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患避免截肢 10要訣照護不「失足」

糖尿病患避免截肢 10要訣照護不「失足」#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足部問題是糖尿病病患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也往往是讓病患必須住院治療的因素。但是足部照護卻常被病患忽略,因糖尿病所引起的神經功能退化,容易導致手腳麻痺,感覺遲鈍,常會因為一個小傷口處理不當,產生細菌感染造成潰爛,嚴重時需要進行截肢,以保性命。神經病變感覺遲鈍 小傷口恐成大麻煩糖尿病患者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血管硬化、血液循環減慢,再加上神經功能退化,易導致感覺遲鈍。常見患者因一個小傷口,處理不當,產生感染、潰爛,甚至需要進行局部或下肢截除手術,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護理不可不慎。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對足部做適當的檢查與護理,才可避免足部產生併發症。因此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患者,若不小心有了傷口,必須特別注意皮膚及足部的護理原則:1)剪指甲以平剪的方式。2)清洗腳後要擦乾患者的腳部與趾間。3)穿著合適的鞋襪,鞋子要柔軟合腳,尤其是腳部有變形者。4)每天睡前檢視患者的足部是否有傷口、撞傷或紅點。5)穿鞋子之前要檢查雙腳與鞋子有無異物,若視力不良,要請他人代為檢查。6)定期檢查糖尿病患者的趾頭,可以用鏡子協助檢查腳底與足趾之間。7)一旦發現腳上有異樣、傷口或香港腳,馬上去就醫,以免引起細菌感染而潰爛。8)不可自行使用剃刀葉片、雞眼貼布、雞眼液,或硬皮去除器去除腳部的雞眼與硬皮,要尋求醫師協助。9)根據報告顯示,控制血糖可降低神經傷害,所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是預防足部病變的最基本要求。

冬天乾癬易復發 生物製劑帶來契機

冬天乾癬易復發 生物製劑帶來契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秋冬是乾癬患者容易復發及變嚴重的季節,部分患者不僅要煩惱外顯皮膚症狀,關節炎、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共病也可能同時來襲。醫師表示,乾癬不僅僅是單純皮膚發炎的疾病,慢性的發炎亦可能影響許多器官及系統,因此妥善疾病控制對患者來說十分重要,且乾癬的照護應「內外」兼顧,不只要治療皮膚症狀,也要兼顧預防共病風險。乾癬嚴重致關節惡化及三高 生物製劑控制病情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乾癬特別門診廖澤源主治醫師表示,近來天氣逐漸轉涼、變冷,皮膚科門診開始暴增病情惡化的案例:有些患者有嚴重的全身性紅皮症,就診時已經沒有一處完好的皮膚,整個人看起來就像一隻紅通通、被煮熟的蝦子一樣;有些患者則發現自己的關節會紅腫疼痛,甚至痛到無法自理日常生活;另外經過篩檢發現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患者亦不在少數。廖澤源醫師提及,當患病時間越久,患者越容易有放棄的念頭,其原因多半與過去的治療效果不佳有關,使患者不斷飽受身心之苦,更因外觀症狀而不敢外出,信心也大受打擊。不過,廖澤源醫師強調,除了已知的傳統治療,治療乾癬的生物製劑也不斷推陳出新,如兩週施打一次的劑型,使用上不僅較方便、也注重安全性,可作為治療的選擇之一。病情如為中重度乾癬,且對於傳統療法成效不理想的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對於其病情較能控制得宜。乾癬生物製劑納健保給付 延長至2年廖澤源醫師表示,自從今年(民國104年)衛生福利部健保署於四月一日公告,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期限從原本的6個月延長為2年,對病人來說不僅減輕經濟負擔,也能藉此長久控制疾病。「每當看到病人從體無完膚的皮膚狀態逐漸康復,並同時能穩定地控制共病,對於醫師來說是很欣慰且很有成就感的。」也有越來越多的病人因為乾癬的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而開始積極治療,並且願意站出來鼓勵其他乾癬患者:只要有希望就不要放棄治療。廖澤源醫師也補充道:「雖然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有其規定條件,不過若乾癬患者有投保私人醫療保險可給付生物製劑,便可跳脫需事先向健保申請的範疇,能更早治療控制病情。」

