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戲水是許多人消暑的戶外活動,但可別小看玩水可能引發的大危機。資深救生員張景泓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揭露了大眾很少意識到事實:溺水者通常無法大聲呼救,並提出10大徵兆,提醒民眾在夏日戲水時,務必更加提高警覺,即使再淺的水,也別掉以輕心,最好與身邊的人互相照應,避免悲劇發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炎炎夏日,戲水是許多人消暑的戶外活動,但可別小看玩水可能引發的大危機。資深救生員張景泓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揭露了大眾很少意識到事實:溺水者通常無法大聲呼救,並提出10大徵兆,提醒民眾在夏日戲水時,務必更加提高警覺,即使再淺的水,也別掉以輕心,最好與身邊的人互相照應,避免悲劇發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戶外水域,常常看到「水深危險,禁止戲水」、「請至有救生員場所從事水域遊憩活動」等警語。但資深救生員張景泓認為,推廣「你的安全是你自己應負的責任」觀念更重要,有感於台灣四面環海,民眾卻普遍不熟悉水上安全,因此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首先提醒,救人者千萬別因熱血反而賠上性命,人人都應該更熟悉救援5步。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暑假許多學子會相約到溪流、海邊戲水,有些家長也會選擇親子戲水活動做為夏日與孩子的娛樂。戲水固然是消暑的好活動,但相關的安全措施不可少,尤其溪流水域深淺不一,水溫差別甚大,在坡度大的地區,也可能會有急流及漩流,戲水時需特別留意。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死因統計結果顯示,事故傷害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6名,每10萬人口有28.1人因事故傷害死亡,其中因「意外淹死或淹沒」死亡人數共302人。水流變混濁快離開 勿穿牛仔褲下水為此國民健康署呼籲,兒童及青少年戲水需考量安全地點與自身體能狀況,家長的教導及陪伴也十分重要。為防範因戲水可能發生的危險,國健署提供預防溺水事故的五項訣竅,讓戲水消暑不再危險:1.要注意:出門前先看氣象預報,若天候不佳就應改變目的地。在溪河戲水時,若看到溪河上游山區烏雲密布,或溪河水流突然變混濁,應趕快上岸並離開相關水域,以免受困於暴漲的溪水而發生危險。2.要安全:選擇合法戲水地點,別忽略「水深危險」的告示牌;除了注意現場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戲水時也要結伴同行,不要單獨下水遊玩。3.要暖身:下水前先暖身,不要長時間泡在水中以避免失溫,並衡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感到疲累就別下水。切記勿穿著牛仔褲等容易吸水變重的長褲衣物,建議穿著鮮豔泳衣、泳帽為佳。4.不嬉鬧:不要在水中嬉鬧、惡作劇以及進行跳水活動,以免發生危險。5.要冷靜:如不幸溺水時,要保持冷靜,拼命掙扎更容易消耗體力,應適時舉手呼叫,等待救援。若是遇到他人溺水,就算情況再緊急,也不可貿然下水,應大聲呼救、呼叫119,並使用附近延伸物(竹竿、樹枝等)、漂浮物(球、繩、瓶等)來幫助溺水者。危險水域資訊查詢教育部體育署「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水安地圖」公布「99-108年重覆發生溺水死亡意外之水域」,連結網址www.sports.url.tw提供給民眾查詢,家長們一起關切孩子戲水活動的安全性,避免到危險水域遊玩,才能快樂戲水平安過暑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信大家可能都有看過一些新聞報導說,國外有人戲水時被食腦蟲入侵等等的,其實在台灣也有發生過這種案例。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表示,有位七十幾歲的阿伯,有天突然頭痛,原以為是感冒,吃了一個禮拜的感冒藥都沒好,甚至還開始發燒。到大醫院做檢查,正要檢查的當下突然癲癇發作,但他之前都沒有癲癇的病史,因此醫師就趕緊安排腰椎穿刺的檢查,看腦部是否有發炎、感染的情況,沒想到一查竟發現腦部有很多變形蟲,化驗後發現是「福式內格里阿米巴變形蟲」。