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3成糖友運動量不足 影響血糖控制!

3成糖友運動量不足 影響血糖控制!#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全台約有220萬名病友,但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占少數!糖友的治療可依循醫師處方、飲食也有明確指引,唯獨運動缺少可依循的準則,讓糖友未能有效運動管理。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指出:運動對於病友的血糖控制很重要,但臨床觀察,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比率高達3成,顯示病友運動習慣的養成不易。近7成第二型糖尿病患  血糖控制未達標對於病友而言,血糖控制達標是關鍵,才能降低心臟病、中風、腎臟病等各種併發症的發生機率;除了每日量測空腹血糖與餐後血糖外,每三個月定期回診、測量糖化血色素(HbA1c),病友才能確實掌握血糖控制情形。不過根據糖尿病衛教學會2011年的調查,全台約有65%糖友血糖控制未達標!為了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醫師建議糖友應從飲食、運動、藥物(口服藥或是胰島素)三管齊下。游能俊醫師指出:病友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比率高達3成。不過,糖尿病病友適合之運動形式、強度、時間長短和頻率,會因年齡、性別、患病情況有所不同,也突顯糖友對於運動準則的需求。個人化調整 糖友運動有處方 看到糖友的需求,共好協會串連愛胰協會,結合台灣師大體育系方進隆教授的運動專業,發起專屬糖友的「運動處方箋」計畫。游能俊理事長表示:運動處方箋是一個計算公式,其概念是讓糖友計算出運動後應該達到的「最大心跳數」,來決定自己的運動強度,公式為:(最大心跳數-休息時心跳)*(40%~85%)+休息時心跳。最大心跳數。之所以會有40~85%的區間,是因為要綜合評估糖友是否有併發症、平常運動習慣以及年齡、性別等條件來做調整。也可搭配心率手環記錄心跳數、再對照糖友每日血糖值記錄以及糖化血色素值。35%病友施行運動處方箋 控糖有成游能俊理事長表示:「本次計畫招募了65位糖尿病病友參與,剔除不完整資料,實際完成計畫的人數為57位。經過歷經三個月觀察,57位糖友中,有35%的參加者的糖化血色素成功降低;且其中有37%糖友,參與計畫後血糖也穩定控制達標,建議可透過智慧穿戴裝置的介入,協助病友有更好的運動管理!

口乾+體重突掉5公斤 罹糖尿病不自知

口乾+體重突掉5公斤 罹糖尿病不自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6歲男子,因反覆性上腹痛至急診就醫,前次診斷為急性胃炎,服藥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師進一步問診得知病人有口乾情形,且有吃多、喝多、尿多的三多症狀,且病人體重在一個月內減輕了5公斤,抽血檢查發現血糖值竟高達1300mg/dl,再加上動脈血出現酮體且呈現酸性,故診斷為糖尿病酮酸血症(簡稱DKA),給予大量點滴及胰島素注射後,安排住院治療,病人症狀明顯改善許多。糖尿病引起酮酸中毒 恐致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室陳憲青醫師表示,每年有許多糖尿病的病人死於糖尿病引起的酮酸中毒, DKA主要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的病人身上,最常發生在沒有規則注射胰島素的病人、感染及酒精濫用的病人及未能診斷出糖尿病的病人,此位病人則剛好是未被確診的病人。多尿、多渴是徵兆陳憲青說明,典型的糖尿病酮酸血症表現有:發病前數天出現多尿、多渴之現象,常伴隨著厭食、噁心、嘔吐等表徵,有時以腹痛為主要表現,理學檢查會發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全身有脫水現象、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在治療方面,在於抑制肝臟葡萄糖釋放及促進週邊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矯正酮酸血症補充水分,以及調節電解質異常,給予大量水分及胰島素的使用等。陳醫師也呼籲,隨著生活作息的改變,人們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逐漸增加,但糖尿病最可怕的是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一旦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現象,建議測一下血糖,看是否為糖尿病症狀。

