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友免疫力低 當心敗血性休克

糖友免疫力低 當心敗血性休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吳先生先前被診斷出糖尿病,但沒有進一步治療,後來發病時極度不舒服、噁心嘔吐,同時患者意識開始出現一些變化,有呼吸急促的情況。患者送到急診時診斷出「敗血性休克」,送進加護病房予以進一步治療。先對患者投予廣效的抗生素治療,給予大量點滴後仍出現持續性低血壓,開始使用升壓藥來維持血壓,同時因為意識改變而給予氣管內插管來保護呼吸道。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患者被診斷為「急性小腸炎合併敗血性休克」。給予一連串治療後,患者血壓才逐漸穩定,升壓藥和氣管內插管等管路也因症狀改善慢慢移除。敗血性休克並不少見 肺炎、腹腔內感染、泌尿道感染都可能造成什麼是敗血性休克?為何患者情況變化這麼快?是否能活下來?會不會有後遺症?這些都是患者家屬常問的問題。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胸腔內科醫師董安修表示,敗血症是一種感染重症,因身體嚴重感染造成血壓降低、各器官因組織灌流不足而出現器官衰竭、甚至演變為多重器官衰竭的身體反應。敗血性休克並非少見的內科重症疾病,常由肺炎、腹腔內感染、泌尿道感染所造成,會出現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改變等情況。早期發現病徵、即時控制治療 才可能戰勝敗血性休克董安修醫師提醒,疾病發生時最重要的是及時進行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快速給予輸液和升壓藥。即便目前醫療技術進步,敗血症在內科中還是一個死亡率極高的急症,目前死亡率仍高達30至40%。雖然隨著戰勝敗血症指引的推動,目前死亡率已有顯著下降,但早期發現病徵、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戰勝敗血性休克最重要的關鍵。

冒冷汗、飢餓是低血糖?先別急著補糖

冒冷汗、飢餓是低血糖?先別急著補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黃小姐罹患糖尿病已經10年,平時沒有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最近常抱怨肚子餓,吃了很多零食餅乾,發生冒冷汗、肚子餓、心跳好快等症狀,自認疑似低血糖。護理師量測血糖後發現血糖數值高達295mg/dl,並非低血糖,而查證後發現黃小姐最近一次糖化血色素高達9.6%(理想應控制在7.0%以下),已經出現血糖過高情況,黃小姐平時的處理方向可能錯誤了!高血糖、低血糖症狀相似 易錯誤處置導致高血糖惡化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護理長郭昭岑說明,高血糖指血糖超過200 mg/dl,常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因為缺乏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利用,造成血糖過高。這時候突然肚子餓,如果沒有監測血糖,常讓糖友誤以為是低血糖,反而吃進過多含糖食物,造成高血糖惡化,導致產生高血糖急性合併症,如酮酸中毒及高滲透壓高血糖症,需要緊急就醫,要小心謹慎。低血糖指血糖濃度低於70 mg/dl以下,常因胰島素或口服藥使用過量、注射或服藥後未依照時間進餐、飲食不均衡或突然增加運動量造成。常見症狀為盜汗、發抖、昏眩、飢餓及心悸,嚴重甚至昏倒。為了區別是否為低血糖,一定要先量測血糖,若低於70 mg/dl以下,可立即服用15公克的含糖食物,如含糖飲料120CC、3顆方糖或是1湯匙蜂蜜等,15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如未改善,則重覆給予一次,若還是未改善症狀就需立即就醫。自我監測血糖 糖尿病友不可忽視的控糖秘招黃小姐喝完溫開水及休息後,冒冷汗、肚子餓及心跳加快的症狀獲得改善,詢問病史發現黃小姐最近生活不規律,未按時施打胰島素,再加上過年暴飲暴食,造成血糖過高。幸運的是尚未出現高血糖急症的徵兆,只需調整藥物及飲食衛教就能返家調養了。郭昭岑護理長提醒,為了瞭解居家血糖的狀況,自我監測血糖是糖尿病控制不可缺乏的一環。提醒糖友們一定要養成自我監測血糖的好習慣,才不會搞錯方向,導致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慎防 最大殺手心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慎防 最大殺手心血管病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年公布國人的十大死因,糖尿病居台灣民眾十大死因第5位,平均每11人就有1人罹病,每小時就有1人因糖尿病而死亡。而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病變為最大殺手。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性康復E院院長暨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尿病治療已不再只是控糖及減輕體重,還要積極護「心」,才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第2型糖尿病患者 10年內心肌梗塞率高達2成新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罹患心臟病機率是一般人的2至4倍、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2至4倍、引發心臟疾病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38倍,同時更比一般人增加3倍中風機率。丹麥最新研究發現,多面向介入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死亡率。杜思德院長進一步解釋,多面相的介入意指糖尿病的治療不能只「控糖」,還要管理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丹麥研究發現,採取多面相治療的糖尿病患可延緩第一次發生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時間,比只「控糖」治療的患者晚8年發生心血管疾病,降低6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及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共同發表第2型糖尿病治療指引,治療3個月後,醫師需評估糖尿病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心衰竭及慢性腎臟等。若病患有上述疾病,建議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或SGLT2抑制劑,預防心臟疾病。糖尿病患諮詢醫師 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國內首支GLP-1藥物用於有心血管疾病的第2型糖尿病人,降低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台灣血脂衛教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吳造中表示,國際大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試驗中發現,每天一次的GLP-1針劑藥物不僅可控制血糖和減重,還可降低22%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細胞及動物實驗中均發現,GLP-1預防心血疾病的機轉是抑制心臟中鈣離子的釋放及調控細胞傳遞訊息,保護心臟。糖尿病患可諮詢醫師,進行治療方案的討論。

