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過重、糖尿病上身 縮胃手術找回健康

過重、糖尿病上身 縮胃手術找回健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許多肥胖者而言,控制飲食並不容易,更別說吃對食物、維持健康。但是過度肥胖,恐有糖尿病風險。27歲的李先生從小就愛吃,國二時體重已破百,大學更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雙腳莫名起水泡潰爛。做縮胃減重手術後,才慢慢找回健康。過量不健康飲食導致肥胖 糖尿病也上門李先生國二時胖到125公斤,一天可以喝3瓶2000c.c飲料,幾乎沒有喝水。愛吃重口味炸雞、漢堡,中午吃2份便當外,晚餐吃飯用大碗公,後續又可吃2碗泡麵、零食當宵夜。直到大學時發現自己小便後馬桶爬滿螞蟻,到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糖尿病,甚至莫名雙腳出現像水泡類的東西,集中在腳板,破掉後傷口很大像燙傷,吃藥打針都好不了。李先生某次工作時,上班到凌晨時忽然喘不過氣,帶到急診發現血糖飆到400多,需要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但後續效果並無完全改善。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陳品汎認為,只靠內科治療無法達到最佳療效,需要內、外夾攻。縮胃手術後體重減至79公斤,不僅找回自信,糖尿病也改為口服藥物控制即可,飲食更配合營養師,成功邁向健康新人生。上班族少運動 健康亮紅燈別亂吃偏方大林慈濟醫院減重代謝手術治療中心主任尹文耀表示,現代人很容易在忙碌時忘了健康,往往只有吃而沒有動,甚至認為工作中的勞動可以取代運動,用美食犒賞自己,直到肥胖後健康也跟著亮紅燈,才藉由各種方法、藥物瘦下來,反倒可能引發更多疾病。2道富含植化素營養食譜 減重者最佳選擇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黃靖琇教導兩道菜的簡單食譜,減重病友健康享瘦、減少副作用。「黑米起司番茄飯」,用黑糙米、番茄少許橄欖油,一起蒸熟後,拌入毛豆仁、低脂起司、黑胡椒鹽,即可食用。「南瓜豆奶」用南瓜、黃豆、堅果種子(南瓜籽、芝麻、腰果),蒸熟後用果汁機打碎後即可飲用。一兩黃豆提供的蛋白質約等於二兩肉,且提供足量纖維、沒有膽固醇,不僅預防減重期間便秘困擾,也有降低總膽固醇效果,是減重者最好的蛋白質選擇。這些多色彩、一物全吃的食材都富含植物性化學營養素。減重不難,維持不易,要學習建立均衡飲食與正確選擇食物的技能,才能維持減重成果,避免再次復胖。

控制第2型糖尿病 關鍵在正確減重!

控制第2型糖尿病 關鍵在正確減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2歲的張女士2年前健檢發現高血糖,她身高158公分、體重85公斤,屬於肥胖的糖尿病患。診斷後積極配合治療,除了藥物治療,也改變過去飲食習慣,戒掉愛喝飲料、吃大量水果與喜食油炸和加工食品的習慣,並養成運動習慣。張小姐成功在2年內逐步減重15公斤(17%),血壓與血糖已經不需靠藥物控制就能到達標準,於門診追蹤中。生活習慣不維持 拖累控糖效果看見張小姐的進步,反觀54歲的王先生,身高170公分、體重110公斤,也是肥胖的糖尿病患。王先生罹患糖尿病2年,診斷後王先生仍維持不愛運動且愛喝含糖飲料的習慣,飲食控制不良加上藥物副作用,王先生胖了10公斤,使用兩種口服藥後糖化血色素仍然高達11%,離標準的糖化血色素7%以下有一大段距離。後來王先生改使用可減重與抑制食慾的血糖控制藥物,初期6個月雖成功減去6公斤,糖化血色素也減至7%,可惜的是,王先生長期無法配合飲食與運動,最後仍復胖,糖化血色素回到9%,最後仍需胰島素治療。肥胖、不運動、不良飲食習慣 促使糖尿病的兇手成大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徐佩君解釋,第2型糖尿病起因於胰島素作用不良(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分泌不足與腸泌素不足,除先天的體質外,肥胖、不運動與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常是促使糖尿病發病的兇手。許多大型研究都同步指出,對於肥胖的病患,體重控制不但可以延緩糖尿病前期病患正式演變為糖尿病,已經是糖尿病的病患,還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與減少藥物的種類,對死亡率與併發症的發生及血壓、血脂肪都有正面影響。在糖尿病的治療策略中,除了考量體重管理,使用不會增加體重的藥物甚至幫助減重的藥物,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加上病患飲食、運動、藥物3方面配合都不可或缺。

