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患佔半數!當心腎病初期無症狀

糖尿病患佔半數!當心腎病初期無症狀#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喜歡吃醃肉毫無節制,103年因喘就醫,被醫師診斷為腎臟病第5期,原本已在左手前臂裝人工洗腎廔管,準備開始洗腎,卻因接受慢性腎臟病防治長期追蹤及衛教,改變飲食習慣為低蛋白飲食後,腎臟病得到控制,延遲2年後才開始洗腎。醫師提醒,初期腎臟病並無症狀,很多病人常很嚴重才就醫,得要洗腎。呼籲民眾定期檢查腎功能,初期接受慢性腎病管理,延緩進到洗腎的階段。腎臟病後期症狀才會較明顯 「泡、水、高、貧、倦」台東馬偕醫院腎臟科醫師吳孟叡醫師表示,台灣長期背負洗腎王國的汙名,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在全球的統計中往往名列前茅。原因與飲食、用藥習慣,及洗腎照顧品質延長洗腎時間有關。許多病人會因為腰痛、下背痛的原因就醫,事實上除了結石造成的阻塞性腎病變外,一般常見的慢性腎臟病,是不會以腰痛來表現。初期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其實「沒有症狀」,到後期才會較明顯,以「泡、水、高、貧、倦」的方式來表現。糖尿病患佔洗腎患者近一半比例在一些高危險的病人身上,定期追蹤腎功能更來得重要,有助及早確定慢性腎臟病診斷,尤其是糖尿病病患族群,佔了洗腎患者將近一半的比例。台灣人不正確的用藥習慣,如不明偏方、中草藥、隨處可得的止痛藥,往往也造成病患腎功能受損。此外,腎功能本身就會隨著年紀漸長而緩慢下降,就算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只要年滿40歲以上,也可利用健保提供的成人免費健檢,為自己的腎臟健康把關。吳孟叡醫師提醒,預防甚於治療,最能避免末期腎臟病產生,是在尚無腎臟病或仍處於初期腎臟病時就好好控制危險因子,例如治療三高、定期檢測等。倘若不幸已進展到後期腎臟病,也應該以專業醫師判斷了解腎臟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並確實遵從藥物及飲食控制。真正末期腎臟病時,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以最安全的方式進入透析的治療。

糖友必知!導致血糖起伏8因素

糖友必知!導致血糖起伏8因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飲食可能最容易影響血糖水平,但與飲食無關的生活方式也會深切影響血糖值,讓人更容易得到糖尿病。總體而言,生活方式如同飲食,可從各種層面雙向影響血糖水平:•    高強度運動:進行高強度運動時,體內的血糖水平會上升,因為身體正在分解肝醣來供肌肉細胞使用。然而,血糖短暫飆升有益健康,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度〈與胰島素抗性相反,這是身體的自然狀態〉和改善血糖控制,而高強度運動的效果可持續3天。•    睡覺:根據研究,睡眠不足會損害葡萄糖代謝,迫使身體多分泌胰島素,進而導致肥胖和糖尿病。•    壓力:壓力和血糖飆升和高血糖值有關。就算沒有糖尿病,高血糖會讓人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特別那些經歷過創傷或生過重病的人。然而,某些人會因為壓力而導致血糖過低。•    藥物:不少藥物會讓血糖上升,包括避孕丸、助孕素、菸鹼酸補充劑、某些充血消除劑(去鼻塞劑)、巴比妥酸鹽類(安眠藥)、皮質類固醇、抗精神病藥和利尿劑。某些藥物卻會讓血糖過低(低血糖症),包括某些抗生素、β阻斷劑(乙種腎上腺阻斷劑),以及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譬如二甲雙胍和胰島素。•    抽菸:吸菸會增加出現胰島素抗性的風險,讓血糖水平上升。•    荷爾蒙波動:某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較高的血糖值。這種現象跟個人有關。•    禁食:長期不吃東西會導致血糖過低。•    人工甜味劑:我們的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劑會改變某些人的腸道細菌,進而破壞葡萄糖代謝機制。從這些因素可以清楚發現,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睡眠充足、妥善管理壓力、戒菸,以及少吃人工甜味劑〉將可穩定血糖水平。即使你從未測量過血糖值,也應該過健康的生活,這樣做不會損害健康。然而,要確定什麼東西會影響你的血糖以及如何有效讓血糖正常,最好去量血糖。(本文摘自/血糖瘦身飲食解密:不是只有糖尿病才需測血糖,「血糖飆高」是變胖的最大元兇,教你迅速瘦身的7天血糖實測計畫/采實文化)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如我血糖控制不當,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飲食控制。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7月12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陳昱彤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本講座幫助糖尿病友認識均衡飲食、飲食份量代換,使病友飲食更具多樣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7年7月12日(四)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高血糖常「無症狀」 長期恐引腦中風

