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素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熱衷於吃素,覺得吃素可以讓身體少疾病,而且又不容易發胖。適當吃素其實對身體有好處,但吃素同時也要講究,才能兼顧健康。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8月2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孫文蕙營養師主講「糖尿病健康吃素」,此場團體衛教將帶著大家一起解析吃素的優勢和劣勢,並告訴大家如何健康吃素。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健康吃素時間:107年8月2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果乾當健康零嘴?當心血糖飆升危機

果乾當健康零嘴?當心血糖飆升危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友需時刻注意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控糖。最新「糖友飲食調查」顯示,近6成糖友表示飲食最難控制。飲食難計算份量、難落實原則、難忌口美食,是影響飲食控糖的主因。「台式小吃」、「自助餐」與「火鍋」為控糖魔王台灣是美食寶島,外食族也多。調查顯示近7成的糖友認為外食特別難掌握,其中以「台式小吃」、「自助餐」與「火鍋」被認為是三大控糖魔王,最容易讓血糖不知不覺超標。現實生活中有超過7成的糖友,用餐時不太計算份量,甚至根本沒有計算。就算有計算,近5成也多只靠感覺評估,以致超過6成糖友用餐後,有血糖超標的情況發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飲食控制知易行難且因人而異,很難將同一原則套用在所有病患身上,且店家作法不同,常不知不覺影響血糖升高,久了病患也放棄計算。柳丁、果乾看似健康卻暗藏過多糖超過7成糖友表示,即使同地區、同種食物,但不同店家份量與材料有差異,讓控糖變得更加困難。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糖友有時得一樣樣試過,才能掌握自己適合這菜色的份量為多少。有些食物看似標榜健康養生,實際上卻暗藏地雷,實際含醣量高,會讓血糖上升很快。優格號稱零脂肪,但其實加了很多糖來提味,碳水化合物是無糖優格的2倍。許多現榨果汁,一杯500cc柳橙汁,需要5顆柳丁榨成,若一天需要2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喝下一杯就足以讓血糖衝高。很多人喜歡拿果乾來當零嘴,或加在沙拉、麥片,殊不知加3湯匙果乾,就等於1天水果的份量2份。火鍋加冬粉 吸飽湯汁、醬料反而不健康吃火鍋時,很多糖友選擇冬粉取代飯麵類,但冬粉也是富含澱粉的綠豆製成,再搭配醬汁拌入,吸飽湯汁、醬料的冬粉吃1碗,比吃了半碗白飯還嚴重,血糖超標。現在流行的燕麥飲、黎麥飲、薏仁飲也要小心,燕麥飲富含燕麥,1小瓶就含半碗飯量,薏仁飲更是1瓶就幾乎接近一碗飯的量。夏天吃沙拉很開胃,但許多醬汁為了口味,常添加大量糖,不得不小心。蘇秀悅主任表示,許多餐廳及菜色,糖友不是不能吃,而得知道作法及食材方能決定可進食的量。調查亦顯示,近4成的糖友因為各家店糖份、油量不確定性太高,而避免前往新餐廳用餐。更有2成的糖友已經半年沒有到過新餐廳,還有高達近4成的糖友至少一個月沒有嘗試過新菜色。進一步探究,竟有3成多的糖友更因此而拒絕過家人、朋友的聚餐邀約,嚴重影響社交生活。

