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血糖與腎臟有關 糖尿病是洗腎主因!

血糖與腎臟有關 糖尿病是洗腎主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什麼!罹患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變,甚至還要洗腎?」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邱智弘醫師表示,在診間遇到不少民眾都不知道,其實血糖與腎臟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根據統計目前在接受洗腎的病人中,其中竟有25-45%是因為罹患糖尿病而走上洗腎之路,可見得糖尿病是國人最常見的洗腎主因!血糖與腎臟健康 息息相關一般民眾因老化而導致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每年約為0.8 ml/min;但因糖尿病腎病變而導致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每年竟約有12 ml/min,因此與非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退化相比較,糖尿病患者提早洗腎的機率高上許多。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抽血、驗尿,來檢查腎功能與蛋白尿的程度。其中,腎絲球過濾率(eGFR)的數值可顯示出腎臟的功能,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為120 ml/min,如果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 ml/min為末期腎臟衰竭。慢性腎臟病分期飲食應採低鈉、避免蛋白質攝取過量邱智弘醫師提醒,良好的血壓及血糖控制尤其重要,一般糖尿病人血壓建議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內;血糖方面建議空腹血糖值應維持在90-130 mg/dl,糖化血色素(HbA1c)在7%,此外也要注意血脂控制。不僅可以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的進行,甚至可以恢復回正常蛋白尿;另外,飲食採用低鈉及避免大魚大肉攝取過量蛋白質。在用藥方面,避免腎毒性藥物、非類固醇抗炎藥等,皆可以有效的減緩腎功能的喪失。依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的年報中,台灣無論是洗腎的發生率或盛行率都是世界最高;而今年9月衛健保署公布的數據中,顯示台灣洗腎醫療費約為449億元,是「最燒錢疾病」第一名。糖尿病患者避免洗腎的不二法門,正是隨時把關腎臟健康,尤其是同時擁有蛋白尿和視網膜病變的病人更要注意,這樣的病人幾乎皆伴隨糖尿病腎病變,更容易加速腎臟的惡化,平常更要留意治療及預防糖尿病腎病變惡化的重要性。