偉大!妊娠糖尿病媽媽 扎280針控血糖

偉大!妊娠糖尿病媽媽 扎280針控血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母愛真偉大!高危險妊娠的婦女懷孕生產過程更是煎熬,為了寶寶的健康,媽媽得天天扎針測血糖。 衛福部豐原醫院語言治療師吳敏如,懷孕31周確診是妊娠糖尿病 ,從此天天扎7針控制血糖,到37周生產, 總共扎了280針 ,十根手指頭輪流扎,扎到不曉得該扎哪裡了,終於熬到臨盆,女兒健康誕生這一刻媽媽感動落淚,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在女兒的笑容中融化了。33歲的吳敏如,在懷孕31周時,做口服50g葡萄糖水負荷試驗,血糖156mg/dl(正常140以下), 第二次100g糖水測試血糖值仍異常偏高 ,診斷為妊娠糖尿病。吳敏如說當時真的很難過,但為了寶寶的健康只能認真控制血糖,她依照營養師的建議, 減少醣類的攝取,早餐吐司只能吃一片,飯麵只能盛七分滿,三餐前後和睡前都扎一針測血糖,只要貪吃一塊炸雞就會飆高,別人懷孕進補,她卻得吃的斤斤計較。糖尿病家族史要當心  嚴重恐流產豐原醫院婦產科張崑敏醫師表示,懷孕期間胎盤分泌的賀爾蒙會干擾胰島素作用,使得血糖升高,通常孕婦能夠增加胰島素分泌自行調節,如果分泌不足,血糖超過140mg/dl就是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不會有明顯症狀,如果孕婦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吃多喝多尿多體重還下降,而且又有尿糖,就要特別小心,萬一沒有發現並控制血糖,容易導致流產、胎兒健康等問題。新陳代謝科林育玲醫師也說,妊娠糖尿病關鍵是要儘早發現,在此宣導民眾於懷孕前即能針對健康檢查指數異常部分,進行必要性治療或健康生活型態調整,於控制穩定後再行懷孕較佳,並且配合定期產檢,都能有效降低母親與胎兒的合併症。另外媽媽產後6週需要重新確認是否罹患糖尿病,哺餵母乳達6個月以上,可以減少或延緩發展成第2糖尿病。

糖尿病也傷「心」 罹冠狀動脈疾病機率高4倍

糖尿病也傷「心」 罹冠狀動脈疾病機率高4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患當「心」危機!研究指出,糖尿病患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無糖尿病者高2至4倍,腦中風則高3倍;此外,8成的糖尿病病友最終死因均與動脈硬化的併發症有關。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說明,傳統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口服藥物與胰島素注射劑,其作用機轉容易使體重增加,若病友同時合併高血壓、高血脂,則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急遽上升,而這正也是造成糖尿病患死亡的主因。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提到,目前已有口服排糖藥,於今年五月一日正式通過健保給付,此藥是透過阻斷腎小管對葡萄糖再吸收,讓身體每天從尿液排除約78公克的葡萄糖到體外,約等於312大卡的熱量,此特殊機轉不但能有效控制血糖,又能排出多餘熱量進而控制體重;且也是目前經實證同時具有降低心血管風險及死亡率的控糖藥物。治療之路漫長 控糖控重振奮患者士氣游能俊醫師強調,「控重」與不傷「心」這兩項特點,對正在治療中的病友來說是額外好處,但糖尿病治療仍以控制糖化血色素為主要目標。而他也提醒,使用這類口服排糖藥物至少每天要多喝1杯水增加尿量,使尿中糖份能被稀釋後再排除,同時也要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不要憋尿,減少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風險。

