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預防糖尿病 健康跟著來

預防糖尿病 健康跟著來#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基隆市衛生局以「預防糖尿病 健康逗陣走」為主題辦理糖尿病防治宣導活動,活動將訂於今年11月18日上午8時至12時假國立海洋大學育樂館與廣場舉辦,當天活動中除了有從「海洋大學-龍崗步道-槓子寮砲台」健走外,現場還有安排糖尿糖預防與衛教系列園遊會,歡迎民眾及糖尿病患者共同來參加,進一步了解糖尿糖如何預防、自我保健。依據衛生署100年國人10大死亡原因統計分析,基隆市100年度糖尿病死亡人數143人,死亡率為10萬分之37.4。又依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民眾過重或肥胖比率為男性:50.9%、女性:32.8%,但糖尿病患者體重過重或肥胖比率更高!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將近7成有過重或肥胖情形,所以如何讓糖尿病病友獲得很好醫療與生活照護,為慢性病防治首要之務。為讓參與活動民眾多多認識糖尿病,此次活動也邀請:署立基隆醫院、基隆長庚醫院、基隆市七堵社區醫療群、基隆市診所協會、醫師公會、藥師公會、西藥公會、藥生公會與經國管理學院等協助辦理並安排糖尿病宣導及癌症篩檢,希望藉由多項活動告訴民眾,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拒菸檳、節制飲酒為降低糖尿病及慢性病的發生。

糖尿病人應每年檢測尿液白蛋白

糖尿病人應每年檢測尿液白蛋白#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合會訂定每年的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以呼籲世人共同重視糖尿病流行的問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1月11日下午辦理「2012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新生活座談會」,鼓勵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一起站出來為糖尿病教育及防治工作宣傳,並提醒社會大眾對糖尿病預防的認知,進而願意挺身支持與關懷糖尿病友。糖尿病高居臺北市100年十大死因第5位,也是引起失明、洗腎及截肢的主要原因。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糖尿病人發生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至4倍,腦中風則高3倍。而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糖尿病可引起眼睛病變,若未予治療則引起失明的機會為一般人的25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與糖尿病病齡及患者年紀有關,根據統計,糖尿病患在患病7年後50%有視網膜病變,而在17年到25年後則有90%出現病變,長期的高血糖環境會損傷視網膜血管的內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變,如:微血管瘤、硬性滲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體增殖,甚至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並無任何症狀,但當症狀出現時,視網膜病變已經到達某種程度,所以,糖尿病人每年都應該最少有一次眼睛的例行檢查。糖尿病是引起腎臟病惡化的主要原因,洗腎患者中近四成是糖尿病患,腎臟功能正常時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ACR)是小於30毫克/公克。當介於30-300毫克/公克,稱為微量白蛋白尿期,是腎病變最早期的臨床證據,這時的腎臟已有輕微的病理傷害了。如果這時期不積極接受治療,會有二成病人在十年後發展成為巨量白蛋白尿(ACR超過300毫克/公克),這當中會有50%的病友在十年內進入尿毒症,必須接受血液透析。尿液白蛋白為精準測定方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每年檢測尿液白蛋白,以早期發現腎臟病變,早期治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糖尿病之認知以及有效預防糖尿病之發生,在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皆有辦理三高篩檢(血糖、血壓、血膽固醇)、糖尿病相關講座及支持團體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醫訊/低糖減壓創造「腎」利人生

醫訊/低糖減壓創造「腎」利人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有許多人被發現罹患末期腎臟,而糖尿病為此病最常見的原因,約佔3分之1。但不一定每個糖尿病患都會有末期腎臟,不過因為糖尿病患者多,還是有不少患者有糖尿病末期腎臟病。 緣起於此,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特舉辦蜜糖俱樂部~糖尿病病友會活動-低糖減壓「腎」利人生,活動內容有「檢查血糖、血壓、尿液」、魏淑儀主任主講「認識糖尿病腎病變」、謝藍琪主任主講「談糖尿病腎病變之飲食」,最後有「要活就要動~帶動唱」,當天請空腹來驗血糖,該院備有早餐。活動須預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並自備喝水容器。名稱:低糖減壓 「腎」利人生時間:101年11月10日(六)上午08:20~12:00地點: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四樓階梯教室(高雄市鼓山區中華一路976號)洽詢:07-5552565轉2125、2162、2244

