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可能罹肝癌!3危險族群要注意

糖尿病可能罹肝癌!3危險族群要注意#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B肝帶原的40歲男性,長期疏於追蹤檢查,某日腹痛頻繁、發現腹部長出不明硬塊才就醫,檢查發現肚內有10公分大腫瘤,確診為晚期肝癌。評估無法手術切除,初期以標靶藥物治療病況不見好轉,且已發生轉移,後使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約3至4個月,未出現明顯副作用,追蹤迄今肝臟腫瘤縮小,轉移至肺與腎上腺的腫瘤亦完全消失。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就醫多已中、晚期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明,肝癌是國內常見惡性腫瘤,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中的第2位。由於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就醫時已中、晚期,錯失手術治療機會。以往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已超過十年沒有新藥,目前僅有標靶藥物可以選擇。幸好新型免疫治療藥物今年通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且臨床試驗效果顯著,使台灣成為全球第2、亞洲第1個率先核准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用於經第一線標靶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的國家,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續命新契機。新型免疫治療藥物 延長患者存活期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侯明模表示,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的反應率不到1成,平均存活期僅6至10個月。但根據《刺胳針》最新發表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藥物反應率高達近2成,且患者中位存活期可長達近16個月,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並改善患者於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突破過去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的困境。臨床試驗收治不同類型的肝癌患者,包括B型肝炎感染患者、C型肝炎患者及未曾感染肝炎的患者。結果顯示,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對各種類型的肝癌患者均有治療效果,不受肝癌成因影響成效,其中更有部分患者腫瘤完全消失。侯明模醫師強調,目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期待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在未來能展現出更多可能性。糖尿病、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 致肝癌比例增加黃怡翔主任表示,肝癌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和C型肝炎有關,不過近年非病毒性肝炎導致肝癌的比例逐漸增加,包括糖尿病、脂肪肝與三酸甘油酯過高,打破傳統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會造成肝癌的迷思。呼籲有糖尿病、脂肪肝或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肝癌高危險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肝癌,應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

講座/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

講座/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快速西化,糖尿病的發生率及相關死亡率更是逐年快速上升。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肌梗塞,主要導因於持續性的動脈硬化。且有報告顯示,60%以上糖尿病患者合併血脂肪異常現象,更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因此如何控制飲食,將血脂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9月7日(五)舉辦營養講座,由欒家菁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希望大家藉由此場團體衛教了解糖尿病相關飲食對策,常保健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時間:107年9月7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糖友低血糖危機 共同照護控病情

糖友低血糖危機 共同照護控病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重破百的四十歲女性,日前因頭痛欲裂前往醫院就診,發現其血壓、血糖超過標準值,後頸部、鼠蹊部顏色暗沉,疑似是糖尿病徵兆的「黑色棘皮症」,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罹患高血壓合併糖尿病。「當時她體內糖化血色素已經高達8.6%,血糖值超過200mg/dl,以口服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治療,一個月狀況穩定後,為強化整合照護,我將她加入糖尿病整合照護網。」收治該名女性的新陳代謝科醫師郭台生表示,目前這位病友體內的糖化血色素控制良好,已經降到5%,體重也減輕近10公斤,飯後血糖值控制在150mg/dl以內。糖尿病找共照 定期檢查遠離併發症以往糖尿病治療都只由醫師提供照護,單純給予病友藥物治療,忽略衛教管理,對病友是否按時服藥、注射的把握度不高,一旦病友的自我照顧能力不佳,或是主要照顧者沒有正確照護意識,血糖控制差,反而更容易引發併發症。過去許多病友連發生低血糖也不自知,惡化也不知怎麼處理,往往遲至狀況嚴重才送急診。郭台生醫師表示,國健署已持續多年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照護計畫,透過醫護團隊以多科別專業整合照護,包括醫師、護理衛教師、營養衛教師、藥師、臨床心理師及社會工作者等,指導病友維護自身健康。「加入照護網後,診所主動介入照護,病友對糖尿病的自我認知提高,生活品質普遍提升。」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醫療院所,也提供病友血糖、血壓、血脂、尿蛋白、腎病變、足部神經血管病變、眼底視網膜等定期檢查,以及衛教追蹤、營養諮詢,甚至還能參與不定期舉辦的社區衛教活動。郭台生醫師表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糖尿病病友加入糖尿病共照網認證診所後,第一年的糖化血色素降幅即可改善約為0.7%,死亡率也下降四成,不僅預防併發症發生有顯著成果,更有高達半數患者能有效降低截肢風險。適時使用胰島素治療 血糖控制沒煩惱治療糖尿病不外乎三大準則:藥物治療、運動、飲食控制,且目標血糖應控制小於7%,因為積極控制血糖可以有效減少併發症發生,例如眼底病變風險可減少76%,避免生活品質惡化。常常有病患會對於打胰島素有所質疑;然而,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病友於初次確診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只剩下五成,隨著病程進展及老化,每年會持續下降4%。郭台生醫師指出,李登輝總統就使用胰島素治療超過30年,身體仍十分硬朗。而胰島素是身體所必須;因此,若可以早期補充胰島素,控制血糖效果更好,可使胰臟細胞休息而延緩惡化。郭台生醫師強調,糖尿病照護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卻非常重要;當血糖用藥治療穩定後,病友得藉由運動和飲食控制,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良好控制病情發展,進而減少併發症、提高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吃涼麵消暑 營養師教算對份量控血糖

