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男子誤信偏方 腎功能受損出現血尿

男子誤信偏方 腎功能受損出現血尿#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六十六歲李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和痛風病史,多年來都有固定回診追蹤與服藥,因此病情控制良好。不料近期卻誤信一帖保肝顧腎服用後可以治百病的偏方,李老先生便自行停用醫師開立的藥,開始服用偏方,不出幾個月,李老先生出現腳腫、身體不適的情形,便前往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就診,經腎臟科趙若雁醫師診療,發現腎臟功能受損、尿液出現血尿與蛋白尿的情形。成大斗六分院腎臟科趙若雁表示根據統計,台灣人口中有腎臟病的比例高達11%,其中較初期的腎臟病約占四成,較後期的約占六成。民眾想知道腎臟功能好壞,最初步的方法是抽血看腎功能指數,也就是所謂的肌酸酐,另外,再加上尿液檢查,檢查是否有蛋白質流失。初期的腎臟病,幾乎無任何症狀;愈後期者,腎功能愈不佳,出現水腫、心肺積水、喘等症狀,由其是當腎臟的造血功能不佳,會造成貧血、虛弱無力;若同時尿毒素無法代謝排除,可能噁心感、食慾不振、全身癢;嚴重則會出現電解質代謝異常,導致心律不整危及生命安全。民眾平時若控制血壓、血糖、尿酸,減少痛風發作,便可保護腎臟。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者需特別嚴加注意飲食。某些降血壓用藥,其實有保護腎臟、延緩腎功能惡化的作用,但是使用藥物前需與醫師討論並定期追蹤。治療腎臟病需攝取低蛋白、低磷鉀食物並有足夠的營養,同時補充適當的水分,才可延緩腎功能惡化、減少尿毒症狀,並延後開始透析洗腎的時間。趙醫師呼籲,有許多民眾像李老先生一樣誤信偏方而導致腎臟病,因此,過度誇大功能的不實藥品、來路不明的草藥、常見的強力止痛藥不可隨意服用。同時許多國內外的研究已顯示,若草藥中含有馬兜鈴酸成分,可能會造成慢性腎衰竭,也易罹患泌尿系統的癌症。同時民眾若發現有腳水腫或小便有泡泡且持久不消,可能要擔心是腎功能異常或是有蛋白尿等腎臟疾病,速至合格的專業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追蹤。

香港含汞美顏霜 當心損害神經系統

香港含汞美顏霜 當心損害神經系統#腎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香港衛生署於2012年3月16日報導,查獲一商品名為「Super 9.9.9Natural Vit. E,C」的美顏霜,檢出含汞(水銀);人體長期接觸汞會損害神經系統及腎臟,症狀包括手震、焦躁、失眠、記憶力衰退、注意力難以集中、聽力和視力下降及味覺出現變化等症狀。為維護民眾的安全,基隆市衛生局已加強市售相關產品稽查,也呼籲民眾前往香港旅遊時切勿購買。依據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規定:輸入、製造、販售、供應或意圖販售、供應而陳列足以損害人體健康之化粧品,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金;其妨害衛生之物品没收銷燬之。民眾在選購化粧品時,如有發現上述產品,可向基隆市衛生局檢舉。如因購用之化粧品發現有不良品或不良反應發生時,可通報衛生署所建置「全國化粧品不良品通報系統」。

台灣民眾自行配藥 當心腎臟問題

台灣民眾自行配藥 當心腎臟問題#腎臟

即使台灣的健保制度、健康檢查體制與醫療相當完善,每年需要洗腎的病患人數卻沒有逐年遞減。國內醫師表示,主要原因出在台灣民眾大多有自行亂配藥的壞習慣,不但會拖延到病情導致惡化,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國內部分民眾有個壞習慣,只要身體感到不舒服,第一個動作並非就醫而是自行到藥局開藥,常常導致病情惡化,也不自覺地讓腎臟有相當大的負擔,久而久之造成腎臟有慢性病變的可能。而慢性腎臟病除了可能是藥物形成外,與慢性腎絲球體腎炎、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等也脫離不了關係。其中,慢性腎絲球體腎炎大多在初期沒有徵兆,時常在發現時已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國內醫師提醒民眾,可多注意尿液是否起泡、是否出現水腫,若有可考慮做尿液檢查。腎臟是人體主要新陳代謝的器官之一,全身血液透過每小時經過腎臟約20次,排除體內的廢物(變成尿液)。而通常若是腎臟功能亮起紅燈,身體會有腰痠背痛、水腫、尿道發炎與高血壓等現象。國內醫師建議民眾,為維持腎臟的健康,平時注意不要吃過量的動物性食物(包括肉類)、也不要喝太多飲品與咖啡,並且盡量多多喝水,吃清淡非重鹹的食物。

