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益智醒腦 按4穴位防失智!

益智醒腦 按4穴位防失智!#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每3秒就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在臺灣8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除了西醫外,研究證實,中醫治療確實能有效預防高血壓病人發生失智症的可能,這項研究已刊登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接受中醫治療超過半年 失智機率降至65%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昆豪等人,以台灣健保資料庫做回溯性世代分析,篩選了1998年至2007年間的14萬3千多名高血壓病人,追蹤15年後,發現除了西醫治療外,同時接受中醫治療的病人,有較低的失智症發生率,且研究顯示降低失智症的風險與更早期和更長時間的中醫治療有關,尤其接受中醫治療超過半年者表現更好,機率可降至65%,同時明顯降低失智症風險。陳昆豪醫師表示,以中醫觀點來看,老年人腎精虛衰,而高血壓常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等證型,會有頭暈目眩、頭痛口乾等症狀,腦部也易有痰濁血瘀積滯,而逐漸造成失智。治療時應根據每位病人不同的寒、熱、虛、實體質證型,來調配不同的藥物與穴位治療,以增進療效並避免副作用。一些國內外研究顯示,許多中醫藥方與針灸療法有助於提升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延緩疾病惡化,而且根據臨床觀察,越早期接受中藥和針灸治療者,改善效果更為顯著。中藥、針灸益智醒腦,延緩記憶力衰退在常用的中醫藥方中,天麻鈎藤飲、加味逍遙散、丹參、川牛膝、葛根、決明子等,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顯著相關性,而這些藥物也多被認為具有保護腦神經的作用,但使用上應經由專業中醫師來辨證評估與調理。針灸治療方面,則以百會穴(位於兩耳尖連線與頭頂正中的線的交會點)、四神聰(位於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距一個拇指寬度處)、耳神門穴(位於耳朵上方三角窩處)、內分泌穴(位於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等穴位為主,可幫助益智醒腦,延緩記憶力衰退。規律生活習慣、配合中醫調理陳昆豪醫師呼籲,只要有任一項「三高」的病人,得到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建議應該提早接受治療,並配合中醫調理。此外,平時可多按壓上述4個穴位,加上動腦筋持續學習,多與社會人群互動,每天安排規律運動、多攝取各種蔬菜水果、睡眠充足及避免抽菸少喝酒,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狼吞虎嚥 養出水桶腰孩子!

狼吞虎嚥 養出水桶腰孩子!#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吃飯速度快的孩子無論是BMI、腰圍都更高!現代小孩行程滿,下了課要趕緊補習,甚至還要學才藝,吃飯時間總是很趕。董氏基金會提醒,孩子用餐時吃得太趕,營養攝取的「質」與「量」都會受影響,易熱量過剩但營養不足,造成中廣肥胖,容易養出水桶腰孩子!午餐時間短、進食量少營養品質也會受影響根據2015年刊登於《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期刊的研究顯示,相較於至少有25分鐘吃午餐的學生,午餐時間少於20分鐘的學生進食量會減少,少吃13%的主菜、12%蔬菜和少喝10%的牛奶;而且營養品質也受影響,吃水果的人少了13%。研究建議,讓學生多點時間用餐,可吃足營養,且有助於減少廚餘浪費。吃太快日後離罹高血壓風險高2.6倍2016年日本昭和大學研究發現,相較於慢慢用餐的孩子,吃飯速度快的孩子無論是BMI、腰圍都更高,而且腰圍身高比大於0.5的風險明顯增加。2014年董氏基金會與三商美邦人壽調查研究發現,台灣近30%國小學童的「腰圍身高比(腰圍除以身高)」超標大於0.5,代表學童有腹部肥胖和內臟脂肪堆積問題,日後罹患高血脂風險高出4.6倍、高血壓風險也多2.6倍。狼吞虎嚥易消化不良、胃脹氣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吃飯速度太快,會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飽足訊息,讓孩子在感覺到吃飽前就已經吃過量,易導致肥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下了哪些東西;另外,狼吞虎嚥也容易造成部分孩子消化不良、胃脹氣,或不小心吞下細骨魚刺等,傷害胃腸。細嚼慢嚥有助預防腸胃疾病發生許惠玉主任強調,細嚼慢嚥可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消化,預防腸胃疾病發生,還能刺激腦部細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和記憶力。另外,咀嚼也有按摩牙齦和清潔牙齒效果,有益牙周健康;學齡前足夠的咀嚼也能幫助口腔齒顎發展,及舌頭與嘴唇等口腔器官靈活度。董氏基金會呼籲,細嚼慢嚥、慢慢吃飯才能讓消化吸收更好。另外,吃飯時不看電視、電腦或玩手機,讓孩子專注在餐點上,認識自己吃下的食物、品嚐不同的口感風味,當孩子學會享受吃的快樂,滿足和飽足感自然會增加,也能避免消化不良或攝取過多熱量。 

