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台灣雖非狂犬病疫區 出國遊玩要小心

台灣雖非狂犬病疫區 出國遊玩要小心#狂犬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平均每10分鐘有1人死於狂犬病,因此WHO籲請各國應重視狂犬病對於人類和動物的影響,並加強宣導相關防治措施。疾管局表示,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人類本土狂犬病病例,2002年及2012年各有1例於中國大陸遭犬隻咬傷之境外移入病例,今年7月發病之個案目前仍於醫院救治中。東南亞及中國大陸都是狂犬病發生率高的地區,臺灣雖然不是狂犬病疫區,但隨著與這些地區觀光及交流頻繁,對臺灣民眾仍有致命的威脅,疾管局特提醒民眾對於狂犬病預防與緊急處置不能輕忽。疾管局提醒,前往狂犬病盛行地區,應小心防範被貓、狗、猴子、蝙蝠等動物抓咬傷。在狂犬病盛行地區遭前述動物抓咬傷,應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並盡速就醫,接受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潤傷口以中和病毒,並依時程接種五劑疫苗(分別於咬傷後第0、3、7、14、28天施打),以誘發保護抗體,降低發病的風險。中國大陸狂犬病疫情嚴峻,於當地遭受動物咬傷時,建議請儘速前往省市級以上之疾控中心、省市級之公立醫院就醫,以獲得較佳的醫療品質。疾管局解釋,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腦脊髓炎,致死率近100%。主要發生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區,其中又以印度、中國大陸及印尼病例數最多。狂犬病潛伏期約3至8週,初期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又稱恐水症),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如不採取醫療措施,患者常因呼吸麻痺導致死亡。為預防境外移入人類狂犬病病例發生,疾管局已購置人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並於國際預防接種委辦醫院及離島縣市衛生局儲備,在醫師評估後,免費提供在國外疫區被狗或其他溫血動物咬傷民眾預防接種之需。於疫區遭受動物咬傷之民眾,請於返國入境時主動告知國際港埠檢疫單位,以利轉介接受狂犬病疫苗接種。狂犬病病毒感染高風險族群(如獸醫、實驗室研究人員及前往疫區長期居住旅遊者)若有暴露前預防接種之需求,可於出國前1個月逕至備有自費疫苗之醫院接種。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民眾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洽詢。

狗咬前後五步驟 杜絕恐怖「痟狗病」

狗咬前後五步驟 杜絕恐怖「痟狗病」#狂犬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本週由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撰寫的「每週疫詩」,要讓民眾認識「痟狗病」(俗稱狂犬病)。施文儀指出,最近一例境外移入人類狂犬病病例發生於民國91年,但10年來國內又再度出現境外移入之狂犬病確定病例。一名經商於中國武漢的卅歲男台商,於六月中旬被自家犬咬傷而染狂犬病,七月中旬發病出現下半身感覺異常,至今仍在治療中。對此,施文儀表示,台灣為少數狂犬病的非疫區國家,若出國前往疫區又沒做好防護措施,就有可能染上這種致死率極高的疾病。施文儀指出,「痟狗病」就是俗稱的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脊髓炎,如不採取醫療措施,患者常因呼吸麻痺導致死亡,致死率近100%。而臺灣是全球少數狂犬病「非疫區」國家,中國大陸及印尼則是疫情大宗國,每年逾三百五十萬往返中國的民眾不可不慎。十年來台灣又再度出現境外移入狂犬病的病例,一名30歲台商在六月中旬被家犬咬傷而染狂犬病,不過當時並未就醫,患者亦未接種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病疫苗。7月16日患者開始出現腳底麻、刺、癢等下半身感覺異常的情形;7月20日因無法飲水、恐風、嘔吐、吞嚥困難及喉嚨腫痛等症狀;7月23日因病況危急,搭乘專機返臺就醫,目前仍在醫院接受治療中。根據疾管局的傳染病介紹文章指出,患有狂犬病的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進入人體,拉丁美洲則常發生吸血蝙蝠傳染至家畜的案例。人類患者的唾液也會有狂犬病病毒,理論上有可能透過人與人直接傳染,但是至今尚無病例報告。狂犬病潛伏期從3至8週不等,偶而短於9天,最長可達7年以上,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佈的多寡或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狂犬病初期症狀包括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及咬傷部位會出現異樣感的症狀,持續數天後,病患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到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引起恐水之症狀(又稱為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為了杜絕這種致死率極高的疾病,施文儀提出預防狂犬病五步驟,呼籲經常出國或是前往疫區國家的民眾應小心留意,避免感染。施文儀呼籲,前往狂犬病盛行地區,在出發的一個月前,宜自費依序接種三劑狂犬病疫苗;在疫情地區應做好防範被貓、狗、猴子、蝙蝠等動物咬、抓傷的措施。若不慎被上述動物傷害,應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儘速就醫接受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潤傷口以中和病毒; 再依流程接種五劑疫苗,分別於咬傷後當天及第3、7、14及28天施打,以誘發保護抗體,降低發病的風險。不過施文儀也提醒,在中國山寨版疫苗充斥,建議速前往省市級以上之疾控中心、省市級之公立醫院就醫較保險。圖:台灣為少數狂犬病的非疫區國家,但前往疫情嚴重之國家如中國大陸及印尼等,則要當心可愛的家犬也會害你染上狂犬病。(照片/資料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十年首例!台商內地遭狗咬傷患狂犬病

