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護牙顧健康 假牙與植牙哪個好?

護牙顧健康 假牙與植牙哪個好?#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的80歲陳老先生,因為假牙摔壞無法使用,醫師問診後,發現陳老先生最近曾因嚴重低血糖住院治療,且出院後血糖控制仍然不穩定,因此建議做假牙比植牙好,跟家屬說明假牙費用及治療計畫後,安排回診繼續治療。近50%老人為了做假牙才看牙醫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民眾平均缺14.8顆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植牙或活動假牙治療常困擾著缺牙民眾,衛福部苗栗醫院牙科醫師郭佳維表示,65歲以上老人,每4名就有1人是全口無牙,62%老人有裝假牙,但只有9%老人半年定期到診所洗牙,近50%老人是為了做假牙才看牙醫。郭佳維醫師表示,牙齒健康對老年生活的影響很明顯,牙齒不好會影響食物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腸胃道退化,造成各種慢性疾病影響全身健康。植牙可免除活動假牙的鬆動搖晃困擾,但不是每個老人都適合植牙,與醫師討論才能為牙齒找到最安全、健康的保存方法。老人血壓不穩 植牙治療應審慎評估郭佳維醫師說明,不論是植牙或假牙都有缺點,傳統假牙在10年後產生併發症如蛀牙、牙周病、假牙變形等的機率約佔10%,植牙5年後併發症如牙周病搖晃、植牙斷裂等症狀的機率約佔20~50%。 另外,老人的血壓容易升高或急降、體力和心臟虛弱、植牙傷口恢復慢,因此植牙治療前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謹慎評估,不穩定嚴重糖尿病、低血糖、不穩定高血壓、低血壓、肝硬化、洗腎、嚴重貧血、服用大量抗凝血藥物、心臟病、免疫異常疾病、腦中風、癌症、長期服用骨質疏鬆藥物、大量抽菸、咀嚼檳榔的慢性病的老人就不適合植牙。郭醫師提醒,無論是原有的牙齒或植牙、假牙,完成治療後,都必須注意每天餐後確實刷牙清潔,並且要定期回診洗牙檢查,才能延長牙齒、植牙或假牙的使用壽命。

腿太細 罹糖尿病可能性更高

腿太細 罹糖尿病可能性更高#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是從胰臟分泌出胰島素,在分泌過程中,若不能進行正常的作用(胰島素反抗性),導致血液中的糖不斷堆積而引起的疾病,稱之為「糖尿病」,診斷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罹患原因有老化、遺傳、錯誤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肥胖、高血壓等。有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引起,也有可能綜合各種原因所致。肥胖是糖尿病的主因需正確了解原因,治療效果才會好。肥胖是糖尿病的主因,尤其腿纖細,只有腹部脂肪肥胖(腹部脂肪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為80公分以上、男性為90公分以上)時,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更高。就飲食習慣而言,各個年齡層的致病原因不同。40歲以上大多因攝取白米飯、年糕、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少攝取肉類,因而缺乏脂肪和蛋白質;20~30歲的人則大多攝取速食等脂肪多的食物,有以上習慣者較易有高血糖問題。此外,曾產過4.0公斤以上巨嬰的人,或懷孕時未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尤其蛋白質),而產過2.5公斤以下的早產兒,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較高。大量小便排出 會感到無力、肌餓血糖異常過高時,糖會從小便排出,並且伴隨水分一起排出去,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小便量變多。大量的小便排出時,造成體內的水分會不足,乾渴的症狀變得嚴重。因為葡萄糖從小便排出,無法製造能量,所以會覺得身體無力,易感到飢餓,結果就是攝取更多食物的惡性循環。如何診斷?一般以血液做為基本的診斷方法。禁食8個小時以後,測量的血糖126 mg/dL以上;葡萄糖耐受力檢測(Glucose Tolerance Test)2個小時後,血糖在200mg/dL以上,就斷定為糖尿病。為了找出病患罹患疾病的主因,給予最適合的治療,需進行胰島素分泌量、抵抗性、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膽固醇指數等綜合性檢查。(本文摘自/14位抗癌權威醫師的食癒餐桌/台灣廣廈出版)

防三高 掌握醫病關係最重要!

