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護理師小美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常不自覺得聳肩,加上搬重物、打電腦姿勢不良,導致肩膀肌肉突出,身材瘦小卻擁有著壯碩「虎背」而被虧「大隻妹」。曾試著透過瑜珈、矯正帶、按摩改善,但效果不彰。在朋友建議下改到整形外科諮詢,施打肉毒桿菌,肩頸終於得到解脫,痠痛感大幅舒緩。
30多歲護理師小美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常不自覺得聳肩,加上搬重物、打電腦姿勢不良,導致肩膀肌肉突出,身材瘦小卻擁有著壯碩「虎背」而被虧「大隻妹」。曾試著透過瑜珈、矯正帶、按摩改善,但效果不彰。在朋友建議下改到整形外科諮詢,施打肉毒桿菌,肩頸終於得到解脫,痠痛感大幅舒緩。
肌肉有所謂的起始(肌頭)開端,以及停止(肌尾)末端,許多肌肉跨越關節附著在骨頭上。肌肉排毒按摩重視的就是這個肌肉的開端與末端。為了淺顯易懂,就讓我用肌肉的頭與尾這些詞彙來說明吧。肌肉的頭與尾聚集的地方有下巴的下面、鎖骨、腋下、胸口、屁股的凹槽、鼠蹊部,以及膝蓋內側這七個凹處。因為肌肉的頭與尾在這裡跨越骨頭聚集,所以其肌肉的下方聚集了粗血管與神經。只要在肌肉的頭與尾強力使勁,為了不讓肌肉發生損傷,這些地方就有放鬆準備應付衝擊的功能。肌肉只要僵硬,受到一些衝擊就會容易受傷;但只要肌肉鬆弛,就可以吸收損傷不傷到肌肉。因此,肌肉排毒首先按壓這些凹處後,再沿著肌肉開始按摩。只要凹處放鬆了,所有肌肉也會放鬆,所以能夠提高之後的按摩效果。而且,藉由放鬆這裡的肌肉,可以解放夾在肌肉中的粗血管與神經。於是,在血液流動一口氣改善的同時,「活動肌肉提升代謝」的神經傳達就變快了,肌肉的活動也會變好。相反的,要是這些凹處鼓起就必須注意,那是肌肉變僵硬的信號。在意臉部或下巴鬆弛的人就按摩下巴的下面;在意頸項或肩膀的人就按摩鎖骨;上臂如果像蝴蝶袖一樣鬆弛就按摩腋下;圓筒沒腰身的體型、在意小腹凸起的人,以及有點吃太多的人就按摩胸口;背部或屁股的鬆弛就按屁股的凹槽;想讓大腿變細的人則按摩鼠蹊部;想讓膝蓋附近或膝蓋下看起來很舒爽就按膝蓋內側。只要根據煩惱按壓凹處,就能放鬆其周邊的肌肉。(本文作者/小野晴康)(摘自/肌肉排毒美體法/健行文化出版)
乍聽之下像是卡通中才會出現的橋段,不過以下舉的例子,卻是實際發生的案例,阮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陳正彥表示,一名二十歲的大學生每天肩關節脫臼,還有人開車打方向盤時,聽到啪搭的一聲,竟然肩關節脫臼,這兩個案例都是典型反復性肩關節脫臼,一般稱為習慣性脫臼的病例。甚麼是脫臼?簡單來說,當骨頭末端脫離關節的位置時就是脫臼,通常是跌倒或骨頭受打擊所造成,最常發生在肩膀、臀部、肘部、指頭、拇指和膝蓋骨,其中又以肩關節是人體最容易脫臼的關節,但先天性肩關節脫臼極為少見,幾乎都是後天如運動或外傷所引起,大致分為三類:(1) 外傷性:因嚴重外傷引起,(2) 非外傷性:主要因關節本身鬆動,(3) 因持續性小外傷引起。陳正彥醫師表示,有大學生因為運動造成外傷性肩關節脫臼,卻沒有用吊帶固定,發現只要肌肉放鬆,肩關節立即脫臼,因為覺得好玩,一再重覆肌肉放鬆、緊縮的動作,但時間一久,只要手一放鬆,肩關節立即脫臼,痛苦萬分,嚴重影響生活及就學。反復脫臼一再發生,不但讓人長年在肩關節可能隨時脫臼的陰影下過日子,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將來更可能變成退化性關節炎,甚至須換裝人工關節,發生脫臼時,會有疼痛、三角肌膨隆消失及肩峰角狀突出引起變形、無法運動等症狀,這時需要照 X 光,一方面看是往那個方向脫臼,一方面確定有沒有伴隨骨折的發生,但更重要的是要檢查有沒有神經、血管的損傷,或腱板的損傷。