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7旬糖尿病阿公領單車隊 挑戰4天環半島!

7旬糖尿病阿公領單車隊 挑戰4天環半島!#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隨著電影「破風」再度掀起國內單車熱,不過這回騎腳踏車「遊台灣」的竟然不是年輕人,而是由這位70歲老伯伯與一群糖尿病患者挑戰!繼今年8月完成環島旅程後,他們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只花4天時間就從台北騎到日月潭,用行動譜出一段糖尿病患者永不放棄的動人情歌!從過去電影「練習曲」到今年火熱的「破風」,已經成功利用單車擄獲國人心房,騎腳踏車幾乎是台灣人休閒活動的首選;而單車環島的人數也可為年年大增!不過提到熱血的環島活動,多數人都會覺得只有年輕人可以完成,特別是有疾病纏身者更是完全無法聯想!但為呼應今年世界糖尿病日,這名70歲的黃連文先生,決定與糖友共組單車隊,要讓世界見證他們不畏懼病魔的精神!一周騎車4~5天 糖化血色素快速降13年前黃連文伯伯的身體開始出現變化,原本身材中等的他突然消瘦、怎麼吃都吃不胖;某日與朋友聚會時,旁人提醒自己有些問題才決定求診。不料就被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黃伯伯卻毫不膽怯疾病來臨,跟著醫師建議,掌握定期運動、飲食均衡、藥物控制等3原則來改變命運,並堅持「要活就要動」的道理!因此他決定加入年輕人的單車隊,剛開始練習時還會常常摔倒、受傷,但由於個性好強、不想認輸,在每次騎乘中都認真的與隊友「比拼」並養成一周4~5天騎車的習慣。自此,黃伯伯的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得相當好,不只快速下降還維持在6.1的數字,包括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體重等全部都降到健康標準,可說是糖友間的最佳典範。為活動訓練 一天騎乘140公里而經過一年的單車訓練,黃伯伯也與隊友完成環島計畫;雖然過程中遇到許多干擾,但不管是體力負荷、下大雨、艷陽都減不掉他的熱情。這次為了世界糖尿病日的活動,更是加緊鍛練,竟然一天從桃園騎到竹南來回140公里,大勝電影「破風」彭于晏訓練期間的每日120公里!對此,台大糖尿病衛教師王秋香說,其實對糖尿病患而言,長途騎乘單車運動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因為體力、情緒壓力和環境險峻都很容易導致血糖水平下降,只要稍微不注意就可能發生低血糖而陷入昏迷、有生命危險。所以車隊糖友必須要每小時測量血糖,調整飲食與藥物分量,才能平安完成;他們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糖尿病患視網膜病變 失明機率高20倍

糖尿病患視網膜病變 失明機率高20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會引起全身微小血管及大血管的病變,視網膜上的血管因血糖升高的破壞會造成滲漏或者阻塞,引發病變。而糖尿病造成的視網膜血管病變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患者眼睛還沒有出現不舒服症狀時,通常不會到眼科就診,此時眼底可能已經悄悄發生變化。一般來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患約占糖尿病患者總人口的50%,但糖尿病若未予治療,引起失明的機會為一般人的20倍,不可不慎!血糖過高  誘發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安南醫院眼科吳馨芊醫師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真正的致病機轉,仍未十分明瞭,是一種「血管病變」,因為血糖濃度過高,使微細血管壁受損,引起微細血管局部膨大,滲漏、出血、和阻塞等現象。而視網膜是人體看東西最重要的構造,因此網膜上只要有任何溢出物,就會影響視力。黃斑水腫、青光眼皆是併發症當血管內血糖高,也會使血管壁增厚、硬化導致血管阻塞,引發視網膜缺氧。不僅會造成視網膜視覺細胞缺乏氧氣及養分,因而功能不良、看不清楚,還會誘發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這新生血管本是眼睛代償地用來彌補正常血管之不足,但這種血管的管壁更為脆弱,極易破裂、出血,一旦玻璃體出血,視力就會急遽惡化。也因此,目前依新生血管的有無,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大致分為2期:1) 「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早期之糖尿病視網膜症,尚未有新生血管的增生。但病態的小血管會滲漏,形成滲出物沉積於視網膜。此時之視力仍未受到很大影響。但若繼續惡化,特別是滲出物集中於黃斑部引起黃斑水腫,則視力將減退。2)「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新生血管在視網膜表面開始生長。由於這些新生血管的血管壁較脆弱,容易破裂造成血液流到玻璃體,玻璃體出血混濁會擋住光線,引起視力模糊。更甚者會導致視網膜剝離或頑強的青光眼,終致嚴重的視力喪失。血糖控制+定期檢查為首要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治療,首重血糖的控制。血糖控制不良,就算眼科醫師再怎麼努力,也很難阻止眼底病變的進行,另外,高血壓、高血脂及腎臟病變等會加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需加監測。而通常在一發現有糖尿病後,應立即到眼科作詳細檢查,以確知眼睛的健康情況。如眼睛無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建議1年追蹤一次;倘若是非增殖性的病患,應3至6個月就醫追蹤;若為增生性,則應每1至3個月就要追蹤一次。  