男糖尿病又腦中風 60次高壓氧治療救回潰爛腳

男糖尿病又腦中風 60次高壓氧治療救回潰爛腳#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名64歲黃先生罹患糖尿病多年,1年半前因腦中風造成左側偏癱,去年10月又加上右側「糖尿病足」合併感染而壞死,送到醫院時傷口呈現潰爛狀,整隻腳就像腐化般幾乎不見完整,差點就要截肢;所幸經過高壓氧治療後,男子已脫離險境。血液灌流不足、感染 致傷口久不癒合 對此,雙和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張孟宗表示,男子送到醫院時傷口已大面積潰爛,經過多次清創手術及60幾次的高壓氧治療才將傷口癒合、恢復正常生活。他進一步說,導致傷口嚴重久不癒合的主因為不同程度血液灌流不足及感染所致;次要因素包括老化、糖尿病、貧血、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肝衰竭、腎衰竭、營養不良、肥胖、感覺神經麻木及放射線治療等。促使血管輕微收縮以消水腫 抑制細菌感染而所謂高壓氧治療,是將病患送至高壓艙內加壓至治療壓力時,間斷性吸入純氧以增加氧氣融於血漿中的含量,並由循環系統輸送至全身組織,藉此達到傷口早期癒合。此外,張醫師還說,此療程能促使血管輕微收縮以消除水腫、增強嗜中性白血球殺菌功能及抑制厭氧性細菌的感染。併發周邊血管病變 合併傷口成糖尿病足另外,由於糖尿病患者常併發周邊血管及神經病變,引起足部缺血,使腳逐漸失去知覺,甚至出現畸形;若同時合併傷口,發生感染就會形成所謂的「糖尿病足」。事實上,糖尿病患除了基本照護外,應養成每天照護足部的習慣、自我檢視有無傷口及足部皮膚的保養,避免傷口發生惡化才是正確觀念。

進補當心高鉀 糖尿病患4招聰明吃

進補當心高鉀 糖尿病患4招聰明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人愛進補, 特別是在這冷颼颼的冬天,若是來上一碗熱呼呼的麻油雞、羊肉爐等,真是再享受不過!但近日有糖尿病患民眾因攝食大量進補食物,血液內鉀離子濃度偏高,送醫發現腎臟功能已受到影響。糖尿病患補過頭  高鉀高鈉傷腎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表示,薑母鴨、羊肉爐等進補美食,含較多中藥藥材、高湯濃度高、鹽份也較多,相對鉀離子量也較高,且這些鍋物都是以肉類為主,對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能會造成腎臟負擔,影響到病情的控制。他也建議,其實有糖尿病的民眾只要掌握一些小原則,還是可以攝取這些進補鍋物:1)蛋白質攝取量/當餐可攝取1~2小塊的肉類或者搭配其他豆製品,減少脂肪較多的肥肉及皮。可避免攝食過量的蛋白質增加腎臟負擔。2)湯類/烹調時油量盡量減少,中藥食材因含鉀離子高盡量減少添加。酒精含量也可對水稀釋或是增加烹調時間讓酒精盡量揮發掉。這樣可以減少高湯中的熱量。3)鹽份攝取/對於一些沾醬豆瓣醬、甜辣醬等,通常鹽分較高,會影響到肝腎功能,建議可用天然食材例如:檸檬、蔥、薑、蒜等食材來調製。4)纖維質含量/在進補的同時還是要多攝取青菜減少澱粉類食材(麵線),以增加纖維質的含量,避免血糖過高,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定時測量血糖。

