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她一年多體重掉22公斤 竟是糖尿病惹禍

她一年多體重掉22公斤 竟是糖尿病惹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減肥是愛美女人一生的功課,然而如果體重突然沒來由大幅下降,當心是糖尿病找上門!一名60歲女性,無糖尿病家族史,3年前體檢無明顯異常,唯體重過重被提醒減重,卻在近16個月間,體重掉了22公斤,經檢查才發現是得了糖尿病。泌尿道感染就醫 意外驗出糖尿病收至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林兆啟醫師說,個案身高152公分,原本體重64公斤,在最近16個月期間,體重下降至42公斤,BMI由 27.7降到18.2,從肥胖變成過瘦。因為反覆泌尿道感染就醫,驗尿發現除泌尿道感染外,尿糖3+,加驗空腹血糖高達293.6mg/dL,糖化血色素16.6%,確診為糖尿病。林醫師問診得知,個案是素食者,平時少運動,這一年來喜歡吃剉冰、餅乾,體重剛開始下降時,還覺得很開心,當降到約48公斤以下,才覺得有點太瘦想增胖,除了餐後甜點外,還常常去吃黑糖米苔目,反而越吃越瘦,更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症狀。4標準診斷糖尿病林兆啟醫師指出,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下降,但有些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就不易發覺。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有四項:1) 空腹8小時以上血漿血糖值≧126mg/dL。2)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mg/dL。3) 醣化血色素HbA1c≧6.5%。4) 臨床上有糖尿病症狀,同時任意血漿血糖值≧200mg/dL。吃得多體重卻下降 恐是糖尿病造成林兆啟醫師提醒說,體重快速下降有很多原因,若是因為吃得少造成的體重下降,可能是憂鬱、惡性腫瘤、身體發炎,如肺結核等原因引起,但若是食量沒改變甚至增加,體重仍下降,就應該注意是否為糖尿病引起。糖尿病若長期未治療,或沒有適當控制血糖,恐會引起全身性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缺血性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因此作息規律,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是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轉涼,糖尿病患者除了注意血糖控制,更要小心冬令進補造成體重直線上升!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表示,8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特別是在冬季或是年節時期,因為吃火鍋進補等飲食增加,但相對運動量沒有增加、熱量消耗不足,造成體重上升,再加上傳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同時也會使體重容易增加,若不留意,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陳主任提到,門診中曾有一名40多歲女性中階主管,家族都有糖尿病史,因進入更年期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同時又罹患糖尿病,使用傳統胰島素治療,短時間內體重就增加了5公斤,讓她對於治療卻步,不願再按時追蹤,對於藥物的遵從性降低。「傳統的糖尿病藥物治療,例如磺醯尿素類或胰島素增敏劑,是透過刺激胰島素分泌或減低胰島素抗性來降低血糖。但糖尿病治療不只要控制血糖,病人本身也要能調整自身的飲食習慣及體重管理。所以糖尿病患者透過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可以快速降低血糖,但可能會有出現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也可能造成患者體重增加的負面影響。」陳主任說。為了讓患者免除過去治療中體重增加的困擾,陳主任表示,近年來的糖尿病藥物研發目標,皆朝著不增加且降低體重為方向。他補充道:「日前剛在台灣核准的『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SGLT-2i),在全球已有超過約70萬人使用,有別於傳統治療,不只能控糖,更能排糖,如同大禹治水的概念,不干擾胰島素的分泌,在血糖偏高時,以糖份疏導排出的方式,來減少人體熱量的攝取及回收,刺激尿酸的排泄,保護腎臟。同時,因其有助減緩低血糖風險,安全性較高,也提供糖尿病患者另一種治療的選擇。」根據歐洲糖尿病醫學會最近研究顯示,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口服藥物能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陳主任說明,此類藥物除降血糖外,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陳主任預測,只要是相同藥物機轉基本上都應該有同樣的功能,未來樂見有更多臨床研究可造福病患。除了藥物的控制外,陳主任也提醒患者應配合正確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運動,且在治療上通常也不會使用單一藥物控制,一般都會2至3種藥物搭配使用,重要的是,要依照每人不同的狀態,請教醫師及營養師,持之以恆的穩定控制血糖,也阻止其它併發疾病對身體的傷害。

少活10年!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溫床

少活10年!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溫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過去,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是隨老化增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年輕族群的發生率有增加情況,尤其是20、30歲的青壯年。醫師指出,他們的共同特徵是肥胖,BMI均超過30。傷害全身心血管 失明、截肢風險增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20~39歲的男性,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有增加趨勢。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侯冠廷醫師說,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內科疾病之一,會傷害全身心血管系統。造成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及週邊動脈阻塞等併發症;以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腎病變等。加上使平均壽命減少約10年,並有較高風險發生失明、洗腎及截肢。防治糖尿病 先打擊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產生的溫床,侯冠廷醫師提醒,若BMI大於24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都須注意!建議每3年就要接受糖尿病篩檢。而平日也應遵循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避免抽菸。