十年首例!台商內地遭狗咬傷患狂犬病#狂犬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佈近10年來國內首度境外移入之狂犬病確定病例,今年2月赴中國大陸經商的一名30歲男性,6月中曾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被自家豢養的犬隻(流浪狗咬傷史)咬傷,當時未就醫也未接種狂犬病疫苗,在7月底返台就醫,證實為狂犬病毒,目前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男子於7月16日後於開始出現腳底麻、刺、癢感,下半身感覺異常;7月20日因無法飲水、恐風、嘔吐、吞嚥困難及喉嚨腫痛等症狀,前往大陸當地醫院就醫,懷疑罹患狂犬病;7月23日因病況危急,搭乘醫療專機返臺就醫,並經疾管局採取患者之唾液、血清及腦脊髓液檢體檢驗,確認其感染狂犬病毒。衛生署指出,目前臺灣地區為全球少數之狂犬病「非疫區」,被本地的狗、貓動物咬傷,原則上不必施打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疫苗。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腦脊髓炎,致死率近100%。主要發生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區,其中又以印度、中國大陸及印尼病例數最多。狂犬病潛伏期約3~8週,初期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又稱恐水症),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如不採取醫療措施,患者常因呼吸麻痺導致死亡。疾管局提醒,欲前往狂犬病盛行地區,可考慮於出發前至少一個月,至國際旅遊門診自費接種狂犬病疫苗3劑,並小心防範被貓、狗、猴子、蝙蝠等動物咬、抓傷。如果在狂犬病盛行地區遭前述動物咬、抓傷,請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並請儘速就醫接受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潤傷口以中和病毒,續依流程接種五劑疫苗(分別於咬傷後第0、3、7、14、28 天施打)以誘發保護抗體,降低發病的風險,因中國大陸狂犬病疫情嚴峻,於當地遭受動物咬傷時,建議速前往省市級以上之疾控中心、省市級之公立醫院就醫,可獲得較佳的醫療品質。

