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常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的飲食控制。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0月5日(五)舉辦營養講座,由營養師丁秀君主講「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本堂課幫助病友認識糖尿病飲食原則,讓飲食選擇上更有彈性,更能享其樂。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時間:107年10月5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血糖控制不佳?恐是貧血影響血糖值

血糖控制不佳?恐是貧血影響血糖值#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3歲男性糖尿病患者,最近一年血糖控制良好,近期追蹤時血糖值為126 mg/dl(控制目標為80-130 mg/dl),但糖化血紅素明顯增高達8%(控制目標為5至7%)。原來患者最近幾個月痔瘡經常出血,已接受治療,但常感到頭暈虛弱,理學檢查顯示皮膚、手指、眼結膜蒼白,檢驗發現缺鐵性貧血。經服用鐵劑、配合糖尿病治療,血糖值逐漸改善。有貧血問題時 會影響糖化血紅素的準確性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而糖化血色素是檢測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聯結的百分率,糖化血色素可反映出最近1至3個月的葡萄糖濃度,有貧血問題時,會影響糖化血紅素的準確性。貧血可分為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等,其中以缺鐵性貧血最常見。貧血缺鐵血糖值跟著升!醫學研究指出,缺鐵性貧血會干擾糖化血紅素的數值檢查,使糖化血紅素數值升高。若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糖化血紅素也會被高估,這2種貧血可能降低紅血球新生成,使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有較多時間聯結,檢驗數值上升。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 應妥善診斷糖化血紅素也有被低估的時候,何一成醫師說明,海洋性貧血與溶血性貧血可能降低紅血球存活時間,使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較少時間聯結,因此在檢測糖化血紅素時,數值會比血糖真實情況低。由於貧血會影響糖化血紅素數值,若糖尿病患或血糖值偏高者,疑似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應妥善診斷,才能正確判讀血糖值。有先天性的貧血如海洋性貧血,也應在就醫時一併告知醫師。養成自我定時量測血糖的習慣,就醫時供醫師參考與糖化血紅素數值對照,才能準確評估血糖變化。

糖尿病友 用5個好習慣輕鬆控糖

糖尿病友 用5個好習慣輕鬆控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定時量血糖/想控制血糖正常,首要之務就是要監測血糖,做血糖日記。每天餐前、睡前定時量血糖,才能知道到底吃了什麼會讓血糖飆升,對已經在打胰島素的人來說,也才知道該怎麼調整胰島素的劑量,讓血糖維持穩定。2)控制飲食/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則,尤其要注意醣類食物的攝取,建議跟營養師討論每天的醣類食物攝取份量,同時掌握「三少一多」原則:少糖、少油、少鹽、多纖維。3)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胰島素發揮功效,增進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血糖濃度,達到降血糖作用;此外,運動也能控制體重、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肌肉與血管的彈性,進而降血壓。國外對於運動降血糖的研究不少,比較知名的是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將3234 位高血糖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僅給食物衛教,第二組接受營養師衛教、攝取低脂飲食並在健身教練指導下運動,第三組則給藥物(雙胍類,Metformin)改善血糖。研究持續3 年之後發現,平均每年第一組有11.5%的人變成糖尿病,第二組的效果最好,僅5.5%的人變成糖尿病,第三組則有7.5%。顯然,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規律運動、飲食控制的效果絕不輸給單純使用降血糖藥物。哪些運動較適合呢?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指出,每週健走4 次,每次40 分鐘,可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抗性,有效控制血糖。除了健走,游泳、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很適合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4)聽醫生的建議好好治療/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呼籲,「當飯前血糖≧ 100 mg/dL,一定要就醫,不能只單靠飲食控制,」早發現早就醫,治療效果較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糖,或者不想配合醫囑用藥或打胰島素,一直拖,結果錯過早期治療。目前研究已經證實,及早使用胰島素積極控制血糖,能維持胰臟β細胞的功能,增加人體自行分泌胰島素的機會。甚至有研究指出,及早積極治療後,約有四到五成的病患在停用胰島素之後,即便不使用任何藥物經過一年追蹤,仍可穩定控制血糖。很多人擔心一旦打胰島素就得一輩子注射了,其實不然,要看患病時間多久、當初是不是急性問題而開始注射、是否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還是很有機會可以停止,改成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即可。5)定期追蹤檢查/根據糖尿病學會照護計畫指引:• 糖化血色素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 血脂肪至少每年檢查一次,包括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尿液微量白蛋白至少每年檢查一次。• 足部檢查至少每年一次。• 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至少每兩年做一次。(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講座/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

