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肺腺癌危險群!不吸菸、女性盛行率高

肺腺癌危險群!不吸菸、女性盛行率高#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0歲女病人咳了約一個月,到診所看病且連續服藥一個月無改善,因氣喘、胸悶、咳嗽而送急診,當時的心跳每分鐘高達150多次,經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病人的右上肺有一直徑約5公分大如網球的肺腺癌腫瘤。病患丈夫已逾90歲,且膝下無子女,擔心無法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所幸這位病人符合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一個半月後肺腺癌縮小到1.5公分,臨床症狀也改善很多。晚期肺腺癌且EGFR基因突變 應第一線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病患診斷為第4期的肺腺癌且合併肺及骨頭轉移,基因檢測後發現是「ALK基因重組」陽性的病人,且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並申請ALK標靶藥物治療。但病人接受第一代ALK標靶藥物治療後產生嚴重腸胃道副作用,故再經健保局審查同意更換為第二代ALK標靶藥物治療,病人接受此治療後除了有顯著治療效果,且有改善腸胃道副作用。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旭崇表示,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名肺癌病人,其中以「肺腺癌」亞型佔大多數。台灣研究報告中,肺腺癌病人約55%比例具有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腺癌且EGFR突變陽性病人應第一線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另外約4至5%比例的肺腺癌病人具有「ALK基因重組」,此類ALK陽性的晚期病人亦應優先以ALK標靶藥物治療。肺腺癌病人 女性盛行率高於男性肺腺癌病人以不吸菸者居多,且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資料統計國內的女性肺癌病人有7成比例都是肺腺癌。目前EGFR基因突變或ALK基因重組皆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使用,亦即此類有找到致病基因的晚期肺腺癌病人,於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可有效延長其「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劉旭崇醫師建議,基因檢測EGFR或ALK為陽性的晚期肺癌病人,建議優先接受對應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因其療效較佳且副作用比起傳統化學治療較低。但最重要的是要有預防醫學的觀念,早期肺癌病人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且存活率高;晚期的肺癌病人則僅能選擇全身性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等。

新型藥物治療 鱗狀細胞肺癌展新機

新型藥物治療 鱗狀細胞肺癌展新機#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59歲翰昇(化名)因咳血來到醫院急診,經X光片檢查及切片後,確診為鱗狀細胞肺癌,且有骨轉移的現象;院方立刻以化療進行治療,但腫瘤情形卻遲遲不見改善,且多次復發讓他難以忍受,一度想要放棄治療。在醫療團隊評估後,改投以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再搭配化療同時進行,才將腫瘤控制穩定,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中。鱗狀細胞肺癌治療選擇少 但仍有一線曙光收治該名患者的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說明,儘管鱗狀細胞肺癌與肺腺癌同屬非小細胞肺癌,但鱗狀細胞肺癌患者能使用的藥物與肺腺癌相比,是少之又少;再者,確診時患者多半已經是晚期肺癌,在手術難以治療及治療藥物選擇有限的情況下,患者多半容易放棄。所幸,目前已有新型新生血管抑制劑能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治療藥物應慎選 符合負擔才能長期治療魏裕峰主任分析,雖然近年晚期肺癌治療較以往已進步許多,但多數治療如標靶藥物皆著重於肺腺癌治療,肺癌患者一旦檢測出罹患晚期鱗狀細胞肺癌之患者,只有化學治療或電療的選項,容易意志消沉且放棄治療。所幸目前已有免疫療法或抑制血管新生劑開啟治療之路。但免疫療法並非人人合適,約略只有兩成的病人有效,且健保不給付,治療費用昂貴,許多家庭皆因此背負更沉重的壓力。魏裕峰主任根據臨床資料指出,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與傳統製劑相比,透過產生更為專一的特異性鍵結,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活化,進而阻斷腫瘤血管的新生,不同以往的血管新生製劑,除了適用於肺腺癌患者,研究顯示,亦能延長鱗狀細胞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隨著免疫療法與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的在台灣獲得適應症,著實為鱗狀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預防肺癌發生 應從拒絕菸害做起魏裕峰主任提醒,55歲以上年長者、有家族史、有吸菸習慣、工作環境暴露在有害物質的民眾,皆為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想避免肺癌纏身,呼籲吸菸民眾應戒菸,而不吸菸的民眾,則盡量避免吸入二手菸,平時出門則可配戴口罩,或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等,若想了解更多肺癌相關資訊可前往「肺癌衛教網」查詢。(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菸害致7成肺癌!女性癮君子風險更高

