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牙周病愛跟著糖尿病?逾七成糖友有牙周炎

牙周病愛跟著糖尿病?逾七成糖友有牙周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牙周炎不處理會成牙周病,或許眾所皆知;但若說糖尿病患是罹患牙周病的高危險群,你可能會問「這有何關聯?」;衛生署台南醫院牙科主任姚宜吟表示,台灣十八歲以上成年人牙周病的罹患率高達 90%以上。流行病學顯示糖尿病為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牙周病被認為是糖尿病的第六併發症;超過70%糖尿病病人有牙周炎。糖尿病是因醣類及脂肪的代謝異常所引起之慢性疾病,姚宜吟指出,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是7.0%,預計到2012年增加為8.0%。牙周炎是一種慢性免疫發炎疾病,長期刺激牙齦後成了牙周病,嚴重牙周病最後會造成牙齒脫落。她進一步說明,糖尿病患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易導致血糖最終代謝產物(AGEs)在小血管壁的堆積,使小血管管腔變窄,延長牙周發炎時間進而產生許多相關併發症;其中牙周炎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口腔併發症。根據研究報告,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高於8.0%,牙周炎進行程度更快,也更易失去牙齒。相反的,糖尿病患者若控制血糖,且定期做牙周保養,有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並不會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易有牙周炎的進行。姚宜吟提醒糖尿病患若發現牙齦變紅、會痛、腫,且容易流血,應該去看牙醫作進一步檢查及治療。姚宜吟補充,根據美國牙周病學會(AAP)報告指出,五種健康生活習慣方式可以促進牙齒和牙齦健康,分別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減輕壓力、戒煙和檳榔以及定期牙周檢查。(圖/衛生署台南醫院牙科部提供)

糖尿病也會造成眼睛差點失明?!

糖尿病也會造成眼睛差點失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也會對視力造成威脅?55歲的李先生患有糖尿病,由於多年來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除雙眼併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外,還發現玻璃體出血、拉扯性視網膜剝離、白內障與青光眼,雙眼視力連0.01都不到,不但經常認錯人,連看報紙都很困難,最後只好選擇退休。李先生表示,罹患糖尿病後,因外面應酬多,沒有注意飲食,血糖很不穩定,更沒想過糖尿病竟然會造成他眼睛差點失明!三年前在某家醫院接受右眼玻璃體切除術,結果手術後視力仍不見改善,後來到台北康寧醫院眼科接受了右眼白內障手術與青光眼雷射治療,但視力還是不到0.1。沒多久之後雙眼又併發玻璃體出血,花了很長時間治療才讓玻璃體出血問題獲得改善。台北康寧醫院眼科主任李文浩醫師表示,李先生來到眼科求診時,雙眼白內障程度相當嚴重,已無法檢查眼內情況,幾乎呈失明狀態;當時右眼已動過視網膜玻璃體手術,在接受了右眼白內障手術與青光眼雷射治療後,方才發現黃斑部結疤與視神經委縮。李先生幾經掙扎與考慮後,終於勇敢地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目前左眼視力為1.0,讓他再度恢復自信,開始到處旅行,享受安適的退休生活。李文浩說,國人長期飲食營養過剩及缺乏運動,粗估台灣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00萬名;加上老年壽命延長,糖尿病患者面臨到的疾病日益增多,白內障就是其中一個在眼科常見的合併症。臨床上常見才五、六十歲的糖尿病患者就開始有白內障,而且大約四、五年就會惡化到嚴重程度,比一般僅罹患白內障成人惡化時間約十年快二倍。許多患者以為糖尿病只會造成白內障,殊不知長期的糖尿病也會造成視網膜出血及黃斑部水腫,嚴重還會引起玻璃體出血及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甚至造成失明。李文浩指出,罹患糖尿病的白內障患者通常手術預後效果較差,主因是視網膜出血或黃斑部水腫等眼底病變,並不會因為白內障手術而改善。所以治療糖尿病眼睛病變時,最主要的焦點不在白內障,而是眼底病變,臨床上就常常見到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仍無法有效改善而驚慌,甚至誤以為「自己又得了另外一種眼病」或是「手術醫師把眼睛開壞了」,其實這都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視力不良原因非常複雜,白內障只是原因之一。建議最好事前和眼科醫師詳細討論,釐清病情加以治療,這才是最正確的處理態度。

