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多歲潘女士,長期從事搬重物的工作,幾年前雙膝開始覺得內側疼痛,經過藥物、復健、藥物注射等治療,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疼痛加劇,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雙膝呈現內側膝蓋軟骨磨損,併有膝關節O型腿的症狀,骨科醫師建議施行「保膝手術」,左右腳先後進行客製化3D列印輔助高位脛截骨手術(High tibia osteotomy, HTO),術後恢復良好,解決長期疼痛問題。退化性關節炎 造成膝蓋活動受限 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隨著高齡化、體重過重、缺乏運動造成肌力下降,或長期勞動過度使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需求也越來越多。長期受力下,膝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產生骨刺產生、關節間隙變小,進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情形,成為「退化性關節炎」。早上起床可能會有關節僵硬或疼痛,嚴重者可能出現如O型腿、X型腿等關節變形,膝蓋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保膝手術 讓患者盡早脫離拐杖邵崇榮醫師表示,「保膝手術」包含應用於O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HTO),以及X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Distal femoral osteotomy, DFO)。大多數膝關節退化為O型腿類型,但有10-20%為X型腿病患,台南市立醫院引進中南部多數醫院尚無的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希望協助X型腿患者也能重獲「膝」望。於是邵崇榮醫師將原先僅由內側鋼板固定的方式,改成內外側同時固定,藉由三角立體結構穩定的概念,讓患部得到更好的固定。一般僅內側固定的方式,需2~3個月才能脫離助行器,而雙側固定方式,不只術後只需單側拐杖助行,且約6星期就能脫離拐杖自行行走。退化性膝關節炎依病症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非類固醇之消炎止痛藥;以維骨力來減緩軟骨的破壞;類固醇之關節注射,可降低關節內發炎的程度;玻尿酸關節注射,潤滑關節以降低關節承受壓力。以及膝關節矯正手術和膝關節置換手術。邵崇榮醫師表示,對於60-70歲相對年輕的患者,或是膝關節相對嚴重但未達置換人工關節標準者,截骨矯正手術提供保留了原生膝關節的結構,延後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的年齡。當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無法伸直或屈曲,甚至活動有嘎嘎聲,應盡快就醫,尋求適當的治療。

主動脈瘤如未爆彈 微創手術助拆彈

主動脈瘤如未爆彈 微創手術助拆彈#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9歲張男因出現腹部悶痛感、解尿困難等情形,到醫院求診泌尿科,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患者腹部主動脈脹大形成「腹主動脈瘤」,轉診至心臟外科由李志賢醫師治療。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患者腹部內的腹主動脈瘤有直徑9公分(正常的主動脈血管為直徑3公分),動脈瘤隨時有破裂的危險,評估病人可進行微創腹主動脈瘤血管內支架修補手術。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主動脈瘤通常無明顯症狀,大部分是因為接受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時意外發現,猶如身體中有一顆不定時炸彈,因此需儘早手術。主動脈會因為高血壓、血管壁退化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動脈粥狀硬化等因素,導致動脈管壁出現變薄或局部膨大而形成具高破裂風險的主動脈瘤,若動脈瘤破裂就會造成大量失血而休克死亡,因此當主動脈瘤直徑大於5公分時就應考慮手術。主動脈瘤大於5公分就應手術 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傳統的腹主動脈瘤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並且在腹部開大切口進入,手術時間歷時6-8小時,術後需住院10-14天;而微創腹主動脈瘤血管內支架修補手術則只需有兩個一公分小切口,手術時間為3-4小時,術後僅需住院5-7天。一站式手術  整合檢查與手術 縮短繁瑣療程目前結合複合式手術室進行微創腹主動脈瘤血管內支架修補手術,只需施打顯影劑後,經血管攝影導引將人工血管支架置入至病變處,隔絕主動脈瘤內的不正常血流,使主動脈瘤萎縮;「一站式手術」減少病人從另一個影像檢查室到手術室的傳送作業時間,不僅降低麻醉及感染的風險,手術時間也只需1-2小時,並且減少顯影劑與輻射量的使用,也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