控糖尿病關鍵在減重!運動方針報你知

控糖尿病關鍵在減重!運動方針報你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8歲的張先生,2年前罹患糖尿病,就診時體重94公斤,糖化血色素6.8,持續服藥並減重;去年中體重減輕,糖化血色素也下降,便減少藥物;今年初體重降至82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6以下,停藥並叮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及體重。糖尿病患減重5至10% 就可能改善血糖家醫科醫師周明文表示,據102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統計,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以BMI為計算標準,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問題。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糖尿病主要缺乏胰島素,大多是先天問題;第二型糖尿病則是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使血糖異常。第二型糖尿病患的血糖偏高,是因為發生胰島素阻抗,使得胰島素效能降低,無法發揮作用,即使血中胰島素足夠或超過正常量,身體還是覺得胰島素濃度太低。胰島素阻抗形成機轉不明,目前認為應與先天基因及後天肥胖的交互作用有關,因此適當減重有助改善胰島素阻抗並協助控制血糖,減重5至10%,就有機會改善血糖,減少藥物使用甚至停藥。每週5次有氧運動加上2次重量訓練減重最主要的方法是飲食控制,其次是規律運動。飲食須作每日總熱量管制並逐漸減少,每日攝取的總熱量應小於每日熱量的支出;避免甜食、含糖飲料、炸物以及酒類;減少食物的分量。運動則建議每週至少進行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及每週2次的重量訓練及核心運動。運動選擇宜循序漸進,若有心肺或骨骼肌肉等疾病,則應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周明文醫師提醒,隨著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年齡也逐年下降。一般人飯前血糖超過126mg/dl,且糖化血紅素大於6.5%時便會診斷為糖尿病,當糖化血紅素>7%需服用藥物,治療目標是糖化血紅素維持6至7%。糖尿病患者應與醫師密切配合,控制血糖,不可自行停藥,以免血糖失控,引起併發症。但吃藥不一定是一輩子,經由適當飲食及運動,減輕體重,在醫師指導下,有減藥或停藥的可能。

糖尿病患佔半數!當心腎病初期無症狀

糖尿病患佔半數!當心腎病初期無症狀#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喜歡吃醃肉毫無節制,103年因喘就醫,被醫師診斷為腎臟病第5期,原本已在左手前臂裝人工洗腎廔管,準備開始洗腎,卻因接受慢性腎臟病防治長期追蹤及衛教,改變飲食習慣為低蛋白飲食後,腎臟病得到控制,延遲2年後才開始洗腎。醫師提醒,初期腎臟病並無症狀,很多病人常很嚴重才就醫,得要洗腎。呼籲民眾定期檢查腎功能,初期接受慢性腎病管理,延緩進到洗腎的階段。腎臟病後期症狀才會較明顯 「泡、水、高、貧、倦」台東馬偕醫院腎臟科醫師吳孟叡醫師表示,台灣長期背負洗腎王國的汙名,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在全球的統計中往往名列前茅。原因與飲食、用藥習慣,及洗腎照顧品質延長洗腎時間有關。許多病人會因為腰痛、下背痛的原因就醫,事實上除了結石造成的阻塞性腎病變外,一般常見的慢性腎臟病,是不會以腰痛來表現。初期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其實「沒有症狀」,到後期才會較明顯,以「泡、水、高、貧、倦」的方式來表現。糖尿病患佔洗腎患者近一半比例在一些高危險的病人身上,定期追蹤腎功能更來得重要,有助及早確定慢性腎臟病診斷,尤其是糖尿病病患族群,佔了洗腎患者將近一半的比例。台灣人不正確的用藥習慣,如不明偏方、中草藥、隨處可得的止痛藥,往往也造成病患腎功能受損。此外,腎功能本身就會隨著年紀漸長而緩慢下降,就算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只要年滿40歲以上,也可利用健保提供的成人免費健檢,為自己的腎臟健康把關。吳孟叡醫師提醒,預防甚於治療,最能避免末期腎臟病產生,是在尚無腎臟病或仍處於初期腎臟病時就好好控制危險因子,例如治療三高、定期檢測等。倘若不幸已進展到後期腎臟病,也應該以專業醫師判斷了解腎臟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並確實遵從藥物及飲食控制。真正末期腎臟病時,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以最安全的方式進入透析的治療。

