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少數能改變病程的罕病!SMA健保治療該注意的事

少數能改變病程的罕病!SMA健保治療該注意的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罕見的隱性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神經運動元退化導致持續性肌肉退步、受傷,SMA發生率為一萬~四萬分之一,台灣約有400名案例。SMA臨床表現是全身肌肉退化,因此不僅是四肢與軀幹無力,最後連吞嚥、呼吸功能都受影響。與同樣為運動神經元退化的漸凍症比較,SMA在18歲之前發病者高達99%,因此對於家庭的照護衝擊也更大。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神經癲癇科主任許庭榕醫師表示,SMA根據基因型態分為最嚴重的第一型、較為輕微的第二型、及最為輕微的第三型及第四型。以往尚未有藥物治療時,最嚴重的第一型為出生後六個月內發病,出生後往往除了四肢無力,更可能因為感染呼吸道疾病而無法維持生命,皆於兩歲前就會死亡;如果是出生後6到18個月發病的第二型或於於18個月後發病或青少年或成人期發病的第三型或第四型,也會因肌肉持續退化,可能導致無法行走,或影響走路,脊椎側彎或呼吸功能受影響等,影響日常生活甚巨。 SMA是少數透過提早治療能改變病程的罕病 許庭榕醫師提到,慶幸新藥發展,儘管SMA屬於罕病,但病患只要提早治療,不但有助延緩惡化,甚至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目前的治療方式分為背針、基因治療、口服治療。其中,基因治療僅限6個月以下新生兒,占最大比例的18歲以下發病者以背針與口服藥物治療為主。而背針依治療指引在第一年需施打6劑,第二年以後治療穩定,每年只要僅需3次,回診治療同時預約下次施打時間,可大幅減少往返醫院次數與奔波之苦,便利性高。 許庭榕醫師說明,背針是目前臨床使用最成熟、累積最多實證研究的治療方式,安全性高,也相當有效。以往嬰兒確診為第一型SMA,幾乎無法存活至兩歲,但北榮就有案例是2018年出生的孩子,經由新生兒篩檢後確診的第一型SMA病童,透過背針治療的提早介入,到現在已經6歲,不僅病情穩定,甚至還可以跑跳,與一般健康孩子沒有兩樣;反觀同年齡未能提早就醫的孩子,因為病程已影響行走功能而必須輪椅代步,若能即時且提早治療,在神經未受傷嚴重時進快治療,之後的治療效果非常良好,可以與常人無異。 背針治療臨床運用成熟、效果佳 今年8月健保全面擴大背針與口服藥給付,許庭榕醫師提到,新藥已有相當好的進展及治療效果,對於成人病患而言,治療目標是避免運動功能繼續退步。他鼓勵病友都應積極治療,即便是成人或較晚接受治療病患,都可透過藥物延緩或預防神經肌肉持續退化,更有機會讓運動功能持續進步。 由於SMA病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復健與照護,因此跨科別的醫療團隊合作相當重要,以背針治療來說,即便是困難型脊椎側彎也能透過影像專科合作,不僅兼顧安全性,也讓治療效果發揮到最好。        許庭榕醫師強調,長期有效及穩定治療對SMA病友預後相當關鍵,SMA病友大部分在18歲之前就發病,都需要父母或專人照顧,除了耗費健保資源外,家長身體負擔及心理壓力都相當大,甚至可能必須辭掉工作照顧孩子,現在已經有治癒機會,不僅能夠減少經濟負擔,也讓病患的人生價值重回正軌。 許庭榕醫師也呼籲,SMA初始治療選擇也相當重要,雖然健保規範SMA病友終身僅能選擇一種藥物,但除非是對藥品有嚴重耐受不良或副作用,且經特殊專案審查核准,才有一次轉換機會。因此,鼓勵病友充分與醫師溝通治療計畫,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及早接受治療且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一童為生命奮鬥罕病SMA患者重拾新希望