六旬腎細胞癌患者病危 標靶治療後可下床

六旬腎細胞癌患者病危 標靶治療後可下床#腎臟

腎臟,台語又稱「腰子」,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器官,以往腎臟腫瘤相較於肺癌、肝癌等男性常見癌症,易受忽略。但近期民眾接受健康檢查含影像學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目前每年約有近800位患者被診斷出罹患腎臟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黃國埕醫師指出,在分子醫學的進步下,找出兩種能阻斷腎細胞癌增生的機制,目前健保第一線給付的紓癌特;另一類為mTOR信號通路抑制劑,有今年元旦剛過健保給付的新藥特癌適或是用在第二線的癌伏妥。根據臨床研究資料顯示,紓癌特應用在晚期腎細胞癌患者較傳統使用干擾素治療的反應率提高至四到五成,而無病存活期也由5個月提升至11個月以上,整體存活時間達2年以上,再加上藥物可以口服方式給藥,無疑是患者一大福音。黃國埕醫師分享臨床上有一位年約六旬的男性腎細胞癌患者,於去年開始出現胸腔肋膜積水惡化現象甚至需住院接受氧氣支持治療,經建議嘗試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目前已不需再使用氧氣面罩,甚至可以下床活動,恢復情況大為良好。此外,2010年於美國癌症協會發表一項新的小型研究發現,若第一線使用紓癌特無效,經轉用另一類的標靶藥物後,如再惡化可轉回使用第一線藥物,仍有2成的有效率,約7成的病人可以維持穩定。黃醫師說明,目前解釋這個現象的可能機轉,是當服用第一線藥物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有關的癌細胞會被抑制,而另一類經由mTOR信號通路的就會活躍,此時就須換藥使用;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有關的癌細胞再度活躍時,即可再回來使用第一線藥物。黃醫師表示,口服標靶藥物雖方便使用,但仍有其副作用,例如疲勞、噁心、腹瀉、高血壓、手足症候群、血球下降等狀況,如在病人可以承受的狀況下,醫師亦會給予藥物來緩解症狀。但如果副作用太過嚴重,醫師可能會考慮調減劑量或暫停治療,至症狀改善時再開始治療。