菸害致7成肺癌!女性癮君子風險更高#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資深藝人「乾爸」乾德門因肺癌過世,他曾扮演過的眾多經典角色,依然深植人心,卻因為菸害永遠離開人生的舞台,除了不捨與遺憾,更提醒必須重視菸害問題,因為菸害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原因。吸菸者罹患肺癌風險高達近2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指出,肺癌的危險因子有吸菸、二手菸暴露、空氣污染、職業石綿暴露、放射線物質氡氣、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炒菜油煙等因素。縱使WHO近來提升室外空氣污染占肺癌死亡貢獻度達25%,但至少7成的肺癌仍可歸因於菸害。我國癌症登記分析資料也顯示,吸菸者罹患肺癌風險為不吸菸者近2倍,且無論男女,吸菸者得到肺癌的危險性都比未吸菸者高,尤其女性風險更大。戒菸找回健康 降低肺癌風險常有人覺得肺癌患者多數不吸菸,而抱著僥倖心態吸菸。會有這樣的誤解,主要是因為我國成年人不吸菸人數是吸菸人數的5倍。在母數較大的情況下,罹癌人數相對下也較多,吸菸者得到肺癌的危險性絕對較高。國民健康署提醒,為自己、為健康,以及周遭愛您的人,趕緊戒菸,共同營造無菸害的環境,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吸菸有害無益,及早戒菸,及早迎來健康人生。

電子煙比一般菸傷「心」?易致腦中風

電子煙比一般菸傷「心」?易致腦中風#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導致5歲以下幼童死亡的第一名是因空氣污染及「二手菸」引發的呼吸道感染問題,每年造成全球57萬幼童死亡。我國每年約2萬7千人死於菸害,等同於每20分鐘就有1人因而死亡。菸煙中有超過7千多種化學物質,其中93種成分為致癌及有害物質,當中15種被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3名吸菸青少年中 2名成為持續吸菸者98年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後,106年成年人吸菸率降至14.5%,國、高中學生吸菸率也下降。但若按年級別分析,國中一年級學生吸菸率從1.4%逐年上升到高中職三年級的9.9%。每10名高三生中就有1名正在吸菸,吸菸青少年約每3名就有2名會成為持續吸菸者。電子煙致咳嗽、氣喘惡化 住院比率增加國、高中學生電子煙吸食率由103年的2.0%與2.1%,竄升至105年3.7%與4.8%,增加近一倍。由於近8成的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容易讓人成癮,健康危害不少於紙菸,根據調查發現,接觸電子煙而住院的比率是接觸普通菸品中毒者的5.2倍,更有爆炸、內含致癌物和毒品等風險。根據報告發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年輕人會增加使用菸品風險,成為持續吸菸者並導致咳嗽、氣喘症狀惡化。青少年若曾在2年內吸過電子煙,嘗試一般菸的機率是沒有吸過電子煙青少年的6倍。而台灣電子煙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王郁揚表示,根據英國公共衛生局電子煙報告指出,沒有證據指出電子煙容易讓年輕人開始吸菸,且英國青少年吸菸率持續下降,青少年菸癮者數量亦減少。電子煙煙霧對吸食者附近的人沒有危害。美國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研究亦說明,電子煙使用率上升,而紙菸使用量顯著下降。王郁揚秘書長強調,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吸菸率統計數據指出,103年至105年間,國中生、高中職學生吸菸率均下降約1.3%、2.2%。為確保兒少健康,建議比照新竹市電子煙自治條例「未滿十八歲者,不得吸菸或持有電子煙。任何人不得供應電子煙予未滿十八歲者。」電子煙是吸菸的入門磚?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吸菸及二手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因,全球約10%心血管疾病歸因於吸菸及二手菸;美國心臟協會表示,經常吸電子煙會使腦中葡萄糖的數量減少,也會破壞凝血因子,比吸菸更容易引起中風與出血,反而更傷「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主任李宏文表示,推估目前有超過5萬青少年正使用電子煙。電子煙是吸菸、毒品的入門磚,正值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一旦接觸,對健康造成的傷害甚大,切莫低估電子煙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女性吸菸率雖維持在3至5%,但5人中有1人使用加味菸,比率甚高。菸品添加薄荷、巧克力、玫瑰等口味,掩蓋一般菸品的嗆辣,吸引青少年、女性接觸或誤以為加味菸較無危害而持續吸菸,成癮或加重菸癮,嚴重影響肺的健康,甚至可能致命。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強調,青少年會接觸菸品往往是因為好奇或受同儕、父母影響,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孩子作息與零用錢使用狀況,並以自身不吸菸為榜樣,營造拒的環境,別讓加味菸造成兒童青少年的人生「走味」。

