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8旬嬤母親節前夕 肺癌細胞竟消失

8旬嬤母親節前夕 肺癌細胞竟消失#肺癌

昨天是溫馨的母親節,您有送母親什麼禮物了嗎?對83歲的陳女士來說,孝順的兒子送給她最佳的母親節禮物,那就是「健康」。去年12月底,陳女士被告知罹患肺癌,因不想牽拖晚輩,她堅持放棄治療。但兒子陳先生為了說服母親治療,不惜下跪懇求老母,孝心終於讓陳女士同意接受光田癌症中心安排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療程。就在母親節前夕,檢查確定癌細胞竟已完全消失,母子高興得擁抱在一起,也特別感謝醫療團隊幫助他們再度擁有失而復得的幸福。陳女士家住伸港,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問題。去年底突然開始咳嗽不止,老人家以為是感冒,僅到附近小診所就醫,但因為症狀遲遲未改善,12月底在兒子陳先生的陪同下到光田醫院看診,一檢查竟發現右上肺葉有3公分左右的腫瘤,確定是罹患了惡性肺腺癌。患者陳女士思前想後,不想增加晚輩的經濟負擔,加上自己年歲已高,又有心臟病和高血壓,治療風險實在太大了,所以決定放棄治療。但是兒子愛母心切,苦苦哀勸母親別放棄治療,情急之下甚至下跪懇求,終於感動了慈母心,點頭答應接受院方醫療團隊建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療程期間陳女士的生活品質如常,不到半年,體內的癌細胞就完全消失了。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解釋,所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rereota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又俗稱光子刀,它結合了強度調控放射治療與影像導航技術,可使用高劑量,更精準、有效率的照射在腫瘤部位,並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傷害。比起長達6~8週,治療次數多達數十次的傳統放療,這項放療療程只需3~5次治療,療程縮短許多,也省去患者不斷往返醫院的奔波之苦。從各方面來看,都能讓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項治療技術針對肝臟、肺部、腦部較早期的癌症治療最為適合,更提供了高齡體力差、有心血管疾病、手術治療風險高的患者一個不錯的新選擇。王銘志主任指出,在許多高齡民眾的傳統觀念中,罹患癌症就好像被宣告了死刑一般,門診中常遇到高齡患者選擇放棄積極治療。他特別要鼓勵民眾,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這樣的觀念應該要被打破了,以肺癌來說,只要能早期發現,即使是高齡或身體狀況不適合開刀的患者,也能透過最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得到良好的病情控制,甚至能像陳女士這樣完全痊癒。因此積極配合專業醫療團隊的計畫好好治療,才是抗癌的基本之道。