「腎」重飲食保健康

「腎」重飲食保健康#糖尿病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李雅筑「我有糖尿病十多年了,血糖控制差,糖化血色素差不多在八左右。現在醫生跟我說,我的腎功能開始變差了,要我飲食控制。我要怎麼吃?是不是還跟糖尿病飲食一樣呢?」這是衛教過程中,病人常提及的問題。腎臟病飲食分成以下兩種,兩者的飲食方向是截然不同的。慢性腎臟衰竭病患:蛋白質在體內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含氮廢物,一旦腎臟發生病變,這些含氮廢物就無法順利排除,而造成堆積,進而引起中毒的情況,譬如尿毒症。當情況嚴重時,會導致尿量減少,也使得過多的鈉離子與鉀離子無法靠腎臟排出體外,對健康帶來莫大的損害。洗腎病患:應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因為在洗腎的過程會流失一些蛋白質;鈉、鉀、磷離子的含量也需要注意,更重要的是控制水分。下文是針對「慢性腎臟衰竭病患」所列的飲食大哉問,您能答對幾題呢?Q:為什麼教導糖尿病患者吃五穀飯,但是腎臟病患者卻不建議呢?五穀飯含有大量的麩皮,能穩定血糖的控制,可是麩皮的磷含量較高,所以腎臟病患者應減少食用。Q:為什麼腎臟病患者不能吃「高鉀」的食物?高鉀的食物有哪些?血鉀過高會引起心律不整,而腎功能衰竭會減少鉀離子代謝的能力。其實,只要病患一天的排尿量大於一千C.C.,通常不會產生高血鉀症的問題。Q:為什麼不能吃「高磷」的食物?高磷的食物有哪些?血液中的含磷量高,會導致骨骼病變。腎功能不全者應適量限制磷的攝取,除了配合服用磷結合劑來降低磷的含量,也要從飲食上著手避免吃下過量的磷,如此才能減緩腎功能衰竭的速度。Q:老人家喜歡吃香蕉緩解便祕的問題,有腎臟病後仍可多吃香蕉嗎?不建議,因為香蕉是高鉀水果。要改善老人便祕的問題有很多方法,建議水分的補充、適量的運動,效果比香蕉有幫助;或在飲水中、果汁中加入纖維粉,增加纖維攝取。   Q:高鈣食物都是高磷食物嗎?不盡然。高鈣食物中,有大部分是高磷食物,例如:奶粉、保久乳、鮮奶、小魚乾,所以要減少食用。如果真的要食用高鈣食物,可以喝少許優酪乳或補充鈣片,並依醫師指示使用磷結合劑。Q:蔬菜的鉀含量比較高,所以不要吃嗎?錯。鉀離子易溶於水,所以食用前要先切小塊並川燙過,再加少許油拌炒,減少鉀離子的含量。蔬菜經由烹煮,鉀離子會流失在湯汁裡,所以菜湯不要喝。注意喲,市售的薄鹽醬油或低鈉鹽也都不適宜食用。Q:營養師衛教時所建議的「低蛋白飲食」是什麼呢?腎臟病患者無法將蛋白質所產生的含氮廢物排出,所以要採用低蛋白飲食,而且其中50~70%需用高生物價的食物,例如:雞肉、牛肉、豬肉、羊肉、黃豆等。蛋白質的攝取量會因為慢性腎臟衰竭病患的分期而有所不同,應該請教腎臟專科醫師與營養師,為您調配一天的蛋白質需求。Q:腎臟病患者可以喝雞精補充營養嗎?不建議。因為雞精為高鉀食物,會造成腎臟排泄的負擔。Q:蛋白質的東西吃這麼少,會不會營養不良?正是因為蛋白質攝取得少,故應選擇優質的蛋白質,如奶類、蛋、魚、肉、黃豆製品,足夠的熱量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用低氮澱粉,如冬粉、米苔目、粉圓、地瓜粉、藕粉、西谷米當作點心,若是煮成甜湯,可加蜂蜜、果糖、粉飴來增加熱量,或者喝低蛋白奶粉也行。Q:腎臟病需要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嗎?不需額外補充,飲食中適量食用蔬果即可。綜合維他命中含有礦物質,尤其維他命A、E、K補充過多,會產生毒性,必須有醫師處方才可食用,避免自行補充。註:(表一)及(表二)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http://www.doh.gov.tw/FoodAnalysis/ingredients.htm

醫訊/認識糖尿病及日常照護

醫訊/認識糖尿病及日常照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不知道有哪些飲食可以吃,糖尿病飲食應將均衡飲食飲概念為奉為圭臬,配合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有機等大原則,並做好飲食份量控制。為了協助糖尿病友,台北慈濟醫院舉辦「認識糖尿病及日常照護」講座,邀請陳芝嫻護理師主講。參加對象為糖尿病友及其家屬親友,感興趣的民眾,該院歡迎踴躍參加,活動毋須報名,可自行前往。並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糖尿病及日常照護時間:101年11月7日(三)下午14:30~16:30地點:慈濟醫院台北院區(新北市新店區建國路289號,大坪林捷運站4號出口有院區免費接駁車)12A病房次護理站洽詢: 02-66289779