低血糖不能只吃糖 飲食運動更重要

低血糖不能只吃糖 飲食運動更重要#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76歲的吳媽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雖有規則服藥,但沒有自行監測血糖及定時量血壓;另一方面又擔心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所以,平日除了用藥、運動,在飲食方面又相當節制及小心。近一個多月吳媽媽經常感到手麻、發抖和頭暈,每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吳媽媽就趕緊「吃一顆糖」,特別是再早上運動後即下午約三、四點時。署立台中醫院急診醫師韓晶表示,2週前吳媽媽因頭暈、胸悶、手抖加劇而到署立台中醫院急診求診,到院前吳媽媽又先吃了一顆糖;護理師先幫吳媽媽量血壓,血壓竟高達172/112mmHg,護理師趕緊請吳媽媽躺在推床上,急診韓晶醫師初步問診及身體評估後,請護理人員先幫她測血糖,血糖只有58mg/dl。醫師建議吳媽媽住院接受治療。韓晶醫師表示,「急診常見老人家因血糖控制不佳求診,又以低血糖為最常見。綜合原因大多數老人家認為吃多血糖一定高,再加上老人家食量較小或因牙齒功能退化,所能選擇的食物種類亦受限,因此有服藥但未進食的情形就很常見;就如同吳媽媽,幾乎是早上服用飯前降血糖藥後未進食就外出運動,中午或晚餐經常只吃燙青菜,就是怕血糖高。血糖高雖然會產生許多危險及併發症,但是低血糖所產生的立即性危險卻遠比高血糖還危險。」署立台中醫院李孟智院長說:「台中醫院的長青門診是專為長者設置的整合門診,在診間也很常見長輩們忽視了量血壓、測血糖而導致血壓、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形,醫療團隊除了醫師外,還有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及藥師,獲得相關的衛教資訊,執行度及順從性就會比較高,相對的對長輩的用藥、飲食攝取及居家安全也會提高;控制血糖既要服藥也要配合飲食及運動;避免低血糖的發生,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改變心態來控糖 糖尿病也成甜蜜負荷

改變心態來控糖 糖尿病也成甜蜜負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還在為糖尿病發愁嗎?其實只要改變心態,以及控制好飲食,也能化敵為友,與糖尿病共存。大千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簡幸嬉醫師表示,其實面對糖尿病的心態很重要,最好能建立「個人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能與糖尿病相知相隨,勇於面對不要氣餒,一樣可以有美麗的人生。根據統計,糖尿病佔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五位,是一種慢性且持續進展的疾病,全球每年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同時間(每10秒鐘)有2人新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罹患糖尿病人口正在快速增加中,預估到2025年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將高達三億八千萬人。簡幸嬉指出,糖尿病是一種須長期治療的慢性病,且患者在罹病5到10年後才陸續出現不適症狀或合併症,因此極易被忽略而疏於治療。她強調,「血糖控制不良才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而不是糖尿病疾病本身」。理想的糖尿病控制是需要病患、家屬及醫療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協助治療。對此,簡幸嬉說,控制血糖基本上要從態度做起,改變心理對糖尿病的認知,與其共從,並且與醫師或營養師,共同討論制定可行的整體控糖計畫,如有家人在旁督促,一同探討飲食問題,也可以讓控糖計畫,更容易持之以恆。

糖尿病控糖重要 可是低血糖該怎麼辦呢?

