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醫訊/糖尿病健康吃

醫訊/糖尿病健康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大部分病友常抱怨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的飲食控制,本場講座將由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幫助病友認識均衡飲食及飲食之份量代換,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名稱:糖尿病健康吃時間:105年11月9日 星期(三)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731護眼 降50%失明率!

731護眼 降50%失明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病患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血管壁病變,引起失明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5倍,提醒糖友掌握731護眼原則,長期控制血糖,飯後與空腹血糖控制得宜,使糖化血色素維持在7%以下、每3個月檢查1次糖化血色素、每半年至1年要做1次眼底檢查,就能夠擁有健康視力。糖尿病患者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視網膜病變風險,國民健康署指出,台灣糖尿病人視網膜病變盛行率達26.5%,大約每4個糖尿病人,就有1個併發視網膜病變,根據國外研究統計,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現已成為20~74歲成年人最常見的失明原因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可說是沉默的視力殺手。控制血糖是糖友們維持健康視力的重要關鍵,依據國外實證研究顯示,當糖尿病人察覺出視網膜病變時,只要初期控制好血糖和血壓,積極接受治療,可減少50%失明機率。731護眼原則 預防減少視網膜病變若長期有效控制糖化血色素值,就可降低罹患眼睛、心臟、血管、腎臟等病變的機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公佈731護眼原則,特別強調糖尿病人一定要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才能預防並減少視網膜病變發生:1)    長期控糖穩穩 /飯後與空腹血糖控制得宜,使糖化血色素維持在7%以下,除了定時監測飯後血糖和空腹血糖,更要維持適當的飲食及運動、按時服用降血糖藥物。2)    每3個月檢查1次糖化血色素 /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檢查率低於1/3,顯示許多病人已置身失明危機而不自知,提醒民眾應該每3個月進行1次糖化血色素檢查,以確保視力健康。3)    每半年至1年要做1次眼底檢查 /糖尿病患者若突然出現視力減退,甚至有黑影或雙影出現,或監測到血糖急遽波動,應主動至眼科檢查,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機。

苦瓜萃取 類胰島素可降血糖

苦瓜萃取 類胰島素可降血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吃」直接關係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穩定性,每位患者都需要嚴格控制飲食,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究竟應該如何安排才合理呢?1)     低脂少油保平安 /尤其是肥胖型或血脂偏高的患者,更要戒除各種煎炸、油膩腥葷的高脂肪食物,如肥肉、五花肉、豬皮、雞皮、鴨皮、蹄膀等,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很容易使血清膽固醇升高,誘發糖尿病血管併發症、冠心病等,動物內臟,魚卵、動物大腦、蛋黃等高膽固醇的食物,盡量少吃。2)     低鹽低糖最健康 /糖尿病患者應避免攝入過多的鈉鹽,避免水腫的症狀加重,患者每天食鹽量不宜超過5g,含鈉鹽量較高的調味料,如豆瓣醬、辣椒醬,含鈉鹽高的醃製品,如醬菜、泡菜、榨菜、鹹菜,以及含鈉鹽量高的加工食品,如肉鬆、臘肉、鹹蛋、香腸、滷味等,都不宜多吃。白糖、紅糖、冰糖、蜂蜜、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冰淇淋、甜餅乾、蛋糕、糖製糕點等,都要盡量少吃或者不吃,如果患者需要限磷,就要避免食用各種奶製品、蛋黃、動物內臟、汽水、可樂、堅果和全穀類食物。3)    進食水果有講究 /水果普遍含有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和澱粉,吃了水果後消化吸收速度快,往往會導致血糖升高,水果應該選擇含糖量低的品種,含糖量較高的水果如紅棗、石榴、草莓、香蕉、桂圓等,不宜多吃,最好不吃。4)    遠離酒、咖啡與濃茶 /糖尿病患者不宜飲酒,因為酒精會在體內產生大量熱量,長期飲用對肝臟不利,還容易引起血清三酸甘油酯升高,尤其一旦飲酒,很容易出現心慌、氣短、面頰潮紅等症狀,所以糖尿病患者忌飲酒,咖啡和濃茶也要盡量避免飲用。5)    高纖維食品不離口 /以燕麥、玉米、莜麥、蕎麥、番薯為代表的粗雜糧,以及蔬菜、黃豆及豆製品等,這些食物普遍富含膳食纖維、類黃酮素、抗氧化維生素等成分,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預防和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黃豆及豆製品中還富含蛋白質、無機食鹽、不飽和脂肪酸等成分,有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作用,蕎麥麵、燕麥片、玉米麵等,均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B群等,能有效延緩血糖升高。苦瓜、洋蔥、蒟蒻 降糖效果明顯苦瓜、洋蔥、蒟蒻、南瓜、白木耳等食物,降糖效果都很明顯,以苦瓜為例,味道極苦,性味寒涼,但現代醫學發現苦瓜的粗提取物,可發揮類似胰島素的作用,能夠降低血糖,對糖尿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文摘自/降血糖這樣吃有效/人類智庫出版) 

糖尿病致眼疾 血管脆弱害的!

