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

靜脈曲張易被忽略 待浮腳筋恐須手術

靜脈曲張易被忽略 待浮腳筋恐須手術#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忙了一整天經久站或久坐後,赫然發現一條條類似蚯蚓攣縮般鑽於皮下的『浮腳筋』怵目驚心,嚴重者伴隨大小腿痠麻、刺癢又腫痛影響了日常生活與工作,該怎麼辦?前述為靜脈曲張患者求診時常見的典型症狀,根據最新文獻統計,約50~80% 的人口患有靜脈曲張,好發於女性、肥胖、抽菸或久站久坐者,其症狀表現多為疾病嚴重度第一級或較輕微的「蜘蛛絲」或末梢靜脈擴張;約10~30%患者會進一步惡化形成嚴重度第二級的「浮腳筋」或第三級下肢水腫;約1~5%的人需要更積極的手術治療。郭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文豪醫師表示,大隱靜脈是雙側下肢「淺部靜脈」回流系統的主幹,位於皮下組織及脂肪層,與受肌肉或筋膜層層包裹的「深部靜脈」互為表裡,中有穿通靜脈相通,並以小腿肌肉作為幫浦將血液唧回心臟,以靜脈瓣作為調控閥門以阻擋受重力牽引向下的靜脈血逆流。當靜脈回流變差使得靜脈壓力高張時,淺部靜脈因無肌肉包裹較易外擴鼓脹扭曲,使得靜脈瓣閉鎖不全,造成靜脈血逆流並遲滯於管腔內,最後靜脈內的水分與血紅素等分子向靜脈壁外的組織滲透出去,形成下肢水腫,甚至達到嚴重度第四級的色素沉積、以及嚴重度第五級/第六級的組織氧合變差且造成不易癒合的表皮傷口與感染性潰瘍。輕微時的改善方法為預防靜脈高壓、改善靜脈回流,抬腿、彈性襪或鍛鍊小腿肌肉是較為簡易可行的初階療法,在症狀較輕微的嚴重度第三級內還有外用藥物如β-Escin凝膠或口服藥物Diosmin可做症狀緩和治療,在嚴重度第二級以上的靜脈曲張,硬化劑注射、靜脈剝除術或靜脈曲張雷射燒灼術是針對病灶更為積極且成效甚佳的介入性療法。嚴重可做雷射燒灼術雷射燒灼術的治療策略係以韌性佳、口徑小 (直徑約1mm)、高波長 (1470nm) 且能量控制相對穩定的雷射光纖置入可觸及之病灶,以360環形均勻釋放能量於靜脈腔內與壁內水分子使其蒸發,進一步使扭曲變形而失去功能的大隱靜脈及其分支燒灼閉合,併輔以彈性襪階段式壓迫療法,將遲滯於淺部靜脈的血液趕回深部靜脈,改善下肢循環與組織氧和。手術時間約在1~2小時,可以全身或局部麻醉方式進行,術後六小時後即可下床活動。大多數患者在術後約10日內極為「有感」,扭曲的靜脈消失、大小腿症狀改善可回復原本生活機能,如有傷口或色素沉積也能在後續追蹤治療數月內漸漸改善,術後十年內疾病復發率可降低至20%以下,因療效與傳統靜脈剝除手術相當卻有更少的出血量,且燒燙傷等副作用隨著血管外科醫師技術純熟而發生率逐年降低,近來世界各國接受此術式的靜脈曲張患者逐年增加,各類醫療保險也漸將此納入給付項目,惟仍須留意部分因病情複雜、共病多且高風險而不適合施行此術之患者,術前專業檢查與評估仍是病人安全與有效醫療不可或缺的重點。靜脈曲張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低估或隱忍的疾病,在近50年來各項輔具、藥物、器械、觀念與技術的進步下,已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妥善治療乃至接近痊癒。若於不知不覺中您已出現類似症狀乃至於影響雙下肢的行走與承重,建議您及早就診以求早日回復生活機能,「走」的健康、「坐」的快樂。