印尼傳出狂犬病 前往印尼旅客要當心

印尼傳出狂犬病 前往印尼旅客要當心#狂犬病

印尼Maluku省西南區爆發狂犬病疫情,近幾週來已至少50人死亡,數百人感染,因當地狂犬病疫苗短缺,死亡數可能增加,推測當地居民嗜吃狗肉,病毒可能藉由其他地方引進之犬隻帶入,疾管局特呼籲欲前往當地旅遊旅客提高警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5,000例狂犬病死亡病例,其中亞洲佔31,000例死亡,非洲約24,000例死亡,30%~50%是兒童。亞洲部分以印度病例最多,而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尼則常有病例發生;以鄰近之中國大陸為例,去年共報告1,917例狂犬病,其中1,879例死亡,為其法定傳染病死亡數之第三位。狂犬病屬於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膜腦炎,病毒經染病動物抓、咬而進入人體,潛伏期約3~8週,偶而短於9天或長於7年以上,致死率近100%。初期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如不採取醫療措施,患者常因呼吸麻痺導致死亡。臺灣雖非狂犬病疫區,但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計畫前往狂犬病流行地區前1個月,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與醫師討論後考慮自費接受狂犬病暴露前預防接種,需注射3劑疫苗後才能產生足夠的保護力。旅遊期間應避免接觸溫血動物,如不慎遭咬傷,應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酒精進行消毒,並送醫院施予預防破傷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等防護措施。民眾於返國入境時,請主動向機場港埠發燒篩檢站通報。

快樂出遊、平安回家 淺談國際旅遊疫苗

快樂出遊、平安回家 淺談國際旅遊疫苗#狂犬病

暑假是國人出國旅遊的旺季,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統計,99年就有超過9百萬人次出國。出國旅行,最重要的就是快樂出門、平安回家,然而在旅遊之中,隨時都有可能暴露在未知的病原體,導致疾病上身,因此,旅遊前的預防工作也就更加重要。醫師提醒說,旅遊相關疫苗接種,是預防旅遊傳染性疾病重要一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旅遊疫苗可分為三類,包括例行性疫苗接種、必需性疫苗接種以及建議性疫苗接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炯錦針對此三類旅遊疫苗進一步說明如下。例行性疫苗包括B型肝炎、日本腦炎、水痘疫苗等。在台灣,這些常規疫苗已經行之有年,大多數人都已經有抵抗力,因此主要需確認是否依照建議年齡完成注射,若有未完成的疫苗或發現疫苗保護力不夠,需要追加疫苗,則給予補注射。必需性疫苗接種則包括黃熱病疫苗及腦脊髓膜炎疫苗。陳炯錦指出,黃熱病病毒藉由蚊子叮咬感染,典型症狀有發燒、頭痛、全身酸痛等,嚴重會出現出血症候甚至肝腎衰竭。流行區域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及中南美洲地區。年齡至少9個月大以上才能施打,孕婦及對雞蛋嚴重過敏者不可接種此疫苗。施打建議如下:若旅行至流行區,在出發10天前完成接種,10年內有效,可重複施打。腦膜炎球菌感染會引起的細菌性腦膜炎或菌血症,藉由飛沫或鼻咽分泌物傳染。全世界皆有病例,但最嚴重流行區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部流行帶,此外,回教徒朝聖時海關亦會要求出示施打證明,一般建議2歲以上施打。欲前往流行區建議如下:2歲以上的兒童或成年人,至少出發前10天接種1劑,保護效果至少3年。如果必要,3個月至2歲大的兒童,應注射2劑,第1劑與第2劑之間隔3個月。而建議性疫苗接種則包括狂犬病疫苗、A型肝炎疫苗及其他醫師建議疫苗※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是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膜腦炎,致死率幾乎100%,初期症狀是非特異性的發燒、不適、厭食等,數天後發展至麻痺、恐水、精神錯亂、抽搐等現象,可能因呼吸麻痺而死亡。95%的病例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尤其是在印度及中國大陸,台灣則屬於非疫區。欲前往流行區建議如下:●暴露前:若旅途沒有大量接觸動物的疑慮(如獸醫或於動物園工作等),一般不需要接受暴露前預防。暴露前預防注射需接種3劑,分別在第0、7及21天或28天注射,最好於出發前一個月接種。若在疫區被咬傷再接種2劑,分別為第0、3天。●暴露後:需接種5劑,分別在第0、3、7、14、28天注射。如果當地有免疫球蛋白,應儘速施打並浸潤在傷口內。※A型肝炎疫苗:陳炯錦解釋,此為最常見的急性病毒肝炎,經由被污染食物飲水傳染,傳染力極強。在成年人身上病情特別嚴重,可能引發猛爆性肝炎肝衰竭致死。A型肝炎病毒遍佈全世界,在中國與東南亞屬於高流行區。建議施打方式如下:●出發前至少2星期接種第1劑A型肝炎疫苗,共需接種2劑,第2劑距離第1劑的間隔為6~12個月。●施打第一劑的保護效果可達90%以上,但維持時間不長。完整施打2劑可獲得95%以上之保護效果,且長達15~20年。流行性感冒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則在幼兒、老人或其他免疫缺乏病人均建議施打,其他則視情況由醫師與個案討論後給予建議。陳炯錦表示,在台灣,黃熱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狂犬病疫苗需至疾病管制局委託醫院施打,其他疫苗則可就近至各大醫院施打。相關資料亦可至衛生署疾管局網站查詢(http://www.cdc.gov.tw/ct.asp?xItem=5753&CtNode=1545&mp=1)

