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講座/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

講座/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快速西化,糖尿病的發生率及相關死亡率更是逐年快速上升。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肌梗塞,主要導因於持續性的動脈硬化。且有報告顯示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血脂肪異常的現象,更加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如何控制飲食以將血脂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是逾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重要課題,希望大家藉由此場團體衛教了解相關飲食對策,常保健康。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王若昱介紹糖尿病病友該怎麼吃及飲食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時間:106年6月21日 星期(三)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慎防「失能海嘯」 揭密高血壓照護關鍵!

慎防「失能海嘯」 揭密高血壓照護關鍵!#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人常見疾病中,高血壓如同老年生活品質崩毀的「警戒線」,一旦血壓不穩,腦中風、心臟病等威脅伺伏。根據勞動部今年4月統計資料指出,來台從事社會福利照顧的外籍勞工人口以印尼籍人數最多,印尼籍看護可說是現今台灣高齡社會最倚重的長期照護人力。如何幫助印尼籍新住民與移工更快速掌握三高衛教觀念,已成為所有三高門診醫師的一大難題。外籍看護比例高 監測基本有障礙開業診所院長游能俊醫師指出,近年來外籍看護陪同就診的年長患者比例越來越高,在溝通三高疾病的照護,尤其是用藥、監測及飲食的衛教上,往往因為語言障礙倍顯困難。游能俊醫師認為,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家庭成員的定義也有所不同,與長輩朝夕相處的移工,雖非親故,卻已成為長照家庭裡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家人」。控制好血壓就扭轉失能風險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國人血壓達標率若長期踩線、血壓控制不當,便可能面臨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等後果,甚至導致殘障或死亡。控制高血壓這條警戒線,就是扭轉「失能海嘯」命運的關鍵。在各種常見慢性疾病中,高血壓的嚴重性往往容易被輕忽,甚至存在血壓偏高只是體質因素,無須嚴加控制的錯誤觀念。根據 2016 年一份城市居家老人功能健康報告顯示,居家老人因疾病後遺症所導致的失能比例高達 70% 以上,其中高血壓更是所有可能增加老人失能風險的疾病中佔比最重的。印尼文三高衛教本可提升移工的健康管理王宗道醫師呼籲患者首重規律服藥,並應按時監測血壓、改善生活習慣,才可有效控制,降低高血壓帶來的風險。台灣藥廠推出的三高健康印尼文衛教本搭配圖文說明,詳實介紹三高健康,並點出疾病預防的重要性。除了讓移工與新住民更瞭解三高慢性病,更可提升對患者、家庭成員、甚至下一代新台灣之子的健康管理。