遵循「健康7要事」 遠離糖尿病風險

遵循「健康7要事」 遠離糖尿病風險#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際糖尿病聯盟為感謝胰島素發明者班丁醫師,決議通過每年以班丁醫師的生日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而宜蘭縣政府為提醒國人重視糖尿病防治,於11月4日於冬山河親水公園擴大辦理「2012世界糖尿病日嘉年華會在宜蘭」活動,將以「健康7要事、人生多美事」為目標,強調心理調適、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監測、配合醫囑、防範風險及提升效能等寓教於樂的方式,邀約全國糖友團體與糖友支持團體共襄盛舉。宜蘭縣政府表示,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糖尿病會在不知不覺中引起身體許多部位之急慢性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尿毒症、神經病變、陽萎及足部壞疽等等,導致失能、殘障及生活品質低落等後遺症,雖然目前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但若能配合糖尿病防治7大要事:心理調適、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監測、配合醫囑、防範風險及提升效能,正確控制飲食、多做運動、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定期接受追蹤檢查與用藥及熟悉各項保健知識,將血糖、血壓、血脂肪及體重控制良好,就能避免糖尿病對健康之危害及生命之威脅,而自在的與家人共築優質健康生活。宜蘭縣政府表示,因應糖尿病友年輕化的趨勢,避免讓我們的上、下一代曝露在更高的風險中,而結合全國各醫療機構之衛教人員及相關單位設立健康七要事為宣導主軸,期望透過活動,藉以鼓勵民眾保有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監測、配合醫囑、心理調適、防範風險及提升效能,活動中並讓糖友間的互相經驗分享及扶持,鼓勵糖友「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共同攜手邁向共美好的人生。

糖尿病不要來 多動少亂吃遠離它

糖尿病不要來 多動少亂吃遠離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因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以及運動量減少等生活習慣,導致糖尿病成為了罹患率不斷攀升的社會文明病。而根據研究發現,台灣地區40歲以上的成年人,平均每十人當中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名列國人十大死亡主因。因此糖尿病,是國人不可忽視的慢性疾病。澄清醫院平等院內科部沈天子醫師解釋,簡單來說,糖尿病是人體胰島素不足所造成;人體會將吃進去的澱粉食物,轉變成葡萄糖,而胰島素便是一種荷爾蒙,能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當胰島素不足,葡萄糖便無法進入細胞內使用,而使得血糖濃度升高,多餘的葡萄糖,一部分經由腎臟轉成尿液,為俗稱的糖尿病。沈天子說,糖尿病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而第一型糖尿病病人的胰臟不生產或生產極少數量的胰島素。一般在孩童以及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最常見,必須每日注射胰島素,才能代謝利用食物。華人屬於第一型的有5%。第二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成人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病人的胰臟,雖然多少會生產胰島素但無法發揮適當作用。因此雖然有胰島素的存在,但血糖值仍不正常。華人屬於第二型的有95%通常發生在40歲以後。其發病過程緩慢,病情緩和,不易察覺,有時病人只覺得不明原因的疲倦或不適應,而且不一定有所謂糖尿病三多,多喝、多尿、多吃的症狀。然而,糖尿病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產生,如果不好好控制,嚴重將導致死亡。沈天子則呼籲,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之外,也應該多多運動,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以預防糖尿病的產生。

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減少併發症

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減少併發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葉臻/綜合報導)糖尿病在新興發展中的國家十分盛行,罹病人口也日漸增加,治療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的用藥也是健保預算的一大負擔。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研究發現:約百分之20至60的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合併血脂異常也約有百分之50的機會。另有研究亦顯示,糖尿病人發生心臟血管疾病是正常人的2至4倍;發生視網膜病變則為正常人的17倍;在洗腎病人中則有百分之20至25為糖尿病患者。而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台南市糖尿病死亡人數874人佔十大死因第五位,官田區糖尿病死亡人數15人佔十大死因第六位。有鑑於此,官田區衛生所特別在世界糖尿病日前夕,101年11月6日下午一點半到五點,於官田區二鎮里活動中心舉辦「與糖尿病共舞」-官田區世界糖尿病日宣導活動,同時也邀請李秀枝女士(與糖尿病共舞作者)分享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心得及個人作品限量贈送,希望增加民眾對糖尿病的了解,照顧自身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