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婦肺癌4期 免疫療法加化療控病情

婦肺癌4期 免疫療法加化療控病情#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羅女士罹肺癌第4期,走路會喘、舉步維艱、生活自理困難而心理受影響。最嚴重時曾經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咳嗽與劇痛,使用強效止痛劑與嗎啡都無法壓制疼痛。經化學治療合併免疫療法後,腫瘤縮小近一半,左肺積水狀況也減少了一半,病情獲穩定控制、重拾生活品質,還可以持續在老人院的志工工作。每40分鐘就有一人確診肺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肺癌已連續蟬聯十年癌症死亡率之首,且每年新診斷出肺癌的人口亦逐年攀升。根據 104年的癌症登記報告,約每40分鐘即有一人確診肺癌。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以往晚期肺癌患者若不具特殊基因突變,或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就僅剩化學治療選項,但治療成效平均僅3成,死亡率高。現有免疫療法,可以依醫囑在第一線治療時併用免疫療法,讓晚期肺癌患者重新掌握機會。無特定基因型且PD-L1表現量高 建議第一線採免疫療法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表示,台灣9成以上的肺癌患者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超過半數的患者確診時都已為晚期。免疫療法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喚醒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上「PD-1免疫檢查點」受到癌細胞壓制的免疫機制,讓免疫細胞可對腫瘤細胞發動持續性攻擊,越早使用免疫治療,效果越好。黃俊耀師表示,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臨床指引,無特定基因型且PD-L1表現量>50%的晚期肺癌患者,建議第一線單獨使用免疫療法治療。但對於無特定基因型且PD-L1表現量低(<50%)的患者,則建議使用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治療。相較傳統治療無法殲滅所有癌細胞,易導致癌症復發,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有互補作用,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亦可活化免疫力,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付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機率。

研究:基層醫師 有無診斷肺癌能力?

研究:基層醫師 有無診斷肺癌能力?#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健保署積極推動「分級醫療與壯大基層醫療」政策;但基層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能力是否夠好,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國外研究發現,基層醫師沒有診斷肺癌的能力,成果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醫療品質與安全》(BMJ Quality & Safety)。真人演員當病患 考驗醫師診斷能力此研究利用媒體互動式網路邀請不同真人演員當病患,依照預先設計的情境,回答醫師的詢問,評估英國基層醫師是否有診斷肺癌的能力。醫師可從網路視窗的下拉式選單,了解病患的基本資料、過去病史、生活型態,以及相關檢查結果,並利用打字問診,例如「有沒有咳嗽?」、「咳嗽咳多久?」「食慾變差?」等問題,再由影片播放病患預先錄製的回答。不同肺癌風險 沒有不同轉介率結果發現,參與研究的227位基層醫師,都沒有診斷肺癌的能力,也無法因為高中低風險而有不同做法。進一步分析發現,42%醫師沒有進一步問診相關症狀;當病患年齡小於50歲、主訴呼吸短促,79%醫師仍沒有繼續追肺癌相關症狀。反之,病患有吸菸習慣、主訴胸痛,95%醫師會詢問是否有咳嗽的肺癌相關症狀;若病患大於65歲、有吸菸習慣,且主訴胸痛,91%會轉介檢查肺癌。疾病盛行率 影響基層醫師診斷能力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呂宗學表示,醫師問診大多是根據貝氏定理邏輯,舉例來說,當病患主訴胸痛時,醫師腦海中會出現冠心病、肺部發炎、肌肉發炎、胃潰瘍或焦慮症等數個可能診斷的先驗機率;接著,詢問一個關鍵問題,例如激烈運動後是否發生胸痛,若病患回答是,冠心病的機率就會提高,而其他診斷的後驗機率就會下降。開發類似系統 做為參考工具呂宗學教授認為,先驗機率大多與疾病盛行率相關,通常肺癌不會列入基層醫師的第一波可能診斷,並給予先驗機率;若是比較普遍的冠心症,基層醫師的轉介率就可能有差異,但解讀結果時仍要小心。他建議,國內可以開發類似系統,作為教育訓練與評價醫師診斷能力的參考工具。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曾子容2.參考文獻:Nguyen LL, et al. Provider-Induced Demand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JAMA Surg. 2017 Jun 1;152(6):565-572.doi: 10.1001/jamasurg.2017.0077.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https://goo.gl/tZYyZC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肺腺癌危險群!不吸菸、女性盛行率高