雙標靶抗癌組合 延長肺癌與肝癌存活期

雙標靶抗癌組合 延長肺癌與肝癌存活期#肺癌

醫藥科技進步,癌症治療已漸漸擺脫「絕症」的封號,有望成為「慢性病」,甚至痊癒,在各種治療法相繼被印證有效的同時,多數患者似乎認為「標靶治療」才是仙丹妙藥。對此,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表示,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這三種治療方式仍是癌症治療的根基,無可取代,而且要互相搭配運用,像是最新標靶藥物若能搭配放療,對晚期病人來說效果都比使用單一治療法要好。以肺癌為例,通常3B期之後的晚期患者,標準治療就是化療加上放療,不過因為多數患者都非常擔心合併治療法的副作用會擴大、毒性變高,所以多半只選擇其中一種,或將可負擔的治療經費,選擇投入標靶治療。季匡華主任曾針對肺癌晚期患者,進行「螺旋刀」放射線治療並投予標靶藥物的所謂「雙標靶治療」,發現6成的患者平均存活都達到3年,治療平均有效期間為16個月。季匡華主任提到,晚期癌症治療尤其是第4期,沒有治療準則,但從臨床經驗顯示開始使用標靶藥物第一個月,其治療效果若不錯,便可開始進行螺旋刀治療。螺旋刀治療可針對大面積、多靶點的腫瘤,標靶藥物則可針對看不到癌細胞,兩者組合,是較積極的治療方式。影像導向螺旋刀與傳統放射治療不同,螺旋刀定位較精準,可以將癌細胞一顆顆定位,共有51個角度,比起過去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只有5到10個角度,螺旋刀針對癌細胞合併轉移,包括頭頸、腦,效果精準、副作用低。所以螺旋刀的治癌可以積極介入,第四期癌病的治療重點是在藥物治療開始的3個月內就建議施行,不要等到所有治療法都失效後才換成放射線治療。再從同樣棘手的癌症-肝癌來看,同樣的雙標靶觀念,季主任也曾針對期肝細胞癌(Advanced HCC)患者,使用標靶藥物紓癌特(Sutent)搭配放射線治療,延長無疾病惡化時間達到10個月,1年存活率為70%,而且,在21位甲型胎兒蛋白指數(AFP)升高的患者中,接受放射線治療加上標靶藥物者,近9成在放射線治療後2個月內,AFP降低50%以上。每一種癌症治療方法都有可能發生副作用的風險性,包括放射線治療,但在上述兩篇臨床報告中,都可看到合併療法副作用的發生率並不高。不過季匡華主任仍提醒,額外的副作用如放射性肺炎、標靶藥物引起的肺炎等,都需要與有經驗的醫師密切配合,定期回診檢查。季匡華主任提到,曾看過患者在治療後以為是一般肺炎,結果導致病情再度惡化,提高了後續治療的複雜度。延伸閱讀「深入瞭解雙標靶治療」: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323

媽媽得肺腺癌機率高?身處多煙環境的女性恐增肺癌風險

媽媽得肺腺癌機率高?身處多煙環境的女性恐增肺癌風險#肺癌

母親節將至,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背影,相信是許多子女對於母親最深刻的印象,當子女在享受母親精心烹調的美味料理時,殊不知母親在廚房油煙的長年威脅下,恐將成為肺癌的高風險群,增加媽媽得肺腺癌的風險!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顯示,肺癌連續十六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死因之首,國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宋詠娟醫師分析,過去一直認為抽菸為致使罹患肺癌的主要成因,但事實上台灣的女性肺癌患者中,少有抽菸習慣者。根據台灣的肺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台灣肺癌人口中女性所佔之比例高於歐美國家,但台灣女性肺癌與抽菸有關者僅約百分之十,且另一特點為肺腺癌之發生率特別高。罹患肺腺癌患者中女性比例高達六成以上,研究顯示本國女性雖不抽菸但環境中之二手菸及廚房油煙為致癌之主要因素,宋醫師呼籲子女們,對於媽媽得肺腺癌的風險應不容忽視。宋詠娟醫師進一步分析,長期處於廚房高溫油煙環境為致使媽媽得肺腺癌的成因之一。由於經由高溫熱炒所散發的油煙,容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的致癌物質,吸入後可能間接導致肺部癌變,進而引發肺癌。國外曾針對油脂加工廠的工人進行研究,發現經常接觸高溫油煙環境的工作者較易罹患肺癌,宋醫師提醒辛勞的家庭主婦,切勿小覷廚房油煙所造成的致癌風險。建議應注意廚房的通風狀況,改變喜歡油炸或大火快炒的烹飪習慣,改以水煮或燉煮方式,炒菜後排油煙機多抽風幾分鐘將揮發在空氣中之油煙清除乾淨,以維護健康,降低媽媽得肺腺癌的風險。宋詠娟醫師指出,由於肺癌早期時症狀並不明顯,咳嗽為最普遍且常見的症狀,但開始時民眾常誤以為感冒而輕忽,直到出現咳血、氣喘等晚期症狀才到醫院求診,以致於診斷時已為晚期肺癌。部分患者更可能因骨頭疼痛或神經症狀,先行至骨科或神經科求診,經由檢查才發現原來早已罹患肺癌且已伴隨骨、腦等遠端轉移。宋詠娟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上述類似症狀,應盡早就診檢查外,也應養成定期健檢、追蹤病況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宋詠娟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晚期肺腺癌治療方式分為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標靶治療目前在健保給付方面屬第二線或第三線用藥,根據研究顯示標靶藥物對於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患者才有較佳的治療成效。因標靶藥物仍有一定副作用且自費使用時價格昂貴,為免耽誤治療時機,建議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前,應先進行基因檢測。至於化療藥物治療也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衰弱、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但醫師會視患者個別情況給予支持性藥物緩解不適感。因肺癌病人平均年齡較高,通常子女會擔憂老年長輩進行化療體力是否能負荷的問題而要求醫師使用低劑量或副作用少的藥物。宋詠娟醫師表示,根據法國一項針對70歲到89歲的老年族群進行臨床研究,將老年肺癌患者分為兩組,第一組只接受一種化療藥物治療,第二組同時接受兩種藥物治療(其中包含化療藥物卡鉑)進行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合併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比接受一種化學治療佳,顯示老年族群對化療的耐受性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差,因此宋詠娟醫師表示,患者對於化學治療的適合與否,不應只視患者年紀做為評估條件,更需視患者個別身體狀況及藥物反應表現而定,如此對於肺腺癌治療成果才會有幫助。宋詠娟醫師表示,門診就曾有一名年約70歲的媽媽得肺腺癌,當初因咳嗽、呼吸喘急、肺積水等肺癌症狀就診,經由檢測後才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接受治療後其病況控制良好,目前已存活高達5年之久。隨著藥物推陳出新及醫學治療的進步,台灣肺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已從過去12個月提升至18個月以上,狀況好的患者甚至能存活二至三年,宋醫師鼓勵患者,對於治療應深具信心且積極治療,切莫輕易放棄!宋詠娟醫師提出,部分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有不適症狀,誤以為是治療的必然反應或害怕告知醫師會影響治療時程而不主動告知,耽誤了治療時機使症狀加重,反而影響治療的進行。宋醫師提醒,患者若於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身體不適的狀況,應隨即向醫師或護理人員反應,以便醫師於下次療程前先給予相關輔助治療緩解,使治療能順利進行,達到最佳之治療效果。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肺癌