女性糖尿病風險高!當心3特別症狀

女性糖尿病風險高!當心3特別症狀#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在許多國家都是盛行疾病,糖尿病越早發生,越會影響到生命的長短和質量!根據統計,若40歲發生糖尿病,女性約縮短6.1歲壽命,男性約縮短5.3歲壽命。在台灣,糖尿病發生率呈微幅增加,死亡率則逐年下降。在美國則有研究發現,女性患糖尿病的死亡率是正常女性的2倍,可見得女性糖尿病風險高於男性!女性罹患糖尿病 獨有3症狀烏日林新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瑋涵分析,男性與女性罹患糖尿病時,出現的症狀大多相似,吃多、喝多、尿多、容易感到疲倦及視力模糊。但有幾項症狀是女性獨有的症狀,如(1)反覆「黴菌感染」造成搔癢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2)「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能出現不孕、變胖、體毛增加及其他代謝問題;(3)懷孕時妊娠糖尿病,9成女性生產完血糖就會恢復正常,但6成妊娠糖尿病患者10至20年後可能會進展成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可透過運動、飲食、減重等逆轉由於「糖尿病前期」沒有特別症狀,血糖比正常人高,只能經由篩檢才能發現,下列3項符合其中1項即是:(1)糖化血色素5.7% -6.4 %;(2)空腹血糖偏高約100至125mg/dL;(3)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中,第2小時血漿葡萄糖值140至200 mg/dL。前期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程度,不用立刻吃藥控制,主要透過運動、飲食、減肥體重控制等生活作息逆轉。9個危險因子 符合2個建議定期篩檢下列9個危險因子中,若符合2個或以上者,即為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建議接受糖尿病篩檢。若是篩檢正常,建議至少每3年也要再檢測1次:1) 身體質量指數(BMI)≧24或男生腰圍≧90cm,女生腰圍≧80cm。2) 一等親人罹患糖尿病。3) 高血壓(≧140/90mmHg)或正接受高血壓治療。4) 臨床表現胰島素阻抗,如重度肥胖、黑色棘皮症。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5mg/dl或三酸甘油脂≧250mg/dl。6) 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婦女。7) 生養4Kg以上嬰兒,或曾診斷為妊娠糖尿病。8) 曾罹患心血管疾病。9) 缺乏運動。原本就有糖尿病 懷孕也需控血糖建議女性生產完6至8週,回診檢查血糖是否正常。若原本就有糖尿病的婦女,懷孕過程中也需嚴格控制血糖,降低分娩併發症。林瑋涵醫師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每3年篩檢1次,65歲以上的民眾每年篩檢1次。另外若曾檢查出糖尿病前期者,也建議每年再接受糖尿病檢查。飲食、運動保養身體 降低併發症林瑋涵醫師呼籲,罹患糖尿病不是絕症,是提醒我們要如何照顧、保養自己!平常要注意飲食,餐餐只吃7、8分滿,烹調方式水煮、清蒸為主,多吃青菜。培養運動習慣,每周3次,每次20分鐘。治療糖尿病的目標,首在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如糖尿病足截肢、糖尿病腎病變、心血管疾病、失明。最重要的是糖尿病病人與醫護團隊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常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的飲食控制。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0月5日(五)舉辦營養講座,由營養師丁秀君主講「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本堂課幫助病友認識糖尿病飲食原則,讓飲食選擇上更有彈性,更能享其樂。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時間:107年10月5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血糖控制不佳?恐是貧血影響血糖值

