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是診斷胃癌的最好方法,進行胃鏡健康檢查時,有時會在報告上看到「上皮下腫瘤」的文字,不少民眾會疑問:「到底什麼是上皮下腫瘤?這代表得胃癌嗎?」對此,醫師表示,儘管有「腫瘤」二字,但上皮下腫瘤其實只是一種胃黏膜表面突起的統稱,與胃癌生長的位置大不相同。
胃鏡是診斷胃癌的最好方法,進行胃鏡健康檢查時,有時會在報告上看到「上皮下腫瘤」的文字,不少民眾會疑問:「到底什麼是上皮下腫瘤?這代表得胃癌嗎?」對此,醫師表示,儘管有「腫瘤」二字,但上皮下腫瘤其實只是一種胃黏膜表面突起的統稱,與胃癌生長的位置大不相同。
高齡少子化為全球所注重的議題,台灣亦是如此,數據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漲幅趨勢加速,對於醫療的需求、技術、品質更勝以往。而萬芳醫院作為社區型醫學中心,期許以醫療科技解決長照病人居家照護問題,提供不便於行的長者或照護者新選擇,使他們能夠減輕負擔、在地安老。 磁控膠囊內視鏡 檢查腸胃道零死角-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團隊共同研發磁控膠囊胃鏡,病人只要吞服一顆魚肝油大小般的膠囊攝影機,以磁力控制的嶄新方式一覽腸道,其檢查範圍與傳統胃鏡相同,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全段。因為膠囊體積小,除了降低檢查中的不適感,也避免彎曲的羊腸小徑不慎被管子拉扯受傷的風險,也能在檢查當下與醫師互動,達到更理想的檢查體驗。 膠囊內視鏡除了減輕照胃鏡的恐懼感外,更是落實居家醫療的好幫手,對於行動不便之長者或是臥病在床的病人而言,就醫檢查這條路實屬不易,嚴重時可能連下床都是考驗,在這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腸胃疾病無法得到明確的診斷,很有可能耽誤病情甚至惡化。現如今居家醫療需求量倍增,若能透過移動性高的醫療器材到府檢查,定期訪視難以自行前往就醫的老人家,使長者在家中同時享有醫療中心等級般的醫療照護。 記憶拼圖!人工智慧失智輔具助長者拼回消失的記憶 台灣已於107年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而高齡化社會所衍生出的健康議題勢不可擋,其中又以失智症列居老年人退化疾病之首。根據2022年衛福部統計,推估目前臺灣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而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患者經常伴隨記憶力和判斷力明顯退化,影響原有生活功能。 失智症病程發展因人而異,患者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出現認知功能衰退、執行功能下降、無法完成生活任務、進而導致危險的情況。有鑑於失智症者與其家庭後續衍生的照護隱憂,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陳兆煒醫師與Brainmate團隊共同開發『失智症人工智慧認知輔具』,運用視覺AI技術即時辨識患者的執行功能狀態,並根據分析結果記憶個案的慣性動作,當發現個案出現執行力下降時,便能及時輔助提醒,預防危險發生。 陳兆煒醫師表示,失智症者通常難以完整的處理一件事,常見如煮食、自我清潔等日常行為,認知輔具針對個案特別缺失的功能,只要連接平板就能及時運用AI影像,無縫接軌提醒個案遺忘的步驟,而該輔具適用於初期失智症者,能夠延長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的時間,減輕病人心理與家屬的照護負擔。 洗腎病友的福音—洗腎動靜脈廔管狹窄偵測器 在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洗腎人口更是逼近10萬人,盛行率位居全球第一。在執行洗腎前,洗腎病人需藉由手術將動脈與靜脈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廔管,才能在廔管扎針進行血液透析。目前大約有七成洗腎病人使用廔管,而廔管也是目前所有學會最建議的管路。 此次透過運用AI人工智慧結合音波頻率,先將廔管狹窄的音波導入大數據分析,記憶異常音波變化,日後使用時就能自動辨別,而檢測過程只要短短20秒,廔管狹窄偵測器就能判讀每位洗腎病友的廔管有無狹窄、阻塞情況,連通手機APP後,就能得知結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2歲林姓病患今年7月因胃痛與消化不良,照胃鏡檢查,胃部只有輕微潰瘍,不過卻意外發現「早期食道癌」,於是醫師僅用一般胃鏡就可以切除大約3公分的早期食道癌。不過林姓病患的母親,去年初也檢查出食道癌,母女兩人罹食道癌的位置都在上部食道,母女兩人目前都恢復正常生活。