防三高 掌握醫病關係最重要!#高血壓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的王太太有4年多的糖尿病、高血壓和下背痛,近日因泌尿道感染合併低血壓和急性腎衰竭而入院,醫師表示,王太太的急性腎衰竭是因為感染導致的低血壓合併同時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的使用,經過感染控制和輸液治療後,腎臟功能也有明顯改善。醫師根據病人的體質調整血糖藥和血壓藥的種類,王太太的體重從82公斤降到71公斤,也減少了血糖藥物的用量,維持穩定的腎臟功能。慢性病的罹病率會隨老化過程增加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啟泰表示,高齡化浪潮來襲,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失能,而失能往往又和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慢性腎臟病(包含腎功能不好和蛋白尿)有顯著相關。另一方面,三高疾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罹病率也會隨著老化的過程而增加,如何預防三高疾病及慢性腎臟病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青中壯年步入中老年後更易出現慢性病工作壓力大、不當的飲食和生活作息,以及運動量不夠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青中壯年的病人往往在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控制比老人家更不合格,因此青中壯年的病人在步入中老年後,更容易慢慢出現心臟病、中風和慢性腎臟病等併發症及失能;對台灣社會的生產力造成了重大損失,也增加了老年照護的負擔。近年來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藥物明顯有進步,醫師應以病人為主角,透過主動參與,配合平和的心情和作息,根據病人體質所量身訂作的飲食指導及適量且規則的運動,加上血壓計和血糖機的運用,在藥物造成的作用和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達成血壓、血糖和血脂檢測數值可以達標而又能免於藥物副作用之苦。

三餐都外食 高血脂年齡提早30年

三餐都外食 高血脂年齡提早30年#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開始體重管理門診的初期,前來門診諮詢的個案多半都患有高血壓,因為高血壓會讓人肩頸僵硬或頭痛,身體很容易不適,民眾比較會注意或就醫。不過,這幾年我也觀察到,前來看診的高血脂個案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年齡層從最初的60歲左右,降到了30歲。這些年輕人以業務員居多,而且三餐幾乎都是外食。酒精濃度愈高 熱量就愈高業務員經常外出拜訪客戶或是去看市場,所以中餐都是以自助餐或便當簡單解決,到了晚上必須交際應酬,免不了就要喝酒。一群人到了熱炒店,通常會先點盤炒飯、炒麵、一些大魚大肉,再加上一瓶瓶酒,這時候要做體重管理大概很難。應酬喝酒免不了,點菜的順序就要反過來,把酒類當成主角。飲酒要適量,酒精熱量高,以體重管理的角度來看,100cc的酒精熱量為7卡,若以威士忌含40%的酒精濃度來說,100cc的威士忌就含有40cc的酒精,40×7卡=280卡熱量。點菜時以魚肉、蝦蟹等蛋白質食物為主而一碗白米飯熱量約300卡,所以喝了100cc的威士忌,就相當於吃下一碗白米飯的熱量。酒精濃度愈高,熱量就愈高,而酒精的熱量一樣會被轉化為脂肪定存,長時間下來,三高慢性病就容易上身。所以在選擇酒類的同時,可以先看一下酒精濃度,再來斟酌自己的酒量與食量。酒類的熱量已經很高,這時候應該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取,盡量選擇蛋白質食物當配菜,因為蛋白質的熱量是活存,可被身體提取使用。所以,點菜時以魚類、蝦肉蟹肉(白肉部分)、干貝、海參、雞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食物為主。烹調方式 以蒸、涼拌、川燙、滷為序白肉類屬於優質蛋白質,而且脂肪含量較低。可參考的菜色有:清蒸鱈魚、炭烤鮭魚、水煮沙蝦、胡椒蝦、干貝開陽白菜、三杯透抽、白斬雞、醉雞、紹興雞、甕仔雞、薑絲鱸魚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至於植物性蛋白質的菜色,可選擇麻婆豆腐、客家小炒(油脂偏高)、鐵板豆腐、胡椒毛豆、涼拌豆干絲、三鮮豆皮、時蔬豆腐湯等選項。而在烹調方式的順序上,以蒸、涼拌、川燙、滷為排序。同時,餐廳業者為了讓菜餚湯汁濃稠、使食物更有味道,每道菜幾乎都會勾芡,其實光吃菜就已經飽了,所以炒飯、炒麵就不要再點了。(本文摘自/體重管理自己來,快樂享瘦一輩子/本事文化出版)

怕副作用 服藥要配白開水!

怕副作用 服藥要配白開水!#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新聞部/綜合報導)傳統習俗認為過年不要吃藥,其實慢性疾病患者或是身體不適者,應遵醫囑服藥,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患者等,隨意停藥可能造成血壓、血脂或血糖控制不好,甚至引起併發症,可能得不償失。如果家中成員有需服藥者,過年期間應貼心提醒其按時服藥,才能讓全家安心過年。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檢查是否要領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農曆連續假期將到來,家中成員如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應先檢查是否要提前領藥,如果面對連假可能家中成員有感冒不適症症狀、頭痛或腸胃不適等,而購買指示藥品時,有許多要注意事項,提醒您購買之前一定要諮詢藥師。服藥一定要配白開水慵懶假期、暴飲暴食加上狂歡聚會,可能會出現頭痛、腸胃不適甚至感冒症狀,為了您的用藥安全,購買前多花幾分鐘諮詢專業藥師,提醒民眾服藥時應搭配白開水,千萬不要隨手拿起手邊的葡萄柚汁或柳橙汁併用,不僅影響藥物性質,也會影響藥品療效,甚至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有嚴重症狀要立即就醫,不要依賴自行購買的藥品而延誤就醫。如果自行服藥3天以上,症狀沒有改善或情況惡化,應立即就醫。 