肺癌骨轉移!醫:月打保骨針防骨折

肺癌骨轉移!醫:月打保骨針防骨折#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多歲的男性肺癌患者,在癌症治療完成一年後,某日突然出現腰痛,回診進行定期骨掃描後發現有轉移跡象,他大感不解,為何半年前定期骨掃描檢查並無問題,短短半年卻出現骨轉移?沒症狀不代表沒事 定期檢查不「肺」吹灰之力保健康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建中指出,從臨床上觀察,肺癌出現骨轉移的發生機率約為30%至70%,且從骨掃瞄時發現骨轉移到病患出現骨頭疼痛感,約需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由於肺癌骨轉移早期不會有特別的症狀,一旦症狀出現,可能已很嚴重,日後發生骨折的機率也高。因此,提高警覺、定期做例行性檢查、及早治療,是預防骨轉移的關鍵。」骨轉移治療目標 一預防二緩解針對骨轉移的治療目標,目前有兩大方向。林建中醫師表示,一方面是從預防來考量,目的在防止日後骨轉移發生時引發的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並避免骨折後需進行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也會評估疼痛程度給予適度緩解,以維持生活品質。林建中醫師說,肺癌的治療除了控制腫瘤增長、延緩惡化所進行的手術、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外,也會一併考量因骨轉移所引發一連串的骨頭問題,因此建議肺癌患者每月施打一次保骨針,來抑制腫瘤所造成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骨質流失,以降低病理性骨折與骨骼相關事件的發生風險。生活品質為重要考量 控制疼痛能增強治療意願「前述肺癌骨轉移患者在施打保骨針後,疼痛症狀舒緩,之後又使用了新的標靶藥物治療轉移的腫瘤細胞,效果不錯;治療兩年後已經沒有疼痛困擾,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林建中醫師強調,雖然標靶藥物對於肺癌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其他的治療輔助,才能降低癌細胞對骨頭的破壞。臨床上可採用的保骨針可分成兩類,包括雙磷酸鹽與單株抗體兩種,其中單株抗體類保骨針已納入健保給付,對患者是一大福音。林建中醫師提醒,肺癌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針對不同型態的肺癌都還是有許多健保藥物選擇,治療成效也都不錯,建議患者別放棄,勇敢抗癌。此外,在治療期間或結束後,要留意少提重物、復健或推拿力道、年齡較長的患者更要小心跌倒。當然,遵醫囑,接受正規的治療,才能真正控制症狀,提升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低劑量電腦斷層 找出早期肺癌小腫瘤

低劑量電腦斷層 找出早期肺癌小腫瘤#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約60歲的廖先生,因胃食道逆流就醫。廖先生不抽菸、生活作息正常,但妻子去年因肺癌逝世,因此也擔心自己有罹肺癌風險。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上肺有2顆分別為0.7公分及0.4公分的結節。肺癌為癌症死因冠軍 年奪9千命進行低劑量經診療及手術切除,廖先生切片檢查確診為肺癌第一期,術後規律回診追蹤,維持正常生活功能。經正子攝影檢查,沒有淋巴遠端轉移,控制良好。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耀麟表示,肺癌為國人主要癌症死因第一位,一年奪走超過9千條人命。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容易失去警覺,經常到了疾病晚期才發現,降低存活率。為了提升治癒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低劑量電腦斷層敏感度高,可檢測出小於1公分的肺部腫瘤,使患者在還沒有明顯症狀時揪出早期肺癌。揪出早期肺癌 提高治癒機會王耀麟醫師表示,肺癌早期因癌細胞未轉移、擴散到遠端器官,手術治療是最好的根除腫瘤方式,有治癒機會。手術範圍小,切除的肺部組織也少,不影響肺部功能運作。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家族病史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群,原因取決於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家中成員若罹患肺癌,其他家屬也需重視、定期安排相關篩檢及追蹤,防範未然。而吸菸、二手菸、烹飪油煙、空氣汙染、曾罹患肺部疾病等也皆是肺癌的危險因子。

