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

子宮肌瘤多良性 需手術治療的5狀況

子宮肌瘤多良性 需手術治療的5狀況#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努力多年想生第二胎的39歲的羅姓女,到婦產科求診檢查,發現子宮內長出2顆約6公分的肌瘤壓迫子宮內膜腔,導致雙側輸卵管塞住,所以才會造成無法懷孕的情況。進行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精準將2顆肌瘤摘除,半年後患者即順利自然受孕,如願產下了第二個寶貝。子宮肌瘤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童綜合醫院婦產科張永玲醫師表示,台灣30歲以上婦女約20%的育齡婦女罹患子宮肌瘤,40歲至50歲罹患比率更高達30%,子宮肌瘤為女性骨盆腔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99%以上的子宮肌瘤都屬良性,為子宮的肌肉和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生所致,只要進行超音波檢查即可被發現診斷。多數患者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除非有下列症狀造成不適,才需進行手術治療。肌瘤需進行手術治療的狀況1.當子宮肌瘤過大壓迫到其他器官,出現頻尿、便秘、腹脹、殘尿感、腰痠背痛等現象時。2.經血過量或不正常子宮出血,導致貧血時。3.嚴重腹痛,影響生活品質時。4.肌瘤成長速度過快,可能轉為惡性的風險時。5.造成不孕或流產。張永玲醫師表示,不孕症病人中有10%-15%是因為子宮內膜的病變(常見的疾病有子宮肌瘤、子宮沾黏、子宮瘜肉、子宮畸形等),子宮內膜為胚胎著床的地方,所以子宮內膜出現病變時就會影響懷孕。不孕的病人除了做精液分析、卵巢功能及輸卵管檢查外,也不可忽略了子宮內膜檢查。目前切除子宮肌瘤手術會因部位、種類不同,採取不同術式進行,不一定採全子宮切除術,會評估患者的症狀、年齡、生育計畫等而做最適宜的手術方式,尤其對於育齡婦女,醫師多會盡力保全子宮為優先;這次個案採取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就是為了減少對子宮組織的傷害,乾淨清除肌瘤促使輸卵管暢通,以達成再度受孕的可能。

