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常手麻腳麻 小心是糖尿病神經病變

常手麻腳麻 小心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2014至2017年統計資料,目前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而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約佔50%的糖尿病患者。65歲患有糖尿病的陳伯伯就醫時表示,這2年手麻腳麻越來越嚴重,現在寫字時除非眼睛看著筆,不然筆從手上掉了都不知道;腳感覺麻麻的,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不知地板在哪裡!這就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表現可以分為:1.正性症狀:麻刺、疼痛或異痛感,晚上感覺尤其明顯。2.負性症狀:以感覺變差為主(痛覺及溫覺)。通常病患抱怨會從腳尖或手指尖開始,慢慢地往上延伸,研究顯示49%患者以感覺變差為表現、34%病患感覺到疼痛,而約有一半的神經病變患者可能尚未出現症狀,需靠神經檢查來提早發現。糖尿病神經病變可分為5大類1.兩邊對稱的多發性神經病變:為最常出現的類型,感覺異常的分佈就像戴著手套、穿著褲襪,病患會因為不舒服的感覺而影響睡眠或生活品質,甚至因為感覺變差容易受傷而不自知,嚴重時若影響到力氣則容易因步態不穩而跌倒。2.自主神經病變:是常見表現之一,可能影響包括:姿勢性低血壓而容易頭暈、影響心律可能導致死亡率增加、便秘、腹瀉、性功能障礙、小便困難、流汗減少。3.顱神經病變:通常影響動眼神經,表現為眼睛周圍疼痛、複視、眼瞼下垂,但是瞳孔功能正常。4.神經根或神經叢病變:多發生於單側胸椎或腰椎神經,其神經支配的區域出現感覺異常或嚴重疼痛,甚至合併肌肉無力症狀。5.肢體的單一神經病變:常見影響為手指及手掌麻木或無力、垂足(腳板下垂抬不起來)。「飲食」+「運動」有效控制血糖1.飲食控醣類:醣類的食用量是影響血糖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特別重視「醣類(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及維持高纖、少糖、少油、少鹽、不過量攝取脂肪以及蛋白質為飲食原則。每日食用肉類的份量,不應超過兩個手掌大。2.中強度有氧運動加肌力訓練:研究顯示,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並促進游離脂肪酸的代謝。呂雅雲建議糖尿病患飯後1~2小時運動是比較合適的時段,可以先暖身5分鐘再做運動,可降低餐後血糖高峰,還可避免運動時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重點在於良好的血糖控制、手腳的保護(定時檢視手腳是否有傷口、戴手套/穿襪子來保暖)。神經病變造成的疼痛不適感,可以藉由醫師處方抗癲癇藥或抗憂鬱劑來改善症狀。

T1糖友甜蜜的冒險-勇敢與糖同行

T1糖友甜蜜的冒險-勇敢與糖同行#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彭雅筠/綜合報導)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社會共鳴,其中包括思覺失調症病患所受到的社會排斥,以及家屬承受的心理壓力,以及家人間的溫暖陪伴,不僅貼近民眾感受,亦發人省思。不僅是身心障礙者受到歧視,現實社會中許多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友也面對到同樣的心理與外在處境。因為血糖的問題,糖友們需要不定時補充甜食,也得常常監控血糖;或者必須施打胰島素,卻因大眾對於此疾病的陌生而常被誤認成在課堂上偷吃糖甚至施打毒品,導致糖友擔心他人異樣的眼光,而獨自躲在廁所施打胰島素,生活上都造成一些不便。而家長在面對孩子確診後,最常出現的態度是愧疚感,認為自己對不起孩子,沒能給他天生健康的身體。而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很容易將此事的責任承攬在自己肩上,去背負一切,某種程度上讓孩子失去與自己身體和疾病相處的機會。由於身旁同學、同事的不理解,甚或糖友或家人本身的心態無法調整,往往造成糖友們與周遭人士的隔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目前糖尿病人數約200多萬,其中九成以上為國人熟知的第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僅約百分之一至二為第1型糖尿病(T1DM,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數約1.5萬至2萬人左右。普遍來說,T1糖友的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而在許多病例中發現,最高的發病年齡區間在國小時期。也因為T1糖友人數較少,罹病年齡又低,因此造成T1糖友與家屬龐大的心理負擔。有「糖尿病之父」之稱的林瑞祥教授指出,第1型糖尿病在亞洲並不多見,台灣的數量更少,因此得病的患者往往覺得自己是罕病患者,家屬也不知道該如何照顧。林瑞祥教授說,其實糖尿病友最重要的就是血糖管控,「只要讓血糖降下來就好」,儘管第1型糖尿病在台灣是較少見的一群人,但只要心態正確,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血糖管控,雖然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大部分生活仍可跟一般人無異,且隨著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T1糖友還是非常有希望的。林瑞祥教授認為:第1型糖尿病的發病很早,糖友們應該要勇敢公開自己的病情狀況讓周遭同學、朋友與師長們知道。他說,很多T1糖友往往很在意別人的眼光,擔心自己是異類,甚至會偷偷去廁所打胰島素。其實只要跟身旁的人公開,讓大家了解狀況,反而大家都會很樂意幫忙,甚至願意當「守護天使」,照顧守護T1糖友們的健康。林瑞祥教授也鼓勵T1糖友們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因為隨著醫療的進步,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理想的機器可以幫助T1糖友們的健康,所以目前一定要做好飲食管控與血糖監測,並且保持樂觀的心態,未來一定是有盼望的。「心態是由禍轉福的轉捩點!」糖友跟家人的心態調適是最重要的,重點是他們並不孤單,除了有親友的支持外,亦有如康泰基金會等社會團體資源可以利用。只要勇敢面對,一路上都會有非常多的愛與希望相隨!   