內視鏡電刀可切除食道的早期癌細胞 傷口小恢復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范峻維醫師表示,過去罹患早期食道癌,傳統手術必須進開刀房開胸切除全食道,再把胃提高做縫合,術後常常造成病患消化不良、嘔吐,而影響生活品質,現在透過胃鏡做食道癌黏膜下切除手術,運用先進的「內視鏡電刀」切除食道的早期癌細胞,身上不會留下任何傷口,也不用開胸切除食道,傷口小、術後恢復快,隔天便可喝水進食,三天即可出院,快速恢復正常生活。食道癌腫瘤變大 易出現嘔吐、嗆、咳、聲音嘶啞等症狀根據衛福部國健署長期的統計資料,50歲以上的男性國人亦是罹癌高風險族群。范峻維醫師也提醒,食道癌危險因子為抽煙、喝酒、吃檳榔及含亞硝胺類的食物及熱湯熱茶,早期食道腫瘤平坦,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因此建議有以上危險因子的要每年透過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最好的治療。一旦沒有早期發現,當腫瘤逐漸變大而造成食道管腔狹窄時,病人吃飯的時候,食物就會卡在食道、痰清不乾淨,也可能長期咳嗽引起吞嚥疼痛,或是嘔吐、嗆、咳、聲音嘶啞等,就無法用胃鏡切除,就只能考慮開胸手術與電化療。避免食道癌找上門,應戒除菸酒與檳榔等惡習,並保持清淡的飲食習慣,也切忌暴飲暴食。每年按時進行健康檢查,也能提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率,如果民眾長期感到腹部不適,或喉嚨有異狀,建議至胃腸肝膽科尋求專業醫師的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4歲的職業軍人,嚴重左腳痛麻及無力,無法走路,背部也劇烈抽痛,坐立難安,十分痛苦。就醫確診為很難診斷的極外側椎間盤突出。為克服傳統手術缺點,醫師建議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在清晰手術視野下夾除共達7.5公分病灶,傷口小、破壞組織少,且手術時間短,術後3小時即可下床走路,恢復往日英姿。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患者在出勤時意外撞擊受傷,不僅左腳嚴重疼痛,甚至從臀部、大腿、小腿、足背延伸到足底都有重麻木、抽痛與無力,背部也伴隨抽痛,依患者症狀加上影像學檢查,可判斷為腰椎第4、第5節(L4-5)急性椎間盤破裂,且在分型上,屬於是很難診斷的極外側椎間盤突出。因組織游離 應用傳統手術風險較高楊椒喬院長進一步說明,由於椎間盤破裂游離,壓迫神經的位置是在椎管外,這位置不僅核磁共振掃描(MRI)檢查下容易被誤判,導致治療效果不佳。若接受傳統手術,傷口將長達5公分以上。因位置關係,為清理游離的椎間盤組織,也必須破壞較多椎骨與組織,易引起脊椎不穩定,病患有時被迫要接受脊椎融合手術。傳統手術應用此病症還很容易誤傷鄰近的神經及引起出血過多,術後也易因傷口疼痛與下背痛無法下床,不僅手術時間平均耗費約3至6小時,且須住院至少1周,恢復期也長達3至6個月。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 精準夾除降損傷在精準診斷前提下,同時排除傳統手術的種種缺點,楊椒喬院長建議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使用局部麻醉,在清晰的手術視野下,以新式脊椎內視鏡深入椎間盤游離的位置直接予以夾除,夾除的游離椎間盤共達7.5公分。不但達到神經減壓效果,快速解除病患的麻痛無力,且避免大範圍破壞椎骨、組織及出血過多,能避免脊椎的不穩定。楊椒喬院長表示,病患在手術當中可以和醫師互動對話,造成神經根損傷的機率相對減少。傷口只有0.6公分,手術時間也只有1小時,術後3小時即可健步如飛,輕鬆自在的下床走路,隔天即出院返家休養。此手術治療,有效解決病患痛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一名60歲的男子,長期有喝酒的習慣,直到出現胃潰瘍的情形,檢查發現竟是三癌齊發,不僅罹患了食道癌,還有胃癌和大腸癌。好在經醫師運用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為患者同時切除了胃癌前病變、早期食道癌及早期大腸癌。防併發症、肝功能受損 不考慮傳統手術事實上,同時合併食道、胃及大腸三種腸胃道惡性腫瘤的病例屬罕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丁俊夫醫師指出,由於患者過去有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瘤病史,多年的糖尿病史也會影響癒合。若使用傳統開刀一一切除,不但風險高,併發症又多,術後更可能出現肝功能受損的情況。 因而採用內視鏡手術,患者較不會有術後疼痛,也不必苦等排氣,復原快速,約莫一天後即可進食。丁俊夫說,該男子經由內視鏡處理三種早期癌後,除因切除大片早期食道癌產生的食道狹窄外,其他無明顯不適。