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研究:手機放床頭充電 「指示燈號」會讓人變胖

研究:手機放床頭充電 「指示燈號」會讓人變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起床,早已不像過去那般浪漫,只要睜開眼的第一時間,看見喜愛的另一半,就會覺得心安,因為智慧型手機,早已取代一切,成為睜開眼必須第一眼看見的另類情人,也因此多數人會選得把手機放在床頭充電,方便醒來手一伸,就可滑滑滑,但根據西班牙的最新研究卻發現,手機放在床頭充電,恐怕會使人體變成易胖體質!只要有一點微光 退黑激素分泌就會受影響此研究來自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研究指出,手機充電的微弱顯示光源,會進一步影響到退黑激素的分泌,使身體變胖。退黑激素能幫助身體建立良好的新陳代謝機制,也能控制身體的發炎症狀,但只要一點微光,就會阻礙退黑激素的分泌,例如,手機充電燈號、筆記型電腦燈號與電視等等。研究人員指說,現代人白天上班久坐,也不乏高熱量食物下肚,倘若夜間退黑激素的分泌又受到影響,將會打亂正常的新陳代謝,進而使身體容易變胖。也因此建議人們睡覺時,務必創造一個全黑的環境,才能不干擾退黑激素的分泌。

樂閱讀/辣椒素促進新陳代謝 改善虛冷、肥胖

樂閱讀/辣椒素促進新陳代謝 改善虛冷、肥胖#肥胖

具有刺激辣味成分的辣椒是全世界都在使用的辛香料之一。由於辣椒素的辛辣成分會促進消化、幫助血液循環及體脂肪燃燒,所以能改善及預防食欲不振、虛冷、肥胖。另外,刺激的辣味能控制鹽分,所以也能預防高血壓。比起乾辣椒,生辣椒更能攝取到維生素A、C及礦物質。小青龍辣椒雖然沒有什麼辛辣味,但也是辣椒的一種,它富含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辣椒與油相當搭配,也能緩和青臭味。若先劃上幾刀再加熱,可防止內部空氣膨脹導致破裂。與肉類或魚類等蛋白質一同拌炒,有增強體力的效果。但是,食用過多辣椒會造成腸胃負擔,必須酌量攝取。小青龍辣椒炒魩仔魚紫蘇/小青龍辣椒+青紫蘇(β-胡蘿蔔素)+魩仔魚(鈣質)=預防動脈硬化。材料(2人份)/小青龍辣椒1袋、青紫蘇3片、魩仔魚2大匙。A:赤紫蘇香鬆(巿售品)1小匙、砂糖、醬油、酒各1小匙、麻油1小匙。作法/1)辣椒洗淨,去除蒂頭,用刀子劃上幾刀。洗淨的青紫蘇切細,浸泡在水裡後將水分瀝乾。2)平底鍋倒入麻油加熱,辣椒放進鍋內快炒。所有的辣椒都沾附麻油後,再加入魩仔魚及A料,拌炒1~2分鐘,盛裝至碗盤,再擺上青紫蘇即可。食材營養搭配表/• 辣椒+紅椒(椒紅素)or洋蔥(大蒜素)or雞肉(維生素B6)=預防動脈硬化。• 辣椒+鰤魚(蛋白質)or大蒜(大蒜素)or柴魚(菸鹼酸)=促進血液循環。• 辣椒+豬肝(鐵質)or黃豆製品(蛋白質)or海苔(鎂)=防止貧血。• 辣椒+鰻魚(維生素E)or牛肉(蛋白質)or毛豆(維生素B1)=改善虛冷。• 辣椒+鰹魚(蛋白質)or木耳(膳食纖維)or南瓜(維生素A‧C‧E)=提升免疫力。• 辣椒+銀鱈魚(維生素A)or雞翅(膠原蛋白)or空心菜(維生素A‧C‧E)=美容肌膚。• 辣椒+豆包(維生素E)or胡蘿蔔(維生素A)or櫻花蝦(鈣質)=防止老化。• 辣椒+萊姆(檸檬酸)or豬肉(維生素B1)or蔥(大蒜素)=促進食欲。(本文作者/松村真由子)(摘自/天然ㄟ尚好!精挑食輕養身/台灣廣廈出版)

