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3多1少?糖尿病來敲門!

3多1少?糖尿病來敲門!#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5歲的林先生因為發燒斷斷續續已1周,噁心、嘔吐及腹部疼痛的情形也持續了1天,掛急診發現白血球偏高、肝功能異常,住院1天後,血糖持續偏高,病人意識清醒,覺得很喘,呼吸音卻很乾淨,氧氣飽和度也不錯,仍有噁心、嘔吐及腹部疼痛,經緊急抽血後,確定是糖尿病酮酸血症,進行大量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菌血症、發燒 發現肝膿瘍、糖尿病加護病房的醫師進一步調整抗生素,但因病人有菌血症及持續發燒,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有肝膿瘍,肝膿瘍經過引流及抗生素治療後,病人的糖化血色素是10.4%,確診為糖尿病,隨著肝膿瘍逐漸改善,施打皮下胰島素已能控制好血糖,整體狀況漸趨穩定。學童以第2型為主 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的代謝疾病,由於胰島素的分泌缺失,或胰島素阻抗,或2者同時存在而造成高血糖,隨著飲食與運動習慣的改變,糖尿病人口數也快速增加,糖尿病發生的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逐漸下降,臺灣學童新發生的糖尿病是以第2型糖尿病為主,而且常伴有肥胖和高血壓。很多病人沒有症狀 住院才發現糖尿病典型的糖尿病症狀是「3多1少」,「3多」指的是多吃、多喝、多尿,「1少」指的是體重減少,然而,很多病人沒有任何症狀,有些病人會以緊急的「高血糖急症」(糖尿病酮酸血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狀態)來表現,住院後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按時服藥、打胰島素 不忽略飲食控制飲食、運動和藥物是糖尿病治療的3大支柱,治療上,除了按時服藥或打胰島素,同時也不可忽略飲食控制和規律的運動,罹病時間越長,醫師就會跟病人討論使用胰島素的問題,視病人的情況、醫護人員的熟悉度、病人(甚至家屬)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傷口難好?照護門診來幫忙

傷口難好?照護門診來幫忙#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80歲的林阿嬤,患有糖尿病、中風、高血壓,因為長時間臥床、坐輪椅,臀部長期受壓,產生傷口紅腫破皮,起初到社區診所就診後每天抹藥膏、換藥,傷口仍遲遲沒有好轉,甚至感染發黑,實在是讓家屬束手無策,只好到門診找熟識的醫師求救。傷口擴大10公分 換藥取代清創阿嬤的傷口惡化面積擴大到10公分,組織發黑、發臭,醫師擔心因為阿嬤年事已高,屬於麻醉風險極高的病人,建議以換藥的方式取代清創,住院期間從感染、血糖控制、與傷口護理同步處理,經過6個月照護,阿嬤的傷口終於順利痊癒,讓家屬相當感恩。血膿、惡臭發黑、爛到見骨糖尿病控制好了,但身上的瘡口還沒有復原,出院後的照護是糖友照護者的最大難題,花蓮慈濟醫院傷口造口護理師許美玉表示,在病房經常聽到傷口病人反應,身上有個傷口1個多月沒好,伴隨血、膿、惡臭發黑、爛到見骨等情形,卻不知該看哪一科,或是病人在居家照護時,處理便袋以及造口護理問題時,找不到合適的人諮詢。提供居家預防 避免跨科不便傷口造口照護門診,是處理這類複雜傷口問題的單一窗口,除了提供像是結腸、小腸及泌尿造口的周圍皮膚照護,以及手術前衛教與造口定位外,還針對壓瘡傷口、足部潰瘍、放射性皮膚炎傷口、惡性腫瘤蕈狀傷口、失禁性皮膚炎、腸皮瘻管、引流管或胃、空腸造口滲漏者,提供居家預防與自我照顧,避免患者跨科門診就醫的不便。

