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兒子臉上忽然多了這些白色的小點,這是白斑嗎?」「醫師,又開始發作了,每年天氣一開始變熱就又復發了!」「醫師,我看上一間診所說是濕疹,但是為什麼擦藥都不會好?」以上的對話通常從春假前後就會開始很頻繁地出現在皮膚科的門診。
「醫師,我兒子臉上忽然多了這些白色的小點,這是白斑嗎?」「醫師,又開始發作了,每年天氣一開始變熱就又復發了!」「醫師,我看上一間診所說是濕疹,但是為什麼擦藥都不會好?」以上的對話通常從春假前後就會開始很頻繁地出現在皮膚科的門診。
台灣夏季炎熱悶濕,許多人怕熱穿著無袖背心,常見在胸口、背部、上臂的皮膚出現像是被不均勻水漬佈滿的外觀,會呈現粉紅、棕色、白色等不同顏色斑塊,看起來花花的,宛如「小鹿斑比」。那可能是身體被黴菌感染的汗斑(Tinea versicolor),在運動員和年輕人身上特別常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就算夏天的氣候悶熱,也不減愛好運動者的狂熱,不管是單車、路跑,甚至是在有冷氣的健身房,大家都追求著汗流浹背的暢快,但是流汗身體就會濕濕黏黏,若是疏忽了運動後的清潔動作,恐會造成汗斑纏上身!皮膚專科馮愛真醫師解釋,汗斑的成因是每個人皮膚會有些微「皮屑芽胞菌」這類黴菌,而皮屑芽胞菌容易滋生,如果流了汗又沒有立刻把汗擦乾加以清潔,皮膚很容易出現一大片顏色不均的色塊斑點。通常發生在汗水混合的皮脂處,如脖子、肩膀、前胸、背部或腋下發生,偶爾也會出現在臉部。汗斑大多不會癢所以很容易被忽視,通常是突然看到皮膚出現「豹紋」或「梅花鹿」般的斑點才發現,輕輕抓過發作中的汗斑,就會觀察到些微的皮膚脫屑,顏色可能是偏白、棕色、淺紅色都可能,雖然不搔癢,但常會造成患者外觀的困擾。馮愛真醫師表示,夏天氣候濕熱建議平時穿著透氣材質的衣物,若發現身體有出現汗斑、溼疹症狀,盡早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通常會先外用azole類或tifine類的藥膏治療,若感染範圍大才會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若只使用外用藥膏,治療期大約2~4週不等;若搭配口服藥物,治療期大約1~2週,但需醫生評估是否適合吃藥,有過敏體質狀況的患者需要特別留意。馮醫師提醒民眾,運動流汗過後應盡速使用乾淨毛巾清潔皮膚,保持乾爽,並穿寬鬆吸汗透氣的棉質衣褲,有些女孩因愛美,長時間穿著不透氣材質的內衣,或是塑料材質胸墊等,必須注意一旦發癢、泛紅就要趕緊取下,避免引發溼疹、汗斑,才能在夏天能夠有健康肌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正當氣溫日益升高,就可得知夏天的腳步即將到來,但只要一想到高溫潮溼是皮膚病猖獗大好時機,就令人高興不起來了,醫師表示,黴菌感染是夏天常見皮膚病,全身各處都可能會孳生,只是,隨著部位的不同,名字也會有所不一而已,如香港腳、灰指甲。夏季環境潮溼悶熱 為黴菌孳生的最佳溫床安南醫院皮膚科廖怡貞醫師表示,由於台灣夏季環境潮溼悶熱,所以,成為了助長黴菌孳生的最佳溫床,且黴菌在全身各處都可能孳生,只是孳生的部位與菌種不同,因此皮膚病症名稱也不一樣罷了,例如:孳生在腳板的香港腳、在指甲上的灰指甲、在鼠蹊部/臀部的股癬、在軀幹上的汗斑等,都是因黴菌感染而起。其中,俗稱香港腳的「足癬」更是許多人的夢靨,且有多數人都以為在夏天才會好發,但其實不是!