吃涼麵消暑 營養師教算對份量控血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營養是糖尿病患疾病控制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中影響飯後血糖最明顯的就是醣類,病友養成醣類計算的習慣可以幫助自己的血糖平穩。病友依據個人「體位」計算可以吃的麵量,有效控制醣類攝取量,減少身體負擔。依身高、體重計算主食份量 秤重控制醣類攝取豐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育玲表示,醣類分量不穩定造成的飯後高血糖,是臨床很常遇到的問題。它已證實與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有相關,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糖友們在做自我血糖監測時,記得做配對測試,並了解當餐飲食內容成分,強化自己的醣類計算能力,增進血糖控制。豐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鄭秀英表示,依據個人「體位」計算可吃的主食份量,以秤重方式學習控制醣類攝取,如一位60公斤155公分高的女性,一天所需的熱量約1600大卡,平時吃7分滿飯,換成蕎麥麵秤的麵量約150公克;如果是一位60公斤170公分高的男性,一天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一餐飯一碗的量,換成蕎麥麵量約200公克。以蕎麥涼麵取代傳統涼麵 降低熱量鄭秀英營養師分析,一份350公克傳統涼麵熱量約500至600大卡,主要使用油麵條和芝麻醬,兩者都是高油、高熱量,改採日式蕎麥涼麵一份約200公克、醬汁以日式柴魚昆布,熱量才230大卡,熱量低也含較多必需胺基酸。另外再搭配1顆水煮蛋、1碗味增豆腐湯及1份水果跟青菜,除了能增加病友飽足感、增加纖維質攝取,降低熱量攝取外,還能達到有效減重。也提醒家中家人如小朋友,也一起做健康飲食控制保持適當體位,有助預防長大後發生慢性病,健康飲食全家一起來!

糖尿病友必知!適醣均衡飲食5要點

糖尿病友必知!適醣均衡飲食5要點#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6歲男性罹患糖尿病多年,自認為澱粉會影響血糖控制,就吃各種不同的食物避免澱粉。即使已施打胰島素,血糖仍然降不下來,糖化血色素一直在7至8%間。經多次醫學衛教後開始吃米飯,適醣均衡飲食,糖化血色素逐漸下降,控制在6%以下,逐漸減藥至停藥,後來定期追蹤。糖尿病不吃正餐澱粉 吃點心害血糖飆高新陳代謝科醫師洪建德表示,許多糖尿病者忽視或道聽途說不正常吃飯,吃各式點心,讓血糖飆高。一聽到要打胰島素,通常很緊張,擔心要打一輩子,卻忽略糖尿病的併發症,甚至猝死風險。其實糖尿病胰島素治療不一定需要終生,極大可能越打越少,甚至不需要打,但這需要醫病雙方密切合作。糖尿病發生原因為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第2型糖尿病剛發病時,胰島素阻抗大,多數分泌沒有不足,當血糖飆高使胰島素阻抗增大,胰島素分泌也會不足。第1型糖尿病發病是胰島素突然不分泌,若後續藥物、飲食量不適當,血糖未控制,體重上升,胰島素阻抗也會產生。適醣均衡飲食5要點 吃對食物、順序、份量何謂「適醣均衡飲食」?洪建德醫師說明,(1)醣類(碳水化合物)約佔每天熱量的50至60%,醣類台灣可近性最高是米飯,白米飯或糙米飯都有延緩升糖的能力;(2)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來源要多樣與均衡,不能偏頗或取消某類;(3)吃對順序;(4)每餐食物份量及熱量要維持穩定,不能隨心情大吃大喝,或不吃不喝;(5)絕對不吃點心與含糖飲料。吃飯富先吃含蛋白質類食物,如肉、魚、蛋類,素食者則是豆仁、大豆製品。再吃菜類,如菇菌類、葉菜類、豆莢類、海苔類,不含根莖類。後吃米飯或混有根莖類或核果的米飯,例如番薯飯,栗飯、蒟蒻飯等。水果放最後且量少,一餐限一種。不要害怕打胰島素 有望恢復正常分泌適醣均衡飲食恢復胰島素分泌!無加工、無變性製造,沒有磨成粉再製的米飯澱粉,升糖緩慢,混合肉菜飯的均衡營養一餐,需要6小時才消化完成,緩慢釋放葡萄糖。適量緩慢釋放醣類時,血清胰島素需求較低,可恢復胰島素敏感度,胰島素阻抗也會逐漸減少,胰島素劑量就日益降低,胰島細胞也會慢慢的恢復原來的內分泌功能。再加上運動,胰島素阻抗改善會更加有效,緩解會更加迅速。洪建德醫師提醒,當糖尿病患長期忽略控制血糖,導致血清胰島素缺乏,胰島細胞雖然竭盡分泌,仍然製造很少的胰島素。血糖飆高時,施打進胰島素,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就可以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原來的內分泌功能。胰島素是生理上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診斷需施打胰島素時,應遵照醫囑使用,才能發揮效果。公共衛生的一級預防是未病先治;二級預防要及早發現,立即治療;發現罹患糖尿病時,三級預防併發症。切勿聽信不吃特定食物的飲食方式或自行調整藥物,正確使用胰島素、吃對均衡食物與順序、用對運動、持續監測,胰島素的劑量會隨著胰島素阻抗及胰島素分泌改善,向下調整,不論是第1型或第2型的糖尿病,都有機會緩解而停藥。