研究:用餐速度快 恐增4.4倍肥胖風險

研究:用餐速度快 恐增4.4倍肥胖風險#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普遍民眾總是說吃飯時不要狼吞虎嚥,應細嚼慢嚥,才不會容易噎到,甚至造成消化不良等問題發生,且根據日本有項研究指出,若是吃得快恐有變胖風險,且效果還比吃得飽或吃油膩食物來的明顯。該研究主要是岡山大學從2010年起,針對新生進行問卷調查,例如:身高、體重、用餐速度、飲食偏好等,但其中並不包括身體指數超過25的學生。而這群學生接受完問卷3年後,在為他們進行身體健康診斷,結果發現1314人中,有38人達到肥胖標準。男性吃得快 肥胖風險是女性的2.8倍研究人員表示,吃飯若是吃的快,肥胖的風險將會是其他人的4.4倍,雖然愛吃油膩物、吃的太飽都與肥胖有關,但在這次的研究裡,卻沒有發現明顯風險數值,此外,也將參與這次研究的學生性別進行比對,結果發現男性吃飯過快的肥胖風險是女性的2.8倍不僅如此,研究人員也強調,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本來就會跟著變胖,但若是在年輕時,改變飲食習慣,吃的慢一點,是有助於預防未來罹患代謝綜合症等生活習慣病。

樂閱讀/肥胖帶來的5種健康問題

樂閱讀/肥胖帶來的5種健康問題#肥胖

有一句俚語:「小時候胖不是胖」,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根據臨床追蹤調查,身材肥胖的學齡兒童,有50%的機率將來成人仍為肥胖者;青少年時期身材肥胖者,則有75%的機率將來成人仍為肥胖者。這是因為成長階段的肥胖,除了脂肪細胞的增大外,連脂肪細胞都會增多,脂肪細胞的增大可以藉由節食及運動來縮小;但脂肪細胞一旦增多,就幾乎不能改變了,所以正確的說法應為「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才對。前面講到過度肥胖除了可能影響轉大人之外,研究顯示,從小就肥胖的孩子,將來長大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不孕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的機率會較一般人要高。1)心血管疾病方面/研究顯示肥胖兒童的血壓要比同齡體型正常者要來的高,而少年肥胖者在成年後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要較少年非肥胖者機率高上9~10倍;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高上2倍。2)骨骼系統/在青春期前,生長板尚未密合,本應還有成長的空間,但肥胖容易骨骼負荷過重,不但影響長高,甚至造成骨架異常。再加上因體重負荷過大,造成脛骨彎曲的例子亦有所見,甚至有腰痛、膝痛、走路不穩等症狀,都是因過度肥胖所引起。3)內分泌系統/嚴重肥胖的孩子會常伴隨有胰島素抗性的現象,所謂胰島素抗性便是指人體中利用、儲存和產生能量的組織無法和胰島素正常反應,造成糖分在血中含量偏高,再加上高血脂的現象,成人後便有較大機率罹患糖尿病。4)腸胃系統方面/過量的膽固醇,可能造成膽囊結石,而肥胖者亦常見有「肝包油」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堆積了三酸甘油脂的油泡,若不即時控制,將來可能會演變成肝炎、肝癌、肝硬化等嚴重疾病,而青少年時期即為肥胖者,將來發生這類疾患的機率,又較同齡非肥胖者高上1.5倍。5)肺與呼吸功能/臨床上統計約有3成的肥胖兒童會有氣喘,另多數的肥胖兒童肺活量亦較同齡者差。而肥胖的兒童也常伴隨有睡眠品質不佳的情形,因為肥胖的緣故,使咽喉附近的軟骨組織阻塞呼吸道,使上呼吸道變得狹窄,進而引發鼾聲,甚至呼吸中止,於是便常在睡夢中醒來,醒後會恢復正常呼吸,類似情況一個晚上發生個好幾次,影響睡眠品質,就會連帶影響了生長激素的分泌,及早晨學習的精神力、專注力。(本文作者/陳潮宗)(摘自/轉大人/凱特文化出版)

生活忙碌不愛運動 3成國人有肥胖問題

生活忙碌不愛運動 3成國人有肥胖問題#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由於現代人生活繁忙,導致鮮少有機會可以運動,但俗話說的好,要活就要動,只要動起來就能促進身體健康、享瘦人生,就連走路也是一項很好的選擇,也較不會造成肌肉痠痛,使得普遍大眾較能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根據體委會99年運動城市的研究調查顯示,有19.4%的國人是無運動者,54.5%更屬於不規律運動者,其中值得注意的是,BMI指數屬於過重與肥胖的比例,更高達3成。適時運動有助增加於體力 促進身體健康南投醫院洪弘昌醫師表示,肥胖可能引發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臟、腦血管疾病及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等,而慢性病如果控制不佳更會提高致死率。為此,南投醫院更積極辦理各項促進民眾健康的社區活動,並鼓勵醫院員工也能踴躍參與,醫師表示長時間工作壓力大的醫護人員,更應注意自身的保健,利用假日與親人多接大自然,適時的運動才能有好的體力,且員工身體健康才能提高醫療服務品質。