兒童胰臟損傷 易致老年糖尿病

兒童胰臟損傷 易致老年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騎單車跌倒、被棒球打中,從事高強度的運動,一不小心會導致腹部損傷,一般來說,兒童耐受力較弱,多半因為他們的器官相較於軀幹比例太大,有時會因器官超出肋骨,缺乏保護,另外,因為軀幹前後直徑過窄,在運動時沒有過多緩衝保護,容易造成器官損傷,胰液的分泌變差,也會影響晚年消化。主要胰管損傷 產生假性囊腫胰臟分泌胰液,是協助分泌蛋白質、脂質的重要推手,胰臟若受到強烈撞擊,損傷嚴重的話,包含主要胰管損傷、產生胰臟假性囊腫等,除了影響胰臟功能,消化脢的滲漏會引起腹膜炎,施俊偉醫師表示,胰臟損傷程度可分為3類,治療原則分別為:1)    損傷沒有包含主要胰管 /保守治療,讓腸道休息,給予靜脈營養,並利用連續性的超音波追蹤。2)損傷包含主要胰管 /根據受損部位進行遠端胰臟切除或胰臟腸道吻合手術。3)假性囊腫形成 /有主要胰管損傷的兒童若最初接受非手術的保守療法,約有50%病人會產生假性囊腫,其中有1成後續需要手術治療,其餘則以電腦斷層或超音波導引下引流治療為主,手術切除則為不得已的治療方式。胰臟可維持糖水平衡 協助小腸消化胰臟對於維持糖水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協助小腸消化,若年輕時胰臟就受過損傷,當胰島素分泌越來越少,作用越來越差時,就會無法發揮功效,有效控制血糖,因此在晚年可能較容易導致糖尿病。

醫訊/糖尿病患飲食建議

醫訊/糖尿病患飲食建議#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糖尿病飲食是以均衡飲食飲概念為基礎,藉由適當的飲食調整來達到合理的血糖控制,以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是一種全民都適用的健康飲食。藉由了解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可讓您快樂輕鬆選對食物。針對各個飲食迷思、問題給予建議,由營養科營養師賴巧憶分享,衛教講座主題「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將在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舉辦講座,期望病患在飲食上有更正確的觀念,戰勝糖尿病,從吃對食物開始。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時間:105年9月8日 星期(四)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血糖濃度高 視網膜病變更糟

血糖濃度高 視網膜病變更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3歲男性由母親攙扶走入診間,近來視力模糊,視網膜已因嚴重白內障無法檢查,需進一步安排眼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徹底檢查,顯示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皆異常的高,血糖為320,糖化血色素為9.6,男子已有嚴重糖尿病卻不知。嚴重白內障 增手術風險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白內障會惡化得特別快速,男子已幾乎伸手不見五指,新竹台大醫院眼科醫師何奕瑢表示,嚴重白內障才手術,會增加手術風險,另外在血糖尚未得到控制前開刀更具極大的風險,加速視網膜病變急速惡化,得不償失。血糖穩定才能手術即使生活不便,醫師也會堅持積極控制好血糖,待血糖穩定後才能手術,手術後才能進一步檢查並治療視網膜病變,男子雙眼順利接收手術後重見光明,生活起居可以自理,而眼科醫師而言,糖尿病造成眼病變的檢查與治療才正要開始。新生血管因子 易致眼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25~60歲中失明最常見之原因,患病10年以上者,有1/3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濃度高,微血管內造成變化,缺氧而新生血管因子,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病變,到「嚴重非增生性視網膜病變」即建議接受全視網膜雷射,預防病變惡化。控制飲食 定期散瞳追蹤糖尿病患者合併有黃斑部水腫者,符合健保條件即可給付「抗血管新生因子」以有效改善視力,嚴重出血、視網膜剝離者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根據國外大型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效預防視網膜病變,改善生活作息、控制飲食,定期散瞳追蹤視網膜,更可保持視力健康。

糖尿患者 胰島素功能年降5%

糖尿患者 胰島素功能年降5%#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3歲黃阿姨,在45歲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糖尿病,至今已打胰島素10年,一開始吃口服藥控制,後來施打胰島素,血糖控制良好,生活完全不受限,胰島素已經陪著黃阿姨和家人從台灣到日本、加拿大。糖尿病 胰島素功能剩50%當民眾被確診為糖尿病時,胰臟已經過勞一段時間,體內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只剩下50%,且逐年下降5%,因此在糖尿病治療原則上,都以提供體內所缺少的胰島素或腸泌素為治療方針,只是口服藥物大多都是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長期下來仍會讓胰臟和胰島細胞加班、過勞。搭配胰島素 細胞功能增1倍針劑藥物像是胰島素或腸泌素則是採直接補充方式,因此對於糖化血色素的下降有顯著表現,有研究指出,若第1年治療就搭配胰島素,比單用口服藥,患者的胰島細胞功能增加1倍,每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可減少14%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7%小血管病變風險、21%糖尿病死亡率。隨著科技的進步,胰島素針頭比每天測量血糖的針還細,若糖尿病患者想要更積極控糖、減重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胰島素或腸泌素GLP-1不失為一個好的治療選擇。1天1次 GLP-1類針劑藥物成趨勢健保署今年5月公告第2型糖尿病,可考慮早期開始使用胰島素,倘於使用3種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仍無法理想控制血糖者,宜考慮給予胰島素治療,8月1日起,也開始給付,1天1次的GLP-1類針劑藥物併用基礎胰島素,針劑類藥物逐漸成為趨勢,民眾不需過度擔心,應多與醫師諮詢討論,找出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式。