三軍總醫院和科技公司合作,應用最新的分子生物診斷技術,成功完成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可從5cc血液中,判斷罹患肺癌風險的高低,開創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民國96年初次診斷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9,059人,民國98年衛生署的生命統計資料,死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7,951人。在全球工業發達國家肺癌的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種類排行第一,由於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導致臨床初次診斷為晚期或末期的肺癌案例超過六成,治癒率低。如能在癌症發生早期發現,才是提高治療效果的最好方法。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血液腫瘤科/健康管理中心與科技公司合作,獲得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進行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共有442人參與,其中包括159人為肺癌患者(圖一)與283健康人,應用即時定量聚合酵素鏈鎖反應(Real-Time PCR)分析技術,找到六個與肺癌高度相關的分子標記,根據這六個分子標記的勝算比(odds ratio)數據可得知,哪些分子標記代表保護或風險因子,例如分子標記代號為G11、G38、G76(勝算比分別為0.2、0.3、0.1),其含量越高時,罹患肺癌風險越低;相反的,分子標記代號為G22、G24、G89(勝算比分別為15、3.3、5),含量越高時使得罹患肺癌風險越高。 綜合六個分子標記在血液中測量的含量數據,運用特定的鑑別模型,可判斷罹患肺癌風險性高低,預期早期發現肺癌。另外,針對正常人及肺癌患者個別的臨床鑑別結果,敏感度高達81%,特異度高達92%,整體正確率達86%。依照一般判別檢驗工具好壞的標準,所得的ROC 曲線(圖二)的圖形和曲線下的面積(AUC)為0.93(理論最大值為1),顯示這個分子標記組合具有非常好的判別力(outstanding discrimination)。此臨床研究歷經多年努力,初期由台大、中研院、國衛院聯手分析肺癌細胞株,從9,000多個基因中篩選出600個基因,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歷經三個計畫,在三軍總醫院與科技公司合作多年努力之下,進而從600個基因中,再篩選出血液中和肺癌相關的六個分子標記組合,完成臨床試驗,是典型產、官、學界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此篩檢技術將爭取主管機關認證,廣為推廣應用,不僅能使癌症得以提早發現,提高治癒率,且具有全球市場潛力。註解:勝算(Odds)發生某事件的人數與未發生該事件人數的比值 。勝算比(Odds Ratio,OR)(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實驗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與控制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比值,或罹患疾病的病患暴露於某變因的勝算除以控制組暴露的勝算。