麻醉醫師心祕 在手術中甦醒如鬼壓床

麻醉醫師心祕 在手術中甦醒如鬼壓床#手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自體抗體會去攻擊自身的細胞,因而導致身體重要的器官發炎,諸如關節炎、心包膜發炎、腎臟發炎,嚴重的患者最後會腎衰竭,落入終生需要洗腎的地步。患者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女性,因為紅斑性狼瘡導致腎衰竭,接受腹膜透析多年,因為腹膜反覆感染,這次手術的目的是為了移除腹內透析導管,同時植入人工血管,之後再改成血液透析。麻醉誘導之後,病人的血壓慢慢降到八、九十。剛剛說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心臟多少有些問題,血壓變低是預料中的事。因為病患還年輕,這個血壓也還可以接受,只是手術到了一半,病患突然量不到血壓,接著開始量不到血氧值。量血氧的機器叫做血氧飽和濃度器(pulse oximeter),這種機器在病人的手腳冰冷、血管收縮,或者血壓太低、脈搏不明顯時,都會量不到血氧值,所以我一次就失去兩個參考數字,不知道病人的血壓多少,也不知道病人的氧合濃度。我打了幾次提升血壓的藥物,病人也只是心跳增加,血壓還是量不出來。我摸了一下病人的頸動脈,還有脈搏跳動,那病人的血壓至少還有六十毫米汞柱左右。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周邊血管也可能會因為自體抗體的攻擊產生血管炎,併發血管炎的動脈脈搏常常微弱到測不出來,或許血壓也沒有想像中那麼低。在這樣安慰自己的同時,我開始準備幫病人打動脈導管,那是一種可以即時監測血壓的監測器,但是不管我怎麼嘗試,連超音波都拿出來用,都打不上動脈導管,因為已經有一陣子量不到病人的血壓,在無計可施的狀態下,我只好先關掉麻藥,降低麻醉深度。降低麻醉深度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病人有可能在手術的過程中甦醒。手術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脊椎反射,我們會使用肌肉鬆弛劑。脊椎反射是人體的一種保護作用,就好像我們不小心踩到釘子時,神經衝動傳到脊椎,沒有經過大腦直接回傳到腳部,引起腳部肌肉反射性的收縮。手術切開腹部肌肉時,若沒有使用肌肉鬆弛劑,也會因為脊椎反射,導致腹部肌肉收縮強直,導致手術無法進行。所以腹部手術都會使用肌肉鬆弛劑,麻醉深度假如不夠,病人有可能會在手術的過程中甦醒,這時候肌肉鬆弛劑的藥效若是還沒褪去,會發生一種很恐怖的狀態,就是病人醒了,感覺到痛,知道傷口被活生生地切開,聽到我們說話,卻無法動彈;想要大聲吶喊,卻叫不出來,好像被鬼壓床一樣。因為病人無法動彈、無法說話,所以麻醉醫師也不會知道病人已經醒了,基本上術中甦醒就是一個天大的災難。這種狀況雖然很少發生,但是在某些重大手術、尤其是血壓不穩定的時候,發生的機率就會增加。我將麻醉深度降到一個很低、很低,我勉強可以接受的範圍。外科醫師開始加快他的動作,用電刀切開病人的腹壁肌肉,這時候病人總算開始量得到血壓,我深深倒吸了一口氣,有血壓至少表示病人還活著,但是剛剛那一段量不到血壓的時間,不曉得有沒有造成腦部的神經傷害。我看到病人的腹部肌肉抽搐了一下,肌肉鬆弛劑的藥效快要過了,麻醉深度太淺、病人感覺到痛、出現脊椎反射,我知道病人快要醒了,我又將麻醉深度加深了一點點……。麻醉有時候就像是在走鋼索一樣,底下是萬丈深淵,你要讓天秤的兩端保持平衡。一邊是血壓太低導致死亡,一邊是麻醉深度不夠術中甦醒,你必須常保持戰戰兢兢,卻也常常手足無措,弄得自己灰頭土臉。病人安穩地躺在恢復室,呼吸均勻,血壓平穩。書本上說,術中甦醒的病人必須要加以追蹤,因為有些病人會因此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甚至是恐慌症。有需要的時候,甚至要會診身心科醫師,介入做心理諮商或是治療。然而醫師當得愈久,卻也越來越軟弱,看著病人躺在恢復室,卻連站起來走到病人身邊,問病人對剛剛發生的事有沒有記憶,我連這一點點的勇氣也沒有……。(本文摘自/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聯經出版)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媽媽肚子裡待了37周的小珍珠,出生時體重有2965公克,醫護人員發現小珍珠有時候會「忘記呼吸」,有心雜音的狀況,在經過呼吸訓練後,還是有呼吸喘的問題。小珍珠的媽媽說,原本預計自然產後三天要帶著女兒一起出院,可是小珍珠突然出現血便的症狀,後續體重一路下滑,經由醫師治療解決腸胃感染症狀之後,發現還是有心雜音的問題。透過X光與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由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會診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安排進行心導管栓塞治療,預後狀況良好,於出生滿月這天康復出院。開放性動脈導管 是先天性心臟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表示,嬰兒在母體內(胎兒時期)使用體循環,其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血管稱為動脈導管,在出生後2~3 天會進行功能性閉鎖,開始了肺循環。約90%的新生兒在出生2週內會進行結構性閉鎖,如未關閉,部份壓力較高的主動脈血會流入肺動脈,加入肺循環而引起肺充血,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為1/2000,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 10%。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常見的初發症狀包括:嬰幼兒餵食困難及體重增加困難、呼吸喘或費力、盜汗、容易疲勞。嚴重時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暈眩、胸痛、呼吸困難、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等症狀。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 縮短手術時間且不留疤開放性動脈導管目前約有9成5採傳統手術開刀治療,但手術費時約2小時,術後傷口恢復期較長,還會留下疤痕。考量到新生兒心臟脆弱且體重輕,為了避免開刀可能帶來的風險,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裘品筠、劉俞暄決定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手術前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術後幾乎不留疤痕,反而是團隊在術前的準備比較耗時間。「盡量不要讓她哭,避免增加心臟的負擔。」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嬰兒照顧上要很小心,隨時要注意安撫,而且新生兒的血管粗細大約只有零點一到零點二公分,要放入更小的阻塞器,完成心導管手術的難度很高。為了完成新生兒心導管術式,不光是心導管室團隊要動員,花蓮慈院麻醉部團隊也特地到心導管室為小朋友進行麻醉,從醫材、麻醉、固定、擺位、鋪單及所有手術動線都馬虎不得。