糖尿病友當心!手腳麻痛恐血管阻塞

糖尿病友當心!手腳麻痛恐血管阻塞#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在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5名,隨著飲食跟生活型態改變,糖尿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是重要的現代文明病!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吳典育表示,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血管處於發炎狀態,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常出現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及神經病變。血管阻塞初期症狀 下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吳典育醫師說明,隨著年齡增加,動脈血管內壁都可能因膽固醇斑塊逐漸沉積,造成動脈管路內徑逐漸狹窄,發生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便產生狹心症(心絞痛),發生在四肢周邊血管便稱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初期症狀會出現下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對溫覺、痛覺、震動及關節感覺變差),可能伴隨肌肉無力、萎縮。若未加控制血糖,周邊血管疾病會持續惡化,從微血管進展到小血管甚至大血管。當周邊血管阻塞時,會出現間歇性跛行甚至無法行走,更可能缺血性下肢疼痛,以及紫紺、局部組織壞死。從血糖及飲食控制 才能減少併發症發生吳典育醫師表示,從治療周邊血管的角度,最重要的是從血糖及飲食來控制糖尿病病因,才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一旦發生血管併發症,建議患者就醫接受治療,除了檢查嚴重程度,也會給予相關治療的藥物;如果良好的藥物治療下,仍有慢性長期傷口不癒、病危性肢體壞死等無法控制症狀,這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在治療糖尿病足有很好的保肢效果,也能大幅緩解肢體缺血性疼痛。介入性治療的特點是微創、幾乎沒有傷口、恢復期短,但是要使傷口完善復原,除了幫助血管打通,還需要良好的感染控制、適當清創、補充營養,甚至復健運動的輔助。如果有這類問題的患者,建議可至心臟血管內科門診諮詢與評估。

反覆包皮炎 竟是糖尿病引起!

反覆包皮炎 竟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陳先生包皮反覆發炎已持續半年,每當包皮出現裂傷時便自行塗抹藥膏,近日發覺包皮口變狹窄無法翻開,才趕緊就醫。檢查發現,包皮外觀有明顯紅腫且反覆撕裂傷,驗尿顯示有尿糖,診斷為糖尿病引起的包皮炎。糖尿病患傷口癒合能力差 包皮發炎撕裂傷易反覆發生泌尿科醫師林儒廷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反覆包皮炎的患者中有1成有糖尿病,常見於30至40歲男性,這群人特點是包皮炎反覆發生,外觀體型肥胖,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往往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反覆包皮炎竟是糖尿病引起!林儒廷醫師說明,由於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時,抵抗力會下降,傷口癒合能力較差,因此包皮發炎引起撕裂傷不易痊癒且反覆發生機會增加。包皮炎常因包皮過長、衛生習慣不佳、性接觸、抵抗力下降發生林儒廷醫師進一步說明,包皮炎常因包皮過長、個人衛生習慣不佳、性接觸、抵抗力下降等而發生。在症狀上會出現包皮局部紅腫、疼痛、撕裂傷,同時反覆發炎結痂,會使得包皮口變狹窄,包皮無法翻開,對清潔造成困難,包皮炎的情況更難痊癒。治療方面,視症狀治療包皮炎外,還需做好血糖控制。如果同時伴隨包皮過長,在發炎情況改善及血糖控制良好後,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割包皮。平時注意包皮清潔,單一性伴侶避免危險性行為,謹慎控制血糖,規律運動習慣及作息加強抵抗力,可預防包皮炎發生。最後林儒廷醫師提醒,門診中常出現年輕男性因反覆包皮發炎困擾不已,後續檢查才發現是糖尿病引起。由於糖尿病在初期不一定會有明顯多吃、多喝、多尿、體重下降症狀,因此如果反覆包皮發炎、糖尿病高風險族群應接受糖尿病篩檢,早期發現治療。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當,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飲食控制。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24日(三)舉辦營養講座,由姜貴明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本講座幫助糖尿病友認識均衡飲食、飲食份量代換,使病友飲食更具多樣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8年4月24日(三)下午14:00-14: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糖友只防高血糖?小心低血糖無形殺手