糖尿病患吃鍋配汽水 不忌口血糖破表昏迷

糖尿病患吃鍋配汽水 不忌口血糖破表昏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隨著時序入冬,已能明顯感受到氣溫下降,多數人在這段時間也比較喜歡吃一些暖呼呼的食物,如火鍋、濃湯、咖哩、紅豆湯等,但是糖尿病患若是不忌口、也沒定時服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當心引發致命危機!醫師指出,門診就曾有病患本身有糖尿病史,沒定時注射胰島素,冬天時不只三天兩頭吃火鍋、甚至也沒喝水,還把汽水可樂大口灌;這樣不忌口的下場,就是血糖值飆破500,胰島素不足導致酮酸中毒,昏迷送醫險喪命。成人罹患糖尿病的比例逐年升高,其中更潛藏部分尚未被診斷的個案;甚至有許多人自恃身強體壯,對於飲食習慣並不注意、毫無限制。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張鈞鎧醫師指出,台灣人習慣節日用大吃大喝來慶祝,導致節慶過後,往往都可觀察到血糖數值會上升1~2。但他強調,其實糖尿病什麼都能吃,但要聰明吃!對此,也提供糖尿病患,冬日飲食良方,讓糖友在冬天,血糖不亂飆。進補不傷身3原則:去皮、挑瘦肉、配青菜糖尿病患該如何冬令進補?醫師說,冬令常食用的十全大補湯、當歸鴨或排骨、麻油雞、薑母鴨等,主要是以肉類為主的燉補湯品,其含有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對血糖影響不大,只要選擇油脂含量較低的部位,去掉外層皮再烹調,份量不過多,的確可以滋補不傷身。但要注意,若搭配麵或麵線食用,因其屬於全榖根莖類,若只喝湯吃麵,為達飽足感會額外吃較多的澱粉,建議一定要有青菜,增加飽足感又健康。甜湯潛藏澱粉地雷 一小碗血糖就爆表而很多人冬天深夜喜歡來碗甜湯,但卻不曉得紅豆、綠豆、蓮子、芋頭、地瓜都是澱粉,也是全榖根莖類,是民眾最常忽略高熱量食物,其中10顆小湯圓或4顆大湯圓,熱量更相當於一碗白飯;再加上黑糖、冰糖、或蔗糖調味,吃一小碗血糖就爆表。火鍋別碰加工餃類、沙茶此外,火鍋是冬天最受歡迎的食物,很多糖尿病病人認為火鍋不能吃,但其實涮肉、青菜、菇類、豆腐都可食用,只要避免加工餃類、鍋底用少油高湯、沾薄鹽醬油不沾沙茶醬和選擇適當食材,也能吃的開心滿足。最後張鈞鎧醫師也提醒糖尿病友,至少每3個月,要檢查一次糖化血色素,平時也應遵從醫囑,定時服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

年長者每6人一個有糖尿病 老化是主因

年長者每6人一個有糖尿病 老化是主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美食與身材往往是不可兼顧,如果有一天突然多吃、多喝、多尿,體重還能減輕,就要擔心事不是糖尿病上門,醫師指出,在台灣,40歲以上成人罹患糖尿病機率增加,60歲以上者約每5~6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年長者多是因為老化造成,而年輕族群則是過胖所導致。胰島素作用無法發揮 致血中葡萄糖升高書田診所家醫科林兆啟醫師說明,當人進食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會增加,胰臟釋放胰島素到血液中,胰島素與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結合,讓葡萄糖進入細胞轉換成能量。血液中葡萄糖,進入肝臟時產生肝醣、進入肌肉時被利用、進入脂肪組織時變成脂肪儲存能量。然而罹患糖尿病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量相對不足,或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使得胰島素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夠被充分利用,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而細胞卻無法吸收,腦部會送出飢餓訊息,造成「多吃」的症狀。同時,其他體內細胞也試著要求身體分解脂肪和肌肉內的蛋白質,以獲得能量;肝臟也會將肌肉內的蛋白質轉換成葡萄糖,使得「體重下降」。而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太多時,就會漏到尿液當中,在尿液檢測時就會出現尿糖。此外,尿糖會使患者產生大量的尿液,造成「多尿」,排出過多的尿液會讓人感到口渴,因此出現「多喝」的症狀。養成好的作息 定期成人健檢林兆啟醫師提醒,作息規律,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是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罹患糖尿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應該要注意血糖,有危險因子者,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作糖尿病篩檢,如政府提供之40歲以上成人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成人健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倘有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下降的典型症狀,更要當心,預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發生。

