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基因變異肺腺癌 新標靶藥物副作用少

基因變異肺腺癌 新標靶藥物副作用少#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2歲的沈先生長期臥床,2年前骨頭痠痛、食慾不振,檢查診斷為肺腺癌第4期,有肋膜積水及多處骨轉移。第1代標靶藥物治療後,回復到可以自理。但治療1年後,腫瘤產生抗藥性突變。接受第3代標靶藥物治療後,腫瘤指數明顯下降,骨轉移病灶也改善。標靶藥物治療 存活期延長24個月肺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國內肺癌病人以肺腺癌最多,多數已至晚期。早期肺癌病人以手術治療或放射治療,而晚期肺癌病人以藥物治療為主。晚期肺腺癌病人,若合併EGFR基因突變,藥物治療可考慮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此藥物治療反應率約7成,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0至13個月,平均存活期可延長約24個月。相較化學治療,這些藥物副作用大部分是皮膚疹、腹瀉、甲溝癌等,少有噁心、嘔吐、掉髮、血球下降等令人畏懼的副作用。有了這些標靶藥物,讓這些晚期肺癌的病人有更好的療效。腫瘤基因變異患者 可用第3代標靶藥物然而使用標靶治療的病人,部分患者1年會出現抗藥性,其中5成是因為腫瘤基因內出現基因變異,令第1、2代標靶藥無效,病情轉差,需化療。近年出現了第3代標靶藥物,可治療這種抗藥基因突變的腫瘤。相較化療藥物,有更長的無惡化存活期,且副作用較少,是新治療利器。癌症治療是長期抗戰的歷程,隨著生物科技發展,為藥物治療帶來許多新契機,包括化學藥物治療、標靶藥物治療、甚至是免疫治療,現在都有很多進展,癌症個人化醫療更是未來治療的方向。早期發現、按時治療、定期追蹤,是癌症治療的不二法門。

放射治療搭配新技術 長者罹肺癌有解

放射治療搭配新技術 長者罹肺癌有解#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林先生是菸齡40年的老菸槍,兒孫屢次建議戒菸但積習難改。近年來因長年抽菸,走路都會喘。肺部電腦斷層篩檢發現,左肺上葉有1顆2公分大的腫瘤,切片證實為癌症,決定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處理。年紀大、肺功能差 可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成大醫院放射腫瘤部蔡牧宏醫師指出,手術切除是目前肺癌的標準治療方式。但年紀較大或肺功能差的病人手術風險高,可以考慮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藉由短短數次內給予大劑量的輻射線,對於較小的腫瘤,控制率甚至與手術相當。現代放射治療使用電腦斷層模擬定位,確認體內腫瘤及器官相對位置及大小,為病人量身訂做治療計畫。但是胸部、上腹部的放射線治療由於呼吸起伏影響,腫瘤的位置會跟著移動。以往為了確保腫瘤可以接收到足夠的劑量,都需加大照射範圍才能確實涵蓋腫瘤。3項新技術 解決呼吸引起的治療難處蔡牧宏醫師表示,加大照射範圍,也導致較高的副作用。要解決呼吸對於放射線治療的影響,必須借助最近新發展的各項技術,比起傳統的放射治療,可以減少照射體積約15至20%,醫師對於確實照射腫瘤也更有把握。新技術包括下列3項:1) 4D電腦斷層/4D電腦斷層得以觀察病人呼吸週期中腫瘤與各器官的移動情況,可說是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基礎,是醫師挑選配合的呼吸調控方式的最佳利器。2) 3D表面即時成像系統/病人呼吸時體表會上下起伏,造成治療的誤差。利用3D表面即時成像系統,以攝影機追蹤病人體表,可以追蹤病患的呼吸模式。當偵測到參考點移動,可以暫停治療射束,或計算出新的座標位置,調整治療床至理想定位。3) 腹部壓縮與固定系統/於腹部上方施加壓力,可以引導病人用較小幅度呼吸,降低呼吸所造成的腫瘤移動,但可能造成病人的不舒服。

空汙髒到爆!健康亮紅燈怎麼辦?