陳正彥醫師建議,通常外傷性肩關節脫臼發生後,可先採取保守治療,固定二到四周後再進行積極復建訓練,但是保守非手術治療有相當高的脫臼復發率,年紀越輕的病人越易復發再次脫臼,若是演變成反復性肩關節脫臼,因反復脫臼將來可能會變成退化性關節炎,且病人長年生活在肩關節可能隨時脫臼的恐懼中,最好接受手術治療。近年來對肩關節的脫臼病理已探討很透徹,固定方法亦很牢靠,只要作適當關節鏡手術,其成功率在九成以上。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詹仁輝醫師表示,今年的春節假期有九天之久,在連續假期中,有的人安排國內外旅遊或拜年活動,有的人待在家中看電視、上網或打牌,飲食型態跟作息跟平日都不同,等到假期結束,回到工作崗位,多少會出現一些調適上的問題,也就是俗稱的「長假症候群」。收假後,通常都可以慢慢適應正常生活步調,但有些人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例如:一、生理上:提不起勁、疲倦、失眠、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肉緊繃,尤其是額頭、後頸及肩膀的肌肉。 二、心理上:緊張、煩躁、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沮喪。這些症狀會影響工作或學習的效率,為了早一點進入狀況,縮短適應期,詹仁輝醫師建議民眾:一、睡眠要充足二、將服裝儀容髮型打理整齊,看起來有精神。三、收假後,即安排未來一週的工作或讀書計畫,有目標及方向。四、先找簡單的工作,如整理辦公桌及文件,再做較困難的部份,循序漸進。五、寫下心情日記,記錄負面的想法及情緒,找出不客觀的部分加以導正。六、學習漸進式肌肉放鬆法及腹式呼吸,有利身心放鬆。
壓力過大,容易焦慮感到緊張,是不是會覺得肌肉痠痛、頸肩緊繃?但就診醫生又找不出病因?小心是罹患焦慮症。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科診斷準則,若常常對很多事情都容易感到過度擔心,且擔心已經持續至少6個月,加上易怒、不耐煩、睡不好、肌肉痠且緊繃等症狀,可能就是得到焦慮症。代謝型態公司專業心理師王淳表示,焦慮症是一種長期性的精神官能症,患者常被相關症狀長期困擾;他說,有焦慮症的患者,個性通常都是容易緊張、擔憂、壓力大,且容易鑽牛角尖、胡思亂想,許多病患也有睡眠障礙的困擾;焦慮症的治療多是以藥物與心理治療為主,加上認知行為療法,通常會有不錯效果。身心科醫師陳柏妤曾接受優活訪問表示,焦慮症合併的心理治療,通常包含衛教、教導病患自我監測焦慮症狀、學習放鬆技巧(例如漸進式肌肉放鬆運動、腹式呼吸及冥想)、認知的重建(改善病患的悲觀性預期及毀滅性思考)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資料指出,肌肉放鬆治療也很重要,透過生理迴饋儀的訓綀,教導認識身體各部位肌肉的放鬆程度,以減輕壓力感或增強承受能力。(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知識庫)成大醫院精神部網站資料指出,焦慮症也可採用生理回饋治療,生理回饋治療是行為治療的一種,一般而言,治療平均約需8次左右,每次30分鐘,病人即可學會放鬆技巧或透過儀器而找到自己最放鬆時身體的感覺,讓自己頸肩緊繃、手麻、身體繃緊的狀態可以舒緩,而以這種感覺為放鬆的指標,在家進一步自己練習。除了原來的藥物治療外,因病患已學到如何讓自己放鬆的方法,故較不易因慌亂而造成焦慮症狀發生惡性循環的情形。˙怎麼會暈眩到感覺快死了?小心是「恐慌症」發作!˙英歌手精靈女孩即患恐慌症 難以踏出家門一步˙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長期焦慮變憂鬱 女子體重狂降15公斤˙雪隧突然走不下去 幽閉恐懼症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