冰涼水果當正餐?男血糖飆高掛急診

冰涼水果當正餐?男血糖飆高掛急診#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天是台灣水果盛產期,一名76歲的黃姓男子,因為天氣悶熱沒胃口,連續4、5天正餐都吃水果,導致身體倦怠、拉肚子到急診室求診,檢查結果發現男子血糖竟然飆到870 mg/dl。這名男子患糖尿病,平常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胰島素,以為吃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如果再拖延就醫,恐怕導致酮酸中毒影響生命安危,幸好男子住院1禮拜期間,重新調回胰島素控制範圍。水果果糖持續攝取過多  使血糖飆高豐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正修表示,有些人習慣將水果當正餐吃,但水果並不能當正餐食用。近日門診有不少民眾因為水果太好吃,將它當作正餐吃造成血糖不穩就醫情形,為了有效控制血糖,當令水果還是要適量為宜。主要因為水果的果糖進到體內,會增加肝臟胰島素阻抗,在正常情況下,肝細胞接受到胰島素的訊號後就會抑制肝臟葡萄糖產出,一但肝細胞對胰島素有了抗性,就不太受抑制,持續生產葡萄糖,接著釋放到血液循環裡,使血糖上升,患有糖尿病的人容易因為血糖飆高,威脅生命。糖尿病患水果攝取 1天2份為宜豐原醫院營養科代理主任鄭秀英表示,糖尿病患者正常水果量是1天2份,如5顆荔枝為1份、1/8片鳳梨為1份、1根小香蕉為1份,可挑選2種水果在同天吃,一天如果吃了20顆荔枝等於吃了1碗飯量,血糖也會跟著飆升。

香港腳等4族群 當心蜂窩性組織炎!