心腎糖病友怎麼吃?最新建議報你知

心腎糖病友怎麼吃?最新建議報你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中長輩經常多種慢性疾病纏身,需要看多科門診,這群患者就是所謂的「心腎糖」病友,在照顧上須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並且更需要整合醫學團隊的介入,隨著病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治療策略,才能兼顧心血管、血糖及腎臟功能保護的多效成果。愈來愈多醫學整合研究發現:攝取過多肉類中蛋白質除了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更會造成胰島素的阻抗干擾血糖穩定與控制。大部分病友忽略蛋白質食物的調整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表示,門診中,已經有高達50%腎臟病的患者因為糖尿病造成腎病變,大多數病友以為只要控制澱粉攝取就好,忽略蛋白質類食物應該隨著疾病變化而調整,結果是血糖更難控制,更傷害腎功能,再加上心血管問題大幅上升,造成疾病更難控制,藥物愈吃愈多,甚至必須提早面對洗腎問題。郭克林主任分析,過去醫界對於心腎糖病友的蛋白質攝取有些爭議,在2008年,美國一項營養學整合性分析研究分析了8份論文數據。結果發現,無論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是否限制蛋白質攝取,腎功能似乎沒有太大差異。採低蛋白飲食可延緩腎功能惡化但到了2013年,日本一項研究觀察13項大型、指標性研究,結果大為不同。研究作者認為,糖尿病病友採用低蛋白飲食,可以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患者較不會早早洗腎,這樣的觀點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腎臟營養學之父Joel D Kopple所提倡的低蛋白飲食不謀而合。現今醫學講求的是證據醫學,愈來愈多臨床證據顯示:過多蛋白質攝取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且造成胰島素阻抗,形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大幅上升,且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郭克林主任強調,心腎糖病友在飲食方面,營養、熱量都要經過專業的評估與設計,以蛋白質來說,一般人蛋白質攝取量約占總熱量的12-14%,若長期蛋白質攝取過量時,糖尿病患者便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居高不下,甚至造成腎臟的負擔成為腎病變患者,隨著腎功能下降,體內的許多毒素排不出去,造成毒素在各器官持續累積,心臟、心血管就會開始出問題,因此建議心腎糖病友在攝取蛋白質時要隨著疾病的變化作適當的調整,才能保護腎臟、心血管並維持血糖的穩定。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糖尿病者的蛋白質攝取量應該是在16-18%的熱量佔比,對病友是更有幫助的,若蛋白質量占比達20%,長期下來的確會增加胰島素阻抗,甚至需要藉由施打胰島素來幫助血糖的控制。補充蛋白質營養品也適合吃素的長輩一旦已經有腎功能問題時,更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降低到10%熱量比,才能避免毒素的累積增加腎臟及心血管的負擔。若是必須洗腎維持生命時,則由於洗腎過程中蛋白質會流失,則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增加到18%熱量比才能避免因為營養不良造成感染及住院機率增加。所以隨著疾病變化,蛋白質管理是關鍵:不能營養不足,也不能造成營養負擔。心腎糖病友到底應該怎麼吃?郭克林主任認為:適當調整三大營養素後也要兼顧營養均衡,配合營養師的建議攝取適當的分量,並且多變化食物種類及多選擇優質蛋白質;若日常準備食物有困難,可以補充適當營養素比例的蛋白質管理營養補充品,這類也非常適合吃素的長輩,不用擔心營養不均衡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包膜填塞 這些高危險群要注意

心包膜填塞 這些高危險群要注意#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位肺癌的患者日前突然出現血壓驟降、呼吸急促、疲憊倦怠等不適症狀,心臟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患者有大量心包膜積液,且已經出現包膜填塞壓迫現象,實行心包膜穿刺術(pericardiocentesis) 並引流心包膜液體後,患者血壓、心跳狀態漸漸恢復正常。心包膜液主要作用為減少心臟跳動時的摩擦心包膜填塞造成的影響足以使患者休克甚至致命,輕忽不得。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心包膜腔內含有約20~30ml的液體稱為心包膜液,主要作用為減少心臟在跳動時的摩擦。當心包膜內液體累積,心包腔內壓力就會竄升,心包膜液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引發一系列血流動力學紊亂,此時便稱為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這些疾病都是高危險群要當心心包內液體迅速增多時,過多的心包膜液向內層壓迫,造成內壓急驟上升,便會引起心臟受到壓迫,導致心室舒張期充盈受阻,並造成周圍靜脈壓升高、靜脈淤血,最後心輸出量降低,血壓下降,更危及便休克致命。急性外傷、心臟破裂(trauma or myocardial rupture)、甲狀腺機能低下、自體免疫疾病或血液腫瘤疾病皆有可能造成心包膜填塞,不得不慎。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多專科團隊合作模式、跨科整合讓患者就醫更加方便,也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的問題。依照病患的疾病狀況給予個別化的治療服務,依照各專業人員癌症個案的狀況討論治療計畫,使患者的治療能夠更加全面性,大大提升醫療品質。