她一年多體重掉22公斤 竟是糖尿病惹禍

她一年多體重掉22公斤 竟是糖尿病惹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減肥是愛美女人一生的功課,然而如果體重突然沒來由大幅下降,當心是糖尿病找上門!一名60歲女性,無糖尿病家族史,3年前體檢無明顯異常,唯體重過重被提醒減重,卻在近16個月間,體重掉了22公斤,經檢查才發現是得了糖尿病。泌尿道感染就醫 意外驗出糖尿病收至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林兆啟醫師說,個案身高152公分,原本體重64公斤,在最近16個月期間,體重下降至42公斤,BMI由 27.7降到18.2,從肥胖變成過瘦。因為反覆泌尿道感染就醫,驗尿發現除泌尿道感染外,尿糖3+,加驗空腹血糖高達293.6mg/dL,糖化血色素16.6%,確診為糖尿病。林醫師問診得知,個案是素食者,平時少運動,這一年來喜歡吃剉冰、餅乾,體重剛開始下降時,還覺得很開心,當降到約48公斤以下,才覺得有點太瘦想增胖,除了餐後甜點外,還常常去吃黑糖米苔目,反而越吃越瘦,更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症狀。4標準診斷糖尿病林兆啟醫師指出,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下降,但有些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就不易發覺。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有四項:1) 空腹8小時以上血漿血糖值≧126mg/dL。2)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mg/dL。3) 醣化血色素HbA1c≧6.5%。4) 臨床上有糖尿病症狀,同時任意血漿血糖值≧200mg/dL。吃得多體重卻下降 恐是糖尿病造成林兆啟醫師提醒說,體重快速下降有很多原因,若是因為吃得少造成的體重下降,可能是憂鬱、惡性腫瘤、身體發炎,如肺結核等原因引起,但若是食量沒改變甚至增加,體重仍下降,就應該注意是否為糖尿病引起。糖尿病若長期未治療,或沒有適當控制血糖,恐會引起全身性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缺血性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因此作息規律,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是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轉涼,糖尿病患者除了注意血糖控制,更要小心冬令進補造成體重直線上升!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表示,8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特別是在冬季或是年節時期,因為吃火鍋進補等飲食增加,但相對運動量沒有增加、熱量消耗不足,造成體重上升,再加上傳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同時也會使體重容易增加,若不留意,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陳主任提到,門診中曾有一名40多歲女性中階主管,家族都有糖尿病史,因進入更年期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同時又罹患糖尿病,使用傳統胰島素治療,短時間內體重就增加了5公斤,讓她對於治療卻步,不願再按時追蹤,對於藥物的遵從性降低。「傳統的糖尿病藥物治療,例如磺醯尿素類或胰島素增敏劑,是透過刺激胰島素分泌或減低胰島素抗性來降低血糖。但糖尿病治療不只要控制血糖,病人本身也要能調整自身的飲食習慣及體重管理。所以糖尿病患者透過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可以快速降低血糖,但可能會有出現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也可能造成患者體重增加的負面影響。」陳主任說。為了讓患者免除過去治療中體重增加的困擾,陳主任表示,近年來的糖尿病藥物研發目標,皆朝著不增加且降低體重為方向。他補充道:「日前剛在台灣核准的『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SGLT-2i),在全球已有超過約70萬人使用,有別於傳統治療,不只能控糖,更能排糖,如同大禹治水的概念,不干擾胰島素的分泌,在血糖偏高時,以糖份疏導排出的方式,來減少人體熱量的攝取及回收,刺激尿酸的排泄,保護腎臟。同時,因其有助減緩低血糖風險,安全性較高,也提供糖尿病患者另一種治療的選擇。」根據歐洲糖尿病醫學會最近研究顯示,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口服藥物能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陳主任說明,此類藥物除降血糖外,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陳主任預測,只要是相同藥物機轉基本上都應該有同樣的功能,未來樂見有更多臨床研究可造福病患。除了藥物的控制外,陳主任也提醒患者應配合正確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運動,且在治療上通常也不會使用單一藥物控制,一般都會2至3種藥物搭配使用,重要的是,要依照每人不同的狀態,請教醫師及營養師,持之以恆的穩定控制血糖,也阻止其它併發疾病對身體的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