糖尿病致眼疾 血管脆弱害的!#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就算被宣告罹患糖尿病,大部分的人也是不痛不癢,若不定期健康檢查,等到發現時,恐怕已得病超過10年、20年了,就算沒有自覺症狀,疾病仍持續惡化,即使身體全是毛病,等到產生嚴重併發症時,糖尿病早已惡化得令你後悔莫及了。糖尿病患者 不能忽視小傷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及神經病變,可說是糖尿病的3大併發症,3者都是微細血管和神經,因為醣類而產生的病變,其中,比較早出現症狀的是神經病變,末梢神經及自律神經病變會導致手腳麻痺、感覺障礙、腸胃功能不全、汗腺異常、男性性功能障礙等各種問題。糖尿病患者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只要受點小傷,就會導致細菌入侵,加上末梢神經麻痺而缺乏痛覺,容易因為延遲治療而出現組織壞死,甚至到需要截肢的地步,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時常留意自己的腳趾的狀況,絕不能忽視小傷。視網膜病變 恐致失明、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視網膜和玻璃體的微血管變得脆弱,受損出血的一種疾病,它會引起視網膜剝離,嚴重者甚至會失明,還可能併發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腎臟腎小球中的微血管若產生障礙,就會引發腎病變。這時因為腎臟的過濾功能下降,產生蛋白尿及全身水腫等症狀,若沒有及時治療,遲早惡化成腎衰竭,最好走上洗腎的不歸路,洗腎患者中,糖尿病腎病變者年年增加,2009年就已經高達45%。大血管病變 恐導致動脈硬化、腦中風糖尿病會傷害全身血管,我將它稱為「血管脆弱病」也是原因於此,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一高,血管內側就會受損,身體為了修補傷口,會凝固血液,導致血管阻塞,因此,血流容易停滯的微血管就會接二連三地死亡,微血管分布密集的眼睛及腎小球,之所以容易產生病變,也是因為這個緣故。這些併發症,必須等到發病後5年、10年後,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在那之前,患者幾乎沒有任何自覺症狀,因此,我們需要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此外,大血管病變也在背後偷偷進行著,動脈硬化、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缺血性心臟病,這些攸關性命的重症會在出其不意時突然發病,而大血管的動脈硬化,更是從糖尿病高危險群階段就開始了。飲酒過量 動脈也會跟著硬化絕大多數脂肪肝,都是飲酒造成的,多餘的三酸甘油酯,會被儲存在脂肪細胞內,製造出有害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讓胰島素作用變差,提高胰島素阻抗性,此外,脂肪細胞所製造的荷爾蒙,也有許多會促進動脈硬化。(本文摘自/糖尿病一定有救/采實文化出版)

瘦子易罹糖尿病?胰島素分泌差

瘦子易罹糖尿病?胰島素分泌差#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亞洲地區的糖尿病患者佔全球所有糖尿病人口的1/4,台灣在面臨迅速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衝擊下,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0%,比全球(8.8%)、亞太地區(9.3%)盛行率平均值都高,台灣有逾188萬糖尿病人口,比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都還高。東亞地區發病原因 不肥胖、年紀輕過去多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肥胖有關,因為肥胖導致體內胰島素作用不良,無法有效降低身體血中上升的血糖,但近來許多針對東亞地區黃種人(包含台灣、日本、韓國、大陸、香港等)的研究發現,東亞地區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原因,與西方的白種人患者不同,例如較不肥胖且發病年紀較輕。胰島素功能 只有正常分泌量的2~3成根據最新2015全球糖尿病盛行率統計,台灣糖尿病各年齡層的盛行率都比全球及亞太國家平均值還高,進一步探討研究發現,東亞地區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較差,在診斷糖尿病時期,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到只有正常分泌量的2~3成,相較於西方白人糖尿病患者還有5成的分泌功能。血糖無法有效控制 容易變為糖尿病東亞地區的糖尿病患者體型雖然不胖,但體內脂肪相對含量卻不低,所以身體的胰島素抗性指標也相對增加1~2倍,導致國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及作用效果不好,讓體內血糖最後無法有效調控,而容易演變為糖尿病。遠高於HIV AIDS、肺結核等疾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院長指出,糖尿病已是全球面臨最嚴重、最危機的健康議題之一,不僅患病人數在世界各地逐年成長,光2015年就有500萬人死於糖尿病,遠遠高於HIV AIDS、肺結核等疾病,及早偵測到糖尿病,且盡早監控相關併發症的風險是預防糖尿病的核心主軸。 

避免糖尿病 改用小湯匙吃飯!