救命飲食 那些營養學教我的事

救命飲食 那些營養學教我的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影響力強大的營養學、生活資訊和醫療系統的標準醫療間,存在著一道鴻溝──在廣大的醫療系統中,遍尋不著科學證據支持營養學的影子,我的醫學訓練讓我理解到這一點,但在情感上,我一直沒能真正體會到醫療體系中這個不完整的部分──直到這件事發生在我眼前!在我剛開始受訓的某一天,我遇見一位病人,教給我寶貴的一課。糖尿病晚期 流失很多蛋白質就在那個特別的日子裡,住院醫師不經意地看到我,要求我去看一位糖尿病女性患者,他把我拉到一旁,說這位女士已到了患病晚期階段,她從尿液中流失很多蛋白質,過去一年裡做過雙側膝下截肢手術,住院醫師告訴我:「她來日不多了。」我走進病房,看見電動輪椅上一位中年女性,幾乎占去了無菌檢驗室(空間本就很有限)的大部分空間。我坐下後開始詢問她的病史:「何時做的手術?」「最近發生過任何問題嗎?」「今天就診有沒有任何想描述的症狀?」都是些例行性的問題,我對於那個初次互動的最後記憶,就是她身體上那些完完全全無可挽回的傷害。無法走路、購物、自我清潔她再也無法走路,再也無法像我一樣輕鬆地面對這世界,購物、外出、工作、做菜、洗澡、自我清潔等等,對她來說肯定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問她好不好似乎空洞又老套,了解她的狀況卻還要明知故問,實在太可笑了!我走出檢驗室,和督導住院醫師簡短地聊了一下,說那位病患有一些嚴重的問題,她失去雙腿後不斷遭遇到困難,我又跟那位住院醫師走回檢驗室,看著他做一些精細、技巧性的病歷和身體檢查,接著我們更深入探討那位女士術後的情緒狀態:她在家裡過得如何?她對自己的生活應付得來嗎?她的心境如何?情緒是否隨著時間而改變?改善現狀 不被現實擊垮我站在那兒聽那位病患述說她的苦日子,但她也表示正在尋求改善現狀的方法,她並未被現實擊垮,是個不輕言放棄的女性,她曾參加過為身障人士辦理的職業訓練計畫──重點並不在於錢,而在於她能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她要證明自己是有貢獻的,一定能對這個世界做些什麼。(本文摘自/救命飲食人體重建手冊/柿子文化)

夏日大啖冰品 血糖易失控

夏日大啖冰品 血糖易失控#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到來時,喝飲料吃冰品是一件絕佳享受的事情,但是, 對平時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血糖恐會有增高的情形,而平時血糖就控制不佳的人,血糖數值更是不穩。蔡玉思營養師表示,對糖尿病患而言,冰品中常見的綠豆、紅豆、薏仁、芋頭等食材是跟白飯同屬於主食類的,只要2匙免洗湯匙的量,就相當於1/4碗的飯量,若是一不小心,就會攝取過量的醣,若再加上冰品中調味的各種糖水、糖漿、煉乳等,血糖就更難控制了。攝取過多熱量、醣類 不利血糖調控不管是飲品中的珍珠奶茶或是剉冰的熱量至少都在400~500 大卡以上,相當於吃了一碗半的白飯,對糖尿病友而言,恐造成過多熱量和醣類的攝取,不利血糖調控,其實,糖尿病病友只要稍加留意食品種類或自己動手DIY 製作,還是一樣可以享受個清爽冰涼的夏天。紅茶、花草茶 取代含糖飲料因此,蔡玉思營養師建議,糖尿病病患能使用低熱量食材如:仙草、愛玉、山粉圓、蒟蒻等,把果糖換成代糖如:阿斯巴甜、醋黃內酯鉀和醣醇類等,較不會直接影響血糖,或是以少糖及鮮奶取代奶精,在飲品部分可以利用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草茶、麥茶等取代含糖飲料,這樣在血糖、健康的管控與口慾的滿足上都可兼顧。少糖、少脂、高纖維其實,糖尿病飲食就是健康的均衡飲食,並非只侷限於嚴格地飲食控制,夏日選擇喝飲料或吃冰品時,只要把握住「少糖、少脂、高纖維」並了解營養標示的原則,糖尿病病友的飲食還是可以放心地選擇均衡六大類食物,在享受「清、輕、涼」的美食或冰品時也能吃出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