雙子宮竟單邊罹癌 3D微創助解危

雙子宮竟單邊罹癌 3D微創助解危#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74歲黃奶奶,沒有月經已20多年,但近來常有陰道出血問題,經超音波檢查發現黃奶奶是罕見的子宮畸形「雙角子宮」,其中一個子宮內膜厚度正常,另一個子宮的內膜則明顯變厚達3.4公分,進一步採取子宮鏡檢與內膜搔刮術,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第二期,以「3D 腹腔鏡影像系統」進行微創手術切除子宮、兩側卵巢及骨盆腔淋巴,及術後搭配放射線治療,黃奶奶恢復良好。子宮發育異常 來自胚胎時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表示,女性子宮在胚胎時期是由兩條細細的管子 (醫學上稱苗勒氏管)發展到中間接合後,發育出子宮腔,最上端不融合形成左右輸卵管,最下端融合形成陰道的上端。如發生苗勒氏管尾部不融合或融合異常就可能導致子宮的異常發育,發生率約為5%,有的人日常並無症狀,有的人則是出現習慣性流產、不孕、性行為異常時,赴醫檢查才發現天生子宮異常。葛裕民指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肥胖、50歲以後停經的女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乳癌治療等患者,台灣地區罹癌人數逐年上升,發生率約10萬分之14,黃奶奶除了有雙角子宮且單側罹患子宮內膜癌,在臨床上相當罕見,需經驗豐富的婦癌醫療團隊,才能協助患者揪出病灶,並妥善治療。3D 腹腔鏡影像 可清楚呈現器官位置葛裕民說明,微創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的安全性已廣泛被證明,由於3D影像清楚呈現骨盆腔器官相關位置,將手術視野放大並立體化,讓醫師在手術時,能精準地切割、止血,縮短手術時間和出血量,使患者恢復較快,並降低併發症的發生,術後再輔以放射線治療,以徹底清除癌細胞。陰道異常出血 應就醫找病因年輕女性在未有性生活之前就能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而臨床研究也證實了施打疫苗,可降低約7成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葛裕民提醒,子宮內膜癌大多會發生異常出血的現象,停經後的婦女若出現此症狀,約有十分之一是子宮內膜癌所致,而尚未停經的女性,造成異常出血的狀況相當多,故建議舉凡出現陰道異常出血的情形,應儘速就醫,即時找出病因。

坐骨神經痛不想手術 神經阻斷助改善

坐骨神經痛不想手術 神經阻斷助改善#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醫師,我下背痛好久了,每天都坐立難安很痛苦,一定只能開刀處理嗎?」根據統計,80%的民眾都有神經壓迫下背痛的問題,其中坐骨神經痛是最常見且容易影響日常生活的問題之一。後龍診所復健科醫師吳明哲建議,坐骨神經痛若尚未達到非開刀不可的急迫程度,可由專業疼痛科醫師進行疼痛治療,協助改善症狀不適。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因素及族群1)常見於中老年患者,因脊柱退行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所引起的疼痛。2)懷孕者,因子宮擴大直接壓迫的結果所導致。3)患有脊椎腫瘤者,腫瘤直接壓迫坐骨神經或神經根就會造成症狀。4)損傷造成,如骨折、感染或炎症引起。5)經常搬重物、長時間彎腰或久坐。6)糖尿病病患。坐骨神經痛非老年專利,年輕人也要注意,若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也可能提早報到!坐骨神經痛典型特徵是腰部脊椎到臀部、大腿、小腿肚直到足踝的各種異常疼痛感,如:刀割、觸電麻木或燒灼熱等;更嚴重時可能造成下肢無力、刺痛、麻木、行走困難、坐臥不安,影響日常生活,併發症可能影響腸道或膀胱控制喪失,造成排泄機能異常。「神經阻斷術」治療 可緩解疼痛一般保守治療先以消炎止痛劑、肌肉鬆弛劑、維他命B群來治療,並配合復健腰椎牽引,但若沒有明顯效果,就要考慮手術。在坐骨神經痛症狀明顯、但尚未達到開刀的急迫程度時(如:大小便失禁),吳明哲醫師建議可由專業疼痛科醫師進行「神經阻斷術」治療。根據病況不同,在超音波顯影下將治療藥物注射至神經孔、腰椎橫突或硬脊膜外腔,來緩解疼痛症狀。過程中無需麻醉、安全性高且在診間即可執行。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疾病常與腰椎的不當使用有關,造成的結構變形磨損,進而傷害神經,保養的方式就是要善待腰椎,注意姿勢正確,少搬重物、不睡過軟的彈簧床、避免穿高跟鞋、座椅應有適當靠背、多做拉腰、拉單槓、游泳等運動。對於長期因坐骨神經痛而煩惱,且不想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並接受檢查評估,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癌症術後怎麼補?中醫師傳授飲食重點

