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講座/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

講座/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現代人生活忙碌或遇到難以抗拒的婚喪喜慶,外食場合無法避免,然而面對種種的外食型態,更是成為糖尿病患心中的擔憂及挑戰,在這些場合中,該如何選擇才能享受美味又不增加負擔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21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吳詠如營養師主講「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講座中營養師將為你分析常見的外食型態的優缺點,並帶您聰明選擇、穩住血糖!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時間:108年2月21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糖尿病治療新進展

講座/糖尿病治療新進展#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民眾較熟悉的糖尿病症狀為三多一少:喝多、尿多、吃多及體重減少,但其實傷口不易癒合也是糖尿病的症狀之一。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2月14日(四)舉辦衛教講座,由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糖尿病治療新進展」,講座中醫師將提供糖尿病的最新的治療方式進行介紹。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治療新進展時間:108年2月14日(四)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糖尿病患眼前霧霧 恐黃斑部水腫作祟

糖尿病患眼前霧霧 恐黃斑部水腫作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僅30歲的婷庭(化名),視線日趨模糊以為是飛蚊症導致視野霧茫茫,至眼科進行眼底檢查,發現罹患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這才讓她恍然大悟,原來近期頻頻搭錯公車上班遲到、文件內容校正錯誤百出等窘境,都是因為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造成,所幸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眼內注射治療,視力由0.3慢慢恢復至0.7,也找回原有的生活品質、工作上也不再出錯!糖尿病眼底病變 黃斑部水腫最常見收治該名案例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血管病變,而眼睛是血管密度最高、最需要血液提供養分的地方,也因此最容易受到糖尿病影響。當血管逐漸喪失功能無法吸收重要養分,導致養分不足時,就容易造成破裂、出血,水分由微細血管中溢出,因此形成黃斑部水腫,進而造成視力模糊,就好像在游泳池裡面睜開眼睛,視野霧霧的感覺。治療主流「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助恢復視力陳瑩山醫師說明,國內約有百分之十的糖尿病人口,卻有高達半數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上述案例便是其中之一,血糖檢測高達300多,已超出正常人3倍,也因此導致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大大影響生活。而根據臨床觀察,在已知的糖尿病患者中,僅有不到30%的患者有定期至眼科門診檢查,多數病患常是眼睛模糊或看不見才緊急至眼科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期。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至眼科進行眼底檢查,如已發生視網膜病變則需積極接受治療,遠離失明危機。陳瑩山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治療黃斑部水腫,以「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眼內注射為主流,可阻斷新生血管生成、消水腫,讓血管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強,使血管恢復原有功能,視力也能獲得改善。年底應酬多 確實控糖避免眼中風最後,陳瑩山醫師提醒,年底尾牙、感恩聚會少不了,糖友們切忌暴飲暴食,飲酒過量更會使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惡化,導致爆血管或視網膜病變合併眼中風,造成病理性的飛蚊症等症狀。平日更要積極控制血糖,每日測量血糖、維持良好作息與飲食、建立運動習慣及聽從醫囑藥物控制,才能用健康的身體迎接下一個嶄新的年度!(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信保健食品誤治療 糖尿病足險截肢

信保健食品誤治療 糖尿病足險截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柯先生是一名星馬會計師,本身患有糖尿病。3個月前左小腿皮膚出現一小片潰瘍,當時忙於工作不以為意,結果傷口快速擴散惡化流膿,該國醫師宣告截肢機率高。害怕截肢的柯先生服用宣稱療效的保健食品,結果情況持續惡化,到台灣就醫。髂靜脈重度狹窄的靜脈回流異常 造成傷口主因安南醫院足部傷口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陳偉華主任表示,柯先生傷口第一時間看起來是左小腿2/3皮膚潰爛,且發出相當明顯的惡臭,已發生嚴重感染。當下判斷病人除了糖尿病應該有嚴重血管病變,檢查後發現不是一般常見的下肢動脈疾病,而是髂靜脈重度狹窄的靜脈回流異常。足部傷口團隊以髂靜脈支架治療柯先生靜脈回流病變,並由團隊中整形外科接手積極清創,原本深可見骨的傷口,經細心照料長肉後開始補皮,目前95%皮膚長好。配合醫師積極復健的柯先生,將於1月25日帶著保住的雙腳回國。糖尿病足傷口超過1個月未癒 恐增加截肢機率陳偉華主任表示,糖尿病患一旦出現足部傷口應該提高警覺。截肢後的糖尿病患活動力下降,一半病人2年內可能因其他心血管疾病死亡。糖尿病足有傷口的患者,如果傷口超過一個月未癒合,傷口感染機率大增,也是造成截肢的重大因素。傷口出現感染後,必須通過整合足部傷口照護團隊,才可能保住危急的患肢。經過完整的血管評估及治療,傷口癒合的機率會提高7成。陳偉華主任表示,糖尿病足案例中,大部份病患都是動脈阻塞病變,但部分患者也同時罹患靜脈回流病變,而呈現出大範圍類似鬱積性靜脈炎的皮膚病變。呼籲糖尿病患者,如果腳趾或下肢其他部位出現潰瘍,一定要儘早就醫,求診於有血管病變診治經驗的血管外科或是足部傷口照護團隊,以免導致終身抱憾。

