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

手指腫脹、視力模糊 徒手抓蜘蛛害的!

手指腫脹、視力模糊 徒手抓蜘蛛害的!#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約70歲顏姓婦人家中浴室手掌般大毛茸茸的黑蜘蛛,拿起塑膠袋想將蜘蛛抓起丟掉,沒想到蜘蛛卻咬傷顏婦手指,她嘗試將血擠出,卻感到覺得手指開始腫脹發黑,且漸漸出現視力模糊情形,送醫急救後醫護人員協助傷口處理後目前已無大礙,現留院觀察中。絕大多數的蜘蛛都有毒 只是毒性弱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羅英元表示,咬傷婦人的該蜘蛛應為「長尾蛛」,分布廣,全台各地方都可見,其特色是腹部尾端有兩根特別長的觸角。羅英元表示,絕大多數的蜘蛛都有毒,只是毒性弱,毒性較強的蜘蛛有2類,一是黑寡婦、另一便是長尾蛛。咬傷部位可能出現局部腫脹、軟組織壞死南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洪世昌表示,在台灣大部分蜘蛛咬傷病不會對人體產生重大影響,系統性全身症狀並不常見。須注意的部分反而是後續感染的預防。但是此種大型長尾蜘蛛的咬傷則可能會出現局部症狀如咬傷部位腫脹、軟組織壞死,另外也有少數病例曾經報告有頭暈、嘔吐、複視或麻木等症狀。系統性全身症狀則並不常見。然而由於台灣除毒蛇血清外,並無相關蜘蛛的抗毒血清,臨床治療以支援性症狀治療與嚴密觀察為主。如果患者遭昆蟲咬傷後持續覺得不適,應至醫院由專業醫護人員協助醫療處置,避免延誤就醫造成更大的遺憾。洪弘昌院長也提醒民眾,夏季天氣炎熱應提防毒蟲出沒,尤其在戶外時應多加注意,盡量穿著長袖衣褲,預防被蟲蛇咬傷。           

甩開運動不便 近視雷射手術增5成

甩開運動不便 近視雷射手術增5成#視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風氣漸盛,越來越多人喜歡運動,為了擺脫戴眼鏡從事運動的不方便,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有高達5成的近視患者詢問近視雷射手術,像是高小姐就是其中一例。近視雷射手術後 享受運動更快活高小姐表示,因為雙眼視差達500度,戴眼鏡運動時感到頭暈,後來改戴隱形眼鏡,卻容易感到眼睛乾澀;如果不戴眼鏡運動,又看不到教練動作,讓她感覺非常不便,最後決定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終於能夠盡情享受運動。角膜地形分析系統 精準矯正度數近視雷射手術發展至今,安全性非常高,搭配最新的角膜地形分析系統,可精準算出個人化矯正度數,在提升視力品質同時也能降低光暈、眩光的問題。陳威霖院長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熱愛運動的近視族群,選擇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目前手術方式以無刀飛秒為主,手術時間約15分鐘,手術當天休息4至5小時,隔天就能正常上班,恢復清晰的視力。無刀飛秒雷射手術 復原快、安全性高不少民眾以為夏季容易流汗,可能不適合接受近視雷射手術。陳威霖院長強調,透過無刀飛秒雷射手術,不但復原快、安全性也高,患者完全不用擔心術後傷口的問題。抗老花晶體置換術 同時解決5大問題陳威霖院長也說,若近視族群患有老花及白內障,也可考慮抗老花晶體置換術,可同時改善白內障、老花、散光、近視或遠視等視力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視力模糊要當心!黃斑部病變恐致失明