燒燙傷所引發的後遺症廣 復原之路需親友共同支持

燒燙傷所引發的後遺症廣 復原之路需親友共同支持#狂犬病

日前S.H.E.成員之一的Selina在大陸拍戲時,因爆破過程失誤而受到嚴重燒傷,經過初步處理後返台繼續於林口長庚醫院接受燒燙傷的後續治療,引發國人對燒燙傷治療相關議題的高度重視,媒體也不斷報導其治療復原過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政宜說,其實燒燙傷治療除了大眾一般所熟悉的傷口照護外,復健治療在其中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部份。林政宜表示,在過去的統計中,台灣地區燒燙傷發生率約為249/100000,雖然比例上較其他意外事故如交通傷害等為低,但此類病患住院期間的死亡率卻高達8.6%,是所有傷害中最高的。且受傷後所引發的後遺症,包括皮膚疤痕、肢體攣縮變形、功能障礙、外觀影響(甚至截肢),及其衍生出的社會問題,像是醫療費用、經濟負擔、就學就業,以及對傷者及其家人身心靈層面所造成的影響更是難以估計。復健治療此時所扮演的角色就在於減少相關後遺症發生,增加受傷後的日常生活功能,甚至精神心理層面的重建。以期幫助傷者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環境,減少因受傷所造成的功能障礙。林政宜解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燒燙傷最常受到影響的部位。其下有肌肉、軟組織、神經、骨骼等結構,隨著燒燙傷的嚴重度,這些組織受傷程度也隨之不同。一般而言,燒燙傷後疤痕的產生,主要發生於燒傷的皮膚或新植上的皮膚,為無彈性組織。在修復過程中,這些疤痕會傾向收縮狀態。疤痕產生的嚴重度與燒燙傷程度、發生位置、燒燙傷面積,以及病患本身皮膚特性有關。除了外觀上與一般皮膚不同,因其收縮特性,特別在關節附近的皮膚容易讓關節緊縮,甚至變成關節攣縮,影響活動角度,進而影響傷者的生活功能。由於傷口的劇烈疼痛,傷者通常不太敢動,甚至只願意維持某一姿勢以減輕痛楚,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關節缺乏活動所導致的僵硬、攣縮,以及心肺功能與肌肉耐力下降。他還說,此時若能有適當復健治療介入,搭配良好傷口照護,不但可以維持可接受的皮膚柔軟程度及肢體功能,透過運動治療訓練,也能夠有效幫助傷者恢復關節活動度、心肺功能與肌肉耐力,從而回到正常生活。林政宜表示,在漫長復健過程中,復健相關人員會教導傷者正確肢體擺位,減輕水腫,預防攣縮。並透過副木保護傷口,維持關節角度預防變形。使用壓力治療從皮膚外部給予適當壓力,減少水腫,保持疤痕平順與柔軟。教導傷者進行主動或被動關節運動以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關節攣縮,減緩肌肉萎縮。待傷口恢復至一定程度,後續皮膚照顧包括水泡、皮膚搔癢、防曬等注意事項,中長期更積極的運動指導、職能治療、輔具建議及環境調整等,都屬於復健治療中重要的一環。他強調,以現代燒燙傷醫學的進步,若傷者能好好配合治療與復健進行,相信對其預後以及將來所遭遇日常生活功能的問題,都能獲得具體而有效改善,同時協助傷者順利渡過此恢復期,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夏季出國旅遊 需注意傳染病