講座/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多、喝多、尿多、體重下降,這些都是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有很多限制,而在治療上,多是以控制飲食、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9月20日(四)舉辦衛教講座講座,由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三高治療目的」,講座中醫師將提供糖尿病患、一般民眾,三高治療中的要點。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三高治療目的時間:107年9月20日(四)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3至5成糖尿病患 恐發生「胃輕癱」

3至5成糖尿病患 恐發生「胃輕癱」#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的胡女士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控制不佳,造成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嚴重受損,需要長期洗腎與胰島素治療。病人長期高血糖亦造成支配胃蠕動的內臟自主神經受損,2年來長期飯後嘔吐、嚴重腹脹及乾嘔等症狀,症狀越發嚴重,2017年起已4度住院。經檢查發現罹患難治性的「胃輕癱」。由於病人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生活品質營養狀況每況愈下,進行「經口內視鏡 幽門肌肉切開術」,術後第2天即開始由口進食沒有術後不適或併發症。追蹤胃排空核醫攝影也有改善,手術後第4天就出院。術後迄今近3個月,病人胃輕癱相關症狀已明顯改善,體重及食慾也增加,終於可以恢復享受健康美食的生活。「胃輕癱」造成上腹脹痛、食慾降低亞東醫院超音波內視鏡中心主任暨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鍾承軒說明,吃東西後內臟自主神經系統會發號施令,調節消化系統肌肉規律收縮,將消化過的食物推入十二指腸消化與吸收。「胃輕癱」指胃和十二指腸沒有阻塞,胃的排空收縮功能卻因疾病發生障礙,伴隨胃的出口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食物排空時間延長。胃輕癱造成上腹脹痛、食慾降低、飯後噁心吐出半消化過的食物或嚴重乾嘔症狀。糖尿病患30至50%會出現胃輕癱症狀胃輕癱常見原因包括:(1)外科手術後(迷走神經切除或受損、局部胃切除)、(2)中樞神經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腦中風、帕金森氏症)、(3)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障礙、糖尿病)、(4)發炎性疾病(硬皮症、皮肌炎、紅斑性狼瘡)、(5)藥物等。常造成病人無法進食而營養不良,需要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補充。鍾承軒主任表示,胃輕癱盛行率約3%,診的方法除了病人有上述原因慢性疾病外,可以用胃部核醫攝影,以及上消化道鋇劑X光攝影輔助診斷。糖尿病與胃輕癱的關係不可輕忽,糖尿病患30至50%會出現胃輕癱症狀,可能跟糖尿病造成慢性自主神經病變或高血糖有關。控制血糖穩定,不僅可有效防止糖尿病惡化,對避免胃輕癱也很重要。難治性胃輕癱 須接受外科手術胃輕癱的治療,首先嘗試調整飲食內容物、給予促腸胃蠕動藥物。部分難治性胃輕癱病人對於上述治療反應不佳,則需要接受侵入性外科手術,在胃壁外層置放電極片刺激,或胃幽門肌肉切開術,甚至需做胃繞道手術加速胃的食物排空。近年來隨著內視鏡技術發展與進步,許多需要外科處理的疾病,都有機會經口或肛門來做體表無傷口微創治療。鍾承軒主任說明,胃輕癱的內視鏡治療上,也可利用一般胃鏡經口做胃幽門肌肉切開術,緩解胃出口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造成胃排空受阻。根據醫學研究文獻報導,此技術治療胃輕癱症狀緩解率可達70至80%,併發症可能有胃穿孔出血或腹膜炎,發生率小於10%。