一童為生命奮鬥罕病SMA患者重拾新希望#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rtophy;SMA)是一種罕見的體隱性遺傳疾病,只能以復健延緩病情。近年來科學醫藥的進步,基因治療不是夢想,更走入了我們的健保。由於費用高昂,在過去針對基因治療,健保的給付是有條件的限制申請。是病友也是律師的陳俊翰先生,生前一直致力於為SMA病友爭取權利,雖然今年年初他因感冒引發肺炎而離開人世,但他的努力讓政府與國民都注意到這個健康議題,政府於今年八月起擴大了對於SMA疾病的基因治療的健保給付用藥範圍,能照顧到更多需要被照護的SMA病友。 童綜合醫院血友病暨罕病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來,提供血友病、肌肉萎縮症、卓飛症候群及萊希-尼亨症候群等罕見疾病的患者,進行整合性身體健康管理門診醫療服務。童醫院醫療團隊也協助一名罹患SMA的罕病患者取得健保給付用藥通過,舉辦「一童為生命奮鬥罕病SMA患者重拾新希望 」分享會,除了邀請羅氏大藥廠醫療政策暨公共事務張怡荃處長共襄盛舉外,41歲病患何先生現身分享個人經歷,希望藉此鼓勵罕病病友不要放棄希望,生命都能擁有希望的曙光。何先生除了感謝醫護團隊外,還感謝妹妹犧牲奉獻的照顧,也讓現場大家都很感動。 何先生表示,10月大時因意外骨折,但傷勢恢復後雙腳卻無力行走,父母帶著他南北奔走到各家醫療院所治療,一直找不出真正的病因,2018年經介紹到童綜合醫院進行基因檢測後,發現罹患了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第二型,但因為當時不符合用藥申請資格,治療費用很高,並且離家又遠,就先持續在鄰近醫院進行復健治療。但因為今年健保給付用藥範圍擴大,范洪春醫師的堅持、醫療團隊的努力與何先生持續復健,很幸運的通過用藥給付,感覺人生重拾了新希望,疾病終於有藥可以延緩退化。真的很感謝童綜合醫院的所有同仁、范洪春醫師、王俐婷個管師,還有復健部李敏輝主任與復健團隊的大力幫忙。 兒童醫學部小兒神經科范洪春醫師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脊髓運動神經元會漸進性退化,逐漸造成肌肉麻痺、無力、萎縮等狀況,但對於智力沒有影響 目前依文獻資料(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結果)預估,SMA在台灣發生率為一萬七千分之一,患者發病的年齡與退化程度都不同,目前大致區分為四型:第一型是指6個月前發病,可能壽命不超過兩歲;第二型是指6-18個月發病,可能可以獨立坐著,但是終身可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個案何先生就是屬於第二型的患者;第三型是指發病大於18個月,發病前也許可以正常活動,但會逐漸失去行動能力;第四型是指成人才發病,其運動功能影響可能很輕微。 范洪春醫師指出,這次協助罕病病友申請專案用藥給付通過,希望能幫助他加強肌肉的強度與減緩退化的發生,讓何先生開始用藥後,可以維持目前的肢體肌力功能,除外,咀嚼能力也變得比較好,讓病友能攝取營養更均衡,讓體力更好。 許弘毅副院長表示,童綜合醫院的創立宗旨是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務,本著這個單純卻重要的核心價值,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及個人化醫療照護,成立血友病暨罕病中心。期許能落實預防性治療及整體性醫療理念,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間接降低患者的醫療支出費用,減輕其家庭負擔。未來,童綜合醫院也將持續守護民眾健康,提供民眾優質的醫療服務。

人權律師陳俊翰生前願望成真!健保全面給付SMA解除「2大限制」

人權律師陳俊翰生前願望成真!健保全面給付SMA解除「2大限制」#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10歲的小晴在出生後4個月大時,被發現不會翻身及抬頭,經確診為先天性罕病SMA第1型。1歲時因感染肺炎導致呼吸衰竭,入住加護病房,被醫師判定生命僅剩數月,但家屬不放棄治療,隨時陪伴拍痰、抽痰,小晴每天需配戴呼吸器23個小時;4歲多開始用藥後,居家呼吸器縮減為每天使用10小時,抽痰1至2次,她從原本無法講完整句子到現在能唱完一首兒歌。