講座/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

講座/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現代人生活忙碌或遇到難以抗拒的婚喪喜慶,外食場合無法避免,然而面對種種的外食型態,更是成為糖尿病患心中的擔憂及挑戰,在這些場合中,該如何選擇才能享受美味又不增加負擔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21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吳詠如營養師主講「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講座中營養師將為你分析常見的外食型態的優缺點,並帶您聰明選擇、穩住血糖!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時間:108年2月21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糖尿病治療新進展

講座/糖尿病治療新進展#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民眾較熟悉的糖尿病症狀為三多一少:喝多、尿多、吃多及體重減少,但其實傷口不易癒合也是糖尿病的症狀之一。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2月14日(四)舉辦衛教講座,由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糖尿病治療新進展」,講座中醫師將提供糖尿病的最新的治療方式進行介紹。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治療新進展時間:108年2月14日(四)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糖尿病患眼前霧霧 恐黃斑部水腫作祟

糖尿病患眼前霧霧 恐黃斑部水腫作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僅30歲的婷庭(化名),視線日趨模糊以為是飛蚊症導致視野霧茫茫,至眼科進行眼底檢查,發現罹患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這才讓她恍然大悟,原來近期頻頻搭錯公車上班遲到、文件內容校正錯誤百出等窘境,都是因為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造成,所幸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眼內注射治療,視力由0.3慢慢恢復至0.7,也找回原有的生活品質、工作上也不再出錯!糖尿病眼底病變 黃斑部水腫最常見收治該名案例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血管病變,而眼睛是血管密度最高、最需要血液提供養分的地方,也因此最容易受到糖尿病影響。當血管逐漸喪失功能無法吸收重要養分,導致養分不足時,就容易造成破裂、出血,水分由微細血管中溢出,因此形成黃斑部水腫,進而造成視力模糊,就好像在游泳池裡面睜開眼睛,視野霧霧的感覺。治療主流「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助恢復視力陳瑩山醫師說明,國內約有百分之十的糖尿病人口,卻有高達半數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上述案例便是其中之一,血糖檢測高達300多,已超出正常人3倍,也因此導致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大大影響生活。而根據臨床觀察,在已知的糖尿病患者中,僅有不到30%的患者有定期至眼科門診檢查,多數病患常是眼睛模糊或看不見才緊急至眼科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期。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至眼科進行眼底檢查,如已發生視網膜病變則需積極接受治療,遠離失明危機。陳瑩山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治療黃斑部水腫,以「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眼內注射為主流,可阻斷新生血管生成、消水腫,讓血管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強,使血管恢復原有功能,視力也能獲得改善。年底應酬多 確實控糖避免眼中風最後,陳瑩山醫師提醒,年底尾牙、感恩聚會少不了,糖友們切忌暴飲暴食,飲酒過量更會使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惡化,導致爆血管或視網膜病變合併眼中風,造成病理性的飛蚊症等症狀。平日更要積極控制血糖,每日測量血糖、維持良好作息與飲食、建立運動習慣及聽從醫囑藥物控制,才能用健康的身體迎接下一個嶄新的年度!(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信保健食品誤治療 糖尿病足險截肢

