮短療程時間,療程上更為舒適。此外,由精研LH矯正治療的蔡忠翰醫師所整合出的「高階LH不拔牙矯正」,可以利用臼齒往後推移的特殊技巧創造牙弓空間,進而免除一般病患需拔除小臼齒以排平齒列的命運。蔡忠翰醫師進一步解釋,「高階LH不拔牙矯正」 或許還可較一般LH矯正節省將近半年或以上的時間,因為醫師利用將臼齒後推的方式為病人量身訂做適當的牙弓空間,再精準地利用這些空間將擁擠的齒列排平或將暴牙後縮,完全不會有拔除小臼齒創造過多空間反而需浪費時間將多餘空間關閉的困擾,自然療程可以精簡許多,且矯正完成通常是模範標準齒型,不會有齒列內傾的困擾。許多病患到了矯正中途因為療程延長、術後效果不如預期才轉而尋求其他醫師協助,但通常醫師會因為無法接續前一位醫師的治療計畫或矯正系統而愛莫能助。所以,蔡忠翰醫師建議有心進行齒列矯正治療的病患,一定要在術前慎選醫師並進行良好溝通,才能有令人滿意的術後結果。

巫婆臉上身?高階LH不拔牙矯正臉型不凹陷

巫婆臉上身?高階LH不拔牙矯正臉型不凹陷#臼齒

藝人小S出版「牙套日記」一戰成名,牙齒矯正後五官突出臉型精緻,與之前暴牙形象相比天差地別,醜小鴨變天鵝的驚艷程度改善一般人對牙齒矯正羞於啟齒的心態,瞬間「戴牙套調整臉型」成為許多愛美年輕人追求的目標。針對這樣的認知,在LH矯正領域鑽研多年的牙科專科蔡忠翰醫師表示,牙齒矯正和臉形改變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齒列矯正的終極目標應該還是要回歸到齒列咬合正確的基本概念。齒列矯正與臉形變化沒有絕對關係!蔡忠翰醫師表示,有不少臉形較為削瘦、或不想改變原本臉形的欲矯正病患,會因為擔心牙齒矯正後巫婆臉上身或法令紋顯現而躊躇不前。分析其矯正後臉形改變之原因,其一為在矯正過程中因為有進食後立即潔牙及食物最好切塊再進食等限制,因此很容易使病患飲食習慣改變造成體重整體下滑,圓臉成尖臉。其二則是若有在齒列矯正中搭配小臼齒拔除以騰出牙弓空間的治療,則有可能因為少了部份牙齒的支撐而容易讓臉形凹陷。此外,拔牙矯正也較可能導致矯正完成後齒列整體內傾的狀況。許多牙醫師往往遇到牙齒稍混亂、擁擠或暴牙的病患時,會建議病患將上、下、左、右的第一小臼齒拔掉以創造空間,而且為了左右對稱,通常會兩顆一起拔,這是一般常規的矯正技巧。然而對於齒列不是極度擁擠或暴牙的病患來說,拔兩顆小臼齒創造了過多空間,可能產生牙齒排列整齊後齒列卻內傾的狀況。蔡忠翰醫師就指出,約有3成諮詢二次矯正的病患,都是因為在別的地方進行矯正治療時不夠謹慎且術前諮詢不夠清楚,因而導致矯正器拔除後,卻換來齒列內傾的情況而抱怨連連,並對第一次的矯正診所與矯正醫師施去信心。對此,臨床矯正經驗豐富的蔡忠翰醫師表示,重度暴牙與參差齒列的病患可能還是需採用拔除小臼齒的方式來創造空間,但是對絕大多數拔了牙空間太多,不拔牙又沒有空間、或稍微暴牙、參差混亂的病患,蔡忠翰醫師發展出一套可以將臼齒往後推移的高階矯正技巧,既可保留自己健康的小臼齒,也可以創造出等同於小臼齒的牙弓空間使牙齒順利位移。同時因為沒有拔牙,臉形變化的機率降低許多,矯正完之後亦不用花錢對臉部重新塑形,更因為臼齒後移空間可依照個人需求調整,因此矯正後的齒列不會有內傾的困擾。對於為數不少的矯正病患,這樣的高階矯正臨床技巧可說是一大福音!

學童下顎第一恆臼齒未長出,竟是牙瘤所致

學童下顎第一恆臼齒未長出,竟是牙瘤所致#臼齒

文/署立台中醫院牙科中心主任 蘇桓慶醫師患者是一位十二歲的小朋友,於今年四月時來醫院求診,主要的原因是在家附近診所補蛀牙時,醫師發現左側下方一顆在六、七歲時應該要長出來的第一大臼齒,到現在仍未萌發,於是轉診至醫院來檢查。在臨床口內檢查下,左下缺牙區牙齦並無明顯隆起或其他異狀,但是在環口X光檢查下,赫然發現在下顎骨內第一大臼齒牙胚的上方,有許多個像小牙齒狀白色的團塊阻擋了牙齒的萌發,另外在第一大臼齒牙胚後方發現缺少了第二大臼齒的牙胚,所以臨床診斷為第二大臼齒發育異常,不當增生所形成的混合性牙瘤。患者在行為控制與阻斷麻醉下,接受齒源性腫瘤切除手術與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完整切除牙瘤,在隔週拆線檢查下,已恢復正常。牙瘤是一種常見的齒源性腫瘤,可分為複合性牙質瘤(complex odontoma)與混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兩種。複合性牙瘤常見於後牙區,X光特徵為在牙冠或牙根之間,可發現單一個硬組織且無定型的團塊;混合性牙瘤常見於前牙區(但此患者為下顎後牙區,較少見),X光特徵為在缺牙區或埋伏齒的牙根、牙冠區內,可見一個病灶裡有數個小型或發育不全的牙齒組成。大部分的患者完全沒有症狀,通常是在20歲以前在常規X光檢查下被發現,所以建議所有的家長要帶孩童做定期的牙齒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造成牙齒排列不齊或咬合不正的情形,而牙瘤在完整切除後,極少會復發。另外在X光下也發現了此患者在許多乳牙到了該脫落的年齡仍未脫落,且小臼齒有延遲萌發的症狀,已建議患者做進一步的檢查看是否有家族性遺傳疾病、發育遲緩或其他系統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不足)等的原因所致。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03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