糖尿病可能罹肝癌!3危險族群要注意

糖尿病可能罹肝癌!3危險族群要注意#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B肝帶原的40歲男性,長期疏於追蹤檢查,某日腹痛頻繁、發現腹部長出不明硬塊才就醫,檢查發現肚內有10公分大腫瘤,確診為晚期肝癌。評估無法手術切除,初期以標靶藥物治療病況不見好轉,且已發生轉移,後使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約3至4個月,未出現明顯副作用,追蹤迄今肝臟腫瘤縮小,轉移至肺與腎上腺的腫瘤亦完全消失。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就醫多已中、晚期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明,肝癌是國內常見惡性腫瘤,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中的第2位。由於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就醫時已中、晚期,錯失手術治療機會。以往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已超過十年沒有新藥,目前僅有標靶藥物可以選擇。幸好新型免疫治療藥物今年通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且臨床試驗效果顯著,使台灣成為全球第2、亞洲第1個率先核准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用於經第一線標靶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的國家,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續命新契機。新型免疫治療藥物 延長患者存活期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侯明模表示,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的反應率不到1成,平均存活期僅6至10個月。但根據《刺胳針》最新發表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藥物反應率高達近2成,且患者中位存活期可長達近16個月,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並改善患者於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突破過去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的困境。臨床試驗收治不同類型的肝癌患者,包括B型肝炎感染患者、C型肝炎患者及未曾感染肝炎的患者。結果顯示,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對各種類型的肝癌患者均有治療效果,不受肝癌成因影響成效,其中更有部分患者腫瘤完全消失。侯明模醫師強調,目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期待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在未來能展現出更多可能性。糖尿病、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 致肝癌比例增加黃怡翔主任表示,肝癌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和C型肝炎有關,不過近年非病毒性肝炎導致肝癌的比例逐漸增加,包括糖尿病、脂肪肝與三酸甘油酯過高,打破傳統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會造成肝癌的迷思。呼籲有糖尿病、脂肪肝或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肝癌高危險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肝癌,應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

講座/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

講座/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快速西化,糖尿病的發生率及相關死亡率更是逐年快速上升。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肌梗塞,主要導因於持續性的動脈硬化。且有報告顯示,60%以上糖尿病患者合併血脂肪異常現象,更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因此如何控制飲食,將血脂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9月7日(五)舉辦營養講座,由欒家菁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希望大家藉由此場團體衛教了解糖尿病相關飲食對策,常保健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時間:107年9月7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糖友低血糖危機 共同照護控病情

糖友低血糖危機 共同照護控病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重破百的四十歲女性,日前因頭痛欲裂前往醫院就診,發現其血壓、血糖超過標準值,後頸部、鼠蹊部顏色暗沉,疑似是糖尿病徵兆的「黑色棘皮症」,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罹患高血壓合併糖尿病。「當時她體內糖化血色素已經高達8.6%,血糖值超過200mg/dl,以口服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治療,一個月狀況穩定後,為強化整合照護,我將她加入糖尿病整合照護網。」收治該名女性的新陳代謝科醫師郭台生表示,目前這位病友體內的糖化血色素控制良好,已經降到5%,體重也減輕近10公斤,飯後血糖值控制在150mg/dl以內。糖尿病找共照 定期檢查遠離併發症以往糖尿病治療都只由醫師提供照護,單純給予病友藥物治療,忽略衛教管理,對病友是否按時服藥、注射的把握度不高,一旦病友的自我照顧能力不佳,或是主要照顧者沒有正確照護意識,血糖控制差,反而更容易引發併發症。過去許多病友連發生低血糖也不自知,惡化也不知怎麼處理,往往遲至狀況嚴重才送急診。郭台生醫師表示,國健署已持續多年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照護計畫,透過醫護團隊以多科別專業整合照護,包括醫師、護理衛教師、營養衛教師、藥師、臨床心理師及社會工作者等,指導病友維護自身健康。「加入照護網後,診所主動介入照護,病友對糖尿病的自我認知提高,生活品質普遍提升。」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醫療院所,也提供病友血糖、血壓、血脂、尿蛋白、腎病變、足部神經血管病變、眼底視網膜等定期檢查,以及衛教追蹤、營養諮詢,甚至還能參與不定期舉辦的社區衛教活動。郭台生醫師表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糖尿病病友加入糖尿病共照網認證診所後,第一年的糖化血色素降幅即可改善約為0.7%,死亡率也下降四成,不僅預防併發症發生有顯著成果,更有高達半數患者能有效降低截肢風險。適時使用胰島素治療 血糖控制沒煩惱治療糖尿病不外乎三大準則:藥物治療、運動、飲食控制,且目標血糖應控制小於7%,因為積極控制血糖可以有效減少併發症發生,例如眼底病變風險可減少76%,避免生活品質惡化。常常有病患會對於打胰島素有所質疑;然而,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病友於初次確診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只剩下五成,隨著病程進展及老化,每年會持續下降4%。郭台生醫師指出,李登輝總統就使用胰島素治療超過30年,身體仍十分硬朗。而胰島素是身體所必須;因此,若可以早期補充胰島素,控制血糖效果更好,可使胰臟細胞休息而延緩惡化。郭台生醫師強調,糖尿病照護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卻非常重要;當血糖用藥治療穩定後,病友得藉由運動和飲食控制,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良好控制病情發展,進而減少併發症、提高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