血糖控制不佳?恐是貧血影響血糖值#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3歲男性糖尿病患者,最近一年血糖控制良好,近期追蹤時血糖值為126 mg/dl(控制目標為80-130 mg/dl),但糖化血紅素明顯增高達8%(控制目標為5至7%)。原來患者最近幾個月痔瘡經常出血,已接受治療,但常感到頭暈虛弱,理學檢查顯示皮膚、手指、眼結膜蒼白,檢驗發現缺鐵性貧血。經服用鐵劑、配合糖尿病治療,血糖值逐漸改善。有貧血問題時 會影響糖化血紅素的準確性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而糖化血色素是檢測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聯結的百分率,糖化血色素可反映出最近1至3個月的葡萄糖濃度,有貧血問題時,會影響糖化血紅素的準確性。貧血可分為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等,其中以缺鐵性貧血最常見。貧血缺鐵血糖值跟著升!醫學研究指出,缺鐵性貧血會干擾糖化血紅素的數值檢查,使糖化血紅素數值升高。若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糖化血紅素也會被高估,這2種貧血可能降低紅血球新生成,使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有較多時間聯結,檢驗數值上升。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 應妥善診斷糖化血紅素也有被低估的時候,何一成醫師說明,海洋性貧血與溶血性貧血可能降低紅血球存活時間,使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較少時間聯結,因此在檢測糖化血紅素時,數值會比血糖真實情況低。由於貧血會影響糖化血紅素數值,若糖尿病患或血糖值偏高者,疑似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應妥善診斷,才能正確判讀血糖值。有先天性的貧血如海洋性貧血,也應在就醫時一併告知醫師。養成自我定時量測血糖的習慣,就醫時供醫師參考與糖化血紅素數值對照,才能準確評估血糖變化。

糖尿病友 用5個好習慣輕鬆控糖

糖尿病友 用5個好習慣輕鬆控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定時量血糖/想控制血糖正常,首要之務就是要監測血糖,做血糖日記。每天餐前、睡前定時量血糖,才能知道到底吃了什麼會讓血糖飆升,對已經在打胰島素的人來說,也才知道該怎麼調整胰島素的劑量,讓血糖維持穩定。2)控制飲食/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則,尤其要注意醣類食物的攝取,建議跟營養師討論每天的醣類食物攝取份量,同時掌握「三少一多」原則:少糖、少油、少鹽、多纖維。3)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胰島素發揮功效,增進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血糖濃度,達到降血糖作用;此外,運動也能控制體重、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肌肉與血管的彈性,進而降血壓。國外對於運動降血糖的研究不少,比較知名的是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將3234 位高血糖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僅給食物衛教,第二組接受營養師衛教、攝取低脂飲食並在健身教練指導下運動,第三組則給藥物(雙胍類,Metformin)改善血糖。研究持續3 年之後發現,平均每年第一組有11.5%的人變成糖尿病,第二組的效果最好,僅5.5%的人變成糖尿病,第三組則有7.5%。顯然,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規律運動、飲食控制的效果絕不輸給單純使用降血糖藥物。哪些運動較適合呢?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指出,每週健走4 次,每次40 分鐘,可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抗性,有效控制血糖。除了健走,游泳、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很適合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4)聽醫生的建議好好治療/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呼籲,「當飯前血糖≧ 100 mg/dL,一定要就醫,不能只單靠飲食控制,」早發現早就醫,治療效果較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糖,或者不想配合醫囑用藥或打胰島素,一直拖,結果錯過早期治療。目前研究已經證實,及早使用胰島素積極控制血糖,能維持胰臟β細胞的功能,增加人體自行分泌胰島素的機會。甚至有研究指出,及早積極治療後,約有四到五成的病患在停用胰島素之後,即便不使用任何藥物經過一年追蹤,仍可穩定控制血糖。很多人擔心一旦打胰島素就得一輩子注射了,其實不然,要看患病時間多久、當初是不是急性問題而開始注射、是否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還是很有機會可以停止,改成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即可。5)定期追蹤檢查/根據糖尿病學會照護計畫指引:• 糖化血色素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 血脂肪至少每年檢查一次,包括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尿液微量白蛋白至少每年檢查一次。• 足部檢查至少每年一次。• 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至少每兩年做一次。(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講座/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