高血糖常「無症狀」 長期恐引腦中風#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林先生患糖尿病10幾年,雖然都有拿藥吃藥,但糖化血色素一直都在9%左右(一般人的正常值約小於5.7%,糖尿病人宜控制在7%以下)。最近聽聞鄰居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心肌梗塞,因此到大醫院就醫,希望可以把血糖控制更好。醫師建議按時使用血糖藥物,要自行監測血糖,並且調整飲食。1年後林先生的糖化血色素慢慢地降到6.6%,整個人精神比以前好很多。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說明,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部份的人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衰竭,嚴重時會需要洗腎、蜂窩性組織炎、傷口不癒合、傷口越爛越大甚至需要截肢、手腳末端感覺麻木或疼痛、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漸漸模糊甚至失明。這些併發症出現後通常不可逆,建議在糖尿病的早期就把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內,才能把併發症出現的機會降到最低。由於糖尿病大多沒有症狀,常常因為併發症出現後才進一步檢查出有糖尿病,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很重要。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健康檢查,40歲以上建議每3年篩檢1次,60歲以上建議每年篩檢1次。自我血糖監測 由醫師安排每日測量次數葉美成醫師提醒,風險較高的人例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缺乏運動、血壓血脂異常、曾有妊娠糖尿病、曾有心血管疾病等,也建議做糖尿病的篩檢。一旦檢查出糖尿病,可以用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改變做治療,如果經過生活習慣改善血糖還是高,可以經由醫師評估開立適合的血糖藥物治療。「自我血糖監測」執行方式很簡單,建議到醫療器材行買一台血糖機,每半年到一年把血糖機帶回原店家校正,確保血糖機的準確度。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形給予測血糖的次數和時間點。血糖較不穩定的時期,每日測的次數會比較多,當血糖達到穩定狀態,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意願減少測血糖的次數。如果病人無法自己測血糖,也可以由照顧者來幫病人測血糖。血糖測量、飲食、運動同時改善葉美成醫師表示,控制血糖不是看病拿藥回家就沒事了。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整體評估後開立適合的藥物,藥物包括口服藥、打針藥物或是口服加上打針的血糖藥。病人要按時使用藥物,並且每日執行「自我血糖監測」,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血糖值、飲食內容、運動的情形。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人也要與醫師討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或身體不適等等。透過良好溝通,醫師更可以適時做藥物的調整、飲食運動的建議,通常經過雙方共同的努力,一般都可以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期望每個糖尿病人都可以及早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講座/糖尿病人的飲食迷思

講座/糖尿病人的飲食迷思#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飲食需配合患者病情及營養需求,以利調控血糖預防併發症的產生。然而若是各親朋好友或自己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可能越失控甚至引發營養不良問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7月4日(三)舉辦營養講座,由丁秀君營養師主講「糖尿病人的飲食迷思」,本課程針對各個飲食迷思如「愛吃甜食才會導致糖尿病」、「健檢血糖偏高但身體無異狀,不必在意血糖」、「吃芭樂不會影響血糖」等給予建議,期望病患有更正確的飲食觀念。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人的飲食迷思時間:107年7月4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研究:英國發明有望「不見血」量血糖