越老越難「瘦」?減重從記錄體重開始

越老越難「瘦」?減重從記錄體重開始#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旦輕忽,體重就會迅速飆升,這時想要減重就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而且體重增加,罹患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的風險也會升高,因此每天確實做好體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事。隨著年紀漸長 會越來愈難瘦身體的代謝功能會隨著年紀漸長而衰退,也會愈來愈難瘦下來。加上在家的時間變多,連帶吃喝的機會也變多。以前因為工作繁忙、趕時間,往往午餐都是站著匆匆用完。現在退休後,午餐都是在家裡和另一半悠閒用餐,下午再喝個下午茶、吃點零食,沒想到過了一陣子站上體重計,看到上頭顯示的數字不禁愕然,這光景還滿常見的,是吧?每天量體重是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為了避免這般慘事發生,最好養成每天量體重、記錄體重的習慣。不過減重時,也有很多情形要注意,所以不是悶頭努力減重就行了。要是體重莫名其妙減輕也要注意,有可能是健康亮起黃燈的警訊。總之,養成每天量體重的習慣是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而且從今天、從現在開始就要實踐,不要拖到明天。建議使用以50公克、100公克為測量單位的數位體重計,然後將測量結果確實記錄在記事本或是電腦裡。用方格描圖紙記錄體重 能清楚掌握變化我都是用方格描圖紙來記錄體重,這樣就能清楚呈現自己的體重曲線圖,也能清楚掌握體重的變化。其實人性還滿單純的,一看到自己的體重飆升,就會警惕自己:「糟了! 得努力減重才行!」成功減下來時,又會鼓勵自己:「很好,要繼續保持下去。」善用這類心理戰術,努力維持標準體重。(本文摘自/理想的老後/如果出版)

骨折治療用手術 免等3個月

骨折治療用手術 免等3個月#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新聞部/綜合報導)傳統石膏不便,需要固定一段時間,甚至還無法清洗,骨折微創手術不僅能讓你快速復原,生活也不再因為笨重的石膏而受限!一位70歲的老太太不慎跌倒致左腕關節骨折,病患因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裝有心率節律器等內科疾病,加上年歲大,對手術治療心存恐懼,經過醫師詳細解說,病患接受微創骨折固定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超出預期,2週後已可恢復生活自理,不需穿戴石膏保護。手術精進 滿足快速回到工作崗位的需求因應現代人的需求,近10年來骨科醫療有很大的進步,包含手術骨材的革新,手術技術的演進也可滿足目前大多數人希望在術後快速回復工作崗位的需求。10多年前,對於手腕骨折大多醫師還停留在打石膏治療的方式,而目前手術骨釘固定已是骨科醫師的首選治療,除了有恢復快速的優點以外,術後病患功能恢復近乎正常,成果更是令醫病雙方都滿意的標準治療方式。傳統石膏治療要面對關節僵硬的復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任高鈞彥指出,傳統石膏治療,至少需穿戴石膏2至3個月,造成生活的不便,拆除石膏之後,還要面對關節僵硬和肌力變弱等的復健治療,甚至關節的變形。相反的,手術固定,恢復速度快,除了暫時不宜出力的工作外,生活中患肢幾乎不受限制,舒適度遠在傳統保守治療之上。而面對目前高齡化的社會,骨質疏鬆的病患,如果搭配最新鈦合金鎖定式骨板,效果更佳,高彥君主任呼籲民眾,面對腕關節骨折不要懼怕手術,和骨科醫師溝通,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醫訊/高血壓防治──認識得舒飲食

醫訊/高血壓防治──認識得舒飲食#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得舒飲食是一種防治高血壓的飲食,內容包括多攝取水果、蔬菜、低脂乳製品,並降低飽和脂肪、總脂肪、紅肉及甜食的攝取,再配合維持理想體重、選擇新鮮食材自行製備、少吃加工醃漬及烘培食品、善用營養標示、按計畫使用調味料等。一般認為要控制高血壓需藉由藥物,並配合飲食上的調整可將血壓控制得更好!此講座由營養師王若昱主講,將提供如何藉由改變一些小細節調整日常飲食,讓慢性病人過年吃的無負擔。名稱:高血壓防治──認識得舒飲食時間:106年1月26日 星期(四)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