三高患者 須更加留意下肢動脈疾病

三高患者 須更加留意下肢動脈疾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時序已入秋,天氣也漸漸的變得涼冷,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高峰期也逐漸到來。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常導因於動脈粥樣硬化或一些炎性反應過程逐漸導致動脈血管的狹窄或因急性栓子掉落導致的急性栓塞。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及老年人口數的增加而導致周邊動脈阻塞。足部發冷、發白、發紫、走路時下肢肌肉酸痛、乏力、腳趾或足部麻痛、莫名的出現破皮傷口或者傷口久久不癒合,常常都是下肢動脈疾病進展或惡化的表現,最嚴重的甚至會腳趾頭潰爛壞死。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盧延洲醫師指出,肢體動脈因粥狀硬化造成動脈血管部分狹窄或完全阻塞,導致肢體血流不足或缺血的疾病。多數的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是慢性,漸行性的血管阻塞,常在運動時感下肢肢體的疼病,尤其是小腿肚處,於休息時即可緩解,此稱為間歇性跛行。少數的急性動脈阻塞,例如栓塞症(embolism)或血栓症(thrombosis)或外傷等因素所導致,其所造成的疼痛常是突發且合併麻木、無力感。致病原因及危險因素(一)主要病因:動脈粥樣硬化 (二)其他致病因子:血栓形成、栓塞、血管發炎、創傷。(三)危險因子:年齡與性別,男性、年齡大於70歲屬於高危險群;抽菸,風險是不抽菸者的四倍;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等增加血液黏稠之疾病;長久不動,使得側枝血液循環不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相關疾病的過去病史或家族史 。依急性與慢性不同症狀(一)急性動脈阻塞: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適溫力改變。(二)慢性動脈阻塞 (症狀分級):第一級:不完全阻塞缺血,運動時輕微肌肉酸痛或無力,甚至無感覺。第二級:間歇性跛行,走路或運動時下肢肢體疼痛厲害,但休息可緩解。第三級:血管狹窄相當厲害時,休息也會疼痛或夜間疼痛。第四級:完全阻塞嚴重時發生皮膚潰瘍與壞疽。(三)其他:因血管阻塞,腳部常有營養不良情形出現,患肢溫度會較低、冰冷、毛髮易碎脫落、指甲變形、肢體麻木、開始時肢體抬高膚色蒼白,放下可轉紅,疾病持續進展膚色變藍紫等症狀。治療方式包含藥物與手術治療(一)藥物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狀,控制並減緩血管病變的惡化。 抗血小板藥物:可改善循環,預防血小板凝集而阻塞血管。 促進患肢微循環,改善間歇性跛行症狀,增加行走距離。(二)外科治療: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症狀惡化、或者缺血造成組織潰瘍、壞死可能面臨截肢時,就要考慮進行微創血管腔內介入治療或者血管繞道手術。經皮血管成形術利用氣球導管插入使血管擴張或置放支架避免血管再阻塞。 若血管腔內介入治療已無法改善病情,就要考慮以人工血管進行血管繞道手術。最後若仍無法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狀況、肢體大範圍壞死、嚴重持續性疼痛或敗血症時,只有進行截肢手術。4大預防之健康指導(一)修正導致血管阻塞之生活型態:如低脂肪及低熱量飲食、戒菸及維持理想體重,有效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疾病,以減輕下肢負擔。(二)適度運動:每日步行運動最有效,固定時間進行運動訓練,當腳出現酸痛時即刻停止練習,酸痛消失時再繼續進行,反覆練習可增加血流並能促進側枝循環發展,也可減輕疼痛。 (三)避免肢體傷害:教導病人肢體保暖重要性,使患肢獲得足夠血液循環。姿勢經常改變切忌雙腿交叉姿勢,以免血液循環受阻。確實做好雙腳保養:每日應將雙腳清洗乾淨;剪趾甲時,應剪平,避免造成外傷;避免足部乾裂可擦少許乳液;物暴露於過冷或過熱環境;不宜赤足、應穿著舒適合腳的鞋子,勿太緊以避免防礙血液流暢。外傷是造成潰瘍及截肢的重要因素,任何可能引起小腿或足部受傷的因素都要盡力避免,並要時常感覺及觀察腳部的溫度及顏色變化,若出現冰冷、發紫的情形,應立即就醫。(四)若出現任何下肢及足部不適症狀,建議儘速就醫診察並確定病情,提早治療避免肢體缺血情況惡化至組織壞死或者截肢的不良預後。