控糖一兼二顧 七旬婦成功減重11公斤

控糖一兼二顧 七旬婦成功減重11公斤#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2歲的王奶奶罹患二型糖尿病15年,糖化血色素一直都維持在標準值內,為醫師眼中的控糖模範生。但也因持續注射胰島素,讓她的體重從77 公斤上升至86公斤,體重飆升帶來的諸多不便困擾著王奶奶,其中最令王奶奶沮喪的是,因為腰圍變大9公分,讓她最喜愛的一件洋裝無法再穿上。口服藥物改變作息 控糖減重一兼二顧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針對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介入手法也會隨之改變,朝向個人化治療趨勢。了解王奶奶的病情後,建議改為服用新型口服控糖藥物,減少胰島素施打劑量,也因為藥物的作用,增加體內葡萄糖及鈉的排出,除了能夠有效控管血糖、血壓,體重也有明顯的下降。杜思德理事長進一步解釋,單靠藥物無法有如此良好的成果,除了王奶奶強烈的動機外,本身也相當配合營養師的專業指導,顧好「飲食」、「生活」作息,加上每天運動50分鐘以及積極監控血糖,3個月後,體重下降了11公斤、腰圍少了9公分。出現症狀已太遲 1/5患者有併發症財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暨開業診所院長游能俊醫師說明,糖尿病患者初期並沒有明顯徵兆,當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症狀發生時,往往血糖已超於正常值。也因此,確診糖尿病的臨床案例中,有近20%的患者未能及早發現,就醫時已經出現併發症狀。糖尿病的併發症與血管及神經息息相關,從頭到腳都可能產生病變,包括中風、視網膜病變、心肌梗塞、腎病變…等,嚴重情形不容忽視。游能俊理事長呼籲,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擁有正確的控糖觀念之外,應了解該如何跟疾病相處。好比駕訓班的學員,教練在旁指導分辨路標、注意速限,有如醫護人員教導患者如何測量、監控血糖值,但總有一天患者必須獨力完成,並持續下去。千萬不要害怕學習,並改善生活習慣及遵從醫囑,必定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一輩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每天只睡4小時?糖尿病風險高

每天只睡4小時?糖尿病風險高#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直至今日,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調查(2009年國民健康營養調查)顯示,「極可能」罹患糖尿病的人,高達約890萬人。若加上1320萬人「有可能」罹患糖尿病的人,表示約有2210萬人處於高血糖狀態。也就是說,在15歲以上的日本國民中,每5人就有1人是高血糖的危險群。睡眠時間限制在4小時 提高罹糖尿病風險雖然,已有報告指出糖尿病患者當中,高達7成的人睡眠品質低落,但是這個報告結果卻不太為人所知。根據不同睡眠時間所顯示的控制血糖指標─糖化血色素(HbA1c,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與紅血球中的血紅素結合後,就形成糖化血色素)之變化程度。在高糖化血色素者中、比率最低的人,一天睡眠時間在7小時左右。睡眠時間一旦低於或高於7小時,都會導致高糖化血色素者比率變多。接下來的實驗資料,是在美國進行調查研究的。在限制睡眠時間的狀態下,6天之後,比較胰島素與早餐後的血糖值。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12個小時相比,睡眠4小時者胰島素處理葡萄糖的能力降低40%。測量吃過早餐後的血糖值,睡眠時間4小時的群組也比較高。僅僅6天的時間,只是把睡眠時間限制在4小時,就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好的睡眠品質 有助於預防與改善糖尿病糖尿病在初期階段沒有任何自覺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不過,一旦病情加重,可能會產生許多併發症而造成重症。例如,可能會造成失明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血管病變、高血脂症、膽結石等,每一種都是嚴重的症狀。而糖尿病併發的感染都十分嚴重,絕對不能坐視不管。讓糖尿病患者服用安眠藥,確保他們擁有「良好睡眠」。而六個月之後,調查他們糖化血色素的數值變化狀況。結果發現,未服用安眠藥的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的數值幾乎沒有變化;不過,服用安眠藥而睡得較好的患者,糖化血色素的數值下降了0.47%。光是睡得好就能改善病情!從這個調查結果也明顯看出: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預防與改善糖尿病。(本文摘自/睡不著、睡不好,絕對有救!/商周出版)