SMA律師陳俊翰壯志未酬 生前嘆「有藥可用但不包括我」很殘忍

SMA律師陳俊翰壯志未酬 生前嘆「有藥可用但不包括我」很殘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罕病生命鬥士」陳俊翰疑似感冒引起併發症,2月11日凌晨不幸逝世,享年40歲。陳俊翰因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漸漸失去行動力,靠嘴巴控制輪椅和寫字,取得美國法學博士與律師執照,卻捨棄海外治療機會,返台爭取罕病平等醫療。陳俊翰生前出席公開活動時感慨SMA藥物問世,台灣有條件的給付,讓病人從滿心希望藥物治療,到「有藥可用,但不包括我」的沮喪,等待的過程與結果相當殘忍與煎熬。 SMA運動神經元退化的遺傳性疾病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蕭丞宗醫師表示,SMA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使得運動能力下降、肌肉萎縮、最後可能無法行走,甚至影響呼吸肌與吞嚥功能,導致死亡。 SMA依發病年齡與最佳運動功能分4種治療類型:第一型,約6成SMA病友在出生6個月內發病,若未能及早治療,2歲前死亡率高達8成。第二型,6個月到18個月間發病,獨坐能力逐漸退化,最後只能臥床。第三型,18個月至18歲間發病,初期可行走,但漸失去行走能力,最後輪椅代步。第四型。成人輕微運動功能障礙。 目前SMA有背針、口服、基因治療等3種治療方式,對病人的肌肉萎縮症狀有明顯的改善。台灣的SMA治療跟國外相比有很大落差,許多國家對SMA治療採取全給付政策,只要有確定診斷,不受年紀跟嚴重程度的限制;台灣則有諸多限制,例如,超過7歲的病人,需具備3歲前病史及上肢運動功能RULM≧15,很多SMA病人不容易達到這個門檻。 4900萬元基因治療藥  健保僅限6個月以下發病且帶基因突變  要價達4900萬元的SMA基因治療,健保給付限制6個月以下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者,預估一年8名病童受惠。但目前仍有300多位SMA患者無法符合健保給付資格,需要背針與口服治療,他們陷在「有藥可用,但不包括我」的沮喪中,極需集社會眾人之力,照顧他們的需要。 診間一位48歲的男士,一兩歲左右發病,媽媽細數他的成長過程,他的運動功能比同齡者來得慢,兩歲多學會走路但經常跌倒,幼兒到國中階段運動功能明顯不如其他同學,30歲左右漸漸需要輪椅代步。所幸,目前已治療八個月,運動功能明顯進步,除了在床上可以延長把腿抬高的時間,原本沒辦法做趴的姿勢,現在可以,從原本只能走30公尺現在可走到快60公尺。 蕭丞宗提醒,每一位罕病病友都在跟時間賽跑,急需要藥物阻止疾病惡化,臨床經驗指出,病人如果可以及早接受治療,無論兒童與成人,都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讓運動功能變進步,也能降低感染引發肺炎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圖/「罕病生命鬥士」陳俊翰律師)

不提夜夜秀!陳俊翰嘆SMA給付「條件太嚴」300名病友沒藥吃:我也是其一

不提夜夜秀!陳俊翰嘆SMA給付「條件太嚴」300名病友沒藥吃:我也是其一#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脫口秀節目《賀瓏夜夜秀》日前邀請中國媒體人王志安評論台灣選舉,卻因模仿嘲諷身障律師陳俊翰引發撻伐,引發社會關注,主持人賀瓏昨日終於在節目中公開致歉。人權律師陳俊翰身為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病友,指出全台仍有300多位患者無法使用藥物,自己也處於「望藥興嘆」困境。