戒菸過程不再因肥胖困擾 癮君子營養秘笈

戒菸過程不再因肥胖困擾 癮君子營養秘笈#肺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杜明徽表示,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香菸成份含有大量化學物質,讓癮君子們曝露在大量自由基中,引發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肺癌和免疫相關疾病。杜明徽說,除了鼓勵癮君子們開始著手戒菸外,在整個戒菸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困擾則是體重增加,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抽菸時,香菸裡的化學物質增進生理壓力,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導致熱量消耗增加。香菸中的尼古丁及焦油會破壞腸胃道黏膜,使得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部份戒菸中的朋友在菸癮發作時,會食用餅乾或零食等點心來轉移注意力,使得熱量攝取增加,在消耗熱量減少、攝取熱量增加情況下,體重則會隨著戒菸過程而呈現增加趨勢。面對這樣的體重變化,杜明徽建議採取限制熱量的飲食,三餐主食可以採用全穀類,如:糙米飯、五穀飯取代白飯,整個用餐過程細嚼慢嚥,可以增加飽足感,原先於菸癮發作時食用的餅乾、零食可以用蒟蒻、仙草、新鮮水果或無糖口香糖來取代。每週至少三次規律運動,一次最少30分鐘,體重過重的民眾,建議每週累計運動時間最少150分鐘,在飲食和運動雙管齊下,對於戒菸時的體重控制成效會來的較好。她還說,香菸中的化學物質會增加身體中氧化壓力,為提升體內抗氧化能力,杜明徽建議規律食用「彩虹蔬果五七九」,即除了每日攝取5~9份蔬果外,更要多種類及多變化搭配各種顏色的蔬果。國外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紅鳳菜、芒果、哈蜜瓜、甜杮、小蕃茄等,有助於減少肺癌發生的風險。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每餐要記得最少食用半碗蔬菜,如果可達到一碗效果更好;每日最少二個如女性拳頭大小的水果,最多可以食用到四個;但第一次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1993~1996)指出,臺灣地區成年人每日蔬果攝取未達到均衡建議量有80%,在日常三餐裡無法食用到多種類蔬果的民眾可以考慮製做綜合蔬果汁,不額外添加果糖或蜂蜜,並且不濾渣、原汁原味飲用,一樣具有保健效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設計了活力養身蔬果汁食譜,一杯300c.c的蔬果汁可以提供人們一份蔬菜及一份水果的供應量,一年四季皆可飲用。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家試著動手做,讓自己跟家人一起攝取到多彩多種類的蔬果。延伸閱讀「活力養生蔬果汁」做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13

