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是一位35歲男性。多年來一直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及腹部不舒服所苦,每次發作時總是伴隨著硬便或便秘、大便解不乾淨(裡急後重)、解便要很用力、有便意感時就急於上廁所等症狀,有時候會感覺腹脹,甚至可以看到腹部脹起來。這些症狀雖然在解完便後可以稍微緩解,但是很快又會再來。李小姐是一位30歲的職業婦女,也有相似的困擾,只是症狀發生時是以軟便或腹瀉為主。她一直以為是吃壞肚子,但是即使她很小心飲食,仍然時常發作。他們都看了很多醫師,做了很多檢查,吃了很多藥,但是效果卻很有限。所以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得了癌症,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些症狀也影響了工作、交友,甚至睡眠,讓他們非常的煩惱,也很難啟齒。其實這兩位是得了所謂的「腸激躁症候群」,簡稱「腸躁症」。英文的名稱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寫為IBS。何謂腸激躁症候群?腸激躁症候群,又稱為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其特性是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不舒服伴隨著排便的型態改變。而所謂的功能異常是指以目前的檢查無法發現有任何的器質性病變。它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患,全世界每五人中即有一人罹患。此症狀影響西方國家人口約15%到22%。雖然,腸躁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的男性或女性,但它好發於青春末期到中年的女性。一般來說,在西方國家,男女的比率約一比二。在東南亞的盛行率似乎比較少一些,但是台灣的盛行率卻與歐美國家相當,約有22%。唯一比較不同的是男女發生的比率相當。腸躁症沒有致命的危險性,也無法看到或客觀的評估。因此,罹患腸躁症的患者常覺得他們的症狀及不適的抱怨不被醫護人員所重視。然而,腸躁症會影響睡眠、工作、性生活、飲食、休閒、旅遊,甚至會引起憂鬱及焦慮。同樣的,腸躁症會引發相當的疼痛並且極度困擾著患者。這些症狀無法以手術的方法解除,也不會導致死亡或轉變成癌症。身體上也沒有任何改變可以檢查的到,而且一些臨床上的檢查皆是在正常範圍內。腸激躁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腸躁症的症狀以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腸道功能的改變為主。其主要的症狀像是持續的下腹痛、排便習慣的改變、腹部脹滿感或明顯易見的腹脹、老是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症狀偶爾會因為進食而加重,但常會隨著排便而有所改善。除了腹痛以外,或許會出現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的狀況(便秘型、腹瀉型及交替型),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覺得大便老是解不乾淨,出現可見的腹部脹大及腹部脹滿感,有時候糞便會帶有黏液。少數患者會伴隨有頭痛、背痛、胸口燒灼感、噁心、倦怠感或頻尿的情形。哪些原因會引起腸激躁症候群?引起腸躁症的真正原因仍然不明。腸躁症的症狀被認為是腸道功能的障礙而非器質性的病變所引起。亦即以現今的技術無法明確的檢測出任何的異常。病患症狀的發作可能與壓力、食物、藥物或腸道感染有關,其中主要的因素可能與情緒上的壓力有關。腸激躁症候群的症狀持續性下腹痛解便後症狀會減輕腸氣或腹脹便秘腹瀉糞便帶黏液如何診斷腸激躁症候群?首先要排除器官上的疾病,所以如果有體重減輕、大便有血、貧血、持續不斷的腹瀉、嚴重便秘、發燒、症狀在夜間發作、有家族性腸胃癌症病史或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超過50歲才發生症狀者,都應接受進一步檢查。如果沒有以上的症狀,而且徵候符合腸躁症診斷標準者,一般不需要進行其他的檢查。診斷的標準以第二版的羅馬診斷準則為主,下表所列的項目即為此診斷準則。腸躁症診斷標準◎在過去一年當中,至少有12個星期或以上* 感到腹部不適或疼痛,並具有以下3項中的2項或2項以上的特徵:排便後腹痛或腹部不適的情形得以改善伴隨著排便次數的改變(變多或變少) 伴隨著糞便質地的改變(便秘或腹瀉)◎以下1項或多項症狀經常出現,且可以用來區別不同型態的腸躁症。這些症狀並非一定要存在,但出現的症狀越多越能確認其診斷:排便次數不正常(每日多於3次或每星期少於3次)糞便型態不正常(塊狀、硬或鬆散不成形、水便)排便不正常(需用力解便,急迫的便意感或解不乾淨的感覺)解出黏液樣的糞便腹脹※並不需要連續12週如何治療腸激躁症候群?目前腸躁症並無法根治,治療的目的在於減輕症狀及減少發生的次數。在此情況下,治療需依照其症狀來診治而且需包含教育、信心的建立、飲食、各種支持性療法、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教育及信心的建立:首先必須瞭解的是,腸躁症是一種疾患,不該說一般的檢查沒有問題就是沒病。患者應該瞭解這是一種慢性疾患,但不會導致結腸炎、癌症或減少壽命。當面對此疾患時,能夠坦然接受,並與醫護人員共同尋找治療的方法。注意飲食:一項簡短的過去飲食記錄,或是記錄5天至7天的飲食狀況(表3-1),就能呈現其食物問題的所在。一些平常的食物可能與腸躁症有所關聯,但在排除這些食物前,個別的仔細評估是需要的。舉例來說,穀類麥片、小麥製品、乳製品、薄荷、柑橘類水果、柳橙汁、馬鈴薯、番茄、酒精、咖啡、茶和奇異果建議少吃。病患可嘗試一些低脂飲食、蔬菜(避免一些容易引起腹脹的蔬菜)、新鮮肉類製品、魚、家禽類、羊乳起司及羊奶或豆漿。同時,也可嘗試食用薑,因其可減輕腸絞痛、放屁(排氣)、噁心及腹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使腸胃道運作的功能更好。每日三餐應定時定量。另外,應避免兩餐之間的點心及宵夜,並避免刺激性的東西。記錄食物及症狀:應記錄一段日子內每日所吃的食物及其症狀,包含排便的次數及糞便的性質、疼痛出現的時間長短和嚴重度。患者應注意有哪些食物會加重其症狀,如此一來,便可以排除會加重其症狀的食物。避免會引起腹脹的食物:1. 避免乳糖及含有人工甘味劑(山梨醇)的食物和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甘藍菜和豆類食物。2. 避免吃易產氣的蔬菜,像是萵苣、甘藍菜、包心菜及花椰菜。3. 避免豆類製品,像是豌豆、扁豆及以其他種類的豆類。 4. 避免喝會起泡的飲料,如可樂、汽水。 5. 避免吃穀類麥片、種子類食品或含多種穀類的食物。食用可減輕腹瀉的食物:避免奶類製品、玉米、小麥製品、柑橘類水果、咖啡和茶。避免食用人工甘味劑(山梨醇)。應多吃含麥麩的食物,因為可促進腸子的正常蠕動。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麥麩、糙米、大麥……等等),會增加糞便的量,使糞便在腸內停留的時間久一點,糞便較能成形。食用可減輕腹痛及便秘的食物:增加食物的非水溶性纖維質,像是燕麥、小麥、燕麥粥、乾杏、梅乾和無花果等皆可食用。除非醫師有限制水分,否則建議每日喝上8大杯的水。減輕精神上的壓力行為治療、催眠療法、生理回饋、心理治療都是非藥物的治療方法。患者應認清其壓力的徵候及症狀並確認壓力的來源,進而選擇合適及安全的治療方法,同時醫護人員協助給予適當的建議。另外多運用社會支持系統,例如:家庭支持系統、親朋好友的支持或諮商,也會有所幫助。(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