香港腳等4族群 當心蜂窩性組織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李先生(化名)1週前因車禍左足背擦傷,工作不注意泡到汙水,幾天後傷口紅、腫、熱、痛,且有化膿、發黑情形,傷口持續惡化,就醫已是嚴重蜂窩性組織炎,再延誤就醫,恐面臨截肢命運!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經歷2次清瘡手術後,傷口感染情形有效控制且改善,李先生(化名)於半個月後成功行植皮手術,順利返家休養。蜂窩性組織炎原因 抵抗力差時傷口受到感染桃園醫院徐婉馨護理師說明,人體皮下脂肪層由類似蜂窩狀的組織組成,當皮下組織受細菌入侵、增生,引起皮下組織發炎、腫脹,皮膚外觀呈現紅、腫、熱、痛的炎性反應,稱為蜂窩性組織炎。蜂窩性組織炎主要發生原因是傷口受到細菌感染,當人抵抗力較差時,皮下組織受到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就有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另一部分的蜂窩組織炎皮膚外觀無明顯傷口,致病菌經過血流至皮下組織,引起局部感染肥胖、糖尿病患等4族群 免疫力低為高危險群徐婉馨護理師表示,臨床照護發現,蜂窩性組織炎病患多是起因忽略小傷口,如蚊蟲咬傷、小擦傷、小割傷或是香港腳的皮膚龜裂,更因為無良好的衛生習慣,細菌由傷口侵犯。正確的處理傷口,可減少蜂窩性組織炎發生機會。文獻研究指出,容易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群包括:1)肥胖者/體型壯碩的人大多血液循環較差,對病菌的抵抗力較微弱,容易受到細菌侵擾。2)糖尿病患/由於體內糖份過高,此環境適合細菌溫床生長,較容易形成蜂窩性組織炎。3)香港腳病患/患部傷口容易感染細菌,容易發生蜂窩性組織炎。4)老年人/年紀稍長的人對於細菌的抵抗力較弱。傷口保持乾燥、定期消毒、換藥蜂窩性組織炎雖然是局部的感染,但若輕忽此疾病或延誤治療,細菌侵犯至淋巴組織,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險。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均衡飲食;多運動,生活作息正常、勿熬夜、抽菸及酗酒,以防免疫力降低。徐婉馨護理師提醒,若不慎出現傷口,須保持傷口乾燥避免碰到水造成感染,每日以優碘消毒,如傷口有分泌物須馬上換藥,若處理後紅、腫、熱、痛情形未改善,最好儘快就醫,避免因為小小傷口造成重大感染!

糖尿病怎麼吃?醫師有學習法寶

糖尿病怎麼吃?醫師有學習法寶#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需要長期監測的慢性病,台南開業診所張富全醫生表示,治療糖尿病,醫師的重要性其實只佔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是建立在糖友三餐飲食和運動的習慣,因此教導糖友正確的觀念十分重要。張富全醫師建議:「糖友應多攝取植物性蛋白和蔬果、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應維持在當天總熱量的20%到25%間、多食用原型食物並用簡單的烹調方式來料理。」舉例來說,加工較少的糙米其升糖指數便比白米等精製穀物來的低;未加工的肉品較香腸、火腿更適合糖友。這些選擇食物的竅門和辨別六大類食物的知識都是需要衛教人員長期反覆灌輸正確的觀念,為了讓糖友更容易學習食物分類代換,張富全醫師積極在診所推動新飲食教具「食物九宮格」,成效也大受好評!食物九宮格 輕鬆遊戲學飲食!「食物九宮格」是由遊戲的互動方式進行,收錄130種食物圖卡,以1:1等比例呈現,詳細標示出份量、三大營養素、熱量等。利用「輸人不輸陣」的心態,讓糖友看到別人輕鬆答題,自己卻面臨手上籌碼逐漸減少的「危機」,如此一來,糖友便有動機彼此討論、學習,衛教師也可藉機觀察對話內容,進而了解糖友想法,彼此教學相長、建立緊密信賴感!早期胰島素治療 越早使用效果好在糖尿病的治療中,了解糖友真實想法和建立信任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台灣的胰島素迷思經常困擾糖友,許多人聽到要施打胰島素便聞之色變。張富全醫生表示,曾在診所遇到一名罹患糖尿病6年糖友,卻還在找尋他的「理想醫師」,也就是不強迫他施打胰島素的醫師,這其實都是源自於對胰島素的誤會。張富全醫生強調,目前已有許多的案例證明在糖尿病的早期介入胰島素治療,其中8-9成糖友都可以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到7左右,但越晚使用,成效便越不佳。30年前的台灣之所以有開始使用胰島素便離洗腎不遠的觀念,就是因為早期糖友太晚使用胰島素,已有微血管病變等併發症發生,胰島素已無法扭轉這種逆勢,因此只能面臨洗腎。為了避免這種悲劇重覆發生,張富全醫師說明:「像我們診所的原則是和糖友做最大程度的溝通,請他相信專業,在早期便先嘗試3-6個月胰島素治療,後續若控制良好且經評估後,便有機會回到口服藥物的治療。基本上糖友都可接受此建議。」張富全醫師強調,糖尿病並不可怕,如今的醫療技術越來越好,胰島素也越來越安全,而且筆型胰島素使用起來很方便,針又短又細,現在很多人覺得打胰島素可以輕鬆控糖少吃藥,接受度很高;新飲食教具「食物九宮格」,也可強化糖友正確飲食觀念。因此,糖友們只要有耐心、肯配合,血糖一定可以獲得有效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