後來進一步詢問阿伯,才知道原來他前幾天有去泡溫泉,而「阿米巴原蟲」喜歡在溫暖的淡水環境生活,能生存在46℃的環境中,在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這種蟲很容易跟著水一起從鼻子跑進去,再到腦部,引發阿米巴腦膜炎,造成腦組織不可逆的破壞,加上初期症狀通常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因此致死率高達95%...雖然像阿伯這種情況在台灣算是相當罕見,但其實在美國等其他國家,可能光一個暑假就會出現六例這種被變形蟲入侵的病例。還是要提醒大家,不管是去泡溫泉、在室內溫水池或是到河邊溪邊玩,都要盡量不要讓水進入鼻腔。其實身體其他部位碰到阿米巴原蟲都還好,但是最怕就是牠從鼻腔進去跑到腦,就會引發嚴重的腦膜炎,甚至會一步步把腦組織啃蝕掉。如果大家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也記得要儘速就醫檢查喔!(文章授權提供/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天氣愈來愈熱,玩水是常見的消暑方式。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小孩玩水的安全!有一種明明離開游泳池時沒事,但回到家後卻突然發作,的危險叫「乾性溺水」,有辦法預防嗎?溺水時恐怕不像節目劇情般大聲呼救的情境,所以多一分留心,可避免憾事發生。「乾性」、「濕性」、「二次溺水」的差異1)濕性溺水:也就是水跑進肺部,是常見的溺水狀況。2)乾性溺水:指的是游泳者嗆水後24小時至48小時,由於受到強烈的驚嚇刺激,引起反射性的喉頭痙攣,讓氣管關閉不能呼吸,造成缺氧性窒息。小孩在游泳時只要嗆入「少量」的水,都可能有乾溺水的危險。3)二次溺水:也稱為「次發性溺水」、「遲發性溺水」,是水進入肺部,導致發炎或腫脹,使體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發生困難,離開水後才發生的溺死。溺水的人其實不太會掙扎溺水過程並不像電視上演的那樣大力拍水、大聲呼救,在溺水時人們會急著把頭伸出水面,若吸進水讓聲帶進水,變得無法發聲,所以通常溺水大多無聲無息,即使一旁有人也難以注意到溺水事件正在眼前進行中。會注意到有人溺水時,通常是溺水的人已失去無意識在載浮載沉了。溺水者的徵兆 不斷試著把頭往後仰 眼睛看起來很驚恐 眼神呆滯空洞 眼睛緊閉 身體呈現垂直且沒有腿部動作 像在攀爬看不見的樓梯 嘴巴張開水面平行 過度換氣或喘息乾性溺水有哪些症狀? 持續且劇烈的咳嗽 胸口疼痛、肺痙攣 呼吸困難或換氣過度 明顯的疲勞、意識改變 嘴唇發紫 嘔吐肚子痛 因缺氧而昏睡預防溺水6大重點每到夏季,溺水事件總會出現,但其實只要離開2分鐘沒看到小孩,小孩就有可能出事,因此有幾項重點要注意,可預防溺事件的發生:1)不管是游泳池、海邊、浴室,都不能讓孩子離開自己(照護者)的視線範圍,就算只是幾秒鐘幾分鐘都不可以。2)若送小孩去游泳池學游泳,必須嚴禁小孩在玩鬧中把同學的頭壓到水裡。3)別讓小孩在沒有任何大人在場的狀況下,獨自去玩水。4)在天然的河流、湖水環境裡游泳,必須知道水深與水流狀況,勿貿然下水。5)從事香蕉船、風帆、拖曳傘、朔溪等水上活動,務必穿好救生衣。6)勿酒後玩水!僅是跌入一個水坑都可能引起嗆水。如果玩水時溺水嗆水,最好還是立刻到醫院,並考慮留院觀察72小時,以防次發性溺水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全台粗估有兩百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因此皮癢一族,可要多加留意自身的皮膚狀況,當心病情惡化!台北就有一名七歲女童,原本就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日前至游泳池戲水,長達一整個下午,幾乎都泡在水裡,不料晚上回家後,大腿竟開始奇癢難耐,嚴重紅癢脫皮,隔天早上,女童醒來驚見整隻腳已開始潰爛,趕緊就醫後,確診為泳池髒水,誘發更嚴重的皮膚發炎與皮膚感染所致。異位性皮膚炎病情易加重 應多加保護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腫過敏體質,特徵為皮膚反覆出現濕疹及搔癢,容易合併有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升高,以及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疾病。50%的患者會在一歲以前發病,80%會在五歲以前發病,少數會在成人期發病。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毛囊角化、搔癢、發紅等情況,可能會因塵螨、黴菌、毛髮、皮膚乾燥、泡在公共戲水池等使得症狀更加嚴重。另外,季節變化時,或是情緒變化、壓力的影響,也會造成影響。