預防糖尿病腎病變 控制血糖5原則

預防糖尿病腎病變 控制血糖5原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糖尿病患者長期忽略血糖控制,會引發許多的併發症,而腎病變就是其中的主要併發症之一。許多糖尿病的患者會擔心長期吃藥會不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但其實要預防糖尿病腎病變,最重要的便是血糖的控制。五穀類有碳水化合物、水果類含有果糖、奶類含有奶糖,會直接造成血糖的浮動;蛋豆魚肉類與油脂類會間接造成血糖的浮動,然而攝取過多容易引起肥胖,進而引起胰島素抗性及心血管疾病的產生。蔬菜類含有豐富的纖維,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率,使血糖上升速率穩定,胰島素分泌較低,進而維持體內醣類正常的代謝。根據糖尿病治療指引,糖尿病人必須ABC三項控制指標都達成,才能算是控制良好:1. 糖化血色素(HbA1c簡稱A1C)<7%2. 血壓(BloodPressure)≦130/80mmHg3. 膽固醇(Cholesterol)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100mg/dL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主任表示,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低於7%,血壓應該要控制在低於130/80mmHg。如果已經出現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則應該要控制蛋白質食物,適量補充低氮澱粉,例如冬粉、米粉、米苔目等,也要注意補充高鐵質的食物,如:牛肉或羊肉,至於某些電解質,例如磷、鉀、鈉則要依據個人抽血報告而給予調整。長效型胰島素是高安全性的胰島素血糖控制的部分,糖尿病衛教師柯慕姍也表示,長效型胰島素(Levemir)能夠補充身體分泌不足之胰島素,無作用高峰期,是高安全性的胰島素,是使用口服糖尿病藥物外不錯的選擇,且較不易為肝、腎增加負擔。預填式注射筆亦可增加老年人使用之便利性,經改良後的注射針僅0.4公分,可以大幅減少注射時疼痛感。控糖5要訣1. 調整飲食 控制醣類攝取:減少攝取醣類份量,避免大魚大肉攝取過量蛋白質,並減少鹽分攝取,達到穩定血糖的效果。2. 規律運動 建立運動習慣:運動能幫助第二型糖友減重,且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協助血糖穩定。3. 按時服藥:愈早將血糖達標,就愈能減少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當血糖無法降到標準時,需要一些藥物的輔助。4. 檢視目前自己的生活型態:修正與善待自己的身體。5. 監測血糖:可搭配App 做血糖記錄,將數值記錄下來,以利回診時與醫師討論用藥調整。嚴格遵守格式化檢測計劃病人 血糖控制有明顯改善格式化血糖監測可利用每天早上空腹測血糖,作為睡前注射長效胰島素調整劑量的依據,或者每星期連續測三天的三餐餐前與餐後血糖等。好處是可以配合病人作息,得到血糖數據,並可減少檢測次數節省血糖試紙費用。研究顯示,嚴格遵守格式化檢測計劃病人,血糖控制有明顯改善。南投醫院提醒不論是飲食控制或藥物控制,都是會了讓患者能夠控制血糖、血壓值在理想範圍之內,避免讓腎毒素持續升高,盡量延緩進入洗腎的階段。南投醫院訂期辦理腎友會活動,由醫師、營養師及衛教師等專業人員衛教病友正確的資訊,期望提供南投鄉親最好的醫療照護。

怕熱又怕冷 竟是糖尿病上身?

怕熱又怕冷 竟是糖尿病上身?#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48歲男性曾服用抗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後來覺得沒什麼症狀,便自行停藥。最近幾個星期因天氣熱,身體活動增加時覺得自己快中暑,常口渴補充水分,尿量多但卻不太流汗;進入有冷氣的地方,若溫度稍低,便覺得寒冷想加衣服,求診經檢查發現,血液檢驗顯示空腹血糖178mg/dl(126以上為糖尿病),飯後血糖238mg/dl(200以上為糖尿病),長期血糖指標糖化血色素9.3%(6.5%以上為糖尿病),已罹患「糖尿病」。血糖與環境溫度感受有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醫師表示,有些疾病會影響患者對環境溫度的感受,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怕熱,甲狀腺功能減低會怕冷,而糖尿病可能導致怕熱又怕冷。血糖代謝長期異常,會使神經與血管功能受到損害,在熱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舒張散熱,排汗量也低,因此怕熱;在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收縮保熱,也不易靠脂肪產熱而怕冷。有些糖尿病患並沒有典型症狀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下降。但有些人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反而是對溫度感受和以往不同、身體黏膜發炎、傷口不易好…等。若未積極治療,可能誘發許多慢性併發症,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尿毒症、神經病變…等,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高風險族群要當心!何一成醫師說,曾檢驗出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偏高的情況、年齡大於40歲、體重過重、一等親內有罹患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生產過體重大於4.1公斤嬰兒的母親、高血脂、高血壓患者、平常缺乏運動者,皆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更需留意血糖的變化。飲食控制加運動 預防糖尿病根據研究顯示,35歲以下人口正是糖尿病增加最快速的族群,並且男性增加速度遠比女性為快,顯示糖尿病的威脅已明顯影響至年輕人的健康。造成糖尿病快速成長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肥胖。因此日常要注意飲食控制,澱粉類與糖攝取不過量、足量的纖維質、適量的肉類與脂肪、戒菸、少喝酒、過重者應適當減重並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可增加胰島素對細胞的作用、改善血糖代謝,建議進行中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伸展體操、游泳等,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及量,避免運動傷害,倘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在運動前應先與相關醫師討論,以確保安全。糖尿病需積極診斷與追蹤勿輕忽糖尿病會造成身體器官的慢性傷害,倘有發現血糖上升的情形應找尋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治療,調整生活習慣,積極追蹤,切勿因症狀不明顯就輕忽。一旦確診罹患糖尿病,應妥善長期治療,才能降低併發症的機率,提升身體的健康。