用紓癌特治療腎細胞癌 六旬病危患者可下床

用紓癌特治療腎細胞癌 六旬病危患者可下床#腎臟

腎臟,台語又稱「腰子」,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器官,但腎臟腫瘤相較於肺癌、肝癌等男性常見癌症,因早期常無症狀,而備受忽略。但近期民眾接受健康檢查其中含影像學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往年不易早期發現的腎臟癌近年來逐漸增加,目前每年約有近800位患者被診斷出罹患腎臟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黃國埕醫師指出,針對晚期腎細胞癌的治療,早年還未有腎細胞癌的分子標靶藥物時,主要以免疫治療的方式,透過干擾素或介白素等藥物來刺激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但這樣的治療卻僅對10~15%的腎細胞癌患者有效。而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對腎細胞癌作用則非常有限。幸好,在分子醫學的進步下,找出兩種能阻斷腎細胞癌增生的機制,目前健保第一線給付的紓癌特(Sutent)其機制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有關;另一類為mTOR信號通路抑制劑,有今年元旦剛過健保給付的新藥特癌適(Torisel)或是用在第二線的癌伏妥(Afinitor)。根據臨床研究資料顯示,紓癌特應用在晚期腎細胞癌患者較傳統使用干擾素治療的反應率提高至四到五成,而無病存活期也由5個月提升至11個月以上,整體存活時間達2年以上,再加上藥物可以口服方式給藥,無疑是患者一大福音。黃國埕醫師分享臨床上有一位年約六旬的男性腎細胞癌患者,於去年開始出現胸腔肋膜積水惡化現象甚至需住院接受氧氣支持治療,經建議嘗試使用紓癌特(Sutent)後,目前已不需再使用氧氣面罩,甚至可以下床活動,恢復情況大為良好。此外,2010年於美國癌症協會發表一項新的小型研究發現,如第一線使用紓癌特(Sutent)無效後,經轉用另一類的標靶藥物後,如再惡化可轉回使用紓癌特(Sutent),仍有2成的有效率,約7成的病人可以維持穩定,且無惡化存活期約7.2個月。黃醫師說明,目前解釋這個現象的可能機轉,是因為依阻斷癌細胞增生的機制可將腎細胞癌分為兩類,用不同機制的標靶藥物會抑制不同類別的癌細胞,當使用紓癌特時,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有關的癌細胞就會被抑制,而另一類經由mTOR信號通路的就會活躍,此時就須換藥使用;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有關的癌細胞再度活躍時,即可再回來使用紓癌特。故即使一開始紓癌特(Sutent)治療一段時間失效後,經更換其他藥物再度失效時,仍可考慮讓病人再次嘗試紓癌特(Sutent)治療。黃醫師表示,口服標靶藥物雖方便使用,但仍有其副作用,例如疲勞、噁心、腹瀉、高血壓、手足症候群、血球下降等狀況,如在病人可以承受的狀況下,醫師亦會給予症狀緩解的藥物來協助病人克服這些不適的狀況。但如果副作用太過嚴重,醫師可能會考慮調減藥物劑量或暫停藥物治療,至症狀改善時再開始治療。醫師叮嚀,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配合醫師的囑咐,切勿亂服用來路不明的「營養補充品」,或是隨便接受坊間的癌症偏方。如有任何疑慮,也應主動諮詢醫師意見。

過瘦沒有脂肪保護 腎臟竟下降7公分

過瘦沒有脂肪保護 腎臟竟下降7公分#腎臟

隨著時代的審美觀改變,許多人常認為瘦即是美,因而身材高挑瘦長的女生,便常被羨慕怎麼吃都吃不胖,不過,這些女性朋友要注意了,身體過瘦沒有脂肪組織「固定」腎臟,小心「腎游離」,甚至合併有輸尿管扭曲或腎盂水腫。 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周欣霈主任表示,一名38歲的楊小姐從事作業員,身高160公分,54公斤,需久站工作,近期到醫院門診,因長期斷續性右側腰部酸痛,腹部常常不舒服,但是只要平躺休息時,酸痛就會緩解,症狀持續長達2-3年,經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懷疑右側腎游離,進一步以靜脈腎盂攝影,確定右側游離腎,腎臟下降「7公分」之多,為了改善症狀,施以右側腹腔鏡游離腎固定手術,術後5天出院恢復良好。  周欣霈主任指出,腎臟四周有一層脂肪組織包圍,脂肪組織就像海綿,彈簧般能減少腎臟受傷,有些人因脂肪組織少,或腎臟和腎動脈、靜脈間的腎門太長,就容易有腎下垂的發生。比較常見的就是身材瘦長的女性,尤其是纖細型女子,因腎窩比較淺而且寬,腎臟比較有移動的空間,約80%都發生在右側,因為右腎的腎窩比左腎淺,右腎上方有肝臟頂住,肝臟也會跟著呼吸移動,更容易把右腎往下壓,造成腎下垂,約15%的病例是兩側皆發生游離現象。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5至10倍。 通常站久、坐久、提重時會腰痠,躺著時症狀馬上消失,這就是腎下垂最常見的典型症狀。如果腎臟向下位移得太厲害會牽扯到腎動脈、腎靜脈及輸尿管,導致輸尿管扭曲,造成腎臟水腫,而有腰痛現象;就會促使尿液排泄受阻,造成頻尿、尿急現象。有的患者甚至可以在腹部或腰部觸摸到游離的腎臟,當腎臟受牽扯會影響周圍的神經,引發消化不良、便秘、噁心、等腸胃不適症狀,嚴重的症狀,腎臟移動後導致連接腎臟的腎動脈扭轉、彎折,就容易併發腎性高血壓。 周欣霈主任指出,當腎臟下降大於5公分或二個脊椎椎體以上就需手術治療,手術完成後,只在皮膚上留下幾個小傷口,術後疼痛較輕、復原快、即可恢復日常活動。手術後一個月內不可太勞累或提重物,避免因傷口尚未沾黏牢固而引起腎臟再次下垂。 周欣霈主任呼籲,預防腎游離,過瘦的朋友,就要把自己養胖一點,避免久站,只要出現長期腰部酸痛,建議即早就醫檢查治療。