肺腺癌危險群!不吸菸、女性盛行率高#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0歲女病人咳了約一個月,到診所看病且連續服藥一個月無改善,因氣喘、胸悶、咳嗽而送急診,當時的心跳每分鐘高達150多次,經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病人的右上肺有一直徑約5公分大如網球的肺腺癌腫瘤。病患丈夫已逾90歲,且膝下無子女,擔心無法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所幸這位病人符合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一個半月後肺腺癌縮小到1.5公分,臨床症狀也改善很多。晚期肺腺癌且EGFR基因突變 應第一線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病患診斷為第4期的肺腺癌且合併肺及骨頭轉移,基因檢測後發現是「ALK基因重組」陽性的病人,且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並申請ALK標靶藥物治療。但病人接受第一代ALK標靶藥物治療後產生嚴重腸胃道副作用,故再經健保局審查同意更換為第二代ALK標靶藥物治療,病人接受此治療後除了有顯著治療效果,且有改善腸胃道副作用。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旭崇表示,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名肺癌病人,其中以「肺腺癌」亞型佔大多數。台灣研究報告中,肺腺癌病人約55%比例具有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腺癌且EGFR突變陽性病人應第一線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另外約4至5%比例的肺腺癌病人具有「ALK基因重組」,此類ALK陽性的晚期病人亦應優先以ALK標靶藥物治療。肺腺癌病人 女性盛行率高於男性肺腺癌病人以不吸菸者居多,且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資料統計國內的女性肺癌病人有7成比例都是肺腺癌。目前EGFR基因突變或ALK基因重組皆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使用,亦即此類有找到致病基因的晚期肺腺癌病人,於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可有效延長其「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劉旭崇醫師建議,基因檢測EGFR或ALK為陽性的晚期肺癌病人,建議優先接受對應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因其療效較佳且副作用比起傳統化學治療較低。但最重要的是要有預防醫學的觀念,早期肺癌病人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且存活率高;晚期的肺癌病人則僅能選擇全身性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等。

新型藥物治療 鱗狀細胞肺癌展新機

新型藥物治療 鱗狀細胞肺癌展新機#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59歲翰昇(化名)因咳血來到醫院急診,經X光片檢查及切片後,確診為鱗狀細胞肺癌,且有骨轉移的現象;院方立刻以化療進行治療,但腫瘤情形卻遲遲不見改善,且多次復發讓他難以忍受,一度想要放棄治療。在醫療團隊評估後,改投以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再搭配化療同時進行,才將腫瘤控制穩定,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中。鱗狀細胞肺癌治療選擇少 但仍有一線曙光收治該名患者的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說明,儘管鱗狀細胞肺癌與肺腺癌同屬非小細胞肺癌,但鱗狀細胞肺癌患者能使用的藥物與肺腺癌相比,是少之又少;再者,確診時患者多半已經是晚期肺癌,在手術難以治療及治療藥物選擇有限的情況下,患者多半容易放棄。所幸,目前已有新型新生血管抑制劑能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治療藥物應慎選 符合負擔才能長期治療魏裕峰主任分析,雖然近年晚期肺癌治療較以往已進步許多,但多數治療如標靶藥物皆著重於肺腺癌治療,肺癌患者一旦檢測出罹患晚期鱗狀細胞肺癌之患者,只有化學治療或電療的選項,容易意志消沉且放棄治療。所幸目前已有免疫療法或抑制血管新生劑開啟治療之路。但免疫療法並非人人合適,約略只有兩成的病人有效,且健保不給付,治療費用昂貴,許多家庭皆因此背負更沉重的壓力。魏裕峰主任根據臨床資料指出,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與傳統製劑相比,透過產生更為專一的特異性鍵結,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活化,進而阻斷腫瘤血管的新生,不同以往的血管新生製劑,除了適用於肺腺癌患者,研究顯示,亦能延長鱗狀細胞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隨著免疫療法與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的在台灣獲得適應症,著實為鱗狀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預防肺癌發生 應從拒絕菸害做起魏裕峰主任提醒,55歲以上年長者、有家族史、有吸菸習慣、工作環境暴露在有害物質的民眾,皆為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想避免肺癌纏身,呼籲吸菸民眾應戒菸,而不吸菸的民眾,則盡量避免吸入二手菸,平時出門則可配戴口罩,或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等,若想了解更多肺癌相關資訊可前往「肺癌衛教網」查詢。(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菸害致7成肺癌!女性癮君子風險更高