7旬翁一夜尿5次 雷射手術助好眠

7旬翁一夜尿5次 雷射手術助好眠#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近3年來飽受急尿、頻尿及排尿過程斷斷續續所苦的75歲趙爺爺,抱怨每天晚上滴滴答答,廁所跑不停,甚至一個晚上得上廁所5次,睡眠不足導致他精神不佳、脾氣暴躁,就醫確診為「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初期嘗試服用控制頻尿的藥物,卻發生尿不出來的情形,後來透過雷射攝護腺手術治療,搭配抗頻尿藥物控制殘餘頻尿症狀後,趙爺爺改善小便不順的症狀,同時恢復以往好脾氣!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出口阻力增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指出,時序邁入秋冬,出現上述症狀的患者也隨之增加,尤其天氣轉涼,「想尿卻尿不出來」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其中以50歲以上男性最為明顯,以趙爺爺為例,正常攝護腺大小約20克,經測量,趙爺爺的攝護腺竟約80克,造成膀胱出口阻力增加,久而久之便會使肌肉纖維和組織沉積於膀胱壁,削弱肌肉收縮力量。若同時有膀胱過動的問題,就會出現頻尿又尿不乾淨的症狀。有另外一部份的病人則是攝護腺過大凸到膀胱裡,長期地刺激膀胱收縮。此時若再吃抑制膀胱收縮的藥物,反倒會使患者尿不出來,造成尿液滯留,甚至引發泌尿道感染問題,故須先解決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再透過抗頻尿藥物改善頻尿的症狀。蕭子玄建議,雷射攝護腺手術是以雷射為能量來源,將增生的攝護腺組織切除,手術過程出血量少,能降低併發症機率,術後多能緩解症狀,但術前仍須與醫療團隊討論併發症為宜;此外,有些患者術後若干年開始頻尿,以為是攝護腺肥大復發,此情形大多為膀胱過動症惡化,和攝護腺不一定有絕對關係。預防攝護腺肥大 日常5招來保健1、多喝水:一天1500至2000c.c.,儘量白天喝,晚上少喝點。2、凱格爾運動:用力方式跟解尿時嘗試把尿液中斷一樣。3、避免飲酒或吃辣:避免刺激交感神經,導致症狀惡化。4、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秘,因為便秘會壓迫攝護腺。5、攝取適量茄紅素:例如番茄、木瓜、葡萄柚等,可稍微改善症狀。蕭子玄提醒,攝護腺肥大和膀胱過動症是男性自然老化的過程,若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一個小時要上2次以上廁所、尿流變細、解尿困難等情形,往往影響心情和健康,此時建議應赴醫檢查,讓老年生活過得更有品質。

外淋巴廔管引起之耳鳴 可手術治療

外淋巴廔管引起之耳鳴 可手術治療#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耳鳴是一種自覺症狀,通常病患聽見持續高頻,例如像是蟬叫聲或是機器轉動聲。但若是像個案的耳鳴是聽到血管搏動聲音,頻率和心跳一樣,規律的呼呼聲或咻咻聲,稱為脈動性耳鳴,那就要小心了。若是有規律性的耳鳴,尤其是咻咻叫這種特別聲音,及合併眼瞼、結膜、及眼眶充血、水腫,就要立即就醫,以免是血管病變,嚴重恐失明。每6人中有一個會有耳鳴狀況新營醫院耳鼻喉科謝貞洲主任表示,依據資料顯示,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會有耳鳴,耳鳴是沒有外來聲音,仍然感覺耳內聲響,耳鳴可分為他覺性耳鳴及自覺性耳鳴。一般耳鳴的成因大約可分為外傷性、噪音性、藥物性、腫瘤性、以及代謝性,當左右兩耳同時發聲的耳鳴,以中樞性成分居多,例如血管因素、藥物因素、代謝因素和內分泌的因素引起等等。耳鳴和身體的疼痛一樣 事出必有因謝主任說明,外淋巴廔管是一個最近熱門的話題,所謂外淋巴廔管就是內耳裡面的水流到中耳腔的現象,病人感到耳朵很脹、耳鳴、重聽,覺得自己好像浮在水面上。其原因大多是搭飛機、潛水、打噴嚏、提重物、劇烈運動而生。近年來國人常出國旅遊,搭飛機轉機起飛又降落,中耳承受突然急遽的壓力變化,因而產生外淋巴廔管而被忽略掉,常延誤了治癒的良機。過去認為感音性重聽乃神經已死無法恢復,卻不知若病人的重聽及耳鳴是因外淋巴廔管而引起,透過手術治療可改善上面各種問題。謝主任建議,若民眾有出現耳嗚、重聽及顏面神經麻痺問題,宜即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癒後狀況良好又可保持聽力,所以千萬不可輕忽,以免延遲病情。