信保健食品誤治療 糖尿病足險截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柯先生是一名星馬會計師,本身患有糖尿病。3個月前左小腿皮膚出現一小片潰瘍,當時忙於工作不以為意,結果傷口快速擴散惡化流膿,該國醫師宣告截肢機率高。害怕截肢的柯先生服用宣稱療效的保健食品,結果情況持續惡化,到台灣就醫。髂靜脈重度狹窄的靜脈回流異常 造成傷口主因安南醫院足部傷口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陳偉華主任表示,柯先生傷口第一時間看起來是左小腿2/3皮膚潰爛,且發出相當明顯的惡臭,已發生嚴重感染。當下判斷病人除了糖尿病應該有嚴重血管病變,檢查後發現不是一般常見的下肢動脈疾病,而是髂靜脈重度狹窄的靜脈回流異常。足部傷口團隊以髂靜脈支架治療柯先生靜脈回流病變,並由團隊中整形外科接手積極清創,原本深可見骨的傷口,經細心照料長肉後開始補皮,目前95%皮膚長好。配合醫師積極復健的柯先生,將於1月25日帶著保住的雙腳回國。糖尿病足傷口超過1個月未癒 恐增加截肢機率陳偉華主任表示,糖尿病患一旦出現足部傷口應該提高警覺。截肢後的糖尿病患活動力下降,一半病人2年內可能因其他心血管疾病死亡。糖尿病足有傷口的患者,如果傷口超過一個月未癒合,傷口感染機率大增,也是造成截肢的重大因素。傷口出現感染後,必須通過整合足部傷口照護團隊,才可能保住危急的患肢。經過完整的血管評估及治療,傷口癒合的機率會提高7成。陳偉華主任表示,糖尿病足案例中,大部份病患都是動脈阻塞病變,但部分患者也同時罹患靜脈回流病變,而呈現出大範圍類似鬱積性靜脈炎的皮膚病變。呼籲糖尿病患者,如果腳趾或下肢其他部位出現潰瘍,一定要儘早就醫,求診於有血管病變診治經驗的血管外科或是足部傷口照護團隊,以免導致終身抱憾。

糖化血色素濃度 恐透露衰老警訊

糖化血色素濃度 恐透露衰老警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們期望不但要活的久,更要活得好、活得健康。如何在人生下半場仍保有功能健全身心、維持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關鍵門檻。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功能是健康的一個面向,更是健康老化定義的核心。身體功能衰退速率 與血液中糖化血色素濃度高低有關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吳易謙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參與群健所執行的「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追蹤觀察2565位55歲以上且身體功能正常的國人長達5年,記錄其於5年期間所呈現的身體功能的變化軌跡,以尋找身體功能隨年齡衰退的早期預警指標。研究首次發現,身體功能衰退速率與血液中糖化血色素濃度高低有關,於近期刊登「美國老年學學會」的主要官方學術刊物《Journals of Gerontology: Medical Sciences》。糖化血色素越高、越高齡 身體功能障礙率增血液糖化血色素是一般健檢及醫院常規的重要臨床檢查項目,數值過高與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關。然而糖化血色素的濃度與老年身體功能的關聯性,目前尚不明確。糖化血色素濃度反映一段時間(8至12週)內血糖濃度的平均值,一般正常值在4.0至5.6%之間;數值在5.7至6.4%間屬於偏高,有罹患糖尿病風險;數值≧6.5%則確診為糖尿病。吳易謙團隊研究發現,身體功能衰退速率竟與血液中糖化血色素濃度有關。相較於糖化血色素濃度介於5.5%至6.0%間者,糖化血色素濃度越高,發生身體功能障礙的可能性,隨著每一年時間增加而倍增;糖化血色素濃度7.0%或以上的中老年人,發生身體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每年增加1.21倍。糖化血色素偏高或偏低 身體功能障礙增然而,糖化血色素濃度越低越正常,身體功能衰退的可能性越低嗎?可能並非如此,研究意外發現,當糖化血色素濃度偏低(<5.5%),即使仍在正常範圍內,發生身體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每年增加高達1.25倍。研究團隊進一步檢視這群糖化血色素濃度偏低的研究參與者,發現許多人的血液中竟含有高量特定發炎物質-可溶性白細胞介素6受體。這群糖化血色素數值偏低,且可溶性白細胞介素6受體偏高的研究參與者,身體功能衰退的速率特別快。吳易謙醫師表示,血液糖化血色素數值偏高或偏低,並且合併特定發炎物質的上升,可能是身體功能隨年齡衰退的早期警示徵兆。高齡長者如果有血糖方面問題,建議應該即早就醫,接受周全性的健康評估與個別化的治療與預防,以便及早防範因應,達到健康老化的最終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