夏季出國旅遊 需注意傳染病#狂犬病

地球村的形成,世界公民的往來變得更為密切,每年都有大批國民來往世界各地,因此全球人口流動頻繁,許多旅遊或交流相關的疾病值得大家共同來關心,尤其是門診也常有出國民眾要求提供旅遊相關資訊、如何照顧、增加知識,如何緊急轉介、疾病的預防注射以及返國後一些旅遊相關疾病的病徵等,在此予以粗略的介紹。出國參加大型活動,如:奧運、世博會、朝聖、世足會、演唱會等,動輒超越萬人以上的聚會,短期大家聚在一起,使得飛沫傳染的機會大增,加上不同的文化與地域,不同的風俗習慣,使其有快速傳導疾病的可能,如何保護本身及做好預防注射的準備值得大家注意。各地區的公共衛生問題都不同,歐美澳日等先進國家較不成問題,開發中國家就要小心了,傳染途徑追蹤困難,加上語言上溝通不易、各國的急救系統、醫療設施、應變能力快慢不一,法律及公共衛生也不同,所以出國的預備也應多變。在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網站有提供最新資訊可供民眾查詢。疫苗的使用,除了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預防接種,如:H1N1、流感、定期的預防接種之外,衛生署也在各大署立醫院提供比較普通的傳染病疫苗與有需要者的接種。以下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許多出國留學生都需要接種這種疫苗,在美洲、非洲及中亞都有流行。主要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秋冬季是流行期,人類是雙球菌的天然宿主,有些人感染後不會發病而成為無症狀的帶菌者,並以飛沫傳染別人。以沙烏地阿拉伯為例,在麥加每年有二百多萬人聚集朝聖,很容易傳播開來,潛伏期二至十天,症狀為發燒、噁心嘔吐、肌肉疼痛、點狀紅斑、紫斑、頭痛,嚴重的會意識不清、抽筋等症狀。民眾可在出國前七天接種一劑疫苗,免疫力可維持三年。黃熱病(yellow fever)是一種急性出血性病毒感染,埃及斑蚊為傳播媒介,人類被蚊子叮咬後,潛伏期約三至七天後,有些人會發病,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嘔吐、黃疸,嚴重者為肝出血、腎衰竭而死亡。流行於南美洲及非洲,國人出國前十天可接受活性病毒疫苗注射,接種一劑有效期為十年。霍亂(Cholera)是一種由霍亂弧菌經糞口途徑傳染,引起急性的細菌性腸道疾病,主要分布流行於亞洲、非洲及中南美洲,潛伏期為一至四天後發病,症狀為發燒、大量腹瀉、脫水及呼吸循環衰竭,嚴重者在數小時後死亡,當即時大量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國人出國二個星期以前先接受一劑,一個星期以前再接受一劑死菌疫苗,免疫力可維持半年,但其副作用高,現已改為高度危險群才預以注射,如胃部部分切除病患、胃酸過少、長期使用制酸劑病患,以及長期居住在疫區者才考慮接種。狂犬病(Rabies)是一種病菌傳染的急性腦脊炎,由帶有狂犬病病毒的狗、貓、蝙蝠等溫體動物咬傷後而致病,潛伏期約三至八週,發病後約一週後死亡,死亡率非常高。前往印巴地區或中亞地區有需要者可注射不活化疫苗,共需要五劑。在0、3、7、14、28天時施打。在先前已接受過全程注射者,被動物咬傷後立即徹底清潔消毒傷口,盡量不縫合或遮蔽傷口,再補追加二劑即可,在0、3天時施打。瘧疾(Malaria)是一種虐原蟲經瘧蚊傳播而染病,可分為間日虐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熱帶瘧原蟲(P. falciparum)、卵性瘧原蟲(P. ovale)混合感染亦常見,潛伏期從一週至數年,大都是從疫區回國後才發病,症狀為發抖、發燒、全身不適,可先服用預防藥物來預防,在縣市衛生局均有免費提供氯奎寧(Chloroquine)、美爾奎寧(Mefloquine)等。一般可使用Doxycycline來治療。更多參考資料請至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 國際旅遊諮詢查詢。