健保擴「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口服用藥給付 病患見治療曙光

健保擴「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口服用藥給付 病患見治療曙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因肌肉不斷退化施力困難,若未能妥善治療,將可能長期坐輪椅甚至臥床,吞嚥與呼吸功能也會嚴重衰退。目前主要治療方式,以脊椎注射藥物為主,但仍有病患因脊椎側彎等問題,難以接受針劑治療,幸好健保已擴大開放口服藥物給付,嘉惠更多病人控制病情。 基因缺陷導致運動神經元逐漸死亡 藥物治療保護大腦與肌肉連結 成大醫院神經部孫苑庭醫師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罕見遺傳性疾病,患者因SMN基因缺損,導致運動神經元所需SMN蛋白質生產不足,時間久了運動神經元就因此陸續凋亡,讓大腦傳遞到肌肉的運動訊號機能,從不佳慢慢變成中斷,病人肌肉施力也就越來越難,最後走向全身癱瘓到死亡。 孫苑庭醫師說明,目前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主要方式,就是希望能刺激SMN基因,能夠盡量產生出足量SMN蛋白質,保護住病人現存運動神經元,讓疾病惡化速度能夠明顯減緩甚至停止,病人能維持當下肌肉運動狀態,因此越早發現身體異狀,越早確診接受治療,就越能穩定肌肉運動狀態,保持生活品質。 已3款藥物納入健保給付 無法脊椎注射病患可選口服用藥 孫苑庭醫師指出,目前台灣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已經有3種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首先是出生6個月以下發病確診,才能給付的基因治療藥物,其次是脊椎注射型藥物,每4個月須施打一次,第三則是每日一次的口服用藥,例如脊椎側彎等,不適合脊椎注射病患而言,口服用藥就是相當好的治療選項。 孫苑庭醫師解釋,脊椎注射不是一般打針,必須把針頭推入脊髓內,具有一定風險,每次用藥至少都要住院一晚,嚴重脊椎側彎病患,因針頭難以深入脊椎內部相當難以打藥,口服用藥就是很適合選擇,能夠突破無藥可用窘境,另外,如果因工作或唸書難以安排住院打藥病人,口服用藥也能夠納入考量。 孫苑庭醫師說明,口服用藥為每日服用一次,病患在家即可完成服藥,降低患者回診頻率、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照顧者負擔。且因口服用藥非侵入性,不需因害怕針頭造成治療時的心理、身體負擔,可增加用藥遵囑性。 3歲前任何肌肉運動有異須馬上就醫 越早投入藥物越能保護肌肉 孫苑庭醫師強調,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口服用藥,原本只提供幼兒給付,今年6月1日擴大給付到18歲以上,但須在3歲前有疑似症狀就醫紀錄,臨床上有時為了協助病人申請相關藥物給付,常會耗費相當精力,因此3歲前孩童肢體運動發展須特別留意,一有異就要送醫檢查,有助未來申請口服藥物給付。 孫苑庭醫師提醒,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患越早就醫越好,才能在藥物作用下,產出足夠SMN蛋白質保護住現存運動神經元,在國外研究中發現,確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新生兒,平均每年要住院4.2至7.6次醫院,但藉由口服藥物幫助,約有47%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新生兒,治療期間12個月不需因病住院治療。 申請到口服藥物務必每天按時吃藥 疾病惡化沒有任何好轉機會 孫苑庭呼籲,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患,若申請到每日口服藥物,一定要遵照醫生指示每天吃藥,不能有一天抱持僥倖心態,任何運動神經元因缺乏保護壞死,疾病就會持續惡化,沒有任何好轉機會,吃藥就是在跟退化拔河,藉由藥物減緩或暫停惡化速度,並且藥費非常昂貴,一定要珍惜健保的良善資源。 (圖/成大醫院神經部 孫苑庭醫師)  