講座/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多、喝多、尿多、體重下降,這些都是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有很多限制,而在治療上,多是以控制飲食、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9月20日(四)舉辦衛教講座講座,由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三高治療目的」,講座中醫師將提供糖尿病患、一般民眾,三高治療中的要點。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三高治療目的時間:107年9月20日(四)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3至5成糖尿病患 恐發生「胃輕癱」

3至5成糖尿病患 恐發生「胃輕癱」#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的胡女士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控制不佳,造成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嚴重受損,需要長期洗腎與胰島素治療。病人長期高血糖亦造成支配胃蠕動的內臟自主神經受損,2年來長期飯後嘔吐、嚴重腹脹及乾嘔等症狀,症狀越發嚴重,2017年起已4度住院。經檢查發現罹患難治性的「胃輕癱」。由於病人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生活品質營養狀況每況愈下,進行「經口內視鏡 幽門肌肉切開術」,術後第2天即開始由口進食沒有術後不適或併發症。追蹤胃排空核醫攝影也有改善,手術後第4天就出院。術後迄今近3個月,病人胃輕癱相關症狀已明顯改善,體重及食慾也增加,終於可以恢復享受健康美食的生活。「胃輕癱」造成上腹脹痛、食慾降低亞東醫院超音波內視鏡中心主任暨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鍾承軒說明,吃東西後內臟自主神經系統會發號施令,調節消化系統肌肉規律收縮,將消化過的食物推入十二指腸消化與吸收。「胃輕癱」指胃和十二指腸沒有阻塞,胃的排空收縮功能卻因疾病發生障礙,伴隨胃的出口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食物排空時間延長。胃輕癱造成上腹脹痛、食慾降低、飯後噁心吐出半消化過的食物或嚴重乾嘔症狀。糖尿病患30至50%會出現胃輕癱症狀胃輕癱常見原因包括:(1)外科手術後(迷走神經切除或受損、局部胃切除)、(2)中樞神經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腦中風、帕金森氏症)、(3)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障礙、糖尿病)、(4)發炎性疾病(硬皮症、皮肌炎、紅斑性狼瘡)、(5)藥物等。常造成病人無法進食而營養不良,需要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補充。鍾承軒主任表示,胃輕癱盛行率約3%,診的方法除了病人有上述原因慢性疾病外,可以用胃部核醫攝影,以及上消化道鋇劑X光攝影輔助診斷。糖尿病與胃輕癱的關係不可輕忽,糖尿病患30至50%會出現胃輕癱症狀,可能跟糖尿病造成慢性自主神經病變或高血糖有關。控制血糖穩定,不僅可有效防止糖尿病惡化,對避免胃輕癱也很重要。難治性胃輕癱 須接受外科手術胃輕癱的治療,首先嘗試調整飲食內容物、給予促腸胃蠕動藥物。部分難治性胃輕癱病人對於上述治療反應不佳,則需要接受侵入性外科手術,在胃壁外層置放電極片刺激,或胃幽門肌肉切開術,甚至需做胃繞道手術加速胃的食物排空。近年來隨著內視鏡技術發展與進步,許多需要外科處理的疾病,都有機會經口或肛門來做體表無傷口微創治療。鍾承軒主任說明,胃輕癱的內視鏡治療上,也可利用一般胃鏡經口做胃幽門肌肉切開術,緩解胃出口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造成胃排空受阻。根據醫學研究文獻報導,此技術治療胃輕癱症狀緩解率可達70至80%,併發症可能有胃穿孔出血或腹膜炎,發生率小於1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