新婚卻罹乳癌 這手術助重拾幸福人生

新婚卻罹乳癌 這手術助重拾幸福人生#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早知道生病的話,我就不要結婚了!」乳房不僅為哺育孩子的工具,也是女性的重要性徵。一名28歲的職業婦女,在蜜月前夕發現乳房有腫塊,才剛新婚的她害怕拖累丈夫,趕緊就醫切片檢查,不料確診為乳癌第二期,讓她感到絕望不已。由於她未來仍有懷孕計畫,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手術前輔助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讓乳房腫瘤逐漸縮小,並以整形式保留手術治療成功保留乳房,手術後證實乳房腫瘤完全消失戰勝乳癌,後來也生了對健康的雙胞胎寶寶,過著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好發首位 醫療進步延長存活期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長期受環境荷爾蒙刺激、作息不規律導致激素分泌異常,或是家族遺傳等因素,使得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首位、死亡率第四位,且近年來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林金瑤主任表示,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資源投注於乳房研究,現在治療方法多元,目前已經大幅提升乳癌的治癒率,延長患者的存活期。整形式保留手術自然又美觀 搭配低溫器械減少組織損傷然而,手術仍為乳癌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女性最擔憂莫過於乳房切除手術後是否會改變外觀,影響自信心。林金瑤主任表示,乳癌手術選擇多,若癌細胞位於乳房單一區域且非多發性,可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而整形式保留手術除了可將乳房保留,只切除病灶之局部乳房,與傳統保留手術相比,更能減少胸部凹陷等術後影響,能夠幫助患者維持乳房外觀。此外,術中可搭配低溫電漿刀(器械溫度約攝氏50至60度左右),減輕術後疼痛感,以及減少瞬間高溫對胸部組織及其周圍的傷害,降低組織受侵害的厚度與疤痕的增生。良好生活習慣與定期篩檢 可預防乳癌找上門近年來乳癌發生率仍居高不下,林金瑤主任表示,平時應該遠離高油、高糖分飲食,且保持生活作息正常,以降低罹患乳癌的機率。另外建議女性30歲以後也應該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且在40歲以後要每2年作乳房攝影,若有家族病史更應該及早篩檢。若罹患乳癌也請不要驚慌,盡早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乳癌患者也能享有美好人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手術後未追蹤 OL克隆氏症頻復發