八旬翁一覺起來突然失語 竟是高血糖惹禍

八旬翁一覺起來突然失語 竟是高血糖惹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罹患糖尿病會出現許多耳熟能詳的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腎病變等等,但是,也會有一些特殊和神經科相關的併發症,如半邊偏癱和癲癇性失語症。高醫神經內科劉立民醫師提到,有一位80歲男子,有一天起床被家人發現聽不懂也不能說話,但跟他說話時可以看著你、手腳力氣正常、可以用比手畫腳來溝通;一般而言,突然發生的失語症,要小心是否是由腦中風所導致,但是經過腦部影像學檢查並無明顯病灶,反而是抽血發現血糖值是381 mg/dl,糖化血色素是 13.5%,皆高出正常值。腦波檢查發現其左側大腦語言區有癲癇樣放電的情形,醫師把血糖降至正常值後腦波語言區的癲癇樣放電也完全消失,病患完全恢復正常。原來這類的失語症是因為高血糖引起的大腦語言區的癲癇樣放電所致。高血糖引起急性併發症  及早發現可治癒而除了會誘發失語症、也可能出現半邊舞蹈症、半邊偏癱這些都是因高血糖所引起的。劉立民醫師說,這些病例提醒平時作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沒有過去病史不代表就一定沒有疾病,利用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才能早期治療,其預後也相對會好。以高血糖引起的這幾個急性併發症,如:半邊舞蹈症,癲癇性失語症和半邊偏癱而言,早期甚至是及時的治療都有痊癒的可能。

糖尿病肥胖率近7成 半數沒有運動習慣

糖尿病肥胖率近7成 半數沒有運動習慣#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依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歲以上民眾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9.0%,但是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竟高達將近7成,且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友,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者竟也高達6成;國健署提醒,體重控制有助於糖尿病的血糖、血脂及血壓控制,要預防糖尿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腰圍反映腹部肥胖 糖尿病風險增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根據前述調查中,更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為正常但腰圍超標者(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女性為49.8%,高於男性的13.2%,女性病友是男性病友的3.5倍以上!腰圍能反映腹部肥胖的多寡,藉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一種測量; 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尚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因此,除了看體重、BMI,還要注意腰圍,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提醒女性糖尿病友要特別注意,避免成為小「腹」婆。依據前述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者,過去1個月沒有運動者近5成,顯示病友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上仍需加強,鼓勵病友們養成規律的運動,將其融入生活當中,別讓肥胖偷走健康!此外,也給糖尿病友運動時的5提醒:1) 問-詢問醫師/建議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病情的運動處方,應考慮運動種類、時間、次數及強度,並配合生活作息,找出適合自起的運動,漸進式的開始執行。2) 護-防護適當/穿著適當的服裝與鞋襪和其他保護物,絕對不可赤腳運動。3) 帶-隨身攜帶/隨身攜帶葡萄糖片、含糖果汁、餅乾等,萬一發生低血糖時,可以立即食用。4) 伴-邀約逗陣/隨身攜帶「糖尿病護照」或糖尿病是別證件,避免單獨一個人運動。5) 暖-做足暖身/運動前後應做適當的暖身和徐緩的運動,運動強度要慢慢的增加。

5招助血糖控制 神經、視網膜病變不要來

5招助血糖控制 神經、視網膜病變不要來#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在103年共奪走9845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此死亡!依據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4%,且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高達近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情形,且其中超過半數人過去一個月都沒有運動。糖尿病控制不當,恐引發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甚至進而截肢等併發症,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指出,不管是一般型肥胖或是腰部肥胖,都是導致高血糖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呼籲民眾要做好體重管理,才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不二法門。因此,邱淑媞提供掌握健康「控糖5方」,養成為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1) 體重控制/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此外也可以利用國健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由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提供免費電話諮詢服務,幫助病友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2) 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活動,例如:看電視、上網等,建議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上、下班,或配合爬樓梯而不搭電梯或手扶梯等,將運動融入生活中,每週至少建議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若許可時建議運動前先做血糖自我監測,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3) 規律服藥/糖尿病需用藥需根據血糖數值和個人有無不適反應調整,過量可能導致低血糖,任意減藥則可能造成高血糖,因此,應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如果在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目前有在服藥,才不會讓不同的藥物交錯影響,或是干擾血糖控制。4) 健康飲食/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自己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和病情,共同討論出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並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以達到控制血糖及維持健康的目的。5) 血糖自我監測/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而有所變化,因此,除了定期回診檢查外,更應接受醫療團隊人員所建議之方式監測血糖,藉以瞭解不同食物、體能活動與抗糖尿病藥物等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可依監測結果與照護人員討論,有助於自己的管控方式。