肺癌死亡率激增!針灸改善化放療不適

肺癌死亡率激增!針灸改善化放療不適#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王女士5年前發現罹患肺腺癌,合併腰椎與腦部轉移,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倦怠、煩躁,右側偏頭痛,腰酸背痛,癱瘓在床等症狀。經西醫放射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接受中醫針灸,目前狀況控制良好。現已可自行走路不需人扶持,且肺癌病灶從原本12公分縮小只剩下原發點,頭部原本約4公分的轉移也消失。31年內 肺癌死亡率增8.6倍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主任蘇守毅表示,空氣污染、抽菸、長期接觸二手菸、烹飪產生油煙等皆為肺癌的致病因子。肺癌指在氣管、支氣管與肺臟的原發上皮性惡性腫瘤。肺癌長期的存活率比其他癌症為低,以台灣為例,從1969年2000年,31年內肺癌死亡率增加8.6倍。肺癌除了西醫必要的手術需求以及放化療外,中醫治療越早介入越好。針灸治療可提升病人的免疫能力,減輕放化療產生的不良反應,改變患者身體機能失調情形。近年來以中醫針灸治療肺癌,療效極佳,治療可分為3個類型:1)肺癌無明顯轉移且經手術治療/針灸穴位以兩側肩髃、外關(透內關)、合谷、陰陵泉、足三里及太衝為主。2)肺癌合併頭部轉移,接受放化療/針灸穴位為百會、上星、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大抒、肺俞、心俞、膈俞、肝俞。3)脊椎轉移,接受放化療/建議穴位為百會、上星、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肺俞、心俞、膈俞;局部脊椎轉移處上方針刺。化放療搭配針灸治療 減緩不適反應蘇守毅主任表示,針灸穴位應配合電針治療為佳,並依患者體質與需求,輔以中藥調理,中醫藥以改善免疫力及促進食慾為主。飲食主要以新鮮食物及食材為主,切記不要食用罐頭類或醃製食品。胸腔內科陳長宏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建議長期吸菸患者、長期與油煙為伍的工作者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旦發現肺癌,可透過中西醫整合照護,增加存活率。

肺癌速篩檢!ALK陽性標靶健保給付

肺癌速篩檢!ALK陽性標靶健保給付#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蔡女士2年前年被確診罹患晚期肺癌,擔心化療會掉髮、不舒服,一度想要逃避治療。基因檢測確認是ALK陽性的肺癌患者,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治療,治療1年後腫瘤順利縮小。健保署今年11月起放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ALK標靶藥物給付,只要確診為ALK陽性,從一線開始就有健保給付。空污「紫爆」 提高肺癌患者死亡率紫爆不只是空污問題,也提高肺癌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引指出,若長期暴露在PM2.5濃度高達35μg/m3的環境之下,肺癌死亡率將提高至15%。然而台灣地區平均PM2.5濃度高達40.6μg/m3,肺癌死亡威脅高。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未能及早發現,超過5成的晚期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晚期。隨著醫療的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致病基因被發現,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被研發出來,只要及早進行基因篩檢、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就可延長存活期。確診後同步進行多種基因篩檢 增加治療選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非小細胞肺癌早期可進行手術治療,晚期則多採取標靶治療。目前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致病基因有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ROS-1(跨膜受體蛋白酪氨酸激酶),都有標靶藥物可治療。建議癌友確診後同步進行EGFR、ALK、ROS-1基因篩檢,不需重複採取腫瘤樣本、縮短檢測流程,爭取更多治療時間。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第一線使用ALK標靶藥物治療,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0.9個月,較使用化療多3.9個月。因病情所需再使用二線標靶治療,無疾病存活期可達到20個月。目前除ALK陽性一線標靶藥物通過了健保給付,ROS-1基因型首度有一線標靶藥物可使用,晚期肺癌癌友應及早透過基因檢測了解治療選擇,積極對抗肺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