癌症術後怎麼補?中醫師傳授飲食重點#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手術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在於移除腫瘤細胞,增加治癒的機會。但手術對身體會造成結構上的破壞,依中醫觀點,術後會在身體局部會產生「氣滯血瘀、發炎水腫」的情形。許多民眾會準備人參、十全大補湯、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等補品想要幫病人補身體,但醫師表示上述食材在術後兩週內服用,可能會加重局部發炎的狀況,甚至導致傷口更紅腫、熱痛、化膿。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提出適當的飲食建議,讓癌友在手術後調養身體,幫助傷口恢復。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術後首先的任務就是針對局部「氣滯血瘀、發炎水腫」的情形做改善,簡單說就是增加身體的代謝,趕快把堆積在局部的瘀血、組織液、發炎物質送走,之後才能開始重建。紅腫熱消退後 第二週方可進食魚湯進補術後何時才能開始進補?張慈文醫師表示,原則上手術第2週後,傷口「看起來不紅、摸起來不熱、腫勢也漸漸消退」時才能開始進補。初期的補品以魚肉為主,因為魚類的蛋白質比較好吸收,鯉魚湯、鱸魚湯除了補充蛋白質外,還有利水的效果,可幫助水腫消除,加快傷口恢復。第三週可加入藥膳 加速傷口重建手術第3週之後,如果傷口乾乾的,不紅不腫不熱,就可以燉藥膳進補,增加身體的動能,加速傷口的重建,例如:少量黃耆、紅棗、川芎、雞血藤等中藥加大骨頭一起燉湯。如果手術有切除骨頭的病患,就可以再加些續斷、骨碎補等中藥來幫助骨骼的生長。另,腸胃功能不佳者,術後可喝些少鹽的四神湯(由芡實、蓮子、淮山、茯苓四味中藥),幫助脾胃的功能恢復。如有水腫狀況,可多喝薏仁湯、紅豆水,增加身體代謝痰濕能力,減少局部病理產物的堆積,同時減少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產生。癌症患者忌諱亂補古醫書云:凡藥三分毒,會用即是藥,不會用,用錯時機即是毒。曾有患者因化療口腔黏膜炎,疼痛不堪,無法進食,竟自以為身體太虛,自行服用鹿茸,使得口腔炎更嚴重,病患多半需清熱散結,而非自行峻捕熱性;錯服藥物或者長期服用同類型成方,反而有害身體。西醫的化療以攻擊的方式殺細胞,中醫是以全人醫療概念輔助治療,維持強化病人固有的免疫。不論中藥或西藥,均應在合格醫師監控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交互作用,若能於中西整合門診下諮詢,對於患者而言較有保障。患者在手術後按部就班把身體養好,就有體力面對治療、對抗癌症。

切片或手術 會加速癌細胞擴散?

切片或手術 會加速癌細胞擴散?#手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破解癌症12大迷思,可以讓癌症治療更有希望。迷失2:切片或手術,會加速癌細胞擴散?【正解】1.)切片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但擴散的癌細胞將與原先的癌細胞在手術時一併被切除。2.)手術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但可控制並消除。這個是臨床醫師常被問的問題,有時也是難以回答、甚至是回答不當容易得罪人的問題。切片是診斷上必須要做的動作,沒有診斷,沒有辦法對症下藥,先要有病理報告才能給進一步的治療建議,不論有無什麼似是而非的負面看法。切片方式有粗針刺切片、細針切片、部分切除切片及整個腫瘤切除切片。部分切除切片及粗針切片確實在動物實驗上會有增加發炎反應,而且有些腫瘤變大、增加轉移的報告,但臨床上幾乎沒有大問題,因為切片後的數週內會治療;若切了片,病人猶疑不決,到處求神問卜而耽誤治療,並不能說是切片引起擴散,而是延誤治療導致癌細胞擴散。大家想想看,第一期乳癌治癒率大約90%以上,到第三期就降到60%左右,大家都有切片。所以,切片本身不影響什麼轉移率,但癌病本身就是非常可能有轉移,大部分的病人會自己想很多原因,這就是典型的迷思。一般腫瘤即便不到2公分,用精密的分子檢驗也能找到微小的轉移證據,但最後幾乎沒有移轉,這是因為我們的免疫力會清除之,要脫落的癌細胞落地生根發芽是相當困難的事。當然,臨床上偶爾會見到「治療針刺邊緣帶出一些癌細胞導致復發」的個案,例如:抽胸水在胸壁肌肉、肝切片在側腹壁,甚至開刀在刀疤內復發的個案等等,但與「因為沒有切片,因此不去治療」對比,前者比後者所造成的擴散風險不成比例的小。所以,醫界普遍認為不要擔心切片造成擴散的風險。我們的基本態度是主張「診斷必要、治療必要及快速必要」為治癌三大必要原則,不能因少數例外副作用而否定切片價值,畢竟,例外副作用在醫師有適當的訓練之下發生率微乎其微。好的手術必定講求「外圍包抄」整個拿掉,而非一片一片的撥落下來。如果腫瘤邊緣切得不乾淨或外科醫師擔心執行了一個不是很乾淨俐落的手術,那麼手術後或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就非常重要了。手術仍然是治療癌症的最重要方法,匹茲堡大學外科醫師Tohme 2017 年在國際腫瘤學權威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動物實驗研究,手術後的一小段時間,有可能加速已經轉移的微小病灶轉移,並可能因發炎的刺激而致癌細胞長快些,加上大手術不可避免的會暫時抑制免疫力,促進血管生長發炎反應,甚至手術造成一些細胞脫落於血管中。儘管有這些潛在的風險,但比起現有的任何其他療法,動手術仍然是最優先選擇的療法。而在手術前、中、後能做的努力,在第五章〈自己的癌症自己救〉中,有些建議可供參考。(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時報出版)