糖尿病控糖重要 可是低血糖該怎麼辦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擔心血糖過高之外,也要擔心因為控制過度,而產生低血糖的情況。奇美醫院一名病人曾表示,「一下子擔心血糖高,不敢吃;血糖太低又很危險,會昏倒」、「你知道嗎?低血糖造成的不舒服,像頭暈、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真的很可怕,老實說我真的不想再經歷一次了!」。然而,現在有許多資料都教導病人怎麼控制高血糖,但鮮少有人告訴你,如果低血糖要怎麼辦?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護理長林麗秋表示,糖尿病的照護目標是藉藥物、飲食及運動的治療,維持正常血糖值以達降低及延緩合併症的產生,而低血糖也是為其中之一。當低血糖發生卻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腦損傷、身體傷害、血糖控制不穩定與社會經濟成本增加等。她解釋,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於70mg/dl,症狀會產生,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發麻等,嚴重時甚至會意識不清、抽筋、昏迷。而造成低血糖的原因可能是,動時機不佳、運動過度未補充食物、降血糖藥物過量、嘔吐及腹瀉等身體不適、禁食或進食量少甚至於用餐時間延遲等。如果,真的忽然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意識清楚者,必須立刻喝約120c.c.的果汁,或吃三顆方糖,每十五分鐘一次,直到症狀改善,若吃了兩次無法改善,則需送醫。如已經昏迷,則要將糖漿或蜂蜜一湯匙滴入嘴唇與牙齦之間,並按摩臉頰處,也是每十五分鐘一次,立即送醫。對此林麗秋提醒,日常生活中預防低血糖,飲食應要定食且定量、時常攜帶糖類食物,床邊預備夜間低血糖發生可食的食物。不可空腹去運動;也不可因太疲倦睡覺而延誤進食時間太久等。遵守這些事項,才能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醫訊/糖尿病與血油高要怎麼吃?

醫訊/糖尿病與血油高要怎麼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快速西化,糖尿病的發生率及相關死亡率更是逐年快速上升。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肌梗塞,主要導因於持續性的動脈硬化。且有報告顯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血脂肪異常的現象,更加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因此如何控制飲食以將血脂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新北市亞東紀念醫院特舉辦「糖尿病與血油高要怎麼吃?」講座,邀請王昱鈞營養師主講,活動無需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到,以免向隅,該單位歡迎病友、家屬及民眾踴躍參加,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糖尿病與血油高要怎麼吃?時間:101年11月20日(二)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2段21號)1樓思源廳洽詢:02-8966-7000轉1001或2002

拒糖尿病危險因子 注意「量測輕動」

拒糖尿病危險因子 注意「量測輕動」#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肥胖人口增加,加上飲食精緻化及生活型態改變,罹患糖尿病人口有逐年上升及有年輕化的趨勢,普遍的第2型糖尿病雖與遺傳相關,但這些高危險群仍然可藉由生活改善而降低發病機率,所以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提出「量測輕動-量腰圍、測血糖、選輕食、勤運動」的口號提醒民眾如何避免糖尿病。 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危險因子,也是心血管疾病易發生的指標之ㄧ。成年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成年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因此量腰圍也是相當重要;測血糖時應空腹8小時血糖應小於100mg/dl;選擇輕淡飲食,以低卡、低糖、低脂、高纖、清淡飲食為原則,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每週至少5天的規律運動,每次最好維持30分鐘以上。侯武忠主任表示,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功能喪失或退化,使得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不良,而導致血糖上升。預防之道,就要從飲食、運動及生活型態調整,透過規律性的運動可以控制血糖及體重,並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根據研究,運動可以改善人體對胰島素的阻抗性,最好以有氧運動為主,快走、慢跑,跳舞等。 希望藉由正確健康生活觀念的傳達,落實健康的生活,遠離肥胖及糖尿病所帶來的威脅

台灣120萬人罹糖尿病!各界呼籲重視

台灣120萬人罹糖尿病!各界呼籲重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知道糖尿病的嚴重性嗎?根據統計,全球有3.66億人口罹患糖尿病,且持續增加中,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更高達460萬人,平均每7秒就有1人因此過世,在台灣每天因糖尿病死亡的也達25人。因此,各界不斷的宣導糖尿病的衛教知識,無非就是希望民眾在罹患糖尿病能夠有效的控制。 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主要十大死因2011年與2010年比較,原排名第5的糖尿病更向前推進至第4名。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糖尿病其實並不可怕,令人擔心的是其併發症,依據國民健康局2002年及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發現,高血糖個案未來五年內發生心臟病、中風及腎臟疾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1.5倍、2.9倍及2.4倍。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指出,台灣糖尿病患在逾120萬人的情況下,產學界則希望透過監測全國糖尿病、衛生教育宣導、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防治、高危險群監測等計畫,加強糖尿病友的醫療照護服務,建置完善的醫療決策體系,以降低糖尿病併發症,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發生。(圖片來源:由主辦單位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