生命之窗首播《這一刻,得來不易》紀錄片 鼓勵等待的病友一個都不要放棄

生命之窗首播《這一刻,得來不易》紀錄片 鼓勵等待的病友一個都不要放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我相信只要堅持,就可以看到改變。」今年初健保擴大原本SMA藥物的給付對象,並且將2種新藥納入給付,本身也是SMA患者的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李怡潔理事長,聽到病友陸續傳來被核准使用,且漸漸找回運動功能的好消息,滿心感動,也希望透過協會新發表的《這一刻,得來不易》紀錄片,感謝各界的支持,同時鼓勵尚在等待治療的300多位病友,一個都不要放棄! SMA(全稱為Spinal Muscular Atrophy,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由於運動功能逐漸退化,造成運動、坐正、爬行、走路等動作無法自理,嚴重會影響呼吸和吞嚥功能,甚至死亡。 為讓更多人認識SMA,且感謝大眾與健保對病友的支持,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推出《這一刻,得來不易The Moment》紀錄片,描述3名病友取得治療後,改變生命與全家生活的成果,並於今14日舉辦首映記者會,邀請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健保署藥物共擬會代表陳昭姿主任、時代力量黨王婉諭主席、台灣民眾黨陳宥丞議員與張暐珩主任、罕見疾病基金會楊永祥副執行長、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吳榮達董事長、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臺灣病友聯盟吳鴻來理事長與陳韋翰秘書長、百萬YouTuber 77老大、資深媒體人羅友志等貴賓,共同鼓勵SMA病友追逐平凡夢想,堅持不放棄! 石崇良署長:讓每個病人都有活下去的機會 不同於其他罕病藥物,SMA藥物不僅能延緩病況退化,還可以停止惡化,甚至改善症狀。李怡潔理事長表示,這帶給醫療科技非常大的震撼,也讓醫界相當驚訝。全台灣SMA病友約400人,雖然自己也是未符合健保給付的300人之一,但只要看到有病友獲得健保治療就「覺得感動」,感謝社會各界願意瞭解、願意支持,進而帶給SMA病友一個「幾乎不敢想像的奇蹟」;未來也盼望健保規定再放寬,讓更多病友有治療的機會,翻轉人生。 健保今年4月起放寬SMA藥物給付後,超過20名病友獲得治療。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生命無價,讓每個病人都有活下去的機會」,縱使罕病患者的醫療費用高,但為讓有限的資源達到合理分配,健保秉持照顧弱勢的精神,在兼顧醫療人權、公平正義與社會倫理等考量下,政府一定全力支持罕病患者延續生命的醫療所需。 別人感冒喝水就好!李怡潔SMA沒力氣咳嗽,引發肺炎住院一個月 SMA帶給病友的身心折磨超乎常人,李怡潔理事長以自己為例,之前家人陸續感冒,喝喝熱水、多休息幾天就恢復健康,但自己卻連續咳嗽一個月,也無力將痰咳出,肺部積痰太久導致肺炎,被送到醫院急診,檢查血氧濃度降至80%(正常值為≧95%),因此立即安排住院治療,一個月後才返家。而這樣危急的情況,其實是SMA病友的日常,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療。 健保藥物帶給SMA病友人生新希望 SMA過去無藥可救,但目前共有3種藥物獲得健保有條件給付,其中就讀幼稚園的妍榛小妹妹、今年30歲的黃彥禎與進入不惑之年的插畫家鄭鈴,都是獲得健保治療的幸運者。 妍榛小妹妹於1歲左右確診SMA,從不會爬、不會四足跪,到接受治療後可以上學、自己走路、換衣服,妍榛媽媽開心地說:「曾經的我,根本不敢想像女兒可以獨立做這麼多事!」黃彥禎自25歲開始完全沒辦法站立,今年5月等到健保藥物治療、漸漸找回肌肉的力量後,激動地表示,希望在持續的治療和復健下,能讓身體狀況更好,也能減輕家人的負擔。 而從國一開始就需要輪椅代步的鄭鈴,喜歡用色彩繽紛的插畫傳遞快樂,但眼看著時光一點一滴流逝,自己的力氣越來越小、手腳漸漸不能移動,難免感到無助,直到治療才找回一些力量,可以嘗試多種運動,也能如願玩打爵士鼓。她說,「咚咚咚」低音鼓一聲聲震動到身體裡面,就像是心臟幫浦,為SMA人生注入希望的聲音。 關懷SMA病友《迷霧前行》巡迴放映暨座談會9月起跑 記者會中除了首度播映《這一刻,得來不易》紀錄片,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也預告推出《迷霧前行》紀錄片,串連過去4支SMA家庭影片的未播出片段,傳遞SMA家庭對抗疾病的艱辛、團結、堅持與毅力,進而幫彼此加油打氣。《迷霧前行》紀錄片預計9月21日起於北中南三地舉辦巡迴放映暨座談會,也歡迎大眾一起踴躍報名參與。

小孩走路歪、吞嚥困難⋯竟是「致命遺傳病」醫:恐連呼吸都有問題

小孩走路歪、吞嚥困難⋯竟是「致命遺傳病」醫:恐連呼吸都有問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一名4歲女童在出生時,經新生兒篩檢發現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罹病基因,並在1歲多時發病,會出現走路歪歪斜斜、肌肉活動功能不佳、四肢肌肉無力萎縮等症狀,所幸經過醫師評估治療及持續用藥後,成功改善肌肉症狀並存活至今,且現有運動功能無異於一般正常小朋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