視力模糊要當心!黃斑部病變恐致失明#視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人口失明的第三大原因即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被認為是類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一種特殊黃斑部病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吳廷郁表示,「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目前罹病原因不明,可能與脈絡膜層結構或其血管構造異常有關,好發於中老年人,臨床上就有一名65歲男子,因突然視力模糊至醫院就診,經檢查後確診罹病,趕緊接受治療並合併眼內注射療法,視力也大幅進步。眼底的不定時炸彈! 血管破裂恐喪失視力吳廷郁醫師解釋,「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主要是脈絡膜層的血管出現病變,眼底有不正常的網狀血管構造或是息肉狀的血管組織,導致患者視力變差、視線扭曲,若不小心血管破裂出血,嚴重者可能會喪失視力。過往的患者大多被診斷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由於現今影像科技的發達以及對此疾病的認識,能透過螢光血管攝影(FAG)加上循血綠眼底攝影(ICG)做更精確的診斷,及早治療降低疾病的影響。新型抗血管新生抑制劑 挽救「視」界吳廷郁醫師指出,部分病灶可用雷射光凝固治療。不過病灶若在黃斑部中央,對於視網膜的傷害很大,就必須利用光動力療法(PDT)以及抗血管新生抑制劑(Anti-VEGF)來治療。而前者若反覆施作對視網膜仍可能有永久性傷害;後者安全性相對高,惟治療次數可能較多。醫師強調,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建議在治療前與主治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方式,也提醒,「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復發率高,應定期回診追蹤與治療。年長者可自我檢測 注意黃斑部病變徵兆吳廷郁醫師也呼籲民眾,平時應該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避免過量陽光曝曬,適時配戴太陽眼鏡。此外,長輩也可利用方格表或家中磁磚自行檢測,一旦發現視力變差、視線模糊、扭曲時,小心可能罹患黃斑部病變,應立即至眼科檢查並治療。(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 

眼前突然霧茫茫 竟是視網膜剝離

眼前突然霧茫茫 竟是視網膜剝離#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度近視民眾要當心,視網膜剝離恐隨時找上門!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上班前突然感到右眼出現煙霧籠罩,霧濛濛的影像讓視線模糊,沒想到就診後醫師指出該名男子的右眼視力極差,僅能於30公分左右距離辨識手動。經散瞳檢查,發現患者除了明顯玻璃體出血外,視網膜上方有一裂孔並於裂孔周圍有視網膜局部剝離的狀況,趕緊安排手術治療。視網膜變薄範圍擴大有可能失明視網膜剝離患者有可能出現飛蚊症、視野缺損、視線有閃光等症狀,衛福部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表示,視網膜剝離指的是視網膜神經層與下方的色素層分離的現象,若不處理任其範圍擴大有可能會導致失明。由於視網膜本身有變薄之處,再加上玻璃體變質液化,形成牽扯的力量,可能進一步引發視網膜剝離。何建賢主任提醒,視網膜剝離屬眼科重症,需要即時、積極的治療,否則可能會造成視力永久的損傷。高度近視、有視網膜剝離家族史、曾經動過白內障手術摘除水晶體、眼球或頭部受過劇烈撞擊、曾眼內發炎、周邊視網膜退化變薄、另一眼有裂孔或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等皆是產生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子。術後2至4週要避免劇烈運動何建賢主任提到當裂孔產生時,可利用雷射或冷凍治療。2種治療目的都是在視網膜裂孔周圍形成瘢痕組織,使裂孔周圍之視網膜與其下組織焊合在一起,防止視網膜剝離的發生。但何建賢主任也提醒術後2至4週要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是身體的碰撞及頭部快速擺動更應避免,直到瘢痕足夠強固。院方提醒高危險病患須定期安排視網膜檢查,每半年或一年至眼科進行散瞳檢查眼底,若發現有可疑病變應即刻處置,避免後續衍生視網膜剝離,視力受損的憾事。