只要是在悶熱潮溼的環境都容易誘發香港腳,因此醫師建議,足部必須長時間待在悶熱環境下的工作者,如廚工需穿雨鞋、男性上班族需穿皮鞋等,可以穿著五趾襪,讓每根腳趾頭可以分開,保持腳趾乾爽。流汗、悶熱 恐使慢性皮膚症狀更嚴重夏季除了要擔心黴菌孳生外,還有慢性皮膚病者搔癢症狀會加劇,以及痤瘡惡化兩種問題也容易找上門,第一慢性皮膚病者,例如:因過敏性體質所產生的異位性皮膚炎,不管哪個季節都可能會發作,尤其是溫差大的時候症狀會更為加重,所以,有這種體質的人,建議待在溫溼度恆定、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以免因悶熱、流汗,在皮膚皺折處產生紅腫及搔癢進而惡化。第二痤瘡也就是俗稱的青春痘,夏天時因油脂分泌旺盛,造成毛孔阻塞而容易導致挫瘡惡化,所以,此時生活作息更應正常,除了要避免刺激性與油炸類食物外,個人居家護理也很重要,隨時保持肌膚的清潔與乾爽更是不容忽視,這樣才能真正杜絕黴菌的孳生與感染。謹記預防五撇步 拒絕皮膚病上門 最後,廖怡貞醫師也提供了五點預防皮膚病的居家小撇步,幫助民眾在夏天裡,拒絕皮膚病找上門:1)不穿太過貼身的衣物,如太過緊身的內衣褲、不透氣的牛仔褲等。2)運動或流汗過後儘量能沖個澡,並立即擦乾且換上乾淨衣物以保持身體乾爽。3)女性上班族若情況許可,能穿涼鞋能減少足部悶熱的機會;男性則盡可能穿五趾襪以保持足部乾爽。4)穿包鞋的時間不宜過久,洗完澡後務必用毛巾將足部擦乾、避免指縫潮溼,可預防香港腳。5)黴菌感染有很強的傳染性,若本身有皮膚症狀或疾病的人,衣物應該與家人分開洗、拖鞋分開穿,避免傳染給其他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到來,悶熱的天氣不僅讓人心情煩躁,若再加上汗斑、癬類等黴菌感染的皮膚疾病,更是讓人受不了,其中討人厭的汗斑,又稱花斑癬,就是台語俗稱的白癬,既讓人不舒服又不美觀。聖馬爾定醫院皮膚科主任何官倫醫師表示,隨著天氣轉熱到皮膚科就診的患者增加,尤其是在烈陽高照下,因皮屑芽胞菌所引起的汗斑,更是常見的夏季皮膚病之一。汗斑通常好發於流汗量大、工作環境悶熱者,於汗水與皮脂分泌較旺盛的地方,如背部、臉部、腋下等四肢及軀幹,呈現白色、棕色等不規則斑點,汗斑患者起初因症狀輕微,大多都不予理會,但夏季隨著汗斑範圍擴大而不美觀,且處於高溫下開始出現微騷癢的感覺,直到汗斑發作嚴重時,才會開始尋求醫師協助。何醫師同時也提醒,汗斑屬於復發機率高的疾病,雖然治療過程不難,醫師通常會給患者服用抗黴菌的口服藥或藥膏塗抹患處,但如果不保持身體乾燥,流汗後未立即更換衣物,汗斑又會找上身,治療過程又必須重新來過,因此預防汗斑最簡單又直接的方法,就是避免讓身體處於潮溼悶熱的狀態下,且盡量待在通風環境中,流汗後就趕緊擦乾,並穿著透氣、棉質容易吸汗的衣物,才不會再次成為黴菌的溫床。
汗斑又稱作「變色糠疹」,是由一種稱為「皮屑芽孢菌」的酵母菌所引起,同類的酵母菌也會引起頭皮屑、脂漏性皮膚炎及毛囊炎,這種酵母菌其實多數人身上都有,在溼熱多汗的夏季,尤易滋生,分解皮脂,形成游離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而引起皮膚發炎及色素變化,糖尿病患、類固醇及口服避孕藥、孕婦、燒傷、營養不良、化療、腎上腺功能不全、免疫低下者及乾性皮膚有較高的發生率。台灣汗斑盛行率不明,但在其他溫熱地帶的研究約有30%,美國及其他溫帶地區則在2%以下。患部呈現或褐或白的不同色澤,也可能微紅。