手術後未追蹤 OL克隆氏症頻復發#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年35歲的女性上班族小美(化名),6年前曾因腹痛、腹瀉就醫,發現腸道狹窄而將右側部份大腸切除,切除後因症狀好轉而未持續追蹤;但兩年後又出現同樣症狀,經大腸鏡檢查,吻合處又有潰瘍產生,再度出現狹窄,又接受第二次手術。一年前,小美又因腹痛、腹瀉且夾雜血便情況輾轉至義大醫院就診,收治該患者的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戴啟明醫師,診斷後發現,小美體型瘦小,體重只剩下30公斤,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吻合處有發炎潰瘍,根據其過去病史及內視鏡發現,診斷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中的克隆氏症。後經治療,先後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皆無法有效緩解,所幸使用生物製劑後,才令症狀明顯好轉,目前療程結束進入臨床緩解期,且從內視鏡觀察,已達黏膜癒合的治療目標,並恢復原本體重與正常生活。克隆氏症年輕患者居多 影響生活甚鉅戴啟明主任提及該患者時仍心生感嘆,過去醫學報告顯示,克隆氏症患者若開刀後未持續追蹤治療,復發機率極高,尤其克隆氏症以年輕族群居多,較易發生於20至40歲左右,若遇此病多數患者都會懷疑「為什麼只是拉肚子卻治不好?」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也造成心理莫大壓力戴啟明主任解釋,克隆氏症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據統計,目前台灣盛行率每10萬人中約有3~4 位患者,發生率雖不高,但卻有增加的趨勢,近年來日益受重視。克隆氏症是因為免疫系統攻擊腸道造成反覆發炎,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瀉、血便, 亦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如腸道阻塞、腸道穿孔及廔管等,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此外,也會造成腸胃道外症狀,如口腔潰瘍、虹彩炎、關節炎和皮疹等。 患者也常有貧血和營養不良等問題。此外,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高於一般人,千萬不能輕忽。診斷複雜且需時間 確診後積極就醫是王道戴啟明主任指出,近年來由於大家對克隆氏症的重視與了解,診斷準確率已大幅提高,但克隆氏症的診斷需綜合病史、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內視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特徵等, 此外,還需排除諸多跟克隆氏症臨床表現相似的疾病後才能確診。 在台灣,腸結核的臨床表現有時甚至和克隆氏症無法區分,對診斷是很大的挑戰,從症狀開始到確診,往往需耗費數個月的時間。治療武器進步快速 生物製劑效果備受重視所幸,近幾年治療克隆氏症的「武器」進展快速,已可透過內科治療控制發炎以避免開刀。戴啟明主任分享,克隆氏症最終治療目標是阻斷發炎、減少併發症的產生,目前生物製劑已成為較好的治療選擇。「幸運的是,如今全球對克隆氏症重視度逐漸增高,許多藥廠紛紛進行研發各種機轉的生物製劑,未來治療效果應會愈來愈好。」戴啟明主任提醒,克隆氏症的治療規則服藥很重要,若能定期回診、持續追蹤檢查,並遵從醫囑服藥、透過正確的飲食建議,於疾病緩解期即可與常人無異。患者可謹記四大原則「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定期追蹤、避免復發」,克隆氏症除內視鏡、抽血及影像學檢查等檢查方式外,現在也可透過糞便採檢亦有助於了解腸道發炎狀況,以確保疾病獲得控制。呼籲民眾若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至胃腸肝膽科就診,並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檢查及治療。

子宮肌瘤多良性 需手術治療的5狀況

子宮肌瘤多良性 需手術治療的5狀況#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努力多年想生第二胎的39歲的羅姓女,到婦產科求診檢查,發現子宮內長出2顆約6公分的肌瘤壓迫子宮內膜腔,導致雙側輸卵管塞住,所以才會造成無法懷孕的情況。進行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精準將2顆肌瘤摘除,半年後患者即順利自然受孕,如願產下了第二個寶貝。子宮肌瘤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童綜合醫院婦產科張永玲醫師表示,台灣30歲以上婦女約20%的育齡婦女罹患子宮肌瘤,40歲至50歲罹患比率更高達30%,子宮肌瘤為女性骨盆腔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99%以上的子宮肌瘤都屬良性,為子宮的肌肉和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生所致,只要進行超音波檢查即可被發現診斷。多數患者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除非有下列症狀造成不適,才需進行手術治療。肌瘤需進行手術治療的狀況1.當子宮肌瘤過大壓迫到其他器官,出現頻尿、便秘、腹脹、殘尿感、腰痠背痛等現象時。2.經血過量或不正常子宮出血,導致貧血時。3.嚴重腹痛,影響生活品質時。4.肌瘤成長速度過快,可能轉為惡性的風險時。5.造成不孕或流產。張永玲醫師表示,不孕症病人中有10%-15%是因為子宮內膜的病變(常見的疾病有子宮肌瘤、子宮沾黏、子宮瘜肉、子宮畸形等),子宮內膜為胚胎著床的地方,所以子宮內膜出現病變時就會影響懷孕。不孕的病人除了做精液分析、卵巢功能及輸卵管檢查外,也不可忽略了子宮內膜檢查。目前切除子宮肌瘤手術會因部位、種類不同,採取不同術式進行,不一定採全子宮切除術,會評估患者的症狀、年齡、生育計畫等而做最適宜的手術方式,尤其對於育齡婦女,醫師多會盡力保全子宮為優先;這次個案採取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就是為了減少對子宮組織的傷害,乾淨清除肌瘤促使輸卵管暢通,以達成再度受孕的可能。