糖友只防高血糖?小心低血糖無形殺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只需要注意高血糖嗎?大家普遍認為糖尿病是高血糖導致,事實上控制血糖時,發生低血糖也會影響患者生活。低血糖除了出現冒冷汗、發抖等症狀,嚴重更將導致昏迷、致命。然而,面對低血糖,糖友卻多採取事後補救而非積極預防,血糖長期劇烈起伏,恐徒增心血管併發症及死亡風險。嚴重低血糖 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較一般糖友多3至4倍根據研究指出,發生嚴重低血糖的糖友較一般糖友多3至4倍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夜間低血糖及低血糖相關症狀,可能發生睡夢中驚醒、甚至昏迷送醫,嚴重時影響隔天的工作或學習,為此不敢參與過夜的活動,影響社交生活。低血糖問題若未能妥善處理或預防,成為糖尿病患者生活的枷鎖,對疾病管理更是一大隱憂!過去一般大眾對低血糖的認識僅止於輕微症狀,呼籲正視低血糖問題,中華民國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攜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發起「解開枷鎖 正視低血糖」活動,邀請糖友分享過去低血糖經驗並拍攝解開枷鎖照片,更讓大眾一起響應、陪伴揮別低血糖!低血糖嚴重可能導致嗜睡、言語不清、不自主怪異行為台灣糖尿病死亡率高,據衛福部106年統計,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而死亡。過去,大家普遍認為是高血糖所致,事實上糖尿病低血糖問題更是隱藏的糖友殺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秘書長表示,低血糖輕則出現自主神經症狀,如冒冷汗、發抖、心悸等問題;嚴重可能導致嗜睡、言語不清、不自主出現怪異行為、甚至昏迷、致死。除了生理症狀外,低血糖更連帶加速併發症發生。長期低血糖會造成心臟更多的負擔,研究顯示,嚴重低血糖的糖友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較一般糖友高3至4倍,整體死亡率更增加3至4倍,重擊患者的存亡問題。聰明用藥、飲食及作息 積極控糖糖尿病患者過去面對低血糖多半採取補救措施,但是根據健保急診數據資料顯示,10年間糖尿病患者因低血糖送往急診人數增加5倍,且出現低血糖症狀的患者住院天數也較一般患者多達1周。未能防範低血糖,不只是患者受累,更可能成為糖尿病病患與社會沉重的負擔。國內研究調查指出,高達9成5糖尿病病患都曾出現低血糖,更有3成糖友會反覆發生低血糖。王治元秘書長表示,面對低血糖應從治療端開始注意,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與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糖友與大眾一起正視低血糖問題。除了聰明選擇用藥,更需從飲食、作息多管齊下。三餐定時定量、規律的活作息和運動都可以積極預防血糖過大的波動,並配合醫囑才是最有效控制病情的不二法門。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素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熱衷於吃素,覺得吃素可以讓身體少疾病,而且又不容易發胖。適當吃素其實對身體有好處,但吃素同時也要講究,才能兼顧健康。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19日(五)舉辦營養講座,由吳宛真營養師主講「糖尿病健康吃素」,此場團體衛教將帶著大家一起解析吃素的優勢和劣勢,並告訴大家如何健康吃素。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健康吃素時間:108年4月19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糖友防糖尿病足 每天檢視腳部健康

糖友防糖尿病足 每天檢視腳部健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長久下來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及作息生活改變,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跟著提高。代謝症候群正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發出的警訊,其中糖尿病躍上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近年來糖尿病又有年輕化的趨勢,期望民眾更深入瞭解糖尿病,預防勝於治療。糖尿病患者血循不佳、感覺遲鈍 小傷口致糖尿病足恐截肢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李書鳳表示,骨科病房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正是糖尿病足,為糖尿病造成的足部潰瘍,無形中漸漸入侵至骨髓,導致截肢。最常遇到病人只是剪指甲時不小心有傷口而發生,糖尿病患者常併發血管及神經病變,造成感覺變遲鈍,血液循環變差,一旦血液循環不佳,無法避免缺血性懷死惡化,慢慢入侵至軟組織的膿瘍,此時截肢是唯一治療的方式。糖友每天檢視足部健康 確認有無傷口、皮膚溫度與顏色李書鳳護理師表示,糖尿病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盡早偵測足部的神經病變或是周邊動脈的阻塞。潰傷時不一定會有深度的足部感染,只要能早期處理缺血問題,就不一定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糖尿病患者宜多注意足部衛生照顧,每天檢視足部是否有小傷口,摸摸腳趾確認皮膚溫度與顏色,行走時穿著適當的鞋具,避免穿尖鞋、拖鞋或涼鞋,以免踢傷。萬一出現傷口時不需驚慌,因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較差,馬上至醫院請醫生評估,給予專業護理照顧,切忌亂塗藥。早期發現,早期正確治療,大都可以抵禦糖尿病足上身。糖尿病患者要維持血糖控制,遵循醫師規則服藥,避免抽菸導致血管收縮血循變差,且不可使用過熱的水以免燙傷,讓這個「隱形殺手」沒有可以入侵的管道,與糖尿病和平共處,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