縮胃保命?搶救破百大叔找回健康

縮胃保命?搶救破百大叔找回健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很容易在忙碌時忘了健康,往往只有吃而沒有動,甚至認為工作中的勞動可以取代運動,用美食犒賞自己,直到肥胖後健康也跟著亮紅燈,才藉由各種方法、藥物瘦下來,反倒可能引發更多疾病。根據統計,肥胖者平均死亡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倍以上,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又以糖尿病的風險最高。餐廳主廚楊先生,退伍時身高156公分、體重55公斤,算標準身材,但當主廚後無法忌口,體重飆破90公斤,一度靠減肥藥物減重,停藥後復胖,體重失控衝破110公斤,甚至引發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達殘障程度,健康亮起紅燈才決定就醫。經過「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減重減去30公斤,三高緩解也不需要再服藥控制,終於找回健康與自信。「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為常見代謝減重手術臺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醫師指出,較多人採行的代謝減重手術方式為「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都在美國獲得合法認可,超重體重平均約可減輕七成五。胃縮小手術利用腹腔鏡縱切把胃做袖狀切除,保留三分之一的胃,容量約一百毫升(如小根香蕉),經限制食量及去除飢餓感達到減輕體重。胃繞道手術則以腹腔鏡將胃分成大胃和小胃,小胃容量約30毫升(乒乓球大小),並將部分小腸繞道以減少吸收。胃縮小手術可縮小胃口 再搭配飲食控制 獲成功減重代謝及減重中心術前評估,檢查結果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相關指數全都超過標準。李旻憲主任表示,楊先生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簡稱BMI)為46.84,當BMI超過35,就屬於病態性肥胖,加上服藥控制高血壓超過20年,全都是健康警訊,經「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5個月後健康減重到86公斤,BMI降為35,高血糖與高血壓獲緩解,不必再服藥控制血壓。手術減重前的超大尺碼5L的上衣、48吋腰圍的褲子全成了布袋,朋友們看到他氣色愈來愈好、愈來愈健康,都替他高興。下一步是努力朝75公斤努力,期待重現年輕俊俏。縮胃減重手術對象必須符合評估條件李主任表示,BMI為評估主要依據,並考其他併發症:BMI大於40或BMI大於35並伴隨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及高尿酸血症、高血脂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以及BMI大於30且伴隨糖尿病,都符合健保規定進行縮胃減肥手術。年齡限定14到65歲間,可接受全身麻醉與無濫用藥物的人。李旻憲說,代謝及減重中心團隊會為不同病人量身評估,搭配營養師、個管師與護理師持續追蹤,病人術後飲食從一開始輕流質到流質、軟質,半年後正常飲食,卡路里減少就可以健康瘦下來,九成以上可達到預期減重目標,九成改善代謝疾病。