糖尿病多25倍失明率 血糖控制差是元兇

糖尿病多25倍失明率 血糖控制差是元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如果有一天,你的世界變得只剩下一片黑暗,會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糖尿病患者失明率是一般人的25倍,也是導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醫師表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是導致眼球出血,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早期無症狀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根據國健署2011年調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為27%,大約每3~4個糖友,就有1位併發視網膜病變,且罹病10年後,病變發病率上升至60%,20年內更急速攀升至90%。可怕的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並無任何症狀,當症狀出現時,病變已經對視力造成傷害,透過醫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大幅減少50%失明機率。林奇宏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主要是因為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進而破壞視網膜血管,導致眼球內出血、結疤。常見的症狀有視力減退,眼前出現浮動的黑點,除了視力下降以外,嚴重時,因視網膜缺血,造成小血管增生,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容易出血,反覆出血後血塊結疤,使視網膜纖維化變形,甚至剝離而終至失明。眼底檢查率低 衛生局推轉診免掛號費衛生局健康管理科科長林惠萍指出,新北市102年度糖尿病有18萬3264人,但去(103)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病友眼底檢查率僅33%。為此,衛生局邀集轄內共82家眼科醫療機構共同合作,即日起至106年12月31日止,只要糖友們持醫師開立的「新北市糖尿病照護網-糖尿病眼科轉診單」至合作的眼科機構做眼睛檢查,即可享當次免掛號費優待,預計受惠人數達19萬人。針對新北市幅員遼闊,偏鄉地區甚至連一家診所也沒有的困擾,林惠萍科長表示,衛生局為解決城鄉醫療照護不足,推動「移動診間、新北醫動」政策,只要一通電話聯繫當地衛生所,即可協助安排視力篩檢巡迴車提供服務,偏鄉民眾可善加利用。

想遠離肥胖、糖尿病?戒掉這8種食物吧!

想遠離肥胖、糖尿病?戒掉這8種食物吧!#糖尿病

1)穀物/全榖物、精製穀物、任何穀物。不要麵包、不要麵條、不要穀物早餐、不要任何含有穀物的食品。穀物會上升你的血糖和胰島素,阻止脂肪的代謝,增加脂肪囤積,藉此使你發胖。絕對要禁止。2)糖/蘇打汽水、果醬、果凍、高果糖玉米糖漿,以及所有的糖漿。食品業者把糖混入沙拉調味料、滷汁、各種醬料和調味品中。我可以接受在番茄醬裡加一些糖,但不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我喜歡在漢堡牛肉餅上面加上芥末醬,但只會擠一丁點紅色的番茄醬。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阿嬤時代的純番茄醬,吃市售番茄醬長大的孩子,不會愛吃這種自製番茄醬,但這種純番茄醬很適合。3)果汁/果汁是濃縮的果糖,是一種最會產生脂肪的糖分。就使人發胖的角度來看, 好比是喝了一杯蔗糖加水,再加上人工香精和色素調合的自製飲料。4)運動飲料和能量棒/這些食品都是魔鬼的化身,比汽水和甜甜圈更糟,因為汽水和甜甜圈至少不會欺騙你。但運動飲料配上一條運動機能食品如何?你會成為又胖又有糖尿病的「前」運動員。5)馬鈴薯/馬鈴薯除了含鉀量高,其他營養素含量不優,對人體健康來說,澱粉含量太高了。如果你很重視健康,請把所有的馬鈴薯都當做速食店的炸薯條看待,即使有的馬鈴薯化身為健康的全食物珍品。6)玉米/糖分極高,現代的玉米是在實驗室創造出來的食品,吃起來像糖果。只要經過一點加工程序,農產品區賣的甜玉米粒,就可以變成我們一直警告你別碰的高果糖玉米糖漿。7)白米/如果白米只是一種沒有價值的填飽肚子的食物,那也就算了;然而它是有害的,在米食文化的地區,人們吃了大量米飯仍然可以存活,但他們可不是因為吃了米食才能生存。別吃白米飯,假如你已經不吃白米飯了,那麼連糙米也不要吃。它的壞處是白米的98%,相去不遠。8)氫化油或部分氫化油/這些都是反式脂肪,在所有的食品當中,是最理當受非議的一項。在成分標示上,只要任何加了反式脂肪的食品,就是禁區。這些處理過的油品到處都是,所以一定要看食品的標示;大部分被使用在包裝好的烘焙食品裡、超市裡的醬料和調味料、餅乾、麵包,以及你能想到的任何食品。(本文摘自/吃培根,別慢跑/大是文化出版)