神奇!嬰兒出生4天已經會認人

神奇!嬰兒出生4天已經會認人#視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1 嬰兒從何時開始會認媽媽?我家小孩出生才半年,只要一靠近,他馬上會發現我。我對他笑,他也會以微笑回報我。我不認為嬰兒的視力有這麼好,那麼他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分辨自己的媽媽和陌生人?出生4天已經可以分辨媽媽與陌生人孩子的視線雖然看起來有點呆滯,卻可以認出「媽媽」!雖然有人說剛生下來的嬰兒「眼睛是看不到的」,但其實嬰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已經可以辨別明暗,出生以後,眼睛可以看得見,只是嬰兒的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無法確實處理從眼睛進入大腦中的資訊,所以才會看起來嬰兒似乎都呆呆的。嬰兒的視力程度約在0.02左右,能模糊地看出物體的輪廓,卻無法掌握住物體的形狀與空間位置。而且因為嬰兒不太能分辨顏色,看到的會是黑白、模糊的平面世界。但是,即便處在這樣的狀況下,嬰兒在生出後沒多久,仍可以分辨誰是媽媽。從前有一個實驗數據顯示,出生4天的嬰兒可以快速分辨自己媽媽與陌生女性長相,他們會用比較久的時間看著媽媽的臉。對嬰兒來說,媽媽除了可以幫助他們生存,還是他們與這個社會連結的重要人物。他們會和媽媽長時間相處,當然最初很快就會能夠分辨媽媽的長相。4個月大以後可以辨認常見的臉那麼,嬰兒是怎麼認出媽媽呢?應該有很多媽媽都有過以下的經驗:「我換了髮型,寶寶看到我會哭。」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麼看來,表示嬰兒還是無法辨認媽媽的臉嘛。」其實出生後2個月左右的嬰兒,會用髮型、輪廓等部分資訊來辨認媽媽,若是媽媽戴了帽子或是換了髮型,他們會一下子認不出媽媽。嬰兒要到能掌握住臉部「全體」、能記憶之後,才能認出換了髮型的媽媽。雖然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差異,但大多都是在4個月大以後。而且到了6~8個月左右,他們會變得可以辨認媽媽、爸爸或是常見的臉。嬰兒除了利用視覺,也會充分利用嗅覺、聽覺以及觸覺來與外界溝通。媽媽的聲音、氣味以及與嬰兒的肌膚接觸等,對嬰兒來說都是重要的提示。(本文摘自/教養,從讀懂孩子的心開始/世茂出版)

避免無痛失明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

避免無痛失明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眼睛發育期,6歲是關鍵!一名3歲半的孩童看卡通時常瞇著眼,走路時也常跌倒,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此名患者視力極差,再不治療就會變弱視。眼科醫師提醒,多數幼童的視神經發育會在6歲結束,如果在7歲以後才發現、治療,改善空間已經很小,幾近無效。發育不全造成視力不良 是不可逆的症狀不過,到底什麼是「弱視」?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弱視如同「無痛的失明」,意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眼睛漸漸喪失擁有正常視力的機會,是發育不全造成的視力不良,也是一種不可逆的症狀,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矯正來挽救。一個已經被診斷為弱視的13歲孩子,矯正後視力是0.7,就表示不論戴眼鏡或手術,最佳視力只能達到0.7。如果他在6歲前發現,有可能針對病因成功治療1.0,但若不幸忽略,6歲後即便能改善,提升的程度也不大。假設他後來得了近視,可以用眼鏡或手術矯正的只有「近視度數」的部分,因為弱視的關係,矯正後最好的視力也只有0.7。弱視是「發育」問題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解釋,孩子6歲前的眼睛是遠視眼,此時焦點是落在眼球之後,尚無法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在發育過程中,光源的刺激仍需充足且路徑正確,才有助發育,當刺激不足,視神經、大腦的發育不夠,就無法形成良好的視覺。孩子懂得分辨方向 就可到眼科做眼睛檢查經過統計,弱視的自然發生率約是3~5%,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實際反應在生活中,是每一班(約40人)的孩子中,就有2個,比率並不低!6歲之前是眼睛發育的黃金期,需要「正確、充足」的光線刺激、動態刺激,來「訓練」視覺系統的形成,所以發育緩慢的現象最好能在幼稚園階段,或更早就發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說是唯一的療法。 陳瑩山醫師建議,當孩子到了2歲半、3歲左右,懂得用手正確地比出上、下、左、右時就可到眼科要求做眼睛檢查。尤其是不善表達的小孩,若出現頻揉眼睛、瞇眼或歪頭看東西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睜一眼閉一眼 視物扭曲快就醫