菸害致7成肺癌!女性癮君子風險更高#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資深藝人「乾爸」乾德門因肺癌過世,他曾扮演過的眾多經典角色,依然深植人心,卻因為菸害永遠離開人生的舞台,除了不捨與遺憾,更提醒必須重視菸害問題,因為菸害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原因。吸菸者罹患肺癌風險高達近2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指出,肺癌的危險因子有吸菸、二手菸暴露、空氣污染、職業石綿暴露、放射線物質氡氣、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炒菜油煙等因素。縱使WHO近來提升室外空氣污染占肺癌死亡貢獻度達25%,但至少7成的肺癌仍可歸因於菸害。我國癌症登記分析資料也顯示,吸菸者罹患肺癌風險為不吸菸者近2倍,且無論男女,吸菸者得到肺癌的危險性都比未吸菸者高,尤其女性風險更大。戒菸找回健康 降低肺癌風險常有人覺得肺癌患者多數不吸菸,而抱著僥倖心態吸菸。會有這樣的誤解,主要是因為我國成年人不吸菸人數是吸菸人數的5倍。在母數較大的情況下,罹癌人數相對下也較多,吸菸者得到肺癌的危險性絕對較高。國民健康署提醒,為自己、為健康,以及周遭愛您的人,趕緊戒菸,共同營造無菸害的環境,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吸菸有害無益,及早戒菸,及早迎來健康人生。

電子煙比一般菸傷「心」?易致腦中風

電子煙比一般菸傷「心」?易致腦中風#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導致5歲以下幼童死亡的第一名是因空氣污染及「二手菸」引發的呼吸道感染問題,每年造成全球57萬幼童死亡。我國每年約2萬7千人死於菸害,等同於每20分鐘就有1人因而死亡。菸煙中有超過7千多種化學物質,其中93種成分為致癌及有害物質,當中15種被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3名吸菸青少年中 2名成為持續吸菸者98年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後,106年成年人吸菸率降至14.5%,國、高中學生吸菸率也下降。但若按年級別分析,國中一年級學生吸菸率從1.4%逐年上升到高中職三年級的9.9%。每10名高三生中就有1名正在吸菸,吸菸青少年約每3名就有2名會成為持續吸菸者。電子煙致咳嗽、氣喘惡化 住院比率增加國、高中學生電子煙吸食率由103年的2.0%與2.1%,竄升至105年3.7%與4.8%,增加近一倍。由於近8成的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容易讓人成癮,健康危害不少於紙菸,根據調查發現,接觸電子煙而住院的比率是接觸普通菸品中毒者的5.2倍,更有爆炸、內含致癌物和毒品等風險。根據報告發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年輕人會增加使用菸品風險,成為持續吸菸者並導致咳嗽、氣喘症狀惡化。青少年若曾在2年內吸過電子煙,嘗試一般菸的機率是沒有吸過電子煙青少年的6倍。而台灣電子煙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王郁揚表示,根據英國公共衛生局電子煙報告指出,沒有證據指出電子煙容易讓年輕人開始吸菸,且英國青少年吸菸率持續下降,青少年菸癮者數量亦減少。電子煙煙霧對吸食者附近的人沒有危害。美國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研究亦說明,電子煙使用率上升,而紙菸使用量顯著下降。王郁揚秘書長強調,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吸菸率統計數據指出,103年至105年間,國中生、高中職學生吸菸率均下降約1.3%、2.2%。為確保兒少健康,建議比照新竹市電子煙自治條例「未滿十八歲者,不得吸菸或持有電子煙。任何人不得供應電子煙予未滿十八歲者。」電子煙是吸菸的入門磚?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吸菸及二手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因,全球約10%心血管疾病歸因於吸菸及二手菸;美國心臟協會表示,經常吸電子煙會使腦中葡萄糖的數量減少,也會破壞凝血因子,比吸菸更容易引起中風與出血,反而更傷「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主任李宏文表示,推估目前有超過5萬青少年正使用電子煙。電子煙是吸菸、毒品的入門磚,正值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一旦接觸,對健康造成的傷害甚大,切莫低估電子煙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女性吸菸率雖維持在3至5%,但5人中有1人使用加味菸,比率甚高。菸品添加薄荷、巧克力、玫瑰等口味,掩蓋一般菸品的嗆辣,吸引青少年、女性接觸或誤以為加味菸較無危害而持續吸菸,成癮或加重菸癮,嚴重影響肺的健康,甚至可能致命。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強調,青少年會接觸菸品往往是因為好奇或受同儕、父母影響,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孩子作息與零用錢使用狀況,並以自身不吸菸為榜樣,營造拒的環境,別讓加味菸造成兒童青少年的人生「走味」。