三大飲食法則 讓糖尿病友健康過中秋

三大飲食法則 讓糖尿病友健康過中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糖尿病族群,面對中秋佳節的美味月餅與香噴噴烤肉,可能產生「不吃傷心、多吃傷身」的苦惱。花蓮慈濟醫院范綱傑營養師表示,只要記得中秋飲食三大法則,「用飯換月餅」、「三少一多烤肉法」、「水果大一半,小一個」,就可以快樂安心的歡渡中秋團圓佳節,又不用擔心影響健康。中秋月餅總令人愛不釋手,但范綱傑營養師表示,月餅組成為外層酥油、內層豆沙的內餡材料,過高的熱量與醣類攝取是糖尿病友的一大隱憂。以常見的蛋黃酥為例,其包裹鹹蛋黃、豆沙等內餡材料,一顆含有近280大卡;醣類更將近20公克的甜度。有血糖問題的人應避免過量攝取,同時搭配血糖監測。健康法則一、「用飯換月餅」因此范綱傑營養師建議,由於月餅不易有飽足感,一不小心就會攝取過量,建議糖尿病友應該一天以一顆月餅為上限,最好是分切淺嘗,同時「用飯換月餅」的概念減少攝取白飯、南瓜、地瓜、馬鈴薯等五穀根莖類;或是食用專為糖尿病患設計的無糖月餅,用代糖取代一般的糖,降低月餅的總糖量。用食物交換的技巧,酌量攝取,才不會破壞過節興緻。健康法則二、「三少一多烤肉法」中秋烤肉要把握「三少一多」的健康原則,三少就是少油、少糖、少鹽,一多則是多青菜,范綱傑營養師表示,其實許多蔬菜烤起來一點也不遜色,如筊白筍、香菇、青椒、絲瓜、玉米筍烤來味道香甜可口,不油不膩,爽口極了。掌握「用烤菜代替烤肉」、「避免加工食品」、「烤肉醬攝取要節制」等原則,除了能減少熱量攝取,更可吃進大量纖維質等營養素。健康法則三、「水果大一半,小一個」而中秋節最常見的水果柚子,富含豐富的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功能,能抗老、減輕壓力與穩定情緒,且高含量纖維,更能舒緩排便不易的症狀。范綱傑表示,成人每日水果建議量為兩份,柚子六瓣(半顆)即等於兩份水果的熱量,建議糖尿病友一日攝取不可超過半顆柚子,否則會有血糖飆升或腹瀉的情形產生。糖尿病病友中秋佳節烤肉、食用月餅以淺嚐即可,一星期最多兩次,一次一份約半顆月餅。若食用過多,則會引起高血糖反應,如口乾舌燥、頭暈等等,請病友多喝水,應減少下一餐的澱粉量,更別忘了要搭配高纖蔬果。吃完大餐後可與家人一起運動散步,並配合醫囑來使用藥物,包括口服藥、胰島素針劑,病友依舊能在不過量的情況下,享用美食來過節。

低血糖的糖尿病患 不宜吃巧克力救急

低血糖的糖尿病患 不宜吃巧克力救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很多糖友都知道要避免血糖過高以便維持良好的血糖值,但有時候卻發生了低血糖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低血糖的狀況往往發生的非常突然,且症狀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得嚴重。覺得好餓、雙手顫抖又頭昏,可能是身體血糖過低了!若是糖尿病患、癌友等感到肚子餓時,血糖可能低於70mg/dl,須立即補充糖分,以避免大腦受到影響或損害。臨床上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特別容易低血糖,其中包括:1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比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容易低血糖。2糖尿病病史較久者。3如果之前,尤其是最近有低血糖者更容易再發生低血糖。4已產生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人。5運動過後比較容易發生低血糖。6睡覺時比較容易發生低血糖。7合併生長激素或者葡萄糖皮質素低下的患者。8減重者。9肝功能較差者。尤其是藥物造成的急性肝炎。10腎功能較差者。11敗血性休克患者。12心衰竭者。13過於嚴格控制血糖者。14對疾病認知不足,不能遵循醫囑者。因此,臨床醫師要根據病人belta細胞的狀況、有沒有hypoglycemia unawareness、或者自主神經病變、counter-regulatory hormones的狀況以及病患自身的狀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並做好衛教,才能減少低血糖的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新陳代謝科陳徹主治醫師表示,較輕微的低血糖雖然不至於造成病患長期的失能,卻可能在病患的心理留下陰影,使得其日後更難達到理想的血糖控制。較嚴重的低血糖,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癲癇、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對於糖尿病人來說,糖尿病的治療目標,除了想方設法地降低血糖外,同樣重要的,也要積極避免血糖過低造成的危害。雖然胰島素和胰島素分泌促進劑較其他降血糖藥物容易造成低血糖。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選擇這些藥物來降血糖。畢竟,這些藥物有很好的降血糖功效。要預防低血糖,最重要的還是了解糖尿病、按照醫囑服藥及監測血糖,這才是最好預防低血糖的方式。若有低血糖的糖尿病患,建議可隨身攜帶含糖汽水、果汁或糖果,以因應低血糖重症發生風險。不建議食用:麵包、牛奶、巧克力或冰淇淋,因為巧克力或冰淇淋含大量脂肪質,會延緩糖分吸收。