3D立體腹腔鏡手術 助精準切除囊腫

3D立體腹腔鏡手術 助精準切除囊腫#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宜蘭一名65歲陳姓婦人,年初因經常下腹悶痛、排便及排尿不順而求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直腸左外下側,接近肛門交界的骨盆腔深處有一個8公分的瘤狀物,造成病患的直腸及膀胱受到擠壓而偏向右方,出現排便及排尿上的困難。因位置罕見,最後決定以3D立體腹腔鏡精準切除囊腫,術後傷口小,更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表示,該婦人的囊腫位置位於骨盆腔的左下極深處,又非一般直腸手術可直接截斷血管、切斷腸子;在不了解瘤狀物屬性的當下,必須保持瘤狀物的完整、需剝開並避開周遭神經,沿囊腫的邊緣切除,難度極高。為了緩解病人症狀,決定直接使用3D立體腹腔鏡為婦人手術。於腹腔鏡鏡面上安裝兩個單眼鏡頭,醫師戴上特製眼鏡進行手術,畫面便成為3D,在兩眼視覺能力下操作,比2D腹腔鏡多了立體感,更讓此次的手術進展如虎添翼。皮下囊腫一般常發生於體表余盈輝主任也發現該瘤狀物並非惡性病灶,而極可能是單純的皮下囊腫。余主任解釋,皮下囊腫為良性,一般常發生於體表,且通常體積較小,若不影響日常生活,通常不會急於處理。但此次囊腫位置很罕見,不只位於體內,更位於骨盆深處的直腸與肛門交界位置,且已讓病人直腸受壓迫而排便不順,造成生活上的不便。3D立體腹腔鏡讓腹腔視野更清晰 精準切除囊腫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提供腹腔內3D視野,使手術過程精確定位、徹底移除病灶,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損傷、出血與併發症,手術時間縮短,且術後傷口小、恢復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即便囊腫位於骨盆深處的困難位置,依然能精確且輕鬆的切除,讓婦人從此排便不卡卡,並恢復一如往常的生活品質。