用小傷口切除胸腔大腫瘤 胸腔鏡微創手術造福肺癌病患

用小傷口切除胸腔大腫瘤 胸腔鏡微創手術造福肺癌病患#肺癌

一名八十歲的徐先生意外地在右肺發現了兩個腫瘤,經醫院以胸腔鏡摘除,術後十天後,平安出院;因罹患直腸癌開過刀的四十八歲謝姓婦女,在定期X光檢查後發現有一0.3公分的肺結節,立即做胸腔鏡右下肺楔狀切除,五天後出院,近一年追蹤,癌症都未復發;以及一名長期在電子工廠生產線上班的六十二歲陳黃女士罹肺腺癌,立即做左上肺葉切除手術,他們都沒有想到,一般認為的開胸大刀,竟然只在胸膛上鑿出三個小洞,就順利除去肺癌病灶。內視鏡的應用範圍日廣,肺葉切除手術也搭上列車!天主教耕莘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衛洲指出,胸腔鏡微創手術的最大優勢,在於手術傷口小,三個傷口加起來不會超過六到八公分,對病人的衝擊可以降到最低。一般人談論到開胸手術,如果有見過親戚或朋友以前開刀的傷口,或是從平時聽聞所得,很可能會想到一條長達大約三十公分的傷口,而且有些民眾可能還進一步知道肋骨須要被故意打斷,陳衛洲表示,大多數的民眾談到這樣的傷口都會感到害怕甚至毛骨聳然,更別說當醫師說您需要接受開胸手術了。陳衛洲指出,以往對胸腔疾病做任何外科手術,那怕只是做診斷性切片,或是年輕人常見的良性的氣胸手術,只要想進入胸腔,大概都需要所謂開胸手術的傷口,其中常常需要做肋骨人工打斷骨折,以增加開刀清晰的視野及手縫的空間,往往病患遭受這麼大的傷口,單純只是為了進入胸腔。他繼續指出,胸腔鏡手術對病患來講,最直接的優點是傷口變小了,所以復原變快了。以前的開胸傷口,從前胸一條線一直往肩胛背後延伸,其下負責呼吸的肌肉都需要一一打斷,然後在打斷肋骨後,用肋骨撐開器將欲手術的胸腔曝露出來才能開始手術,在手術完成時,需要將肋骨靠緊回復原位,再將肌肉層依序縫合。陳衛洲表示,目前採用胸腔鏡,因為不必切斷胸肌、不撐開肋骨,大幅保留胸廓完整及患者的呼吸功能,術後肺功能表現,明顯優於開胸手術,再加上胸管放置時間縮短,不容易發生感染等併發症,病患早早就可以出院。至於什麼是胸腔鏡手術呢?陳衛洲說,顧名思義,它就是胸腔的內視鏡手術,它的傷口只有二至三個大約一點五公分的洞,這也是該手術第二大優點,就是胸腔鏡手術傷口幾乎已經把疼痛指數降到最低。胸腔鏡就是胸腔內視鏡,因為傷口只有一點五公分,所以稱它的傷口為「洞」。胸腔外科醫師會利用這基本的三個洞做傳統大傷口相同內容的手術,包括最艱難的肺癌肺葉切除及淋巴腺廓清手術。陳衛洲表示,基本上,內視鏡手術都是利用內視鏡影像系統,醫師面對高解晰度的電視系統開刀,因為無法像傳統一樣對內臟及血管有直接的觸覺,所以技術上的要求更高。三個基本的洞其中第一是攝影機鏡頭伸入的洞,第二及第三個傷口就是醫師的左手和右手,有些較單純的手術可以總共只打兩個洞,至於若是像肺癌肺葉切除術,左手或右手其中一個洞就得加大至四到六公分,原因是因為一點五公分的傷口確實是可以把肺葉給切下來,但是傷口不夠大到可以把包含腫瘤的肺葉給拿出來。他說,現代的胸腔鏡手術應該等於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就是要用對病患最少的侵犯去完成和傳統相同甚至更好的目標,現代的胸腔鏡技術也因全世界內視鏡科技的進步,傷口已經進化至零點五公分,甚至是零點四或零點三公分的迷你胸腔鏡。耕心目前已經普遍使用標準一公分之內視鏡系統,也即將引進和臺大醫院同型之最新式迷你胸腔鏡系統。陳衛洲以個人過去這一年來的經驗指出,進行肺癌切除手術百分之百都是使用胸腔鏡系統完成手術,病患之傷口除了腫瘤本身需要拿出來的洞以外,都是只有一點五公分的傷口,而這腫瘤本身需要拿出來的洞,大部分都是選擇乳房外下緣處,大小就得依照每位不同的病患本身的腫瘤大小來做決定,通常得比腫瘤最大直徑再加一至二公分,而不是胸腔外科醫師的技術再高超也可以把腫瘤拿出體外的。但是,他也指出並非所有腫瘤都可以使用胸腔鏡傷口及技術來開刀!一般的觀念仍是要求在腫瘤小於五公分的情況,也就是說胸腔鏡技術比較適合早期的腫瘤。任何癌症腫瘤的開刀切除,若是要用小傷口,一定得符合一個原則,就是必須跟傳統大傷口一樣切的乾淨。然而,他表示,雖然目前胸腔鏡在早期肺癌之肺葉切除及淋巴腺的廓清上,全世界已證實和開胸手術一樣乾淨,病患的預後及存活一樣好,但在胸腔外科的這項技術和個別的醫院設備上,在國內並沒有辦法非常普及。也許民眾需要自費接受手術的因素,也是近年來限制胸腔鏡發展的重要原因,所幸健保近年來開始部分給付,但是病患仍需要另外多付數萬元的費用。陳醫師也強調,標準肺癌手術,除切除病灶肺葉,還須進行淋巴結廓清術,取得正確的病理分期,作為術後治療參考,這些基本要求,胸腔鏡都能同樣達成,兩者進入肋膜腔的途徑不同,治療效果卻可以相同。以上述八十歲徐先生為例,除接受右側胸腔鏡右下肺葉切除及右上肺楔狀切除還做了縱膈腔淋巴腺廓清術。耕莘醫院胸腔外科陳衛洲醫師提醒,台灣肺癌罹患率年年攀升,女性患者增加速度更驚人,建議中老年人應每年做一次體檢,及早發現問題。