至於為何游泳會導致病情惡化,鄭惠文解釋,異位性皮膚炎者的皮膚障壁功能較差,天氣炎熱時,公共戲水池的人潮眾多,較難掌握水質的情況,因此易誘使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再加上孩童本身較難自制不抓癢,在症狀發作時一不小心便會抓傷,甚至引起傷口的感染。泳池水池太髒 容易皮膚感染鄭惠文表示,異位性皮膚炎者,在日常生活要避免溫差過大;減少與粗糙、過緊、或刺激性衣物接觸;避免過度清潔、使用肥皂及清潔劑,以免皮膚更乾燥;勤擦乳液,加強保濕;飲食控制,倘曾吃到某種食物引起發作,應避免攝取該食物,其餘則均衡飲食;學習壓力情緒管理,也能降低發作的機會。她提醒,異位性皮膚炎者應避免去人多的公共水池等場所玩耍,因公共戲水池的人潮眾多,較難掌握水質的情況,會使得症狀加劇。若水中含菌量高,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不得已要去此類場所,在離開水時,應盡快用清潔的水沖洗,並擦乳液保濕,減低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夏日戲水活動多,溺水意外也頻傳,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黃俊卿提醒,溺水者第一時間的救援相當重要,若搶救上岸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此外大家常在電視戲劇中看到,有人擠壓溺水者腹部讓水吐出,這種方式純屬娛樂效果,可能傷及內臟或肋骨,沒有必要,民眾不要模仿。黃俊卿醫師解釋,通常溺水者可能因為缺氧而對腦部造成傷害,後續為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搶救上岸後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採吹氣給氧動作,若在給氧中發生嘔吐情況,可以將傷者身體轉向側邊為其清除異物,最重要的是,再進行人工呼吸前,應檢查溺水者口腔沒有殘留物體阻礙呼吸道後,再繼續進行人工呼吸,以免異物進入溺水者呼吸道而造成更嚴重的窒息。造成溺水主因,黃俊卿醫師表示,像是危險水域、水中肌肉痙攣等都是溺水主因,若不慎在水中發生抽筋的狀況,黃俊卿建議,應該盡量保持鎮定,先深吸一口氣使背部浮出水面,如果是小腿和腳趾抽筋,用手抓住腳尖向後拉,另一手壓住膝蓋幫助伸直,手指抽筋的話則將手掌用力握拳再用力張開,反覆數次後便能舒緩症狀,另外,採水母漂姿勢將雙手下垂或雙手抱膝,人體比重與水相近,吸氣後放鬆身體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一段時間後再適時換氣就可爭取時間,等待救援。夏天溺水意外多,下水前應該做好相關準備以防憾事發生,即使意外發生也要冷靜應對。黃俊卿提醒,下水前要記得做好暖身運動,讓肌肉做好延伸運動能避免過冷的水溫刺激血管收縮,使得血流緩慢而不能滿足肌肉運動的需要產生痙攣,而下水前應該注意是否有身體不適狀況,也要避免飲酒後游泳;情緒不穩定時更是要避免下水,另外選擇有救生員或救生設備的水域,才是戲水安全之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環保署為民眾戲水衛生安全,監測海灘水質,將海灘水質以大腸桿菌群、腸球菌群為判定依據,分為「優良」、「普通」、「不宜親水活動」等3個等級,作為民眾休憩娛樂時參考,而環保署於7月22日至23日針對全國海灘水質檢測結果出爐,全數海灘水質均為優良等級。環保署指出,本次監測福隆、新金山、崎頂、通霄、馬沙溝、西子灣、旗津、墾丁跳石(南灣休憩區海岸)、外澳、磯崎、杉原、觀音亭、后湖及塘后等14處海灘,除旗津、墾丁跳石及杉原海灘因風浪過大無法採樣外,其餘海灘水質均為優良等級。環保署表示,今年暑假期間,將每兩週定期監測海灘水質,監測結果公布在該署網頁上,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使用族群亦可利用「台灣紫外線指數」App (V2.0)掌握紫外線與海灘水質資訊。環保署同時指出,海灘水質係以大腸桿菌群、腸球菌群為判定依據,若大腸桿菌群≦ 1000 CFU/100mL,且腸球菌群≦ 50 MPN/100Ml則為「優良」,大腸桿菌群≦ 1000 CFU/100mL,且腸球菌群> 50 MPN/100mL則是「普通」,而大腸桿菌群> 1000 CFU/100mL就顯示此海灘水質「不宜親水活動」,此外監測結果產出後,環保署均立即函知各海水浴場經營管理單位、主管機關(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交通部觀光局)及所在地環保機關,要求張貼水質監測結果,並提醒民眾注意水質狀況,作為民眾休憩娛樂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