空汙髒到爆!健康亮紅燈怎麼辦?#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有發現空氣汙染真的很嚴重嗎?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發現,全台各地空氣品質指標經常達到橘色警戒,甚至有些地方會飆升到紅色警戒。空汙不只是對過敏體質者造成危害,就連一般人也都會受到影響,會使得過敏體質者出現氣喘的嚴重病況,甚至還會導致心臟病和肺癌,進而對健康形成威脅;所以,千萬別小看空氣汙染對於健康的傷害,除了要小心防範之外,更應該要加強自身保健之道。空氣汙染嚴重 首要傷害就是肺對於目前嚴重的空氣汙染,首要傷害就是肺!中醫師李深浦解釋,肺在五行中屬金,而金就是氣,空氣不好,肺無法呼呼到乾淨的空氣,心神會不好,心神就不快樂,至於肺健康的人沒有憂鬱症,因為空氣好,肺氣旺盛,心神就快樂;此外,肺的溫度、濕度足夠,皮膚一定會有彈性,因為肺主皮毛。鼻子過敏、氣喘、風濕性心臟病 和肺的氣化不夠有關而且空氣污染,為何有的人有事、有的人沒事?李深浦醫師分析,這是因為肺的乾燥度與肺的濕度問題,而當肚子裡溫度低、肺的水蒸氣少,就會難以調解血液濃度,至於肺有痰是因為肺部太乾燥,進而造成咳嗽、氣喘與呼吸困難,健康的肺有纖維絨毛清掉肺的汙染,正常肺裡面的氣化液體,能把髒空氣帶掉。鼻子過敏是因為氣不足,沒有熱量,才導致流鼻水,鼻子過敏、氣喘和風濕性心臟病,都是因為肺的溫度太低,肺的氣化不夠,體內產生的體氣不足造成。加強肺部保養 少喝冰水、多運動、多吸收芬多精所以,李深浦醫師強調,對於空氣汙染,大家要多注意肺的保養,少喝冰水、多運動、多吸收芬多精,到空氣良好的地方運動,讓肺加快把不好的東西排掉,腦也會健康,神經系統也會好。雖然空氣汙染無法避免,但可以從自身做起,到近郊走走也是一種選擇,血液循環也會好,大環境大家一起努力,小環境自己創造。空氣汙染是人為因素 大環境需要大家共同保護中醫師李深浦指出,空氣汙染都是人類造成的,PM2.5懸浮微粒會在空氣中很久,極端的氣候以及排汙過程沒道德,空汙就會一直來,這都是人為因素;然而,人會為了生存會有所節制與改變,空汙問題會獲得解決。目前德國有百分之八十都是綠色能源,還有電動車的發明,可見要改變大環境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發揮;台北街頭空氣很糟糕,到處都是臭氣,而當全民都意識到空氣很重要,共同保護環境,相信會否極泰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肺癌ALK精準用藥 救年輕患者

肺癌ALK精準用藥 救年輕患者#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只要提到非小細胞癌,尤其是肺腺癌時,民眾無不聞之色變。肺腺癌因為病程進展速度慢、腫瘤生長位置也較偏,大部分的患者罹癌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而易忽略,等到症狀出現時,多半已經進入第三、第四期了。年輕女性長期咳嗽、睡眠品質差 竟是罹患肺癌所導致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呼吸加護病房主任劉杜鎮提及,曾有一名42歲的女性患者,沒抽菸史卻經常咳嗽,導致夜晚睡眠品質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醫診斷後才發現竟然是肺腺癌患者,且腫瘤已經大到10公分左右。不巧的是,這名女性屬於較少見的EGFR陰性患者,當她知道後非常難過且沮喪。「在澄清醫院的醫療團隊建議下,我們幫她做了ALK檢測,幸運的是,結果為ALK陽性反應,有可相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她因為不想受之後的化療之苦,直接使用新一代針對ALK基因的標靶藥物,治療一週後,腫瘤已經從10公分降為1公分,咳嗽症狀改善、睡眠品質也變好了。」劉杜鎮主任接著說,如今這位女性患者,已經接受三個月的治療,從X光影像看,已經幾乎找不到腫瘤跡象。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獲健保給付 嘉惠全台患者「臨床上若確診為肺癌,通常會先做切片確定癌細胞的種類,對於屬於發生率較高的肺腺癌患者,也都會安排EGFR基因篩檢。」劉杜鎮主任表示,根據統計,國內肺腺癌約有55%為陽性患者,另外45%陰性患者則建議進一步檢側ALK基因,研究發現,ALK基因突變的患者以年紀輕(小於60歲)且不抽菸機率較高,推估與基因、病毒感染、空氣汙染等因素有關。劉杜鎮主任指出,若檢測為ALK陽性患者,早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但因第一代藥物無法穿透腦部,治療一段時間仍有可能出現腦轉移,「在醫藥科技進步下,新一代ALK標靶藥物已克服此問題,可直接穿透腦部消除腫瘤,不需以電療方式治療腦轉移。可喜的是,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目前開始已可獲健保補助給付,不啻為一大福音。」定期追蹤、主動與醫師諮詢討論 是控制疾病的不二法門不過劉杜鎮主任也提醒,任何藥物都有其副作用,但只要定期回診複檢,與醫師諮詢討論後使用,便可讓藥物的副作用降至最低、提升藥物的正面效果,因此不必過於擔心;此外,劉主任建議有肺癌家族史、抽菸史,或者長期以機車代步、於汙染嚴重的場所工作的40歲以上民眾,最好可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以期早日發現肺癌病灶,畢竟唯有提前發現及早治療,才是最好的預防策略。 