多鈣多陽光 有效增強骨密度

多鈣多陽光 有效增強骨密度#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骨質疏鬆跟高血壓一樣,都是「沉默的殺手」,大多數人平常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骨鬆,通常都是做了骨骼密度檢查,發現低於-2.5,或者是從低於一公尺的高度跌倒、滑下來,有人甚至一坐下來就骨折,然後才知道自己已經骨鬆了。40歲之後 男女都會開始流失骨質骨鬆和退化性關節炎不一樣,骨鬆是骨質流失的現象。「存骨本」是愈年輕開始愈好,一般來說,25~30歲是骨質密度的高峰期,到40歲之後,無論男女都會開始流失骨質,尤其女性更年期荷爾蒙改變,骨質流失得更快。保持骨密度是很重要的,但鈣片也不要吃過多,最好能透過均衡飲食來自然地攝取鈣質,若擔心不足再額外補充鈣片即可;至於葡萄糖胺是用來補軟骨的,對骨鬆沒有幫助。我一直強調要「強化健康」,因為就算吃了鈣片,也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好好吸收。力行「多鈣多陽光」促進健康維生素D也很重要,它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維生素D藉由曬太陽就能產生,所以要預防骨質疏鬆,每天就要力行「多鈣多陽光」的生活方式。另外,骨鬆的人不要怕運動,你反而更該運動。平時可多做承重、負重運動。不過,運動也要選對種類才能促進健康,例如骨鬆的人應避免衝擊性的運動,例如籃球、足球、拳擊等。至於游泳對於加強骨密度的成效也不好,因為在水中有浮力,重力反而減輕了,無法達到負重效果。研究發現,太空人長時間處在無重力的環境中,骨密度會降低,而臥床病人幾乎沒運動,骨質流失速度也很快。多走路、健走 增加骨密度並預防骨鬆在上了年紀以後,就應該要去做骨密度檢查,骨密度低就代表你的骨折風險高,因此,第一要務就是要「避免跌倒」。要能站得穩、避免跌倒,你就該做肌力訓練,而且鍛鍊肌力也對強壯骨骼有幫助。肌肉連在骨骼上,肌肉收縮會拉扯骨膜,刺激骨骼的增生,幫助骨骼變強壯,可以達到預防骨鬆的功效。因此,我很鼓勵大家經常到戶外曬曬太陽,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吸收,並多走路、健走,讓骨骼與肌肉更強健,增加骨密度並預防骨鬆。(本文(摘自/就一招,痠痛立消:簡文仁自療法/天下雜誌出版)

講座/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講座/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 2005-2008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代謝症候群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即以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患者:(1)腹部肥胖(2)高血壓(3)高血糖(4)高密度膽固醇過低(5)高三酸甘油酯。此次講座內容將由賴玉釧營養師告知大家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飲食方式!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時間:106年4月11日(二)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疑神疑鬼 竟是失智症前兆!

疑神疑鬼 竟是失智症前兆!#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中年事業有成的李先生,平常為了交際應酬,抽菸喝酒樣樣來,近年來,家人開始注意到李先生說話速度變慢,與客戶的社交反應變慢,常常一個問題想了快5分鐘才回答出來,甚至這個月來走路不穩常常跌倒,就診發現原來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更被告知腦部有小中風的痕跡。忘東忘西 原來是阿茲海默症80歲的林奶奶,近日常常忘記自己把東西放在哪裡、煮菜忘記加鹽、忘記關瓦斯、沒有關水龍頭,有次外出種田竟然忘了回家的路,這兩週來林奶奶突然性情大變,懷疑80多歲的老伴外遇,整天與老公吵架,弄得家裡雞飛狗跳,求診才發現竟然得到了阿茲海默症。把失智症當成老化、老頑固、老番癲​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計報告,民國105年底台灣約有26萬人患有失智症,也就是說大約每100人中就有1人是失智症病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中就有1位失智症病人,而8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每5人中就有1位失智症病人。許多家屬把失智症當成老化,以為病人只是老頑固、老番癲、老了個性本來就會改變、記憶就會變差。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許多認知功能,比如:抽象思考能力、現實判斷力、語言能力、空間感及計算力等,較嚴重者甚至會個性改變,出現混亂行為,甚至有妄想以及幻覺,並且這些症狀影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失智症的病程初期的失智症可能只有記憶力與執行力的缺損,日常生活尚可自理;中期的失智症則開始出現混亂行為,語言能力受損,甚至出現妄想、幻覺的精神症狀,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晚期的失智症除了認知功能嚴重受損外,往往缺乏現實感與溝通能力,甚至肢體功能減退、吞嚥困難及大小便失禁。此外,地中海型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會下降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同時我們還要遠離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例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以及維持快樂的心情。趁早預防、及早診斷、盡早治療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表示:如何避免這沉默的殺手奪走腦中的美好回憶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所以在年輕力壯時,我們就應該認識失智症的容貌並學著去預防、遠離,在早期就能夠協助親朋好友及早警覺它,在疾病的初期就開始治療它。莫讓失智症成為家人朋友的負擔,也別讓失智症將腦中的快樂回憶變成空白。