糖友必知!導致血糖起伏8因素

糖友必知!導致血糖起伏8因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飲食可能最容易影響血糖水平,但與飲食無關的生活方式也會深切影響血糖值,讓人更容易得到糖尿病。總體而言,生活方式如同飲食,可從各種層面雙向影響血糖水平:•    高強度運動:進行高強度運動時,體內的血糖水平會上升,因為身體正在分解肝醣來供肌肉細胞使用。然而,血糖短暫飆升有益健康,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度〈與胰島素抗性相反,這是身體的自然狀態〉和改善血糖控制,而高強度運動的效果可持續3天。•    睡覺:根據研究,睡眠不足會損害葡萄糖代謝,迫使身體多分泌胰島素,進而導致肥胖和糖尿病。•    壓力:壓力和血糖飆升和高血糖值有關。就算沒有糖尿病,高血糖會讓人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特別那些經歷過創傷或生過重病的人。然而,某些人會因為壓力而導致血糖過低。•    藥物:不少藥物會讓血糖上升,包括避孕丸、助孕素、菸鹼酸補充劑、某些充血消除劑(去鼻塞劑)、巴比妥酸鹽類(安眠藥)、皮質類固醇、抗精神病藥和利尿劑。某些藥物卻會讓血糖過低(低血糖症),包括某些抗生素、β阻斷劑(乙種腎上腺阻斷劑),以及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譬如二甲雙胍和胰島素。•    抽菸:吸菸會增加出現胰島素抗性的風險,讓血糖水平上升。•    荷爾蒙波動:某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較高的血糖值。這種現象跟個人有關。•    禁食:長期不吃東西會導致血糖過低。•    人工甜味劑:我們的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劑會改變某些人的腸道細菌,進而破壞葡萄糖代謝機制。從這些因素可以清楚發現,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睡眠充足、妥善管理壓力、戒菸,以及少吃人工甜味劑〉將可穩定血糖水平。即使你從未測量過血糖值,也應該過健康的生活,這樣做不會損害健康。然而,要確定什麼東西會影響你的血糖以及如何有效讓血糖正常,最好去量血糖。(本文摘自/血糖瘦身飲食解密:不是只有糖尿病才需測血糖,「血糖飆高」是變胖的最大元兇,教你迅速瘦身的7天血糖實測計畫/采實文化)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如我血糖控制不當,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飲食控制。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7月12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陳昱彤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本講座幫助糖尿病友認識均衡飲食、飲食份量代換,使病友飲食更具多樣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7年7月12日(四)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高血糖常「無症狀」 長期恐引腦中風

高血糖常「無症狀」 長期恐引腦中風#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林先生患糖尿病10幾年,雖然都有拿藥吃藥,但糖化血色素一直都在9%左右(一般人的正常值約小於5.7%,糖尿病人宜控制在7%以下)。最近聽聞鄰居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心肌梗塞,因此到大醫院就醫,希望可以把血糖控制更好。醫師建議按時使用血糖藥物,要自行監測血糖,並且調整飲食。1年後林先生的糖化血色素慢慢地降到6.6%,整個人精神比以前好很多。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說明,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部份的人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衰竭,嚴重時會需要洗腎、蜂窩性組織炎、傷口不癒合、傷口越爛越大甚至需要截肢、手腳末端感覺麻木或疼痛、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漸漸模糊甚至失明。這些併發症出現後通常不可逆,建議在糖尿病的早期就把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內,才能把併發症出現的機會降到最低。由於糖尿病大多沒有症狀,常常因為併發症出現後才進一步檢查出有糖尿病,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很重要。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健康檢查,40歲以上建議每3年篩檢1次,60歲以上建議每年篩檢1次。自我血糖監測 由醫師安排每日測量次數葉美成醫師提醒,風險較高的人例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缺乏運動、血壓血脂異常、曾有妊娠糖尿病、曾有心血管疾病等,也建議做糖尿病的篩檢。一旦檢查出糖尿病,可以用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改變做治療,如果經過生活習慣改善血糖還是高,可以經由醫師評估開立適合的血糖藥物治療。「自我血糖監測」執行方式很簡單,建議到醫療器材行買一台血糖機,每半年到一年把血糖機帶回原店家校正,確保血糖機的準確度。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形給予測血糖的次數和時間點。血糖較不穩定的時期,每日測的次數會比較多,當血糖達到穩定狀態,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意願減少測血糖的次數。如果病人無法自己測血糖,也可以由照顧者來幫病人測血糖。血糖測量、飲食、運動同時改善葉美成醫師表示,控制血糖不是看病拿藥回家就沒事了。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整體評估後開立適合的藥物,藥物包括口服藥、打針藥物或是口服加上打針的血糖藥。病人要按時使用藥物,並且每日執行「自我血糖監測」,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血糖值、飲食內容、運動的情形。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人也要與醫師討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或身體不適等等。透過良好溝通,醫師更可以適時做藥物的調整、飲食運動的建議,通常經過雙方共同的努力,一般都可以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期望每個糖尿病人都可以及早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