汗斑的自覺症狀很輕微,一般只是熱或流汗時會稍刺、癢,所以往往患者不急於就醫,常看到患者整個軀幹都密布淺褐色斑塊才求診。蔡呈芳 醫師表示,汗斑病灶初期常呈現毛孔一致性分布,以腋下、前胸最多,之後逐漸融合成大塊,甚至會遮蓋原本膚色。還好除了小孩,汗斑較少侵犯到臉部。由於菌只寄生在表面角質層,其實引起的困擾,主要是不雅。汗斑的治療,其實十分容易,口服三至五天〈也有人建議用到十天〉Ketoconazole是最有效方式,如果不方便口服,外用azole類抗黴菌藥,或以Selsun洗澡前塗抹,都可輕易達到治療的目的,不過治療只是防止病情擴大,之前病灶處因發炎而引起的色素斑駁現象,仍要靠時間來回復,延長治療時間並無幫助,其中2%的ketoconazole洗髮精衛生署核准方式是每天一次,連續使用五天。蔡呈芳 醫師建議汗斑容易復發者,可嘗試在汗斑易發季節,每個月初連續服用三天Ketoconazole,或每周或隔周一次洗澡前三十分鐘,或是每月連用三天每次3到5分鐘,用抗頭皮屑洗髮精塗抹,來防止復發。
“白糠疹”的由來,主要是就其外貌來命名,是指皮膚因脫色而呈現白色的斑塊,上面覆有細小的脫屑而命名之。一般人大概都只是觀察到白色的脫色斑,而無法和白斑、汗斑或炎症後色素脫失做區分。不過由於這幾種病的治療方法,南轅北轍,所以要找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確定診斷。如果遇到一些較難區分的狀況,可以刮些皮屑放在玻片上,加上一滴氫氧化鉀溶液在顯微鏡下檢查,一但找到汗斑的黴菌,便可確定為汗斑,所以看皮膚科醫生時不用刻意去洗臉或洗澡,把皮屑洗掉,造成診斷上的困難。由於夏季時曬太陽會使皮膚變黑,但長白色糠疹的地方卻不會,所以看起來會更明顯及更多,而冬天因皮膚乾燥,白色糠疹會有比較厲害的脫屑,要擦一些潤膚乳劑,來改善舒緩落屑,如果有發紅的現象,則可以給予適當的藥膏治療,一般不會留下疤痕,日常生活上只要減少日曬即可。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 楊志雄醫師指出汗斑是一種黴菌感染,好發於容易流汗的學童及青少年,在頸子、身體與四肢的皮膚上長出淡紅色至棕色的斑點,這些斑點在曬太陽後會變成白色,使病人看起來五花斑駁,所以汗斑又名“變色糠疹”或“花斑癬”,常給病人帶來外觀上的困擾。汗斑可能傳染,個人及家庭成員都應注意個人衛生,流汗儘早清洗或擦乾,因其比較頑固,且每年夏天常復發,這種復發情形與體質有關。白斑,閩南語俗稱“白瘹”,則是皮膚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數目不定,界線分明的白色斑塊,如長於黃種人,對病人之外貌常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影響,尤其白斑治療不易,且常會往外擴張,越來越大塊。至於病因仍不明,有研究顯示可能與自體免疫機轉,遺傳,黑色素細胞自我破壞有關;也因原因不明,所以治療上也很困難。治療以局部塗抹類固醇,照窄波紫外線B光,局部或口服PUVA法,小塊表皮移植法,先行培養自體表皮細胞再行移值法,脫色法為主。台灣因天氣溼熱,所以汗班長到臉上的病人並不罕見,大人與小孩都有,但以小孩居多,由於治療方式不同,所以長在臉上的汗斑需與白糠疹,白斑,炎症後色素脫失仔細辨別,但因為外觀上都呈現白色的班塊,有時在臨床上很難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