麻醉醫師心祕 在手術中甦醒如鬼壓床

麻醉醫師心祕 在手術中甦醒如鬼壓床#手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自體抗體會去攻擊自身的細胞,因而導致身體重要的器官發炎,諸如關節炎、心包膜發炎、腎臟發炎,嚴重的患者最後會腎衰竭,落入終生需要洗腎的地步。患者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女性,因為紅斑性狼瘡導致腎衰竭,接受腹膜透析多年,因為腹膜反覆感染,這次手術的目的是為了移除腹內透析導管,同時植入人工血管,之後再改成血液透析。麻醉誘導之後,病人的血壓慢慢降到八、九十。剛剛說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心臟多少有些問題,血壓變低是預料中的事。因為病患還年輕,這個血壓也還可以接受,只是手術到了一半,病患突然量不到血壓,接著開始量不到血氧值。量血氧的機器叫做血氧飽和濃度器(pulse oximeter),這種機器在病人的手腳冰冷、血管收縮,或者血壓太低、脈搏不明顯時,都會量不到血氧值,所以我一次就失去兩個參考數字,不知道病人的血壓多少,也不知道病人的氧合濃度。我打了幾次提升血壓的藥物,病人也只是心跳增加,血壓還是量不出來。我摸了一下病人的頸動脈,還有脈搏跳動,那病人的血壓至少還有六十毫米汞柱左右。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周邊血管也可能會因為自體抗體的攻擊產生血管炎,併發血管炎的動脈脈搏常常微弱到測不出來,或許血壓也沒有想像中那麼低。在這樣安慰自己的同時,我開始準備幫病人打動脈導管,那是一種可以即時監測血壓的監測器,但是不管我怎麼嘗試,連超音波都拿出來用,都打不上動脈導管,因為已經有一陣子量不到病人的血壓,在無計可施的狀態下,我只好先關掉麻藥,降低麻醉深度。降低麻醉深度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病人有可能在手術的過程中甦醒。手術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脊椎反射,我們會使用肌肉鬆弛劑。脊椎反射是人體的一種保護作用,就好像我們不小心踩到釘子時,神經衝動傳到脊椎,沒有經過大腦直接回傳到腳部,引起腳部肌肉反射性的收縮。手術切開腹部肌肉時,若沒有使用肌肉鬆弛劑,也會因為脊椎反射,導致腹部肌肉收縮強直,導致手術無法進行。所以腹部手術都會使用肌肉鬆弛劑,麻醉深度假如不夠,病人有可能會在手術的過程中甦醒,這時候肌肉鬆弛劑的藥效若是還沒褪去,會發生一種很恐怖的狀態,就是病人醒了,感覺到痛,知道傷口被活生生地切開,聽到我們說話,卻無法動彈;想要大聲吶喊,卻叫不出來,好像被鬼壓床一樣。因為病人無法動彈、無法說話,所以麻醉醫師也不會知道病人已經醒了,基本上術中甦醒就是一個天大的災難。這種狀況雖然很少發生,但是在某些重大手術、尤其是血壓不穩定的時候,發生的機率就會增加。我將麻醉深度降到一個很低、很低,我勉強可以接受的範圍。外科醫師開始加快他的動作,用電刀切開病人的腹壁肌肉,這時候病人總算開始量得到血壓,我深深倒吸了一口氣,有血壓至少表示病人還活著,但是剛剛那一段量不到血壓的時間,不曉得有沒有造成腦部的神經傷害。我看到病人的腹部肌肉抽搐了一下,肌肉鬆弛劑的藥效快要過了,麻醉深度太淺、病人感覺到痛、出現脊椎反射,我知道病人快要醒了,我又將麻醉深度加深了一點點……。麻醉有時候就像是在走鋼索一樣,底下是萬丈深淵,你要讓天秤的兩端保持平衡。一邊是血壓太低導致死亡,一邊是麻醉深度不夠術中甦醒,你必須常保持戰戰兢兢,卻也常常手足無措,弄得自己灰頭土臉。病人安穩地躺在恢復室,呼吸均勻,血壓平穩。書本上說,術中甦醒的病人必須要加以追蹤,因為有些病人會因此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甚至是恐慌症。