二年追蹤下來,經內視鏡、正子造影及電腦斷層確認,均無腫瘤復發跡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多數民眾的記憶裡,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總是嚴重不足,為減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縮短城鄉差距,日前在旗山醫院,有位75歲的女性,因右側甲狀腺腫與左側甲狀腺單一結節,接受了微創內視鏡輔助右側甲狀腺切除與左側甲狀腺次全切除手術,為旗美地區首位接受內視鏡手術的民眾,目前恢復狀況良好。傳統手術 傷口大、恢復期長旗山醫院一般外科暨消化系外科溫培宏醫師表示,傳統甲狀腺手術傷口較大,不僅會影響術後疼痛與恢復,在長期頸部處,也會有明顯傷口,對於外觀及美感上的影響極大。而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只需在頸部施行約3公分的切口,內視鏡影像系統更可將手術過程放大,有助於醫師分辨甲狀腺與頸部附近的重要神經與血管,此外,也無需長期住院,有助於快速回歸日常生活與工作崗位。但醫師表示,適合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的患者,包括了單一甲狀腺腫瘤小於3公分、早期甲狀腺惡性腫瘤等,若是甲狀腺腫瘤過大、復發性甲狀腺癌或甲狀腺腫、頭頸部有放射線治療病史則為禁忌症,因此,建議有甲狀腺疾病疑慮的患者,可至待抽血與切片完整後,接受手術諮詢與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逢年節便是變臉的熱潮,無論是需要動刀的拉皮手術或是低侵入式的微整形,醫美診所就診的人數都比平時增加許多。皮膚專科謝佳憲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利用年假就診保養的人數就較平常增加6成左右,如:30歲以上輕熟女便希望可藉由臉部的拉提療程重拾自信;但是,在為自己求得開春好運勢之前,務必由專業醫師評估皮膚的老化程度,再給予適當的專業拉提治療計畫與注意事項,畢竟,任何療程都可能有潛在性風險,安全絕對是第一考量要素。愛美變臉 風險需慎評估臉部拉提對愛美的輕熟女或美魔女而言,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謝佳憲醫師表示,臨床上常使用的臉部的拉提治療有:內視鏡拉皮手術、儀器拉提術、微整形注射及埋線治療等,但仍須視每個人的膚質及老化狀態而給予不同的治療計畫,因為不同的治療計畫也將影響術後的復原速度與預期效果,如內視鏡拉皮手術會因手術時皮膚受創而造成術後的瘀青腫脹;而儀器拉提術雖說無傷口,但更須注意儀器的能量波長設定或人為操作問題,這些風險控管都是須倚賴醫師長期的專業經驗才有保障。由於臉部老化通常綜合凹陷、鬆弛、下垂等多重症狀,謝佳憲醫師進一步說明,若在不考慮使用內視鏡手術治療的情況下,臨床治療會先針對問題皮膚使用儀器拉提術做初步的治療,如:聚焦式超音波的極線音波拉提術可將能量集中深入皮下筋膜層以拉提皮膚;或是運用埋線治療術,將可吸收線材置入皮下筋膜層的蜜拉克拉提術,以刺激膠原蛋白緊實皮膚;若是重度老化問題,則常合併電波拉皮、微整形注射等規劃一套複合式的治療方案,由內而外支撐凹陷鬆動的下半臉輪廓,同時改善重度老化者的老化問題。謝醫師呼籲愛美女性,任何療程都有潛在的風險,因此不管年節期間選擇何種拉提治療,都要遵循專業醫師指示做好肌膚的修復保養,才能在新的一年展現新氣象!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過去幾十年來,傳統開胸手術讓民眾望之卻步,因需要打開一道傷口由前胸到胸後面,傷口長達20至30公分,同時更必須切斷胸壁上的2條大條肌肉,必要時還需切斷肋骨,才有足夠空間及視野讓醫師順利執行手術。這種傳統手術方式的缺點較多,包括:在病人胸壁上產生很大的創傷、引起極大的疼痛、影響手術後的呼吸及咳痰極大、較常引發併發症、術後需要的恢復期較長,往後在日常的生活與運動方面受影響也較大。阮綜合醫院胸腔外科林鴻生醫師表示,反觀新式的胸腔鏡微創手術,乃利用內視鏡的方式來施行胸部手術,依不同病情需要,在病人的胸壁上打2至3個僅僅長約1~2公分的小洞,有時再加上一個大約4至6公分的傷口,從這些傷口就能經由內視鏡進行手術,可達到與傳統開胸手術方式幾乎一樣的清除程度,但是病人不須承受傳統方式中由前胸一直開到胸後的大傷口,卻能維持與傳統手術相同治療效果。隨著影像技術及手術器械的進步,自從1970年代起,內視鏡手術即廣被應用於各個不同科別的外科手術。其中,胸腔鏡手術之發展起步稍晚,一開始僅被運用於診斷疾病方面,例如肋膜切片;其後,慢慢發展至簡單的胸部手術,如氣胸、膿胸手術等;近年來,隨著手術經驗累積及手術器械的進步,胸腔鏡手術已發展至可進行複雜之胸腔腫瘤手術,更能同時進行縱隔腔之淋巴結清除。源於胸腔鏡手術為病人帶來諸多優點,目前胸腔鏡手術在某些疾病治療上已然取代傳統開胸手術,成為標準的手術方式。在國內有越來越多外科醫師引進、學習胸腔鏡手術,越來越多病患也因接受胸腔鏡手術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臺灣的健保局也於民國97年正式將胸腔鏡手術納入健保的手術給付範圍,得以將此新式手術的優勢效益嘉惠於更多接受胸腔手術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