睜一眼閉一眼 視物扭曲快就醫#視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眼睛的構造非常複雜,雖然都是視力問題,但卻有很多不同的病況,從近視、遠視、斜視、散光、老花,到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部病變,且治療方法也都不同;尤其是黃斑部病變有好多種,治療方式也有兩種。醫師並提醒,如果單眼視物發現影像扭曲,就要及早就醫,針對不同的黃斑部病變,必須對症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睜一眼閉一眼檢查 黃斑部病變速治療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蔡裕棋表示,黃斑部病變有非常多種,常見包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黃斑部病變、黃斑部水腫、黃斑部皺褶、黃斑部裂孔等,民眾可睜一眼閉一眼檢測,若發現有視物扭曲的情形時,應盡快就醫,一旦確認有黃斑部病變,就要盡快治療。治療方法有手術和打針 老化造成以針劑治療至於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則是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可手術,其二則是只能打針;蔡裕棋主任指出,如果是老化造成的黃斑部病變,就只能用針劑治療,例如老年黃斑部病變、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糖尿黃斑部病變、視網膜血管阻塞合併黃斑部水腫,主要以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黃斑部皺褶或裂孔 可用手術治療可以採用手術治療的則是黃斑部皺褶、黃斑部裂孔;蔡裕棋主任解釋,如果是因為黃斑部上增生膜或拉扯引起的病變,就會以玻璃體切除合併薄膜撕除手術,目前可透過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檢查,以及最小切口的微創視網膜手術,如果一發作就進行手術治療,可以使視力恢復到1.0。(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視力模糊易躁動 恐為兒童缺血性中風

視力模糊易躁動 恐為兒童缺血性中風#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9歲的小家在一次體育課後被發現意識不清躺在操場上,在同學攙扶下才勉強用右腳走回教室,送醫被診斷為動脈血管病變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在治療及復健後,已可在輔具使用下自行行走。65%的患者卻會留下永久的動作障礙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余文豪指出,兒童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率不到成人的1/30,每年每10萬兒童約有2~13例,但65%的患者卻會因此留下永久的動作障礙,余文豪醫師表示,兒童缺血性腦中風的成因與成人大不同,成人的缺血性腦中風主要與本身的慢性疾病相關,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兒童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分為動脈血管病變、心因性疾病,及血液方面相關疾病。其中,動脈血管病變為最大宗,約占50%。這些動脈血管病變,一部分是先天性的血管異常,因此不容易特別作預防,而另一部分則是由自體免疫疾病或是感染所引起,因此有相關病史的家長則更需要注意神經學症狀的表現,並針對根本的疾病作良好的控制來預防腦部受到影響。兒童患者常伴隨不特定的症狀如視力模糊、抽筋根據國外統計,兒童缺血性腦中風從症狀發生到確診平均要花費24小時,且余文豪醫師指出,兒童患者的臨床症狀常以一些不特定的症狀表現,如:躁動不安、行為改變、感覺異常、頭痛、視力模糊、抽筋、運動失調等,且年紀越小病人的表現越不典型,因此必須倚靠家長的良好觀察及醫師的警覺性才有機會及早診斷。臨床上懷疑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需要影像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並排除其他病因,目前首選為腦部磁振造影合併磁振造影血管攝影,可以在栓塞發生幾分鐘就顯現腦部的病變及血管變化,但其檢查需要花費數10分鐘,對於無法配合的兒童,常需以全身麻醉來加速檢查的進行。而腦部電腦斷層雖可快速取得影像,但其缺點為不易查覺早期或是太過細微的病變。20-60%兒童有復發的可能余文豪醫師表示,目前兒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多從成人的治療準則延伸來,年紀大於2歲且發病到確診時間小於4.5小時的兒童,在無相關禁忌症情況下,會考慮以靜脈注射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t-PA,tissue plasminagen activator),加速血栓的溶解,以減少神經的傷害。不過因為早期診斷的困難,統計上只有不到2%的兒童患者符合接受t-PA的條件。余文豪醫師提醒指出,第一次缺血性腦中風發作後,可能會造成後續肢體無力、癲癇、動作異常及頭痛等的後遺症,且根據不同的成因,有20-60%兒童有復發的可能,因此需要長期門診追蹤,並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以避免復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