眼前一片黑 老菸槍小心這病

眼前一片黑 老菸槍小心這病#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6歲的王先生有菸癮,卻時常誇口自己百病不侵,從來不做身體健康檢查。一天突然右眼眼前發黑,視野整個暗下來,約經過10分鐘視線才慢慢恢復清楚。經眼科詳細詢問以及檢查後,發現王先生除了有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頸動脈硬化狹窄,眼底視網膜的動脈也有硬化現象,還伴隨有「暫時性黑矇症」。是身體的問題反映到眼睛臺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郭巾慈指出,典型的暫時性黑矇症來的快去的快,很多患者都在日常忙碌或是不想面對之下而疏忽,然而,這種症狀的產生是因為身體已經累積很多問題才反映在眼睛的表現。此症極有可能造成暫時性視力下降情況,眼睛出現乾眼症、角膜病變、間歇性青光眼、玻璃體混濁、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病變等。而身體方面主要是發生在血管問題,例如血管狹窄、血栓、低血壓、高血壓、血管痙攣、血液凝血異常等,而這些血管問題也是造成中風的元凶之一。輕忽暫時性黑矇 導致眼中風郭巾慈醫師提醒,民眾不能輕忽暫時性黑矇症,雖然它發生的時間很短,但是忽略這樣的問題可能導致眼中風或腦中風。當然,和血管疾病息息相關的抽菸,也是一併要戒除的,而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暫時性黑矇症的最佳方法,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肪或其他的系統性疾病,才是上策!

顎骨前置手術 還你一夜好眠

顎骨前置手術 還你一夜好眠#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8歲許女士因睡眠狀況不好導致身體欠佳,透過睡眠內視鏡檢查,發現造成許女士呼吸中止的主因為口咽及下咽部阻塞、咽部側壁坍塌,許女士的睡眠呼吸中止指數更高達73.9,屬重症狀態,確認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執行「顎骨前置手術」,術後許女士終於一夜好眠,解決了困擾十幾年的睡眠問題。睡眠呼吸中止 每次呼吸停止長度逾10秒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許博智表示,睡眠呼吸中止指數指睡眠時的呼吸中斷次數,每次呼吸的停止長度逾10秒。根據美國睡眠協會的標準,每1小時睡眠的呼吸中斷次數低於5次為正常情況、5~14次屬於輕度、15~29次屬於中度、30次以上屬於重度睡眠呼吸障礙。睡眠時長期反覆缺氧,容易引發心臟病、心肌梗塞、高血壓、腦中風等嚴重問題。檢查後,許醫師說明,打呼及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綜合病症,無法藉由單一科別的治療來解決問題。擔心罹患此症 可至口腔面顎外科就診許博智醫師表示,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可以利用測顱X光片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配合特殊軟體重建上呼吸道3D立體結構,找出上呼吸道最狹窄處並擬定治療計畫,配合睡眠檢查及耳睡眠內視鏡檢查,為患者找出確切病因和並擬定最佳的個人化治療。若擔心自己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前往口腔面顎外科就診,或至鄰近醫療院所的睡眠醫學專科團隊門診進行諮詢,經專業醫師評估、安排檢查,以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讓自己呼吸暢通,一夜好眠。

閉氣伏地挺身 做5下險致命

閉氣伏地挺身 做5下險致命#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男子阿弘因日前寒流來襲,喝了加水的茅台酒後,又一時興起閉氣在地上劇烈做伏地挺身運動,沒想到做完第5下後起身,突然感到胸口一陣撕裂,出現胸痛、無法呼吸、冒冷汗,緊急就醫後血壓一度飆到224毫米汞柱。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罹患A型主動脈剝離。固定量血壓 運動前也不能忽略彰基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映澄醫師表示,阿弘主動脈剝離裂開得長度驚人,從肚子裂開接近心臟,總計約50公分,情況相當危急。醫師提醒,即使沒有高血壓疾病的民眾,平日一定要固定量血壓,運動前更不能忽略。陳映澄醫師表示,高血壓為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許多民眾往往輕忽自身的身體狀況,而將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劇烈的無氧運動會使身體收縮壓上升30-40毫米汞柱,甚至舉重選手在舉重時可能造成收縮壓瞬間上升至300毫米汞柱以上,進而造成主動脈剝離的案例報告。適當且規律運動才能降血壓彰基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劉晏孜醫師表示,運動確實可以降低血壓,高血壓患者應避免高強度的運動,但必須是適當且規律的有氧運動,平時也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若是運動過度激烈或是時間過長,都可能讓原來就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把自己暴露在極大危險之中。因為高血壓大多沒有症狀,所以許多民眾會認為自已沒有不適,就是沒有高血壓。患者表示沒有高血壓很可能是因為他從來沒有測過,而且症狀不明顯,並非真的沒有。劉晏孜醫師建議,運動前一定要量測血壓,若是當天血壓較高,就要降低運動強度;運動過程中若有不適,應馬上停止。另外,天氣過冷或過於悶熱時也不宜運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