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氣,有芒之穀可稼種,時值陽曆6月5日前後,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為搶收作物的忙碌時節。中醫師指出,此時節延續之前「小滿」節氣,仍為「溼」、「熱」特性,除了易發皮膚病,也會影響消化功能,讓人出現頭昏腦脹、倦怠懶言、四肢痠軟等症狀;而要顧好腸胃,建議喝「消積去溼茶」與「四神湯」,作為養生食療。
芒種節氣,有芒之穀可稼種,時值陽曆6月5日前後,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為搶收作物的忙碌時節。中醫師指出,此時節延續之前「小滿」節氣,仍為「溼」、「熱」特性,除了易發皮膚病,也會影響消化功能,讓人出現頭昏腦脹、倦怠懶言、四肢痠軟等症狀;而要顧好腸胃,建議喝「消積去溼茶」與「四神湯」,作為養生食療。
今年國曆5月20日逢節氣「小滿」,小滿時節穀物滿,隨著穀麥作物豐滿,雨水更加豐盛,氣溫逐漸炎熱,儼然形成一個「溼」邪與「火」邪潛藏的未爆彈;中醫師提醒,溼、熱夾攻下,恐將點燃體內慢性發炎。因此,小滿養生首重「未病先防」。除了適當運動、排汗祛溼,預防溼熱夾攻,也可多喝麥茶。
小滿為夏季的第二個節氣,俗諺說「小滿雨水相趕」,宣告台灣梅雨季節到來,養生的重點就是要滋養脾胃、祛濕除熱,保持水分和良好代謝。《優活健康網》特摘養生專家但漢蓉所撰此篇,分享小滿節氣養生的方法,文中也提到「薑米茶」的製作方法,快一起來喝茶保健吧!
立春是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象徵著冬天結束,春天正式到來。2024年2月4日是立春,此時期天氣忽冷忽熱,該如何養生?中醫師表示,春寒料峭、乍暖還寒之際,需注意防寒護陽氣,避免身體受風寒侵襲,引發呼吸道疾病。春天是「養肝健脾」的好時節,可透過茶飲、湯品、穴位按摩來保養身體,有利去除體內濕氣。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節日,日常養生重點為「不傷陽氣」「不損陰津」,主要以早睡晚起、多喝水為原則;此外,睡前泡腳、按摩穴位可祛寒助眠,增加免疫力。飲食方面,其實不只黑色食物可以補腎,推薦「紅白補腎粥」平補肝腎。
今日逢24節氣小寒,俗諺:「小寒大寒,凍成一團。」中醫師提醒,除了準備禦寒用品、注意保暖,小寒養生也要注重養腎、保胃。補養身體方式,效果最好是三伏貼與三九貼,而生薑、當歸可溫補,來碗暖呼呼的小米燕麥粥、八寶粥等也合宜。
小雪是24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每年落在國曆11月22日前後。中醫師指出,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率較高的節氣;即便今年「暖冬」,但早晚氣溫偏低,保暖防寒、避免傷風感冒依然重要,尤其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小雪養生不妨多練氣功、瑜伽,或多做健康操。
中醫養生,歷史悠久。在古籍《黃帝內經》中,就提到很多養生方法。中醫養生有哪些妙法?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義守大學暨義大醫院中醫部講座教授陳旺全,特別歸納出「四季養生法」、「8優養生法」與「穴位養生法」,鼓勵民眾多多效法,可以維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