肺腺癌末夫婦攜手抗癌 如願看到女兒披婚紗

肺腺癌末夫婦攜手抗癌 如願看到女兒披婚紗#肺癌

62歲的李瑞艷家住宜蘭羅東,與結縭三十七年的吳先生育有三個子女,夫妻倆非常恩愛。本是虔誠基督徒的李瑞艷夫婦,由於兒女漸漸長大獨立,正是規劃退休生活,好好享受人生的時刻。沒想到二年前一場持續三週的乾咳,意外讓李瑞艷發現罹患肺腺癌,從羅東轉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肺癌團隊治療時,己是肺腺癌第四期。李瑞艷並沒有被打倒,先生的支持讓他們決定擕手對抗病魔,他們要跟時間賽跑,他們還要一同參加二位女兒婚禮,看著她們披上白紗,步入禮堂的那一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連允昌主任表示,李瑞艷從羅東轉來就診時,X光檢查顯示肺部已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白點,經手術取樣證實為非小細胞肺腺癌第四期。連允昌主任與肺癌團隊建議李瑞艷夫婦,由於癌細胞已擴散瀰漫至二邊肺葉,為免病情快速惡化,並考量病患的狀況,建議她手術時即取樣進行基因定序檢查分析,確認她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有突變者,對標靶治療會有較大的反應,這樣可以為她爭取較多的治療時間。連允昌主任說道,非小細胞肺癌常會產生過量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轉移,而李瑞艷的基因篩檢結果顯示,標靶藥物對像她這樣EGFR有突變的病患有不錯的效果,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讓病患跟癌細胞和平共存。肺癌團隊副召集人蕭世欣醫師進一步指出,李瑞艷是一位特殊的個案,從基因檢測結果來判讀,她的TS、ERCC1及RRM1等基因的活性都增加,一般化療常用的Platinum, Gemcitabine等藥對她都不會有很好的反應率,因此除了標靶藥物之外,僅有溫諾平加紫杉醇的化療藥可以較好的反應率,在治療用藥上多一種選擇,是「SMART智療」。連允昌主任表示,「SMART智療」透過基因檢測幫助醫生找對藥,同時減少錯誤嘗試,讓病人少受苦,對症下藥達到優化治療。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基因定序檢驗是個人化治療的開端,解開每位癌症病人對化學藥物的抗藥性或有效度的密碼。以往同一種的化療藥物,A病人可能有很好的反應,但在B病人身上反應卻不是那麼顯著,透過基因檢測能對症下藥,減少副作用影響,讓病人少受苦。他進一步指出,肺癌基因檢測是針對代謝基因、修補基因及突變組合基因等共8個基因所做的檢測;TS, RRM1及CDA等三個代謝基因決定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代謝能力,若是代謝強,藥物就無法產生很好的效果;反之若代謝活動較差,化療藥物就有足夠的時間毒殺癌細胞。而ERCC1, XRCC1, XPD, XRCC3等四個修復基因則掌管人體細胞的修復工程,若是癌細胞的修復基因變異,就會導致被殺死的癌細胞很快就被修復重生,治療反應率自然也就不高了,而每種化療藥物都會對某種肺癌細胞基因有反應,如Platinum的化療藥是針對XRCC1基因,但該病人的XRCC1基因剛好活動旺盛,那治療反應率自然就不高。邱仲峯副院長認為,世上沒有任何的病例是一模一樣,個人化治療是透過基因定序檢驗,可以找出每個人影響癌症的基因並對症下藥,事前預測藥物療效,這就是SMART智療(Smart Therapy),找到符合每個人的優化治療,是未來癌症治療的趨勢。肺癌團隊副召集人蕭世欣醫師指出,肺癌近年高居死亡癌症第一名,主因是肺本身沒有痛覺,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當有症狀出現時,通常已經有點晚,甚至移轉到其它部位了。肺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只有一~三成,但遺憾的是,被診斷出的肺癌者,以第三期居多。胸腔內科鍾啟禮主任也進一步指出,由於發現的晚、存活率低,因此肺癌的治療往往是跟時間賽跑,「SMART智療」能為每位病患找到最有效、副作用最少的藥物,為病患爭取時間。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醫者視病猶親,每一位病人都應得到最適切的治療與照護,每一位病人都是VIP。「個人化SMART智療」是符合這樣理念的未來癌症治療趨勢,是北醫積極推動的目標。為服務更多飽受癌症之苦的病患及家屬,北醫癌症醫院也將在本月成立基因定序實驗中心,透過基因檢查為病患找到最符合個人基因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擬定個人化治療計書,對症下藥讓癌症病友少受苦痛之苦,達到個人優化治療的目的。延伸閱讀何謂「基因定序篩檢」: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83