研究:英國發明有望「不見血」量血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需要天天檢驗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有福了!英國巴斯大學發表了一項新技術,利用皮膚貼片就可以檢驗血糖的血糖儀。目前這項新的檢測方式,精準度頗高!未來糖尿病患者不必再天天早晚挨針就能好好監控血糖了。這個令人期待的發明,也已在國際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奈米科技期刊)發表了。醫界一直致力研究「不見血」的檢驗血糖方式,因為很多糖尿病患者難以控制血糖的原因,就是無法忍受早晚都要被扎針的痛苦!事實上針刺驗血對患者來說真的是一種折磨。因為無論新的針頭研發得再細,心理上都很難擺脫「下一秒會有一根針刺穿自己手指尖」的壓力。皮膚貼片就能檢測血量 等待優化後上市英國發明的皮膚貼片微形血糖儀,是利用微小電流,從單一毛囊附近吸收葡萄糖並儲存於皮膚貼片的微形裝置中。每10到15分鐘會顯示一次血糖數據,由於每個感測器對應一個毛囊,就可以避免在吸取皮膚葡萄糖時,受到其他皮膚參數的干擾,所以測量值較過去的無創血糖機更準確。不過目前這款貼片的感測器仍需進一步優化,離上市還有一段距離。台安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毅欣表示,無血化驗的血糖機,相當讓人期待。臺灣的糖尿病學會也很想推廣,可惜目前市面上的無血化驗血糖機的準確性仍有待觀察。最大的問題在於:如果病患的血糖值在正常範圍時,準確率就很高;但是當患者有低血糖的狀況時,就有三成的機率測不出來,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因為低血糖的緊急狀況,比高血糖更可怕。一旦血糖太低沒有即時發現,患者會很快陷入昏迷,腦部也會因此受損。導致國內還不敢輕易推無創性血糖機。無創血糖機:植入皮下、手腕磁扣、呼吸偵測目前市面上的無創血糖機,有幾種監控的方式。比如植入皮下,或是使用在手腕上做成磁扣,像戴手表一樣,它會藉由電場作用吸取體液進行偵測。但因為並非直接檢測血液中的糖份,且手腕流汗容易造成干擾,故精準度有待加強。另外,還有設計成像皮帶一樣繫在肚皮上,能進行24小時監測。在國外更有經由呼吸偵測,從病患的呼氣中驗血糖的方式;或者使用紅外線,檢測微血管內的血糖的方式,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開始使用,但同樣有準確度上的問題。且現行所有無創血糖機,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抽血進行校正。所以臺灣仍維持使用針刺採血的方式。但因為針刺採血真的對患者產生不小的心理壓力,林毅欣說,現在很多廠商推出更細小的針頭,能大幅減輕針刺時的疼痛感。不過還是要注意檢驗血糖的試紙要在有效期限內,同時定期校正,以免過期影響準確性。(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糖尿病控制不佳 增加心血管病變風險

糖尿病控制不佳 增加心血管病變風險#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第二型糖尿病為台灣十大死因第五位,全台罹患人數超過200萬人。而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因,多是大小血管發生病變。若血糖控制不好,可能損害血管和神經,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糖尿病治療不能僅只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更要控制好體重、血壓、血脂,並積極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判斷糖尿病三大數值 控制「糖」危機糖尿病的判定應先測量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再輔以葡萄糖耐受試驗來確認。當血中葡萄糖濃度愈高、血糖偏高的時間愈長時,體內累積的糖化血色素比例也會愈高,根據研究顯示,當糖化血色素數值每增加1%,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1至2成。若血液長時間處在高血糖的環境,容易形成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動脈血管壁受損,甚至加速血栓形成,也影響血小板的運作功能。複方劑型一藥多效 助糖友減少併發症發生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全世界控制糖尿病的藥物選擇有很多,許多研究中也證實,傳統藥物能減少血糖、控制糖化血色素,但對心血管指標控制效果並不明顯。患者每天除了需要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外,還得服用其他心血管相關藥物,服藥種類多,加上一天必須服藥多次,常造成忘記吃藥或漏吃的情形。今年3月,健保署通過的新一代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 + Metformin新複方藥物,能一併控制血糖及心血管指標,對體重控制也有良好的額外效果,有助於糖尿病患增加服藥順從性,相對有效減少死亡率、心臟衰竭住院率、中風機率及心肌梗塞機率。以排尿糖為作用機轉 減少腎臟再吸收糖分陳榮福主任表示,複方劑型藥物一顆就有兩種不同作用機轉,對血糖控制而言,有的患者使用後糖化血色素可以降1至1.5%,而血壓的下降可以多3至5個毫米汞柱。體重則可以有3至4公斤的控制量,對血脂肪也有好處。陳主任補充,由於藥物以排尿糖為作用機轉,會把體內過多的糖分由腎臟經尿液排出,而尿中含糖,易使微生物滋生,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因此,醫師建議,每天多喝水協助排尿,加強私密處衛生照護,以免感染情況發生。糖友莫輕忽!透過飲食、運動補強控糖尿糖友常因血糖控制不佳發生病變,所以更要注意定期檢查的重要性,經由各項身體檢查的數值去了解血糖的健康狀況,再透過飲食、藥物、運動相互配合去改善血糖值,促進血液中葡萄糖進入細胞內的利用,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千萬不要輕忽糖尿病併發症對身體的影響,這樣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