避免糖尿病 改用小湯匙吃飯!#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接下來我要說的,是少數人才知道的醫界祕辛:許多慣用右手的外科醫生,吃飯時會刻意用左手,有些專攻代謝或是糖尿病的內科醫生,則會用小湯匙吃飯,被譽為「免疫權威」的醫生,吃飯時絕對不喝水。狼吞虎嚥 是糖尿病和肥胖問題捷徑他們之所以如此注重飲食細節,全是為了提升工作表現,可說是一種職業病,外科醫生的工作需要雙手並用,為了磨練雙手的手感,才會以非慣用手吃飯,我有一陣子也用左手吃飯(我的慣用手是右手)。此外,專攻糖尿病的內科醫生為了避免自己罹患糖尿病,刻意用小湯匙吃飯,放慢進食速度,以大湯匙狼吞虎嚥、媲美大胃王的進食方式,是導致糖尿病和肥胖問題的捷徑,從某方面來說,用小湯匙吃飯也等於實踐了「放慢進食速度」與「細嚼慢嚥」。吃飯時不喝水 促進唾液自然分泌至於被譽為「免疫權威」的醫生,吃飯時絕對不喝水的原因其實相當簡單,因為水分會稀釋口腔裡的唾液,只要口中有食物就不喝水,仔細咀嚼促進唾液分泌,由於唾液可以提升免疫力,因此提升免疫力最快的方法就是,細嚼慢嚥,幫助唾液分泌。利用辛香料彌補鹽分 增加調味多樣性另一方面,高血壓專科醫生吃飯時特別注重鹽分攝取量,大家都知道,攝取過量鹽分會引起高血壓,專門治療高血壓的醫生都會告訴病患,日常飲食要減少鹽分用量,所以他們自己吃飯時也會吃得較清淡。利用辛香料,例如胡椒、辣椒、芥末、山葵、大蒜、香草等,不僅能彌補減少的鹽分用量,還能增加料理調味的多樣性,向這些專業醫生看齊,改善你的飲食習慣吧!(本文摘自/醫學博士才知道的驚人工作分配術/核果文化出版) 

炒青菜超油!快看飲食4陷阱

炒青菜超油!快看飲食4陷阱#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到秋冬,正是吃熱呼呼鍋物暖胃暖心的好時機,湯裡過多的鈉含量攝取,恐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在台灣每5個糖尿病患者,就有1個死於心血管疾病。營養認知有很大漏洞據最新公布的「糖尿病患對影響心血管併發症之營養認知調查」,發現,國內糖尿病患者及其主要照護者重視腎病變、視網膜病變遠遠高於容易致死的心血管併發症,且調查也發現,民眾在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營養攝取認知有很大漏洞,更讓自己陷入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風險中。油脂造成血管堵塞、血壓飆高糖尿病患要降低心血管疾病併發症,除了配合醫師藥物控制之外,飲食控制也很重要,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指出,過多油脂攝取會造成血管的堵塞、超標的鈉攝取會導致血壓飆高、血管彈性疲乏、硬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逾8成糖尿病患者不知道每天能攝取多少鈉、近6成患者不會注意每餐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對此,蔡世澤執行長指出,過去糖尿病患者對飲食的認知多偏重糖份的限制,對飲食中致心血管併發症的因子,如:鈉含量及油脂,攝取量都缺乏警覺性,也是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盛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高鈉」、「高油」飲食4陷阱臨床上也發現,很多糖尿病患認為一天只要有吃到菜就可以,甚至認為一家四口共享一盤青菜就足夠,開業診所營養師李婉萍進一步分析,患者常忽略日常生活中隱藏的「高鈉」、「高油」飲食陷阱,常見糖尿病患錯誤飲食陷阱有4項:1)     不知道青菜用炒的會很油2)     不知道鍋貼其實很油3)     忽略湯裡的高鈉含量4)     不知道炒飯、炒麵、燴飯鈉含量很高  

飲食3少1多 降心血管風險

飲食3少1多 降心血管風險#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臨床統計,國內2成糖尿病患,有搭配使用糖尿病營養補給品,9成糖尿病補充品使用者並不清楚補充品中的詳細成份,臨床上更是發現很多患者把營養補充品當成正餐的飲料搭配。營養品搭配正餐 會有過量風險由於一瓶營養補充品的營養成分,已包含糖尿病患一餐應有的營養含量,若搭配正餐會有過量的風險,因此建議當作早餐飲品或是代替點心使用,開業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明,在選擇營養補充品時也要注意其中的飽和脂肪酸、鈉含量及糖份是否符合降低心血管疾病併發風險的標準。飲食建議攝取量 3少1多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近年來糖尿病營養治療上,國際和台灣皆有針對部分營養素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出飲食建議攝取量,更歸納「3少1多」的飲食原則,以期降低心血管併發症風險,有鑑於此,蔡執行長更強調,「3少1多」的飲食守則,亦能做為糖尿病患者每日營養攝取及挑選營養補充品的新原則:‧    少油 /每日脂肪攝取應低於60公克(衛福部建議)‧    少糖 /每日糖份攝取應低於45公克(WHO建議)‧    少鹽 /每日鈉攝取量應低於2300毫克,相當於6公克鹽(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    多纖 /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應達到25公克/1800大卡(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均衡飲食 減輕體重、穩定血糖蔡世澤執行長特別提及「人如其食 You are what you eat」的古諺,建議糖尿病病友除了藥物治療外,也要特別注重均衡飲食及營養素的比例,來減輕體重、穩定血糖及減少大小血管的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