飲食西化+肥胖 第2型糖尿病席捲青少年

飲食西化+肥胖 第2型糖尿病席捲青少年#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直以來,糖尿病都被視為中老年人的疾病;但其實,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第2型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根據台灣過去調查國中小學童的尿液篩檢報告指出,新罹患糖尿病的學童中,有百分之9.5為第1型,而第2型竟然佔了54.2%,顯示第2型糖尿病已成為青少年的一大隱憂。胰島素分泌不足 腎臟併發機率高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指出,隨著生活水準提升,我國罹患糖尿病的人口也逐年攀高;不過亞洲人的糖尿病型態表現與西方人不同,其中我國疾病發生較早、多以第2型糖尿病為主,且身體質量指數比西方人低、腹部脂肪肥胖多,胰島素分泌不足等,因此腎臟併發症的機率也較高。第2型糖尿病年輕化 過重為主因此外王治元還說,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曾指出,早在10年前,台灣青少年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比例就已經超過第1型,而最大原因就是「體重過重」;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因飲食習慣導致肥胖,又加上傳統觀念認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疾病,以致多數年輕人不易發覺問題。事實上,糖尿病還會併發其他病症,且易帶來致命危險;因此在糖尿病年輕化趨勢下,民眾更應提高疾病觀念,並認知道糖尿病是能夠預防及控制的疾病;唯有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才能預防或延緩發生機率。

糖尿病患當心 罹肺結核機率多5倍

糖尿病患當心 罹肺結核機率多5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防治結核病在許多國家都是重要衛生議題,以台灣來說,結核病仍是發生率最多的傳染病,據疾管署資料,2013年的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為49.4人,每年新發生個案約1萬多人,而其中約5分之1的人有糖尿病。衛福部胸腔病院胸腔病科簡順添醫師說,因生活習慣改變,台灣的糖尿病患也不斷的增加,目前20歲以上的人糖尿病發生率約10%,約有170萬人。但糖尿病人得到肺結核的機會約正常人的3至5倍,故推估即500個糖尿病人就有一個人會得到結核病。控制血糖助預防  定期檢查不可少而且糖尿病人得到肺結核,較不易治療。其治療失敗率會提高到1.8倍,死亡率可提高至5倍,復發率為1.24倍,所以重點是不要得到肺結核!但糖尿病患罹患結核病的風險較常人高,該怎麼辦呢?醫師表示,如果血糖控制在糖化血色素7%以下,便較不易罹患結核病。另一種危機是根本不知自己有糖尿病,很多病人是在被診斷有結核病時,醫師幫他測血糖才知道有糖尿病,故糖尿病的早期監測是相當重要的。他也提醒,如果有咳嗽超過3個星期或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減輕,則須至胸腔科接受胸部X光和驗痰檢查。如果都沒有結核病症狀,則須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胸部X光。 

糖尿病患破百萬人!運動控糖 刻不容緩

糖尿病患破百萬人!運動控糖 刻不容緩#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你知道國內有多少人正飽受糖尿病之苦嗎?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已有超過150萬名糖友正在與病魔對抗,數字相當驚人!而聯合國也預計未來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將突破5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對此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許惠恒呼籲,照護病患需要長期的努力與支持且刻不容緩。騎單車改善心肺 降低胰島素濃度有效打擊糖尿病最重要的不外乎飲食、運動及藥物三者並行,而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糖友選擇?根據研究數據指出,騎單車最能促進肌肉合成、增加氧的攝取量,改善心肺耐力、降低血漿胰島素濃度;由此可見,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使身體有效利用胰島素、有助控制血糖;但是最怕糖友動都不動!然而,國內目前有將近7成糖尿病患者未達到血糖標準;調查顯示,平均有4成5的糖友利用運動控制血糖,百分之5患者卻依舊肥胖、不運動,甚至只有2成保持每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習慣,可見運動仍是多數病友難以突破控糖的大關。全程328公里 行動呼籲大眾關心有鑑於此,今年世界糖尿病日鼓勵糖尿病患「開始行動、即刻改變」,養成每天運動的好習慣!而今年也由一群熱愛單車運動的糖友自組「希望騎跡」單車隊,從台北一路騎到日月潭,替活動拉開序幕。透過總長328公里的「7」字跨鄉鎮路線,用行動呼籲大眾關心糖尿病照護。而此次的單車活動,除了自組車隊的24位糖友,還加上家屬、醫師、衛教師及營養師總共38人參與,完成全台灣最大7字路線;不只靠行動力、意志力呼籲病患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百分之7下,也從中接受體力及血糖變化的挑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