有需要的時候,甚至要會診身心科醫師,介入做心理諮商或是治療。然而醫師當得愈久,卻也越來越軟弱,看著病人躺在恢復室,卻連站起來走到病人身邊,問病人對剛剛發生的事有沒有記憶,我連這一點點的勇氣也沒有……。(本文摘自/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聯經出版)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媽媽肚子裡待了37周的小珍珠,出生時體重有2965公克,醫護人員發現小珍珠有時候會「忘記呼吸」,有心雜音的狀況,在經過呼吸訓練後,還是有呼吸喘的問題。小珍珠的媽媽說,原本預計自然產後三天要帶著女兒一起出院,可是小珍珠突然出現血便的症狀,後續體重一路下滑,經由醫師治療解決腸胃感染症狀之後,發現還是有心雜音的問題。透過X光與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由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會診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安排進行心導管栓塞治療,預後狀況良好,於出生滿月這天康復出院。開放性動脈導管 是先天性心臟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表示,嬰兒在母體內(胎兒時期)使用體循環,其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血管稱為動脈導管,在出生後2~3 天會進行功能性閉鎖,開始了肺循環。約90%的新生兒在出生2週內會進行結構性閉鎖,如未關閉,部份壓力較高的主動脈血會流入肺動脈,加入肺循環而引起肺充血,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為1/2000,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 10%。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常見的初發症狀包括:嬰幼兒餵食困難及體重增加困難、呼吸喘或費力、盜汗、容易疲勞。嚴重時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暈眩、胸痛、呼吸困難、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等症狀。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 縮短手術時間且不留疤開放性動脈導管目前約有9成5採傳統手術開刀治療,但手術費時約2小時,術後傷口恢復期較長,還會留下疤痕。考量到新生兒心臟脆弱且體重輕,為了避免開刀可能帶來的風險,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裘品筠、劉俞暄決定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手術前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術後幾乎不留疤痕,反而是團隊在術前的準備比較耗時間。「盡量不要讓她哭,避免增加心臟的負擔。」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嬰兒照顧上要很小心,隨時要注意安撫,而且新生兒的血管粗細大約只有零點一到零點二公分,要放入更小的阻塞器,完成心導管手術的難度很高。為了完成新生兒心導管術式,不光是心導管室團隊要動員,花蓮慈院麻醉部團隊也特地到心導管室為小朋友進行麻醉,從醫材、麻醉、固定、擺位、鋪單及所有手術動線都馬虎不得。