疝氣治療新選擇 恢復快少沾黏

疝氣治療新選擇 恢復快少沾黏#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疝氣的成因是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因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等情況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又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懷孕等因素而造成腹內壓上升,導致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由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形成所謂的疝氣。70歲的張先生,多年前有雙側腹股溝疝氣,並接受過手術治療,近來又發現兩側鼠蹊部有隆起不適感,前去外科門診。經醫師評估及解說後選擇接受新的「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同時為兩邊的復發型疝氣作修補。最常見的鼠蹊部位腹股溝疝氣,依照缺損部位不同又可分為直接型疝氣和間接型疝氣。常見的症狀是鼠蹊部位或睪丸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但躺下休息時此腫塊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少數會出現箝頓型疝氣,也就是掉出的內臟完全卡死在疝氣囊內無法自行恢復原位,此時若不盡快處理,有可能造成臟器缺血性壞死而引發敗血性休克。疝氣帶 治標不治本目前疝氣並無任何藥物治療,有些人會選擇保守治療,例如以治標不治本的疝氣帶減少臟器掉落的分量,減少垂墜的不適感。但疝氣是屬於結構的問題,惟有外科手術修補肌肉筋膜缺損的裂孔,才有機會根治痊癒。目前疝氣主流的作法是無張力人工網膜修補術,利用人工網膜填補缺損的位置,減少傳統手術的疼痛不適感,同時復發率也降到1~2%。近幾年引進新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此種手術方式僅需三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傳統手術會有一個4到6公分的傷口),且疼痛感明顯輕微許多,通常兩天後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一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正常生活,但仍建議術後四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以減少復發的機率。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 可ㄧ次處理雙側疝氣「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最大的優勢就是針對【雙側】的疝氣,可以用同樣的三個小傷口處理就好,傳統手術則須兩道4公分以上的傷口。另外手術過程並未進入腹膜內,所以不會接觸到腸子及內臟,因此產生術後腸沾黏的機率極低。

3D列印輔助截骨矯正 保膝不錯位

3D列印輔助截骨矯正 保膝不錯位#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依病人患處嚴重程度,包括保守復健及運動治療、抗發炎藥物、玻尿酸及自體血小板治療、關節鏡清創手術、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HTO)、單側人工關節手術(UKA),最後則是全人工關節手術的治療。其中3D列印客製化導切板(PSI)輔助高位脛骨截骨(HTO)手術,可保留病患的膝蓋與正常關節活動度,為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的治療新選擇。69歲郭先生因右膝疼痛多時,經門診診斷為右膝內翻性退化性關節炎,至醫院進行精準高位脛骨矯正保膝手術(High Tibial Osteotomy,簡稱HTO),術後翌日即可下床行走,且迅速回到往常的生活作息。高位脛骨矯正手術 傷口小出血少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有3D列印技術,導入客製化的手術導引截骨板(Personal Specific Instrument, 簡稱PSI),依據患者患部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之影像進行重建規劃,使得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更加精準,只要在膝關節內側下方開一個約6公分的傷口,將3D列印製作出的客製化導引板貼在骨表面上,緊接著順著導引板撐開骨頭後置入高強度的鎖定骨板固定矯正後的成果,可以更加精準矯治膝內翻(雙膝內翻俗稱O型腿),藉此改變膝關節受重力的角度與方向,宛如輪胎定位重新調校,降低膝關節不對稱的軟骨磨損,即可幫助患者「保膝」。HTO手術讓原本軟骨已經磨耗殆盡的患處,再度生成軟骨,以達到延緩甚至毋須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目標。此手術的傷口小,出血少,恢復迅速。甚至有患者在術後未滿三個月便至國外旅遊,期間登山健走自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