肋骨骨折爆痛 及早手術癒後佳

肋骨骨折爆痛 及早手術癒後佳#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調查統計,國人事故傷害每年死亡率高達七千多位,外傷佔絕大部分,而其中10%合併肋骨骨折,死亡率高達35%,每斷一根肋骨,感染肺炎機率上升27%,死亡率增加19%。熱愛運動的石先生,某次與自行車車友騎乘時,為了閃躲突然衝出來的小動物,不慎摔車飛了出去,導致腿部與肋骨骨折、胸部張力性氣胸,經救護車送至醫院急診,醫師診視後緊急啟動創傷團隊為石先生手術,免去呼吸衰竭的憾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部杜雄醫師表示,胸部外傷致肋骨骨折是外傷急診常見的疾病。其受傷機轉常見於高齡長者在日常生活中跌倒、車禍或是工地高處跌落的傷者。人體胸廓由鎖骨、左右兩邊十二對肋骨、胸骨與胸椎所組成。肋骨在胸部組成一個環狀,保護著重要器官包含心臟、主動脈、上下腔靜脈、肺和橫隔膜下右側的肝及左側的脾臟。身體靠著橫隔膜和呼吸肌收縮牽動肋骨,才能呼吸做有效的氣體交換。肋骨骨折怕痛不敢呼吸 痰液累積恐肺炎當發生意外,肋骨骨折的第一個明顯症狀就是肋骨折斷處疼痛。一旦肋骨骨折,會表現劇烈疼痛,上下床、翻身、深呼吸、咳嗽、上肢出力等動作都會令肌肉牽扯受創肋骨,引發劇烈疼痛,這種疼痛會一直持續到肋骨癒合才會改善,時間大約需要二至三個月。嚴重的肋骨骨折可能會立即危及生命,例如導致張力性氣胸、大量出血的血胸、因無法做有效呼吸致呼吸衰竭的急性連枷胸、心包膜出血填塞壓迫心臟或肝脾臟破裂出血等;慢性致死原因則有因為疼痛不敢或無法做有效呼吸、咳痰以致引發肺炎敗血症或因連枷胸導致呼吸衰竭等。杜雄醫師指出,肋骨骨折治療首重止痛,讓病人感覺舒適,有效呼吸才能預防肺炎。如果止痛沒有做好,病人會因為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呼吸深度就會慢慢變淺伴隨咳嗽力度減低,最終變成肺炎。肋骨骨折微創治療手術 幫助患者遠離疼痛折磨以往的保守療法為吃止痛藥等待時間讓它自己癒合,隨著醫療的進步與生活品質的要求提升,肋骨骨折固定接合手術應運而生。肋骨骨折固定接合手術其最大目的就是要減低肋骨骨折病人的疼痛,避免併發症發生、減低死亡率、縮短住院日數,以利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和回到工作崗位。臨床統計發現有做肋骨骨折固定接合手術的病人可以大幅減少肺炎發生率達九成,縮短一半加護病房照顧和住院日數,甚至可以減少三成的死亡率。依肋骨骨折團隊的臨床經驗,嚴重的肋骨骨折如連枷胸、超過6根肋骨骨折、或超過3根嚴重移位肋骨骨折合併血氣胸的病患是目前肋骨固定接合手術的適應症;尤其是連枷胸患者,肋骨固定接合手術是目前認為最佳的治療方式。然而肋骨骨折所導致的劇烈疼痛也是固定接合手術的相對適應症。手術確實能改善肋骨骨折病人的疼痛、併發症和死亡率,許多病人對手術前後疼痛感受差異之大也直呼手術有神奇的效果。

脊椎微創手術 救骨鬆者腰椎管狹窄症

脊椎微創手術 救骨鬆者腰椎管狹窄症#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雙下肢麻痛,造成行走困難已多年的70歲林女士,近日甚至已無力行走, 經核磁共振診斷為第4.5腰椎管狹窄症。林女士表示「其實多年前就有醫師建議手術,但擔心脊椎手術傷口過大造成術後肌肉疼痛,以及恐懼手術損傷神經而癱瘓,且有骨質疏鬆症,螺釘鬆動後又要再開刀,所以才忍耐多年。」醫師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目前最先進的「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壓融合術」,手術切口僅5-6公分,比傳統術式減少1/3,出血量也明顯減少,術後3天即可下床行走,5天後痊癒出院。新式脊椎微創手術 治療骨質疏鬆的腰椎管狹窄症臨床上不少與林女士有一樣心聲而決定隱忍的病患,因此錯過脊椎手術的黃金時機,等到症狀嚴重到無法行走才願意就醫處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陳晉瑋醫師表示,「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壓融合手術」,是利用X光機透視輔助,可在較小的切口找到最適合的入釘點,進行骨釘固定及神經減壓。與傳統腰椎內固定手術相比,不僅手術操作方便且可改變釘道角度,與皮質骨接觸面積增大,可提供更強而穩的固定力量,減少骨釘鬆動及鄰近脊椎關節的破壞,特別適合骨質疏鬆的脊椎管狹窄症患者,以及曾接受過手術,又需要再次手術翻修的病人。此外,大幅減少肌肉組織的剝離及牽扯,讓病人術後提早下床活動,大大增加病人術後滿意度。陳晉瑋醫師提醒,微創脊椎手術的選擇因人而異,不同程度的退化性脊椎疾病,可選擇不同的微創方式,術前與醫師進行詳細討論,才能得到最滿意的治療效果。 

Menu