7旬翁一夜尿5次 雷射手術助好眠

7旬翁一夜尿5次 雷射手術助好眠#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近3年來飽受急尿、頻尿及排尿過程斷斷續續所苦的75歲趙爺爺,抱怨每天晚上滴滴答答,廁所跑不停,甚至一個晚上得上廁所5次,睡眠不足導致他精神不佳、脾氣暴躁,就醫確診為「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初期嘗試服用控制頻尿的藥物,卻發生尿不出來的情形,後來透過雷射攝護腺手術治療,搭配抗頻尿藥物控制殘餘頻尿症狀後,趙爺爺改善小便不順的症狀,同時恢復以往好脾氣!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出口阻力增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指出,時序邁入秋冬,出現上述症狀的患者也隨之增加,尤其天氣轉涼,「想尿卻尿不出來」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其中以50歲以上男性最為明顯,以趙爺爺為例,正常攝護腺大小約20克,經測量,趙爺爺的攝護腺竟約80克,造成膀胱出口阻力增加,久而久之便會使肌肉纖維和組織沉積於膀胱壁,削弱肌肉收縮力量。若同時有膀胱過動的問題,就會出現頻尿又尿不乾淨的症狀。有另外一部份的病人則是攝護腺過大凸到膀胱裡,長期地刺激膀胱收縮。此時若再吃抑制膀胱收縮的藥物,反倒會使患者尿不出來,造成尿液滯留,甚至引發泌尿道感染問題,故須先解決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再透過抗頻尿藥物改善頻尿的症狀。蕭子玄建議,雷射攝護腺手術是以雷射為能量來源,將增生的攝護腺組織切除,手術過程出血量少,能降低併發症機率,術後多能緩解症狀,但術前仍須與醫療團隊討論併發症為宜;此外,有些患者術後若干年開始頻尿,以為是攝護腺肥大復發,此情形大多為膀胱過動症惡化,和攝護腺不一定有絕對關係。預防攝護腺肥大 日常5招來保健1、多喝水:一天1500至2000c.c.,儘量白天喝,晚上少喝點。2、凱格爾運動:用力方式跟解尿時嘗試把尿液中斷一樣。3、避免飲酒或吃辣:避免刺激交感神經,導致症狀惡化。4、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秘,因為便秘會壓迫攝護腺。5、攝取適量茄紅素:例如番茄、木瓜、葡萄柚等,可稍微改善症狀。蕭子玄提醒,攝護腺肥大和膀胱過動症是男性自然老化的過程,若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一個小時要上2次以上廁所、尿流變細、解尿困難等情形,往往影響心情和健康,此時建議應赴醫檢查,讓老年生活過得更有品質。

外淋巴廔管引起之耳鳴 可手術治療

外淋巴廔管引起之耳鳴 可手術治療#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耳鳴是一種自覺症狀,通常病患聽見持續高頻,例如像是蟬叫聲或是機器轉動聲。但若是像個案的耳鳴是聽到血管搏動聲音,頻率和心跳一樣,規律的呼呼聲或咻咻聲,稱為脈動性耳鳴,那就要小心了。若是有規律性的耳鳴,尤其是咻咻叫這種特別聲音,及合併眼瞼、結膜、及眼眶充血、水腫,就要立即就醫,以免是血管病變,嚴重恐失明。每6人中有一個會有耳鳴狀況新營醫院耳鼻喉科謝貞洲主任表示,依據資料顯示,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會有耳鳴,耳鳴是沒有外來聲音,仍然感覺耳內聲響,耳鳴可分為他覺性耳鳴及自覺性耳鳴。一般耳鳴的成因大約可分為外傷性、噪音性、藥物性、腫瘤性、以及代謝性,當左右兩耳同時發聲的耳鳴,以中樞性成分居多,例如血管因素、藥物因素、代謝因素和內分泌的因素引起等等。耳鳴和身體的疼痛一樣 事出必有因謝主任說明,外淋巴廔管是一個最近熱門的話題,所謂外淋巴廔管就是內耳裡面的水流到中耳腔的現象,病人感到耳朵很脹、耳鳴、重聽,覺得自己好像浮在水面上。其原因大多是搭飛機、潛水、打噴嚏、提重物、劇烈運動而生。近年來國人常出國旅遊,搭飛機轉機起飛又降落,中耳承受突然急遽的壓力變化,因而產生外淋巴廔管而被忽略掉,常延誤了治癒的良機。過去認為感音性重聽乃神經已死無法恢復,卻不知若病人的重聽及耳鳴是因外淋巴廔管而引起,透過手術治療可改善上面各種問題。謝主任建議,若民眾有出現耳嗚、重聽及顏面神經麻痺問題,宜即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癒後狀況良好又可保持聽力,所以千萬不可輕忽,以免延遲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