老婦糖尿病控制差 黃斑部水腫險失明

老婦糖尿病控制差 黃斑部水腫險失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5歲的陳婆婆長期糖尿病、高血脂控制不佳,去年開始有視力模糊的狀況,但沒在第一時間就診,直到漸漸看不見,才去附近診所就醫,診所醫生經了解狀況後,告知病患趕快去大醫院就醫,否則將會失明;經過彰基體系眼科部陳珊霓醫師檢查,診斷是糖尿病引起黃斑部水腫,不治療恐怕會失明,經眼內注射治療後視力改善。據統計,全台約有150萬糖尿病患者,研究指出,有29%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會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中有大約14%的患者,會發生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但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檢查率更是僅有3成,往往錯失早期發現及治療的黃金治療期,因而陷入失明危機。陳珊霓表示,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初期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看東西色彩不鮮明,隨著病情加劇,還可能出現看東西會變形,直線變扭曲、或視野中心出現黑影等症狀。初期易錯認老化 睜一眼閉一眼自我檢測患者常將早期模糊症狀誤認為自然老化現象,而且正常的眼睛會代替病變的眼睛看東西,因而沒發現眼睛已出現病變,且耽誤就醫,待發現時,病變的眼睛視力惡化已經相當嚴重了;因此,建議民眾可利用居家常見的方格型物品,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檢測,即可及早發現是否有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徵兆。遠離眼盲 黃斑部水腫快治療陳珊霓指出,眼睛是靈魂之窗,糖尿病造成視力的損傷,在自己的門診量中,幾乎佔有一半,天天都在處理糖尿病造成眼睛視力的後遺症。還好這幾年,藥物的進步,糖尿病造成黃斑部水腫且造成視力非嚴重的殺手,現在至少藥物可治療、控制,讓病患視力得到進步;因此,每位糖尿病病友要關心自己的眼睛,不要等到看不到時,才要就醫。糖尿病所引起的失明是可以預防的,而目前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健保給付,且黃斑部水腫經過十次或五、六次的治療之後,不會再受到黃斑部水腫的困擾,可以得到進步,甚至永遠都不會有水腫的情形,這也是需要患者與醫師合作的。

寶寶胖嘟嘟才可愛?醫:恐埋糖尿病因子

寶寶胖嘟嘟才可愛?醫:恐埋糖尿病因子#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寶寶胖嘟嘟才可愛!這是多數父母及家中長輩常見的觀念,然而醫師指出,虛胖的寶寶外型圓潤,但肉摸起來卻軟軟的、不夠結實,原因就在於體內脂肪含量過高,長期下來,很有可能成為日後罹患糖尿病的禍根。美國研究發現,喝母乳的寶寶可減少三倍以上的過胖風險,有較好的體重及體脂表現,讓寶寶結實不虛胖,關鍵就是母乳中的「蛋白質」。母乳蛋白質 讓寶寶結實不虛胖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科陳俊仁醫師說明,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的重要基礎原料之一,具備產生熱量、合成身體所需物質,以及最重要的修補與建造身體的功能,這些都是發育中寶寶最重要的成長根基。如果寶寶攝取的蛋白質中胺基酸組成不平衡,有可能刺激胰島素的大量分泌,進而讓體重快速增加。而母乳蛋白質,不僅可提供寶寶肌肉及骨骼等生長發育的養分,更因為有均衡的胺基酸組合,有助維持標準的體重和體脂,讓寶寶結實不虛胖!降低未來體重超標的風險。肥胖兒童 慢性病風險大增陳俊仁醫師提醒,如果寶寶2歲前體重增加過快,日後超重的機會也會相對提升!根據國健局調查,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就會大增,為了孩子的長遠健康,家長千萬不能輕忽幼兒期體格的影響性。哺餵母乳能讓寶寶只長肌肉不長胖,維持長期健康,然而,若因故無法餵母乳,或者是面臨寶寶轉奶期,需要改喝配方奶時,建議挑選蛋白質組成接近母乳比例的配方奶。隨著配方奶技術越來越進步,現在已經有新科技可以升級蛋白質品質,其胺基酸比例符合寶寶成長所需,能讓寶寶維持適當的體脂表現,養成健康好體質。