糖化血色素濃度 恐透露衰老警訊

糖化血色素濃度 恐透露衰老警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們期望不但要活的久,更要活得好、活得健康。如何在人生下半場仍保有功能健全身心、維持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關鍵門檻。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功能是健康的一個面向,更是健康老化定義的核心。身體功能衰退速率 與血液中糖化血色素濃度高低有關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吳易謙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參與群健所執行的「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追蹤觀察2565位55歲以上且身體功能正常的國人長達5年,記錄其於5年期間所呈現的身體功能的變化軌跡,以尋找身體功能隨年齡衰退的早期預警指標。研究首次發現,身體功能衰退速率與血液中糖化血色素濃度高低有關,於近期刊登「美國老年學學會」的主要官方學術刊物《Journals of Gerontology: Medical Sciences》。糖化血色素越高、越高齡 身體功能障礙率增血液糖化血色素是一般健檢及醫院常規的重要臨床檢查項目,數值過高與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關。然而糖化血色素的濃度與老年身體功能的關聯性,目前尚不明確。糖化血色素濃度反映一段時間(8至12週)內血糖濃度的平均值,一般正常值在4.0至5.6%之間;數值在5.7至6.4%間屬於偏高,有罹患糖尿病風險;數值≧6.5%則確診為糖尿病。吳易謙團隊研究發現,身體功能衰退速率竟與血液中糖化血色素濃度有關。相較於糖化血色素濃度介於5.5%至6.0%間者,糖化血色素濃度越高,發生身體功能障礙的可能性,隨著每一年時間增加而倍增;糖化血色素濃度7.0%或以上的中老年人,發生身體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每年增加1.21倍。糖化血色素偏高或偏低 身體功能障礙增然而,糖化血色素濃度越低越正常,身體功能衰退的可能性越低嗎?可能並非如此,研究意外發現,當糖化血色素濃度偏低(<5.5%),即使仍在正常範圍內,發生身體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每年增加高達1.25倍。研究團隊進一步檢視這群糖化血色素濃度偏低的研究參與者,發現許多人的血液中竟含有高量特定發炎物質-可溶性白細胞介素6受體。這群糖化血色素數值偏低,且可溶性白細胞介素6受體偏高的研究參與者,身體功能衰退的速率特別快。吳易謙醫師表示,血液糖化血色素數值偏高或偏低,並且合併特定發炎物質的上升,可能是身體功能隨年齡衰退的早期警示徵兆。高齡長者如果有血糖方面問題,建議應該即早就醫,接受周全性的健康評估與個別化的治療與預防,以便及早防範因應,達到健康老化的最終目標。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當,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飲食控制。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18日(五)舉辦營養講座,由蘇筱媛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本講座幫助糖尿病友認識均衡飲食、飲食份量代換,使病友飲食更具多樣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8年1月18日(五)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糖尿病用藥傷腎?控糖不佳反害洗腎

糖尿病用藥傷腎?控糖不佳反害洗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10大死因第5位,每年死亡人數近萬人,每1小時就有1.12人死於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併發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病變,為糖友最常見的共病及主要死因。糖尿病控制不良 易併發洗腎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國內近200萬糖友要小「心」,根據研究分析,同時併發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將平均減少壽命12年 !但糖友對於服用糖尿病藥物常有迷思,高達56%民眾認為按時使用糖尿病用藥會「傷害腎臟」。國健署資料顯示,近5成糖友同時罹患慢性腎臟病;且104年台灣腎病年報亦指出,國人洗腎原發原因以糖尿病位居第一位(45%),可見控糖不佳才是洗腎元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及歐洲糖尿病學會(ESDA)共同發表2019年國際最新糖尿病治療指引,達到良好糖尿病控制外,也開始關注生活品質與其他併發症、共病發生甚至死亡的可能性,強調糖尿病照護首要目標即為共病管理,如心、腎併發症,以及降糖是否能夠安全達標,以降低未來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每2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死於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台灣的第2型糖尿病病患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有1/3,而國外研究指出,每2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死於心血管疾病,特別是65歲以上,心血管相關併發症死亡率更高達2/3。長期控糖不佳像把心臟泡在糖水中,糖分一絲一縷醃漬浸透身體所有器官。有研究指出,糖尿病病患相較於一般人,會提早10到15年發生心血管疾病,一旦併發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將減少平均壽命12年,糖友切莫輕忽。另外過去常有迷思歸咎於西藥濫用導致洗腎,事實上血糖過高才造成腎臟的負擔,呼籲糖友應遵從醫囑服藥控糖。糖友服藥順從性需配合 助控制病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臨床中遇糖友誤以為糖尿病治療藥物會傷害腎臟,而不按醫囑服藥,反而讓腎功能快速惡化。糖尿病藥物治療應考慮:(1)有效降糖、(2)保護心血管、(3)保護腎臟、(4)減少低血糖發生、(5)對體重的影響。建議糖友接受多種糖尿病藥物治療時,諮詢專業醫師意見,用藥治療上,考慮多種降糖機轉,與醫師充分討論治療選項,選擇最適合的藥物。許惠恒理事長補充,糖尿病治療成效,除了藥物本身效果,糖友服藥順從性也須配合。像是合併三高併發症時,每日服藥數量會相對增加,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用複方型藥物,也就是2種藥物做成同一顆粒,可以減少服藥顆粒數。瞭解並注重共病管理的觀念,建議糖友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協助共病管理,糖尿病照護「過關展降」!