怪哉!腫瘤居然會「落跑」?

怪哉!腫瘤居然會「落跑」?#肺癌

大家都知道腫瘤會擴散、變形或轉移,但您有聽過腫瘤還會趁人不備偷偷「落跑」嗎?光田綜合醫院癌症中心近日就有例少見個案,一位肺癌患者右肺腫瘤宛如有意識般,竟會偷偷往上方移動,整個跑出原本檢查時計算好的放療區域。所幸醫院採用每次治療前都會精密定位的IGRT影像導航放療技術,才得以及時發現修正,避免讓這顆腫瘤「落跑」,成功將癌細胞完全消滅。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指出,患者是一位江姓台商,工作壓力大時就喜歡抽菸解悶,40年來平均每天至少抽掉2~3包。去年因出現聲音嘶啞、咳嗽等症狀就近在大陸醫院檢查,疑似發現有肺部腫瘤,而後返回台灣到光田綜合醫院就醫治療。當時醫師診斷發現江先生右肺有一大一小共2顆腫瘤,其中位於上方的腫瘤體積有7X5公分並壓迫到上腔靜脈。癌症醫療團隊根據患者病況及個人需求擬定一系列的治療計畫。令人訝異的是,江先生肺部下方的那顆腫瘤在放療期間竟然會偷偷向上移動,整個離開了之前檢查時定位好的區域。好在及時發現,才沒有縱容癌細胞「逍遙法外」繼續惡化。至於為什麼腫瘤會「開溜」?醫師研判很可能是原本上方的腫瘤過於巨大,將肺部組織往下擠壓,所以當治療見效、病灶縮小時,原本被壓迫的肺組織向上舒展,位於下方的那顆腫瘤才會出現移動的奇特現象。王銘志主任指出,目前一般普遍採用的放射治療在整個療程開始前會先為患者進行電腦斷層,以確定腫瘤位置,往後就會依據這次檢測出的區域來進行放療,療程期間每週再透過外部的定位方式(以脊椎第幾節為標準,比對照射中心點有沒有位移)確定照射位置是否偏差,只不過這種方式無法直接看到體內的腫瘤,較難察覺一些微小的變化。因此,像江先生這種個案若採一般放療很可能就會造成治療偏差、健康組織受損、腫瘤控制不佳向外擴散等問題。所幸醫療團隊採用IGRT影像導航放射治療,這種新技術在每次照射前都會先以定位系統精密計算腫瘤的位置和形狀,所以能將腫瘤的「逃亡路線」一覽無遺。醫師表示,江先生在治療後已健康返回工作岡位,持續追蹤都未有復發轉移跡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