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是世界大腦健康日,這一天提醒我們關注和保護大腦的健康。大腦是人體最複雜且重要的器官之一,由各個區塊協同運作,掌管著認知、情緒和行為,但若受到長期壓力或是飲食、睡眠因素影響,甚至是這幾年的長新冠後遺症,都可能導致大腦發炎而讓相關功能受影響。近期疫情升溫,又有不少長新冠帶來的腦霧、失眠患者就診,醫師表示,要注意可能跟大腦發炎有關。 大腦的功能運作相當複雜,而透過不同區塊共同合作,才能使我們學習、創造、解決問題和管理情緒,保持大腦健康對預防認知退化、精神疾病和提升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左右半球的腦部主要分4區塊,分別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各部位都掌管不同功能: 額葉:負責計劃、決策和情緒控制,理性思考和應對壓力的中樞; 頂葉:處理感覺訊息和空間定位,影響動作協調和感知能力; 顳葉:與記憶和語言理解密切相關,幫助與外界交流; 枕葉:負責視覺訊息的處理,是看見和理解視覺世界的基礎。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芯橙診所葉大全主治醫師表示,以現代人常見對壓力調節的部分主要是在額葉運作,正常的情況下讓我們能認知到何時該紓解壓力、休息、應對焦慮,但當大腦發生發炎反應,就可能讓大腦彼此功能性的連結出現異常而產生問題。 年紀增長或身體長期發炎讓「血腦屏障」失靈 以這幾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發現到一些臨床個案,因為生理性感染間接引發大腦發炎情況。葉大全醫師解釋,大腦有一種稱為「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又稱腦血管障壁)」的結構,是選擇性的半透膜可避免某些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但隨年紀增長,腦血管障壁功效下降且大腦抗發炎的功能會越來越差,當身體發炎狀態,就有可能因此讓腦細胞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當大腦發生持續性的發炎反應,更會讓抗發炎的腦細胞(如「微小膠細胞」)功能變差,演變為長期慢性發炎。葉大全醫師說明,在國際相關研究中發現,感染COVID-19後30天對比無感染族群其焦慮症及憂鬱症的風險顯著增加 (分別為1.35及1.39倍),染疫3個月內不少嚴重感染個案後續出現長新冠症狀,如腦霧(多半為無法專心思考、找字困難或混亂)、失眠或慢性疲勞,而近期由於新冠疫情又升高,不少求診的病患又再增加。 要如何知道大腦健康是否受情緒影響?葉大全醫師提到,檢視大腦及身心症狀必須要有全面性的評估,在檢查工具上來說,根據國際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目前以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與腦波(EEG)頻譜分析為最具前景的生物指標,兩者目的不太相同,功能性核磁共振著重於空間解析度,而腦波的時間解析度較佳,主要即時反映大腦的活動度狀態。以現代人常有的壓力調節問題來說,左前額葉功能失調與憂鬱症相關,右前額葉失調則與焦慮較相關,若這些區域功能不平衡帶來情緒不穩定,也可能連帶影響到睡眠中樞問題。 7月22日世界大腦健康日,6招保護大腦健康 葉大全醫師強調,大腦一旦發炎須透過抗發炎機轉慢慢恢復,因此若是是生理上的系統性發炎像慢性病等,必須要先做好治療與控制;另外,平時也能多攝取抗發炎的食物,如EPA含量高的魚油產品等,同時也提醒民眾,如果已經發生情緒上的問題如憂鬱及焦慮,也應該盡快就醫,接受正確診治也能協助控制大腦發炎狀態,改善疾病。 (圖片由芯橙診所提供) 此外,為了保護大腦健康,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六個方法: 健康飲食:吃富含omega-3脂肪酸、抗氧化劑和維生素的食物。 遠離有害物質:避免加工食品、含糖飲料、酒精和尼古丁。 適當運動:增加神經可塑性和促進神經生成。 充足睡眠:幫助大腦恢復和修復。 壓力管理:冥想和深呼吸減少壓力荷爾蒙。 預防大腦疾病:早期識別和治療大腦疾病的重要性,定期進行腦波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