樂閱讀/你的腸道髒了嗎? 小心導致肥胖

樂閱讀/你的腸道髒了嗎? 小心導致肥胖#肥胖

每天「吃早餐」,能讓腸道變乾淨腸道不順、變髒,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便祕」,當食物殘渣或宿便停留在腸道中太久,壞菌或腐敗物質增加,就會使腸道環境惡化,讓腸道變髒。通常進食早餐後,會刺激腸道使其蠕動,而糞便到達一定的量就會刺激直腸壁,促進排便,此時就會感到所謂的「便意」。但是忙碌的現代人,在職場或學校有各種壓力,往往忽略「好好吃早餐並排便」這件事,因此就錯過重要的順腸時間,讓腸道環境不易改善。增加膳食纖維 可加速清潔腸道髒污現代人攝取到膳食纖維的量變少,是導致腸道變髒的主因之一。膳食纖維最主要的功用,是增加糞便量並幫助排便,還能吸收腸道中的水分而膨脹,並結合多餘的老舊廢物,清潔腸道的同時將糞便排出。你的腸道是乾淨還是髒的呢?為了立刻得到解答,我們來確認一下大便的狀態吧!若底下有一項不符合,建議再做次頁的腸道診斷,確認自己的腸道狀態。正常大便的狀態1)顏色是棕色至黃色。2)硬度像牙膏般的半黏稠狀態。3)份量大約是1~2條香蕉的大小。4)粗細雖然和肛門的大小也有關,但一般來說大約和10元硬幣差不多。5)不會太臭,通常1~3天都能順暢的排便。1分鐘檢測你的腸道是否健康你的腸道健康嗎?只要花個1分鐘進行以下測驗,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腸道狀態了,趕快來測試看看吧!□ 容易賴床,早晨沒有空閒時間□ 常常不吃早餐□ 有時會忍住便意□ 坐馬桶5分鐘內還未排便□ 排便後,仍未感到輕鬆□ 大便或排氣很臭□ 曾經3天以上沒有排便□ 有體臭或口臭□ 喜歡肉類或油炸食品□ 蔬菜攝取不足□ 沒有定期運動□ 容易煩惱或心情鬱悶【診斷結果】符合0項的人:腸道很健康 恭喜你!你的腸道環境佳、腸蠕動也十分理想,請維持現在的生活型態,繼續保持下去!符合1~3項的人:腸道狀況普通 腸道勉強算健康,但建議稍微改變飲食或生活型態,才能讓腸道更健康。符合4項以上的人:腸道不健康 腸道環境很差,壞菌數很多,腸蠕動狀況非常不好,需要馬上開始改善。(本文作者/岡田明子)(摘自/自然瘦/瑞麗美人出版)

肥胖、下巴小 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肥胖、下巴小 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睡到一半喉嚨乾醒、痛醒、或嗆到醒來,睡睡醒醒而影響睡眠。醫師說,這些患者常同時有鼻塞、或打鼾,這些狀況便有可能是由「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張欣平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睡覺時,呼吸道出現狹窄,呼吸道會過度振動且水份被帶走,所以有些患者主要是感到睡眠時咽喉乾痛或有嗆到的感覺,常會中途醒來睡不安穩,而來檢查。此症是因鼻塞、軟顎及扁桃腺附近肥大或肌肉鬆弛、或舌根大、下巴小引起。輕微時鼾聲是主要症狀,但患者自己常不知道。患者常因呼吸不順需用力呼吸,就可能會反覆驚醒睡不沉,影響睡眠品質。早晨醒來後也可能會覺得頭痛,以及睡眠時間夠但老是覺得沒睡飽,甚至影響記憶力、易怒。沒治療恐反覆缺氧   造成心血管疾病以男性或更年期後女性居多,體重過重的人更易罹患此症。張欣平醫師說,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會有睡眠時呼吸不順暢而影響睡眠品質的問題,如長期沒治療,因睡眠中反覆缺氧,也可能會對心肺功能造成影響,而出現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因此他提醒常睡不沉,特別是同時有打鼾或鼻塞的人,應接受檢查看看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些人因為都是自己睡,不知是否有打鼾,如果有不明原因的睡眠中反覆醒來,但入睡沒問題,可做睡眠呼吸檢查用儀器協助偵測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主因 醫:高危險族群應定時測量血糖