排毒可以從那些器官來下手?

排毒可以從那些器官來下手?#狂犬病

肝、腎、腸、肺、皮膚,可以說是人體的五大排毒器官,因此要排毒可以從這些器官下手。一旦身體的毒素降低或是清光了,我們的身體就會提高對過敏的容忍度,自然過敏就不會輕言復發了。肝臟排毒法:每天吃大量的有機新鮮蔬果或喝有機蔬果汁。由於新鮮蔬果汁偏寒涼屬性,因此若是寒性體質的人,可在果汁中加入生薑或肉桂粉一起打成汁,以免有越喝體質越寒的後遺症。補充可強化肝臟解毒功能的營養補充品。服用苦茶油加檸檬汁,以刺激肝臟排放膽汁(Liver Flush),同時將多餘殘留的毒素,從肝臟排出,並經由大便將毒素帶出。最好可以在喝下苦茶油、檸檬汁後的一個小時,再喝下由纖維粉沖泡成的汁,這些纖維會在腸道中將肝臟所排出的毒素吸附,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否則毒素在大腸中逗留太久,又會被腸壁回收,那就前功盡棄了! 腎臟排毒法,促進腎臟排毒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每天喝一五○○~二○○○C.C.左右的小分子潔淨水,把毒素從尿液中排出即可。建議可以使用好一點的濾水器,徹底將水中的重金屬、農藥、戴奧辛等等污染源過濾。有腎臟病的人不能喝太多水,否則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反而造成「水毒」的症狀。 腸道排毒法,促進腸道排毒的方法,是三餐要吃大量含有纖維質的食物,並將白米改成糙米或是五穀雜糧。纖維質會促進腸胃蠕動,而且是形成糞便的主體,使食物殘渣不會在腸道逗留太久。要養成每天至少排便一到三次的習慣,而且留意大便是否成形(最好是香蕉狀,不是顆粒狀,不是鉛筆狀;也不是散落一堆,更不是腹瀉或是水便,也不能很黏稠),排便時有通暢感與舒適感。只要我們可以保持腸道通暢,毒素自然就不易在腸道累積。 肺臟排毒法:盡量處在空氣清新、負離子較多的環境,可使用負離子偵測器,測測看你居家或辦公環境的空氣負離子含量,並建議使用空氣負離子產生器。養成呼吸緩慢但較深沉的方式。最好學習如何腹式呼吸,也就是吸氣時胸部不動,腹部突出;呼氣時胸部依舊不動,腹部凹入。並且時常練習,既可以促進肺排毒又可以按摩內臟。 皮膚排毒法:主動皮膚排毒:促進皮膚排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流汗。被動皮膚排毒:洗澡時,用天然絲瓜布輕輕刷洗身體,這種刷洗可擴展皮表微血管等,將囤積在皮下微血管內與淋巴管內的過敏原或毒素,帶到血液循環中,進而排除。刮痧的原理與絲瓜布刷洗類似,但更激烈。經由刮痧,有毒素的皮膚部位很容易產生皮下出血,刮完後你將會感到舒暢,因為身體的毒素已被釋放到破裂的微血管當中,等白血球來清除。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陳俊旭博士的抗過敏寶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2/251.html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