肺癌骨轉移!醫:月打保骨針防骨折

肺癌骨轉移!醫:月打保骨針防骨折#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多歲的男性肺癌患者,在癌症治療完成一年後,某日突然出現腰痛,回診進行定期骨掃描後發現有轉移跡象,他大感不解,為何半年前定期骨掃描檢查並無問題,短短半年卻出現骨轉移?沒症狀不代表沒事 定期檢查不「肺」吹灰之力保健康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建中指出,從臨床上觀察,肺癌出現骨轉移的發生機率約為30%至70%,且從骨掃瞄時發現骨轉移到病患出現骨頭疼痛感,約需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由於肺癌骨轉移早期不會有特別的症狀,一旦症狀出現,可能已很嚴重,日後發生骨折的機率也高。因此,提高警覺、定期做例行性檢查、及早治療,是預防骨轉移的關鍵。」骨轉移治療目標 一預防二緩解針對骨轉移的治療目標,目前有兩大方向。林建中醫師表示,一方面是從預防來考量,目的在防止日後骨轉移發生時引發的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並避免骨折後需進行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也會評估疼痛程度給予適度緩解,以維持生活品質。林建中醫師說,肺癌的治療除了控制腫瘤增長、延緩惡化所進行的手術、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外,也會一併考量因骨轉移所引發一連串的骨頭問題,因此建議肺癌患者每月施打一次保骨針,來抑制腫瘤所造成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骨質流失,以降低病理性骨折與骨骼相關事件的發生風險。生活品質為重要考量 控制疼痛能增強治療意願「前述肺癌骨轉移患者在施打保骨針後,疼痛症狀舒緩,之後又使用了新的標靶藥物治療轉移的腫瘤細胞,效果不錯;治療兩年後已經沒有疼痛困擾,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林建中醫師強調,雖然標靶藥物對於肺癌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其他的治療輔助,才能降低癌細胞對骨頭的破壞。臨床上可採用的保骨針可分成兩類,包括雙磷酸鹽與單株抗體兩種,其中單株抗體類保骨針已納入健保給付,對患者是一大福音。林建中醫師提醒,肺癌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針對不同型態的肺癌都還是有許多健保藥物選擇,治療成效也都不錯,建議患者別放棄,勇敢抗癌。此外,在治療期間或結束後,要留意少提重物、復健或推拿力道、年齡較長的患者更要小心跌倒。當然,遵醫囑,接受正規的治療,才能真正控制症狀,提升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低劑量電腦斷層 找出早期肺癌小腫瘤

低劑量電腦斷層 找出早期肺癌小腫瘤#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約60歲的廖先生,因胃食道逆流就醫。廖先生不抽菸、生活作息正常,但妻子去年因肺癌逝世,因此也擔心自己有罹肺癌風險。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上肺有2顆分別為0.7公分及0.4公分的結節。肺癌為癌症死因冠軍 年奪9千命進行低劑量經診療及手術切除,廖先生切片檢查確診為肺癌第一期,術後規律回診追蹤,維持正常生活功能。經正子攝影檢查,沒有淋巴遠端轉移,控制良好。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耀麟表示,肺癌為國人主要癌症死因第一位,一年奪走超過9千條人命。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容易失去警覺,經常到了疾病晚期才發現,降低存活率。為了提升治癒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低劑量電腦斷層敏感度高,可檢測出小於1公分的肺部腫瘤,使患者在還沒有明顯症狀時揪出早期肺癌。揪出早期肺癌 提高治癒機會王耀麟醫師表示,肺癌早期因癌細胞未轉移、擴散到遠端器官,手術治療是最好的根除腫瘤方式,有治癒機會。手術範圍小,切除的肺部組織也少,不影響肺部功能運作。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家族病史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群,原因取決於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家中成員若罹患肺癌,其他家屬也需重視、定期安排相關篩檢及追蹤,防範未然。而吸菸、二手菸、烹飪油煙、空氣汙染、曾罹患肺部疾病等也皆是肺癌的危險因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