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主因 醫:高危險族群應定時測量血糖#肥胖

(撰文:談雍雍)(圖片:優活健康網提供)(採訪諮詢: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沈峰志醫師)據衛生署統計,在2012年國人前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五位,顯示國人因糖尿病而死亡的比率確實居高不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即便接受治療也無法痊癒,但若不加以監控,則有可能導致併發症而死亡。國人一直將糖尿病的印象停留在只有老年人才會發生,殊不知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卻逐漸下降。 偏好含糖飲料、速食  糖尿病年輕層下降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沈峰志醫師表示,據糖尿病學會透過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發現,2000年小於40歲的患者約為4.9%,但到了2009年已增加至5.5%,顯示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過去糖尿病患年齡多發病為40歲以上,但現在愈來愈多20多歲年輕人也患糖尿病,主要是肥胖所致。近年來受飲食西化影響,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喜好攝取速食、含糖飲料,提醒身體質量指數BMI若大於24就代表過重,應要小心。 除了肥胖,其他像是有家族史、高血壓、膽固醇偏高、三酸甘油酯過高、低密度膽固醇過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缺乏運動者等,只要符合2項危險因子都屬於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血糖控制不佳  恐提早10年有併發症沈峰志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30幾歲的年輕人,本身患者糖尿病患,但因為飲食及自我管理較差,導致血糖控制不佳,使得自身抵抗力變差,最後竟引發敗血症死亡。據糖尿病衛教學會2011年針對糖尿病患的自我管理控制統計發現,只有約3成的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低於7%的標準,顯示有在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的病患仍不高;而血糖若控制不佳,較容易提早產生併發症,如眼睛、腎臟等病變,恐會提早10年發生。因此,定期的自我測定血糖可做為糖尿病藥物調整及食物控制的依據,並可預防併發症的出現。但是要在何時測量血糖值呢?測量後的標準值又是如何?正確血糖測量●血糖濃度:1)空腹8小時血糖介於100mg/dL,飯後2小時介於140mg/dL,即為標準。2)若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超過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6.5%以上,連續兩、三天以上出現異常數值,且伴隨有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就要當心為糖尿病,其中糖化血色素是一個可知道過去3個月血糖的指標。●血糖測量時間:1)空腹血糖:次日早餐前即空腹8小時的檢測。2)飯後2小時血糖:每一餐吞下最第一口飯後2小時檢測。 但醫師也提醒在家利用血糖機所做的自我檢測,飯前「空腹血糖」恐會與醫院測到的血糖指數誤差約15%(根據ISO15197規定)。因為醫院是用全血分離過後的血漿做為檢測血糖標本,而病患在家扎針採集的是全血。但若家中血糖機測出的數值高於上述標準值,建議仍需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抽血檢查。然而,病患在家中進行測量血糖時,也需注意以下幾點是否有影響到血糖值的準確度,1)病患因採血過程疼痛,而不願天天定時採血;2)採血前對於手部的清潔是否徹底;3)採血用試紙是否過期、折到、受損及受潮;4)採血時所需的血液量足夠與否;5)血糖機在使用後的清潔與維護;6)是否定期校正。當監測的血糖值忽高忽低,甚至變化過大時,對於病患在病情、用藥及飲食上的調整有著不小的影響,因此,當病患進行自我監測時,切勿敷衍了事,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血糖控制+良好生活習慣   可避免成為糖尿病患研究發現,血糖高的人透過減重及飲食控制,3成5的人在10年內可避免進展成為糖尿病,但若完全沒控制血糖,約4成的高危險群會發展成糖尿病。因此,尚未發病但有糖尿病潛在因子的高危險群,若是能有血糖控制的觀念,並付諸改善,是有機會延緩糖尿病發病的時間,甚至不會發病成為糖尿病的患者。沈峰志醫師也呼籲民眾,預防勝於治療,生活習慣還是最重要,平時攝取均衡飲食,最好少鹽、少油、少糖、高纖,養成運動習慣、保持正常體重,早睡早起不熬夜、避免抽菸喝酒,才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