小心別讓隱形殺手 默默殺了你!

小心別讓隱形殺手 默默殺了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由於現代飲食與生活習慣、壓力的改變,重新定義血壓達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即為高血壓。高血壓是身體的一種警訊,也表示健康亮起黃燈,且有快速攀升的趨勢。故高血壓有「隱形殺手」之稱。致命的緣由在於其症狀不明顯,或甚至根本沒有症狀而被忽視。衛福部統計近十年來,因高血壓相關疾病造成的死亡一直在前十名內,若再加入併發症,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等,死亡率甚至可能超越第一名的癌症。什麼是收縮壓與舒張壓?血壓是指心臟將血液經過血管運送到身體各部分,血液對血管壁所產生的壓力稱為血壓。一般所謂的血壓值,量的是動脈血壓。當心臟收縮時血管收縮,血管內壓力會升高,此時所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也就是量血壓時稱高壓,心臟舒張時血管擴張,壓力較血壓會下降,此時所得的血壓稱為舒張壓,也就是量血壓時稱低壓。收縮壓,正常值應小於130mmHg。舒張壓,正常值應小於80mmHg。高血壓依病因分二種: 原發性高血壓:主要是因基因和體質造成的高血壓,占90%以上。 次發性高血壓:是因內分泌不正常、慢性腎病、腎動脈狹窄、藥物、呼吸睡眠中止症候群等原因造成,常在20歲前或50歲後才發病,占10%以內。林新醫院心臟內科王克帆醫師指出,高血壓若不控制,會產生致命的併發症,包括:動脈硬化阻塞導致缺血性心臟病、動脈硬化斑塊破裂造成心肌梗塞,或是其他併發症如中風、主動脈剝離及腎衰竭等。甚至具有豐富微血管的視網膜也會病變,而這些病變的過程是長期且緩慢的,初期時不一定會有症狀。高血壓的症狀:頭痛(尤其是後腦勺痛及早上頭痛),並有頭暈、眩暈、耳鳴(耳中嗡嗡聲)、視覺改變或暈倒發作,頭痛、頭暈、視力模糊或心臟衰竭。想讓血壓維持穩定 必須改變生活習慣與飲食型態王克帆主任有下列幾點建議:1)血壓異常者每日自行監測1~3次,血壓穩定者至少每週2~3次。2)採低鈉鹽飲食,每日食鹽量以2至4公克為宜(大約為1茶匙)。3)多吃蔬果,宜低油飲食、避免肥胖,適度的運動, 每天至少40分鐘, 每週至少3-4天。4)戒菸、飲酒不宜過量。5)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 6)測量血壓若發現收縮壓高於135mmHg,或舒張壓高於85mmHg,建議及早就醫以減低高血壓併發症。7)維持士當體重,肥胖是心臟血管病的基本原因,體重超過理想體重1公斤,就必須多出2公里長的血管來供給氧氣及營養,負擔增加血壓自然就會昇高,應控制體重的BMI值界於22.5~25之間。王克帆主任提醒高血壓患者,即使沒症狀的高血壓仍應就醫治療,以減少高血壓的併發症。不但要控制好表面的血壓數字,也要積極找出真正的病因,以免病情在不知不覺中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