狂歡別輕忽!夜間低血糖昏迷恐危命

狂歡別輕忽!夜間低血糖昏迷恐危命#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年一度跨年連假又要到了!相信很多人已經準備好要徹夜狂歡,有跨年計畫的糖友們可要注意「節慶低血糖症候群」。一般人熬夜、作息不正常,只要在假期結束前調整。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用藥後若作息不正常,或狂歡忘記調整藥量就會增加低血糖的發生機率,可能導致心悸、發抖,低血糖嚴重更會造成昏迷。一名28歲糖友,為赴跨年夜唱之約,出門前先行在家施打胰島素,沒想到歡唱途中竟倒臥在沙發上。起初朋友以為太累睡著,後來呈昏迷狀、叫不醒,緊急送醫後發現是低血糖所致,所幸急救後並無大礙。低血糖發生在睡眠時 無法即時補充恐危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嘉鴻表示,節慶後低血糖在跨年、連假後就診率較平常高出1成,主因可能來自過去糖尿病用藥存在藥效釋放穩定性不足的問題,一旦患者用藥時間不規律,便容易發生低血糖,甚至發生昏迷、致死的憾事。血液中葡萄糖是大腦的最主要養分來源,當體內血糖值界於50至60mg/dl,身體會產生自律神經症狀,如心跳加速、顫抖、冒冷汗等。一旦血糖低於50mg/dl,腦部養分不足,可能導致幻覺、胡言亂語,嚴重時甚至昏迷不醒或造成腦部功能損傷。如果低血糖發生在一般時間,患者都還能透過糖果、果汁讓血糖回升,倘若低血糖發生在睡夢中,患者毫無知覺狀況下,可能會在睡夢中昏迷、一覺不醒,甚至死亡。就算能及時補充葡萄糖,長期讓血糖處於高高低低的狀態,會增加併發症的發生風險,疾病預後也不理想。反覆發生低血糖 主因來自用藥行為據統計,超過5成以上糖尿病患曾發生低血糖,且幾乎所有糖尿病患都曾因低血糖而出現冒冷汗、心悸、發抖及全身無力症狀,近半數的糖尿病患更因低血糖半夜驚醒、發抖、無力。近3成患者夜間血糖值低於50mg/dl,陷生命風險,糖尿病低血糖成為糖尿病患生命一大隱憂。然而多半糖友可能因為衛教知識不足,或對症狀習以為常、錯誤認定,而輕忽低血糖的潛在風險。不論是服用口服藥或施打胰島素的患者都可能會發生低血糖。林嘉鴻醫師說明,糖尿病患反覆發生低血糖主因來自於「用藥」行為,若患者未做好飲食、生活作息的搭配,用藥時間不規律、進食量不定,藥物劑量沒有調整,便很容易引發低血糖。據臨床觀察,患者發生低血糖時多半在夜晚睡夢中而不自知,若未第一時間處理,恐對生命造成威脅。服藥後未進食、三餐不定時定量、空腹運動都會影響低血糖林嘉鴻醫師也是30多年的資深糖友,無家族病史,14歲突然暴瘦10公斤而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林醫師以自身抗病的經驗提及,年輕時對低血糖的嚴重性根本不了解,和多數人一樣都認為高血糖對身體的影響比較嚴重。直到某天半夜,突然一陣暈眩、驚醒,驗血後發現血糖值極低,才趕緊吃糖補充血糖。一次夜間低血糖的經驗影響至深,不敢忽視低血糖問題,更由於擔心低血糖再次來襲,上大學前害怕外出過夜,甚至連畢旅、跨年都沒有參加過,犧牲許多生活的自由。林嘉鴻醫師鼓勵病患,低血糖唯有正視它、說出來,醫護人員才能提供最適合的協助。除了用藥,患者更要注意自己的飲食、運動習慣,如服藥後未進食、三餐不定時定量、空腹運動或過度運動都會影響低血糖問題。除了用藥調整,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配合醫囑才是最有效控制病情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