蟬聯癌症冠軍!肺癌新檢測助早期發現

蟬聯癌症冠軍!肺癌新檢測助早期發現#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當感覺到身體不適而就醫,大多已是後期或末期,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大大影響治療的效果。近10年來,癌症一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冠軍,而不論男女,肺癌都居癌症死亡的第1名。傳統X光有侷限 肺癌早期發現成關鍵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秉槐表示,即使近年來發展許多新興的晚期肺癌治療方法,但是仍然比不上第一期肺癌(小於2公分的肺癌)治療效果。第一期肺癌經手術切除後,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因此,肺癌在出現症狀前能夠早期發現,一直是醫學界努力的目標。最普遍的傳統胸部X光檢查,可能因腫瘤太小、被遮擋或藏在死角而忽略。國外研究報告發現,透過胸部X光攝影檢查未能全面早期偵測肺癌,當然也無法減少死亡率。電腦斷層可以提供比傳統胸部X光檢查更詳細的影像,但是過去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量過大,無法運用在肺癌篩檢。新電腦斷層還可發現5至8釐米小結節王秉槐醫師說,新的多切式電腦斷層大幅降低輻射量,1次低輻射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相當於4到10張胸部X光檢查,再配合電腦輔助檢測軟體分析,可檢出直徑5至8 釐米小型結節。55歲以上的肺癌發生高危險群,包含肺癌家族史、抽菸習慣或長期吸二手菸者及長期暴露粉塵環境者,建議每年篩檢。肺癌發生的危險因子包括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基因遺傳因素難改變,所以預防肺癌從健康生活型態下手,遠離菸害、避免曝露粉塵環境、改變熱油煎炒的烹調習慣、下廚時使用抽油煙機,調整飲食習慣為高纖低脂,再輔以適當的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的檢查,早期發現,治療肺癌。

肺癌患者福音! 新免疫療法問世

肺癌患者福音! 新免疫療法問世#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肺癌病患鄭媽媽,以往每當化療時,都無法起身下床,歷經嚴重化療副作用、嘔吐、嚴重掉髮,就連嗓子都變啞難受,一度對生命幾乎絕望,後在新一代免疫療法的治療下,治療的過程不再如此難以承受,才讓病情控制現曙光。肺癌早期難發現 成國人死因冠軍肺癌堪稱癌症中的最惡冠軍!不僅是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一名,肺癌常屬晚期發現,也名列國人男女死因第一名,平均不到57分鐘就有1人死於肺癌。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健保給付癌症醫療費用,以肺癌117億最高,但台灣5年來每年仍有逾9千人死於肺癌。顯示肺癌治療方式選擇雖多,但是肺癌病患仍有治療困境。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非小細胞肺癌佔肺癌逾9成,其中只有50%可接受標靶治療,但治療一段時間仍會產生抗藥性。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免疫療法問世讓肺癌治療選擇更完整,但須透過檢測PD-L1表現量篩選病患。近期的新一代免疫療法可應用於第三、四期肺癌治療,不適用標靶的病患,無論PD-L1檢測結果如何皆適用。新一代免疫療法 副作用少、存活期長高尚志理事長補充,原先的免疫治療相較傳統化療,顯著降低治療的副作用,卻可能引起免疫系統對於正常組織的攻擊,比例雖低,但仍可能發生肺炎、肝炎、腸炎。一旦肺炎發生,就須暫停免疫療法治療肺炎,若反覆發生,肺癌無法完整治療。新一代免疫療法引起肺炎的機率低,且可顯著延長肺癌病友存活期。高尚志理事長叮嚀,肺癌病患除了應遵循照醫囑、定期回診,也需多喝水、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更要確實戒菸,且像是對呼吸道有刺激的環境:空氣汙染、油煙、二手菸、石棉等也需避免,而若有呼吸道不適的狀況發生,一定要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輕忽。