掌握「三少」與按時用藥 糖友也能享受聚餐樂

掌握「三少」與按時用藥 糖友也能享受聚餐樂#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節長假加上剛過去的228連假,少不了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加上零嘴、飲料不斷,糖尿病者如放縱食慾造成血糖控制不穩定,恐會使糖尿病惡化,引發更多器官傷害。長慎醫院院長鄭集鴻醫師透露,每到過年期間常會遇到糖尿病患飲食控制能力差,長期血糖值太高,合併腎功能受損,造成身體電解質不平衡,腎臟無法代謝體內的鉀離子,甚至引發心律不整,被緊急送急診治療。醫師表示,美食當前,糖友並非只能望梅止渴、什麼都不能吃,若能掌握「少油、少糖、少鹽」三少原則,再加上按時用藥,還是能與親友共饗宴樂。精緻高GI食物易吸收 血糖上升一大元兇如何「少油、少糖、少鹽」,其實不外乎就是少吃油炸、多清蒸川燙、少沾醬料。鄭集鴻醫師表示,平時若糖友在外聚餐,面對澎湃桌菜,以及精緻的餐點,想要挑著吃也是有訣竅的,「愈精緻的食物愈好吸收,大多都屬於高GI(升糖指數)食物,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就要盡量避免。」血糖指數經常飆破200、300,恐造成全身微小血管病變,嚴重將會造成失明或腎病變。除了以「三少」原則挑選菜色食用外,針對較精緻的食物則可採取減少食用份量策略,例如把餐點分給身旁的友人享用,或打包外帶回家,待下次再吃;並且在用餐後養成適當活動的習慣,糖友仍可大啖美食。規律用藥、多動 糖友也能安心享受美食鄭集鴻醫師強調,由於糖尿病患因胰島素分泌不足,需要藉由藥物來促進胰島素分泌,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患就是吃太多藥,才會把腎吃壞、面臨洗腎命運。事實上降血糖藥物,如雙胍類或DPP-4抑制劑等皆不會造成腎臟傷害,反而不吃藥、血糖控制不佳,才會傷腎、傷眼及破壞全身性血管。糖友若能提早及規律用藥,血糖控制的效果會較好,也能延緩腎臟病變。研究顯示如DPP-4抑制劑這類促胰島素分泌藥物對於各期的腎病變病患都可使用,對腎功能生理指標(eGFR)不會有影響。鄭集鴻醫師說,若親友聚餐真的不小心吃多,糖友除了規則用藥外,建議也可每天快走半小時,一方面能消耗熱量,另方面可促進新陳代謝、刺激體內的胰島素分泌,避免血糖劇烈起伏。確實掌握三少飲食原則,糖友還是能享受節慶豐盛美食、滿足口腹之慾。

糖友假期零食不忌口 血糖血脂紅通通

糖友假期零食不忌口 血糖血脂紅通通#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友當心!假期一不小心放縱了口慾,換來過年後恐是抽血成績滿江紅。一名60多歲剛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平時血糖控制得不錯,算是個模範糖友。不料,過完年後再回診時,不僅血糖值超標,連膽固醇也超出正常值許多。在醫師追問之下,才知道這位患者在過年期間,但和家人喝了酒、嗑瓜子,糖果餅乾也是三不五時就塞進嘴裡,無怪乎血糖血脂會不及格。收治這名患者的新陳代謝科張涵軒醫師表示,糖尿病患在過年期間或是節慶期間一樣需遵照糖尿病飲食原則,從各類基本食物中攝取適當的質與量,應景食物則做部分代換與選擇。湯圓算主食 糖友應減半食用由於緊接著元宵節將至,張涵軒醫師再度提醒糖尿病患,包餡甜湯圓,不含甜湯,4顆即等於一碗飯的熱量;40顆小湯圓,不含甜湯,等於一碗飯熱量。因此,元宵要算在主食份量內,糖友應減半食用;同時,正餐飯量要減半。此外,過年沒吃完的應景零食,如花生、瓜子、腰果、核桃、杏仁果、開心果、芝麻等,皆屬於油脂類食物,也要適可而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