慢性腎臟病患 罹患心臟病機率增

慢性腎臟病患 罹患心臟病機率增#腎臟

民眾可能知道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後,若病情控制不良,將來可能需要洗腎!可是您可能不知道慢性腎臟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估計目前全國約有175萬位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圖為成大醫院提供)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在世界腎臟日(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四)前夕特別呼籲全國民眾重視慢性腎臟病防治,並提醒慢性腎臟病患,應做好三高之控制,以及減少鹽分攝取、維持理想體重及規律運動,以避免後續心臟疾病及洗腎之發生,護腎安心過一生!另依據國民健康局98年完成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5歲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疾病的比例分別為36.6%、32.3%、17.3%及12.9%,高出一般民眾罹患三高之比率。但是,這群患有慢性腎臟病之民眾,是否會因此而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呢?前述調查顯示近6成的腎臟病患者沒有量血壓,近7成的患者沒有測血糖,而飲食上有採行低鹽飲食比例的不到一半。另外在吸菸方面,仍有2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每天在吸菸,與一般民眾之吸菸率(21.4%)無異,顯示腎臟病患者忽略了高血壓、高血糖與吸菸對腎臟的傷害,其採取自我保健的情況,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美國腎臟基金會(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NKF)的臨床照護指引(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指出:慢性腎臟病病患,不管原發病因為何,罹患冠心病、腦血管、周邊血管和心衰竭等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都會比一般人高。因此,所有的腎臟病病患都應該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應積極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身體活動量不足、低密度膽固醇(LDL)升高、高密度膽固醇(HDL)減少等。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除了戒菸、減少鹽分攝取、維持理想體重及規律運動之外,合併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130/80 mmHg,合併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標為HbA1c<7%,合併血脂異常的患者控制目標為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16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40mg/dl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130mg/dl。

擊退腎臟病贏得「腎」利人生

擊退腎臟病贏得「腎」利人生#腎臟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臺北市十大死因第6位在臺灣,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99年十大死因之第10位、臺北市更高達第6位。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透析病患登錄資料庫顯示,至98年12月31日止台灣地區共有56,578名末期腎衰竭病患(ESRD)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2,447人。98年全年新進入長期透析患者有8,028人,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347人。近年來慢性腎衰竭病患在醫療照護上,因健保透析治療水準與照護品質的進步,降低透析死亡率,延長病患存活率,使得近年來臺灣地區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人數逐年提高,致醫療支出大幅增加。腎臟病高危險群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包括三大類:(一)體質因素:具腎臟病家族史、老年人、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二)誘發因素: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癌)、受感染者(如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結石或阻塞,以及服用腎毒性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鋰鹽)。(三)惡化因素:重度蛋白尿、血壓或血糖控制不佳、抽菸等。檢視三大徵兆、糖尿病人每年檢測微量白蛋白及早發現腎臟病變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在2008年針對近50萬人的大型前瞻性世代研究發現,臺灣罹患慢性腎臟性疾病的患者推估高達12%,全國約有2百多萬患者,但是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只有3.5%,也就是每28人僅一人被診斷告知,因為腎臟病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多數患者都是要到快洗腎時才知道自己罹病,民眾需檢視腎臟病三大徵兆:第一是尿液中有氣泡產生或帶血,第二是眼睛、小腿周圍水腫,第三是持續而找不到原因的容易疲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腎臟病變的可能,及早到腎臟科進行檢查。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人腎病變最早期的臨床證據,提醒糖尿病人每年需檢測微量白蛋白,以及早檢查出腎臟病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