6成肺癌患者腦轉移 新標靶成功突破

6成肺癌患者腦轉移 新標靶成功突破#肺癌

(優活健康網/綜合報導)肺癌屢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大多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且診斷不易,導致發現時已為中晚期,而且腫瘤容易轉移至腦部,亦使治療更加艱困。根據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病人在確診時已合併有腦轉移,甚至經一線標靶治療,仍有六成的患者發生腦轉移,面對棘手的轉移問題,藥物能否進入腦部治療病灶,遂成為治療上的重要考量。精準基因檢測 揭開治療新里程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指出,近十年來醫學不斷進步,肺癌的治療突飛猛進,透過精準基因檢測,找到適合的標靶如EGFR、ALK等,使用相對應的藥物,可使治療成效提升,延長患者存活期。目前針對ALK基因突變患者,已有新款標靶治療核准上市,不僅治療成效卓越,對於延緩腦轉移、消除腦部病灶的功效也十分顯著。新款ALK標靶 腦轉移與否療效皆高蔡俊明主任進一步補充,在今年ASCO大會上,發表新款標靶作為第一線治療成果,患者的無疾病存活期可高達26個月,而9月剛結束的ESMO大會上,再度發表其為期一年的治療數據,治療前未合併腦轉移之患者,累積腦部疾病惡化的發生率,舊標靶約為30%,新標靶則僅4.6%;若治療前已合併腦轉移之患者,舊標靶有近60%患者有腦部疾病惡化,新標靶則僅16%,可顯示其對腦部轉移的治療成效高。臨床重大突破! 六成患者腦腫瘤消失除此之外,新標靶藥物進入腦部的比例相當高,蔡俊明主任說,相較於舊標靶藥物治療,僅一成患者達到腦腫瘤消失,且維持時間少於四個月;新標靶卻有高達六成患者達到腦腫瘤消失,且可維持13個月以上,是一臨床重大突破,種種數據皆顯示,新款標靶未來可望晉升第一線治療。篩檢不分年紀 定期追蹤提升成效蔡俊明主任也提醒,EGFR或ALK基因的突變,最容易出現在肺腺癌的病人身上,其中ALK基因突變之患者,大多無抽菸習慣且年紀較輕,民眾應定期篩檢以期能及早發現,才能即時治療;另外,肺癌患者應每3到6個月在健保給付下追蹤腦部影像,不管有無腦轉移,務必聽從醫囑積極治療,以提升治療成效,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肺癌免疫療法 半年存活率達80%

肺癌免疫療法 半年存活率達80%#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到57分鐘即有1人因肺癌死亡!根據衛福部2016年癌症死亡人數統計顯示,台灣肺癌死亡人數近30年成長5.7倍,5年存活率不到2成,到晚期存活率更低於5%。每一年全球更有約150萬人死於肺癌,因此肺癌的治療方式也在近幾十年來快速的發展。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一名83歲老先生因發燒呼吸喘住院接受治療,意外發現右下肺有一個5.7公分大的肺部腫瘤,經切片證實是晚期肺腺癌,接受約3次的免疫療法後,可以發現腫瘤大小縮小了將近1公分。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舒帆表示,除了傳統的開刀和化學治療方式外,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以攻擊癌症細胞的免疫療法也是近幾十年來肺癌治療的一大突破。鄭舒帆醫師表示,正常人體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讓身體處於平衡的狀態,可避免產生過強的免疫反應以傷害正常的細胞。但是,腫瘤細胞通過抑制免疫檢查點蛋白讓這個機制被轉換到低下,使得腫瘤細胞可以過度的成長。免疫療法是為了要重新打破這個僵局,透過減少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抑制的作用,重新喚醒免疫系統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6個月的存活率可以達到80.2%目前靠著免疫治療,平均6個月的存活率可以達到80.2%,一年半為43%。而化學治療半年的存活率為72.4%。除此之外,免疫療法也和傳統的化學治療相比也有著明顯較低的副作用。鄭舒帆醫師表示,目前也有許多臨床研究結合了免疫療法和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等,而已經有臨床試驗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效果更好。 由於免疫療法的出現,讓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朝精準醫療又邁進一步,但因為腫瘤特性的不同,雖然免疫療法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使用,但通過配合醫師安排的檢測,找出目前醫療上最適合每一個病人的治療方式,是肺癌治療的新里程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