提升免疫力最快的方法:吃飯不喝水

提升免疫力最快的方法:吃飯不喝水#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慣用右手的外科醫生,吃飯時會刻意用左手;有些專攻代謝或是糖尿病的內科醫生,則會用小湯匙吃飯;被譽為「免疫權威」的醫生,吃飯時絕對不喝水。外科醫生用「左手」吃飯、內科醫生使用「小湯匙」吃飯。放慢進食速度 用非慣用手吃飯他們之所以如此注重飲食細節,全是為了提升工作表現,可說是一種職業病。外科醫生的工作需要雙手並用,為了磨練雙手的手感,才會以非慣用手吃飯。此外,專攻糖尿病的內科醫生為了避免自己罹患糖尿病,刻意用小湯匙吃飯,放慢進食速度。以大湯匙狼吞虎嚥、媲美大胃王的進食方式,是導致糖尿病和肥胖問題的捷徑。從某方面來說,用小湯匙吃飯也等於實踐了「放慢進食速度」與「細嚼慢嚥」。吃飯時不喝水 促進唾液自然分泌至於被譽為「免疫權威」的醫生,吃飯時絕對不喝水的原因其實相當簡單,因為水分會稀釋口腔裡的唾液。只要口中有食物就不喝水,仔細咀嚼促進唾液分泌。由於唾液可以提升免疫力,因此提升免疫力最快的方法就是,細嚼慢嚥,幫助唾液分泌。另一方面,高血壓專科醫生吃飯時特別注重鹽分攝取量。大家都知道,攝取過量鹽分會引起高血壓。專門治療高血壓的醫生都會告訴病患,日常飲食要減少鹽分用量,所以他們自己吃飯時也會吃得較清淡。而且會改用較多辛香料,例如胡椒、辣椒、芥末、山葵、大蒜、香草等,不僅能彌補減少的鹽分用量,還能增加料理調味的多樣性。向這些專業醫生看齊,改善你的飲食習慣吧!(本文摘自/醫學博士才知道的驚人工作分配術/核果文化出版)

疲勞又抗老 咖啡還能有效抑制飯後血糖

疲勞又抗老 咖啡還能有效抑制飯後血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已經證實,咖啡擁有多項保健功效。一直以來都說咖啡飲用過當,不利健康。不過,近幾年的研究報告證實,多喝咖啡可以預防多種疾病。比方說有個研究結果表示,一天喝一杯咖啡,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能降低13%,因為咖啡有抑制飯後血糖值快速上升的效果。咖啡對抗老有重大功效關於咖啡的功用,有報告指出能預防癌症,也有報告認為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肝病,還有研究報告指出,咖啡對於維持腦的認知功能等抗老醫療方面,能發揮重大功效,喝咖啡能預防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也是指日可待。而這個有效成分就是咖啡所含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綠原酸屬於多酚類,蘋果皮含有大量綠原酸,擁有強效的抗氧化(防鏽)作用。如今已經證實,一天喝兩杯以上咖啡的女性,不怕因紫外線照射引發皺紋的光老化問題。如果每天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再搭配兩杯以上的咖啡,肌膚的抗氧化對策算是相當完備。腦部疲勞時咖啡因能抑制疲勞發作咖啡也屬於會產生梅納反應的食物,與身體AGEs化(糖化)有關,可是透過綠原酸的多酚效果,可以排除這個傷害。此外,咖啡也有活化腦功能、抑制疲倦感的效用。當人覺得累,腦部就有疲勞物質囤積。這時候喝咖啡,咖啡因能抑制疲勞物質發作,趕走睡意。還有現在也證實咖啡因有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肥胖問題的效果。可是,就算證實咖啡具備多種保健效果,如果一天喝十杯或二十杯咖啡,還是有害身體健康。當咖啡因的血中濃度急速上升時,會刺激中樞神經,出現心悸、興奮等症狀。喝咖啡會讓人上癮,如果不碰咖啡,情緒會變得焦慮。「凡事都適可而止」,這個道理也能運用在咖啡身上。一天喝五杯最恰當。(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