婦腳麻以為中風前兆 竟是糖尿病惹禍

婦腳麻以為中風前兆 竟是糖尿病惹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50歲的黃女士這兩個月來雙腳會麻,感覺刺刺熱熱的,洗澡時冷熱水溫度感覺不出來,但是穿鞋襪時又會覺得痛,晚上也很難入眠。她聽別人說腳麻是血中膽固醇過高,就是中風的前兆,擔心得趕緊到神經科就診,一檢查才發現竟是糖尿病神經病變;醫師表示,腳麻的原因有很多,若有相關問題,建議先找神經科醫師診治。黃女士就醫後經醫師詳細詢問,發現原來她因為工作勞累,沒時間運動,又擔心過重,常以水果零食果腹。抽血檢查後報告顯示空腹血糖偏高,糖化血色素也超過標準,診斷為糖尿病,而腳麻則是糖尿病神經病變造成。經過飲食、運動與藥物控制,黃女士的血糖逐漸改善,腳也沒像以前這麼麻。姿勢不良、神經壓迫 也可能造成腳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周秉箴醫師表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首重血糖控制,並且避免抽菸、喝酒;另外,足部的穿著保護也很重要,避免赤腳行走、隨時檢視足部以免受傷而未察覺。他同時指出,膽固醇高或血脂肪高和腳麻並無相關性,腳麻的原因相當多,包括姿勢不良、神經壓迫等,並列舉6大項,建議民眾若有相關症狀,首要應找神經科醫師診治。1) 姿勢不良/是最常見的原因,每個人幾乎都有睡醒之後手腳麻的經驗,如果不良的姿勢持續過久,例如久坐或盤腿之後。2) 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沒控制好,會產生末梢神經病變。3) 腰椎或坐骨神經神經壓迫/會伴隨下背痛或是腳無力的現象。4) 下肢動脈硬化阻塞/常發生在抽菸、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下肢除了麻木以外還會感覺冰冷,走路之後會感到疼痛。5) 酒精性神經病變/常見於酗酒患者,酒精具有神經毒性,長期會造成神經病變。6) 中風/中風通常是單側手腳麻,很少雙側,同時可能會有單側手腳無力、言語不清、嘴歪的症狀。

說不出的困境!新型衛教卡 助糖尿病友控糖

說不出的困境!新型衛教卡 助糖尿病友控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對糖尿病患來說,控糖成效是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血糖控制不佳,恐會併發諸多後遺症,然而根據歐洲糖尿病年會最新研究指出,醫病雙方對控糖良好指標認知差很大!醫師認為糖化血色素指數、併發症、低血糖發生率為控糖成效的三大指標;然而對病患來說,他們卻認為每日胰島素用量、精力、因糖尿病需顧慮的程度才是最重要,可見醫護人員與病患之間的溝通仍需持續努力。多數糖友 不願說真心話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血糖控制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路,除了飲食、用藥外,團體衛教的參與也非常重要;然而,根據今年一份針對2000名醫護人員進行的調查,發現團體衛教時最大的問題,竟是病患不願意說出內心遇到的真實困境。為此,丹麥藥廠與Steno糖尿病中心共同研發「糖尿病對話卡」,以仿FBI的引導技巧取代過去教導式方法,創造理解患者的氛圍,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並藉由生活情境圖像引導患者說出真心話,挖掘出潛意識對控糖的抗拒,衛教師再從中突破控糖盲點,達到解決核心問題的功效。控糖不順半年 竟是跌倒害的75歲的病友蔡爺爺,已有20年糖尿病史,原先控糖狀況良好,近日卻因不明原因血糖超標達半年,透過糖尿病對話卡,爺爺選擇了「我可以學會如何與疾病共處,但不表示我能夠接受它」,並娓娓道出自己因為控糖不順,及一次跌倒造成顱內出血,比對其用藥及生活習慣,才確認是跌倒所造成的體內持續發炎,經改善後,糖化血色素也可見有效下降。嘉義長庚醫院糖尿病衛教師曾雲鳳指出,傳統的門診衛教僅在猜測病患想法,並無法得知心中真正感受,傾聽才是衛教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現在透過糖尿病對話卡作為橋梁,糖友可以選擇符合自己困境的卡片,問題往往也在敘述中獲得解答。

當心糖尿病恐致失明 視網膜病變惹禍

當心糖尿病恐致失明 視網膜病變惹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5名,然而血糖控制不佳,是引發多種併發症進而死亡的主因。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曾指出,糖尿病會引起全身微小血管及大血管的病變,視網膜上的血管因血糖升高的破壞會造成滲漏或者阻塞,而引發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台灣目前成人失明的三大原因之一,因此眼睛的檢查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居家監測血糖之外,糖化血色素為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之一,應保持在7%以下,且每3個月到醫院抽血檢查1次,國健署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糖化血色素超標的糖尿病患者仍超過6成,糖尿病患者若不加以控制,快則十年、晚則二十年就會開始出現視網膜病變的問題。每年1次眼底鏡檢查 預防視網膜病變衛生局表示,糖尿病造成的視網膜血管病變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患者眼睛還沒有出現不舒服症狀時,通常不會到眼科就診,此時眼底可能已經悄悄發生變化,等到視力已經出問題才就診時,治療的效果並不好,嚴重可能會有失明危機。若本身是糖尿病患及家中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屬應當心,每年至少接受1次眼底鏡檢查,及早預防並且做好血糖的控制,避免因血糖劇烈高低起伏,而使病情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